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冬天惠铃 2014-04-06

2014-04-03 21:43:06

归档在 唐诗名句 | 浏览 588 次 | 评论 0 条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译文】 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

  【出典】  卢纶  《长安春望》

  注:


1、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2、注释:

 

   “东风”句:语从陶渊明《读山海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化出。

    草色:一作“柳色”。

    春来:一作“春归”,一作“春生”。

    川原:即郊外的河流原野,这里指家乡。

    逢世难:一作“多失意”,意即遭逢乱世。

    秦关:秦地关中,即长安所在地。


 3、译文:

   

   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


 4、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 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唐代大历十大才子冠冕的卢纶,诗名远播,但却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他广泛的交游使他成为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


 5、《长安春望》是唐代诗人卢纶的作品。此诗写感时伤乱,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望归之情。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笔法老辣,体现了“大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

   

    此诗首联“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开篇紧扣题目,写在长安“春望”。“东风”句,侧重写望中所见。卢纶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家乡刚好位于长安的东面,说“东风吹雨”,是说东风从家乡吹来,自然引出思乡之情。“却望”,是回头望。“千门”,泛指京城。“草色闲”的闲字用得巧,春草之闲正好与人心之愁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联是登高而望,在景语之中,流露出复杂感情。

   颔联正面抒发思乡望归之情。“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这两句为全诗的警句,是春望时所产生的联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对句是妒他人得归,恨自己难返,语中有不尽羡慕之意。“大历十才子”擅长描写细微的心理情态。(《小澥草堂杂论诗》)他们伤时感乱的情绪,常通过“醉”和“梦”表现出来,像“我有惆怅词,待君醉时说”(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别后依依寒梦里,共君携手在东田”(《送冷朝阳还上元》),“宿蒲有归梦,愁猿莫夜鸣”(钱起《早下江宁》)等等。他们写醉,是因为清醒时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在醉中才会稍微得到解脱。写“梦”,是感到时代动乱,浮生短促,或者想在梦中召回一些因战乱丧失的美好事物,这种心情相当悲哀、细微。

   颈联又转入写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川原”即家乡,这句说极目远望,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宫阙”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这一联表面上写景很壮观,其实隐含着一种衰飒之意。

   尾联收束到感时伤乱和思家盼归的主题。“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大意是说: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衰鬓”,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现一种衰颓感伤的神态。沈德潜说“遭乱意上皆蕴含,至末点出”,确实如此。

   金圣叹批后两联(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无数亲故,‘宫阙’七字中止夕阳一人。‘谁’便是无数亲故也,‘独’便是夕阳一人也。不知唐诗(之)人,谓五六只是写景。”(《金圣叹选批唐诗》)认为五六句不是纯粹写景,而与七八句的抒情密切关联,分析得相当精辟、透彻。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体现了“十才子”诗中的“阴柔之美”。沈德潜《唐诗别裁》用这首诗作例子,将大历诗与盛唐诗进行了一番比较:“诗贵一语百媚,大历十子是也,尤贵一语百情,少陵摩诘是也。”并说这首《长安春望》“夷犹绰约,风致天然”。这种“阴柔之美”,主要表现在诗中浓重的悲哀情绪。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这正是阴柔美的表现。姚鼐《复鲁絜非书》论具有“阴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谬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谓“如叹”“如有思”“如悲”的阴柔这美,正是《长安春望》及“十才子”许多诗篇审美特征的概括。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78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16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10名。但这样一首受古代选家钟爱的诗歌,在现代选本几乎销声匿迹了,文学史上对其只字不提,也没有一篇论文以该诗为研究对象。如此悬殊的古今落差的确有点令人差异。


  6、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生江上几人还?”常回故乡看看吧,也许你再也回不去了。


    没有离开故乡时,故乡就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我们再画中嬉戏、玩耍,却只能看到天尽头那遥远的晚霞。当我们离开故乡时,故乡是一副挂起来的画,无论我们怎么走进,他却始终隔着一层薄薄的纱……


   7、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体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应该走向前方。我们的梦想只在前方。走向前方,是为了让生命更辉煌。我们背起行囊走向前方,身后是家,那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成长和栖息的地方。我们走在去前方的路上,但是无论走得多远,我们的心,每时每刻都牵系着家——我们精神的家园。文/曹文轩


  8、是一片云,注定会漂泊;是一只鸟,注定要飞翔。

  不是喜欢漂泊,有谁知漂泊里,包含了多少聚散离别,承载了多少欢喜悲凉;不是向往飞翔,有谁知飞翔中,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错过了多少精彩辉煌?

  也许是追求心中的梦想,背井离乡,随风漂泊;也许是寻觅世外的桃源,风餐露宿,随鸟飞翔。

  冬去春来,花落花开。漂泊的日子,有阳光的温暖;飞翔的时光,有清风的抚慰。或许快乐,可以忘却烦忧;只因怀乡,不会失去记忆。席慕容说,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我想说,记忆是无花的青藤,永远不会枯萎。

  人在他乡,心在何方?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人在他乡,当聆听燕子的呢喃,可否知晓,那故乡的山坡,也许披上了青翠的衣裳;当欣赏石榴的灿烂,可否想到,那故乡的池塘,也许弥漫着淡雅的荷香;当拾起一片落叶,可否忆起,那故乡的小路,也许铺满了柔软的黄叶;当看到一地白霜,可否感知,那故乡的父母,也许了新添了苍苍的白发。

  人在他乡,心在何方?似曾回故里,恍然一梦中。

  人在他乡,也许会有意外的惊喜。行色匆匆里,偶然看到某个身影,是那么熟悉;熙熙攘攘中,偶然听到某个声音,是那么亲切;姹紫嫣红中,偶然闻到某种花香,是那么醉人;美味佳肴里,偶然尝到某种味道,是那么爽口。其实,那大都是一个错觉。即便是一种错觉,也能带来一种美好的念想。至少,在那一瞬,思乡的情愫得到了释放。

  人在他乡,心在何方?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

  人在他乡,故乡的云彩从心头飘过,那里永远有游子的梦。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低吟?不然怎会有“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的惆怅?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哀怨?不然怎会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盼?

  人在他乡,心在何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人在他乡,白天穿梭于繁华的都市,身心疲惫;夜晚栖身于宁静的小屋,怡然自乐。有时,我会披着月色散步,借着清风遐想。虽然不会月下独酌,不会起舞弄影,但那“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情,会在我心中膨胀。正如余光中说:满地的月光,无人清扫,那就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象压过的相思……月光都带有荷叶的清香。是啊!夜阑人静,遥望明月,思乡之情早已溢满了心房。

  人在他乡,心在何方?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

  今夜,窗外是绵绵的细雨,寒风问候着窗棂。我读懂了“井桐叶落池荷尽,一夜西窗雨不闻”的落寞;也感悟到“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的凄凉。一枝一叶总关情,情到深处人惆怅。一场雨,一阵风,总能勾起思乡。乡愁犹如一粒种子,在岁月的河流里浸泡、萌芽,在异乡的土地上,最容易开出紫色的丁香。

  人在他乡,心在何方?心系故乡,在水一方。


   9、故乡,我永远的梦。如果我是失根的兰花,飞舞的秋蓬,那故乡的记忆就是我重归大地的力量。时间会使水变成汽,但它不能阻止汽凝成水,重回大地。当雨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你千万次放逐又千万次唤回的孩子。”时间只能叹息,因为在对故乡的记忆面前,它无能为力。时间不会风化人们对故乡的记忆,不然怎会有“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郁郁低吟?不然怎会有“不知何处吹杨柳,一夜征人尽望乡”的痴痴哀怨?不然怎么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还”的期盼?不然怎会有“还顾望故乡,长路漫浩浩”的惆怅?


  10、家,其实是我们在路上歇脚的地方。我们的祖先就是在逃荒的路上,迁徙的途中,走不动了,就地搭起草棚,插草为界,开始生息繁衍,落地生根。于是我们便有了故乡,有了乡思,有了牵绊。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有好多是写给思乡之情的。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卢纶的“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李益的“不知谁在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韦庄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还有“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在游子的心中,家永远是一种念想。

   

   离家是一种痛,打起背包时,又有多少人走得义无反顾?“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就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韩愈,在贬谪潮州的路上,回望歌舞升平的京城长安,想起妻儿老小,也不免发出这样的喟叹。他本可以“欲为圣明除弊事”,不料惹怒了天子,不得不抛妻弃子,远涉他乡,在凄凉的夜里,破梦而来,轻轻地舔着受伤的心灵。


    家,唯独在心里,才会恒久。走累了的人们,不妨给你营造一个心灵家园吧!


    11、在遥远的碧蓝色的天幕上,弥漫着粉色的樱花般的羽云;葱茏苍翠的林间,隐约听到蝴蝶展翅欲起的呓语;荡漾着涟漪的湖面,盛开着洁白的沉睡的睡莲;清寒的小屋的倒影中,不经意地传来一阵又一阵的芬芳香气,宛若钢琴上跳跃的音符,一波一波,一圈一圈,从天涯到海角,从往昔到现在。

    这便是我从《肖邦故园》中读到的故乡。随着作者雅·伊凡什凯维奇抒情而深沉的笔触,我触摸到了钢琴诗人肖邦灵魂中最美好纯净的一方净土。那便是对故乡恒久的思念。我静静地徜徉在这里,带着些微的惊讶与柔情,目视着这片诞生了一位音乐天才的故土。但我看到的是如此朴素而又淡雅的乡村,隐隐地又感到失望:这般平常的故园,如何成为肖邦心中最深切的怀念?如何成为肖邦音乐创作最彭湃的源泉?听过其音乐的人,无不或为温暖柔情的旋律所沉醉,或为激情洋溢的曲调所吸引。可以说,肖邦创作的钢琴曲,许多的主题便是祖国,是他梦寐的故乡。慢随着那温柔的声音从黑白琴键上婉转地轻歌曼舞,我甚至可以联想得到他是怀着一颗多么虔诚的赤子之心来祈祷千里之外的故乡。

    其实我不解肖邦,在热那佐瓦沃拉的土地上,没有遍地竞放的紫罗兰,没有金壁辉煌的大教堂,没有繁华似锦的商业街,更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如此平凡又庸常,却无疑是肖邦历经沧桑也不该的深情所在。在我看来最不出奇的风景,却是肖邦眼中最亲切眷恋的音符,它们于是在琴键上汇聚、凝结、旋转、升华……终于织就音乐史上华丽锦绣的杰作!甚至客死异乡前,久别经年,依稀地怀恋铭记曾在故园上空飘散远去的“国内唱的歌”。这是何等深沉的挚情,何等伟大的爱?直到百年后,我依旧能从这片他人描绘的肖邦故园里,清晰地辨认出肖邦孤单又自在的身影。他终于留在了他魂牵梦萦的土地上,合着故乡的歌声徘徊踱步,终于可以活在他的音乐里,和他的故乡在一起了。

    于是我终于明白,为何热那佐瓦沃拉会成为波兰人朝拜的圣地。如若没有肖邦,这里仅仅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美丽村庄,而肖邦却因它孕育出了无数辉煌的钢琴曲!是肖邦的爱赋予这里无限柔情,是肖邦的才华给予这里无限亲切。这种眷恋是没有理由的。仅是因为肖邦是波兰的儿子。

   在中国的文学与音乐中,怀乡是亘古不变的主题。无论是“怀顾望旧乡,长路慢浩浩”的惆怅,还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还乡”的迫切,无论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还是“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的哀叹,都同样令人唏嘘,同样感人泪下。从这点看,肖邦与中国文人难道不是一脉相连的么?当一切成为往事,这种怀念与挚情,都会随着音符不断在世人耳边回响而不是绝响。肖邦,你也永远常在。

    当纸上的故乡从我遐想的梦境中醒来,蓦然察觉,我和肖邦,打破了时空的阻隔,竟一直在默默相对,从未有过的亲近……


   12、“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陕西,过河还有三百里。”

儿时唱的歌谣如今寻来依然亲切,那么,我的家乡呢?我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乡是不是在我的意念里,在我的眺望里,是不是在一些新旧诗词里?

家乡,多少古人用或高或低的、却始终一致的、忧伤的声音吟咏着,听听他们的声音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思乡”这一主题的占有很大一部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故乡,一个极富魅力的词语表象,它承载了古今中外多少文人骚客的寄寓和联想,勾起了多少游子深深的“乡愁”,换取多少征夫思乡的泪。

   

   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哀伤与忧愁、失意与彷徨是不是能在古人的诗词中得到理解,得到解脱,得到升华呢?

   是啊,身体的漂泊固然愁苦,可是倘若有一颗安定平和的心,那么在这世界上,就决不会孤凄。我们不需要别人来为自己营造一种家的氛围,而是靠内心的温暖,找到了许许多多在世俗家庭中都没有的勇气与温馨。

    我无比羡慕这样的境界。

“此心安处是吾乡”,寻找并发现“内心的故乡”,也许是对人类恒久故乡情结的最好安慰。

    愿每一个漂泊的游子都能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每一个流浪的心灵都可拥有一个温柔、静谧的幸福之乡。

   












2
上一篇 << 估客昼眠知浪静, 舟人夜语觉潮…      下一篇 >>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