分享

十八梯的沧桑记忆:老重庆的市井文化(13.10.29)

 陈世万相 2014-04-06


十八梯连接重庆上半城、下半城,是老重庆人耳熟能详的交通走廊。


■正权


十八梯浓缩地貌经典


十八梯地名,据传源自明朝,这里原来有口水井,附近的居民都吃这口井里的水,这口水井距离居民的住处正好十八步石梯,因此把这里称作“十八梯”。


好个重庆城,山高路不平。可以说,当年重庆城里到处都有石梯,因石梯而得名的大街小巷还有不少。离十八梯不远,就还有一条小巷叫二十梯,只是名气不如十八梯大而已。其他的如九尺坎、雷家坡、三百梯等等,也与石梯相关。


十八梯北接较场口,南接厚池街。从南到北,先是一两百米的缓坡,如今可以行车;后是陡坡,如今是一坡石梯。只不过,那一坡石梯肯定不止十八步了,不信你去走走数数。因此,十八梯早就名不副实了,可是人们却通过十八梯,对重庆爬坡上坎的地貌特征留下深刻烙印。


重庆城自西向东是一道山梁,由山梁而分为上半城和下半城,相对高度好几十米。当年,连接下半城和上半城的道路不多,十八梯算是其中重要的一条。中兴路、凯旋路都是抗战时期才修的。此前,要从南纪门、金紫门一带到上半城,只有走十八梯。加上十八梯又连接着较场口,于是,十八梯这条本来很狭窄的小巷就名声大振,全城人都知道。后来几经改造,小巷变成了宽畅的街道,人流量也大增。


大隧道惨案载入史册


既然成为人们过上过下的通道,家住十八梯街巷两侧的人们当然就会抓住商机,这条小街也就成为重庆城一条有名的商业街。不过,十八梯毕竟只是较场口附近的一条小街,较场口、石灰市一带已经是重要的商业街了,十八梯没有什么优势去竞争了。但十八梯的人们脑瓜子灵光,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就专卖旧货。那时的旧货不是现在的彩电、冰箱,而是旧衣服、旧棉絮之类。那时,重庆的穷人多,旧衣服、旧棉絮很有市场,因而十八梯也就生意兴隆。


此外,十八梯街上还有若干栈铺(旅馆)。清晨,天不亮,小街就热闹起来。汽灯下,卖洗脸水的,卖豆浆油条的,卖饭的,你在叫我在喊,让那些出城赶早路的人感觉城市的温馨。天亮后,卖菜的、卖水的(当时没有自来水)又挤满街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到晚上,那酒馆里猜拳行令之声要延续到深夜,围在茶馆外听评书的人挤满了半边街。


抗战时期,日本飞机接连不断来轰炸,重庆城就大修防空洞。其中容积最大的就是大隧道。大隧道从十八梯打进去,一直连接到保安路(现八一路),后来连接到临江门、小什字。


1941年6月5日,日机20余架次从傍晚6时许开始,分数批夜袭重庆,空袭长达3个小时。


当年,日机空袭大多都在白天。人们为躲空袭,往往一大早就出城,或者过河到南岸江北,傍晚时才回城里来。人们没想到这一天日机突然搞夜袭,傍晚回城的人纷纷往防空洞里跑。大隧道里避难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容量。加上隧道通风不畅、管理不善,3个小时的轰炸,使隧道里极端缺氧,于是发生窒息的大惨案。空袭结束后,从隧道里抬出的尸体就摆放在十八梯前,重重叠叠,惨不忍睹。第二天,蒋介石还亲自来到现场视察,下令惩办有关责任人员,包括重庆防空司令刘峙、重庆市长吴国祯等一批高官受到处罚。


那是十八梯最悲惨的一页!


十八梯迎来华丽转身


解放后,南纪门码头逐渐萎缩,人流转到凯旋路,十八梯沟通上下半城的作用相对降低。由于十八梯及其附近的下回水沟、厚池街、凤凰台一带成为背街,于是又逐渐发展成为市场。改革开放后,这一带卖什么的都有了,又恢复了当年的热闹景象。后来,那附近便成为重庆城最大的跳蚤市场,摊铺摆在街上,什么东西都有卖的,行人几乎都过不了路。越是这样,人们越要去看看,虽然不买东西,那风貌却留在心里了。


随着旧城改造加速,老重庆的风貌好像就只保留在十八梯一带了,于是有人趁机打出怀旧的牌来,在附近开茶馆、唱川戏。一些记者也来打望,然后为十八梯“张目”,让其在报纸上频频露脸。哪知道,十八梯一带房屋失修,街巷狭窄,火灾隐患严重,治安状况堪忧,老住户大多搬离,留下的往往是农村来的租赁户。从空中看,那一片破房烂屋就像打在高楼大厦中的一块破补丁。于是,政府就下决心进行改造,十八梯将迎来一次凤凰涅槃般的更新升级……


一条有着悠久历史街巷的变迁,在人们心目中定会引起阵阵留念之情。留念之余,我还是为十八梯今后更加美好更加漂亮的明天而高兴。


(来源:重庆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