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虚堂智愚禅师墨迹(二)

 老樟xy67896789 2014-04-06

(4)《景酉至节偈》和《就明书怀偈》
    在东京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里,收藏着虚堂于宋理宗景定2年(辛酉,1261)所书的(景酉至节偈》墨迹【图92】。时虚堂七十七岁,是任柏岩慧照寺住持时的作品。横幅长为68.2CM,宽为29.7CM。其内容如下:
    江北李季三省元,为母登山设冥,请普说。隆座举佛在王舍城中,舍利弗入城见月上女出城公案,辄成一颂,以资冥福。相逢摆手上高峰,四顾寥寥天宇空。一曲渔歌人不会,芦花吹起渡头风。景酉至节虚堂智愚书。(朱文小方印“智愚”、朱文长方印“息耕雯”、朱文方印“虚堂”)
    从文中可知,江北叫李季三(字省元)的信徒,为亡母做超度佛事而请虚堂隆座说法,于是虚堂为之举示一公案,并拈出一首偈颂,以资冥福。
    此幅墨迹附有大德寺第一百五十六代住持江月宗玩(1573一1643)的一封书信,信文中记述了室町时代后半期,大德寺七十六代住持古岳宗亘(大圣国师,1465一1548)携弟子大林宗套(普通国师,1480一1568,大德寺第九十代)等去访泉州(大阪娜市)的信徒宗显居士时,在其家中壁上看到了此幅虚堂墨迹,于是对虚堂的偈颂,与弟子们即时进行了禅问答。其内容如下:
    老僧携诸钠过宗显居士,幽斋壁挂一轴,有吾虚堂先师述以彼笔之四句颂。其三四云:一曲渔歌人不会,芦花吹起渡头风。如何是不会底?
    一僧云:芦花吹起渡头风。套
    一僧云:月白风清。椿
    一僧云:柳绿花红。圆
    一僧云:和风搭在玉栏干。锯
    一禅人云:当头霜夜月,任运落前溪。显
    燕格一禅人云:桃花笑春风。
    一僧云:问取白鸥。
    师曰:此中一僧有道得底。如何此道得底一句?僧不契。师曰:芦花吹起渡头风。僧云:毕竟如何会去?师曰: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大圣国师于泉南宗显私第之垂语也,套乃普通国师也。泉南道人宗玩写焉(朱文鼎型印“江月与由上面一段文字可知,虚堂此墨迹,原是娇市的宗显居士家的藏品。但后落到了仙台藩主伊达家手中。

14.jpg


    一直到了明治21年(1888),由日本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买下了伊达家所藏的十件文物,其中一件便是此幅《景酉至节偈》墨迹,现为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藏品。
    在静嘉堂文库美术馆里还珍藏着一幅传承有绪的虚堂墨迹《就明书怀偈》【图93】。横幅长为82.4CM,宽为32CM。按收藏者之一的那波义山在元禄2年(1689)所写的《虚堂墨痕传记》这一传承书中可知,此墨迹先由足利将军家(足利义辉)收藏,后转到织田信长手中,又为丰臣秀吉(古田织部将之重新装裱)所有,其后成了加贺(石川县金泽市)藩主前田利家的藏品,再经角仓了以、(掘田加贺守一近村宗荣)、那波义山相继收藏。最终为三菱公司的岩崎弥太郎买下。
    可见此墨迹,古来一直为日本最上层的权贵所珍藏清玩。象足利、织田、丰臣、前田等皆为日本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多次大名所举办的茶会中,曾挂过此幅墨迹。丰臣秀吉收藏时,此幅墨迹由千利休的弟子古田织部将之重裱过,据那波义山的《虚堂墨痕传记》中云:“其后信长公珍藏此墨迹,亦传秀吉公,于时古田织部以茶道鸣,锦绣绞罗为表饰之,墨迹先后三寸削除之……、”另外,还附有大德寺高僧泽庵宗彭、江月宗玩、玉室宗拍在拜观后给收藏者的书信等,足见此墨迹于日本上层社会、禅林及茶道中所受珍视的程度了。其文字内容如下:
    流菜非深隐,那堪后故山。未能忘踪迹,终是碍人间。白发除边短,清镜话里闲。江湖有新梦,何日出松关印“息耕雯”、朱文方印“虚堂”。右就明书怀。(朱文小方印“智愚”、朱文长方)
    此墨迹因最后的“就明书怀”四字而名之,“就明”意为移身明窗的意思,《周易》中有“响明”一词,可解释为靠近明窗之意。虚堂在明窗之下,以诗述怀,以商代遗民遁世采薇“不食周粟”的典故,来阐述修道的要诀在于忘却心迹(忘踪迹),告诫世人光阴恨短,生死事大。
    虚堂此墨迹书于何时何地,因无记录,不可查寻。但从书风上来看,应属其晚岁时的墨迹。大约和上述的《景酉至节偈》墨迹所书写的时间相近。字的特征与前述的国宝墨迹《述怀偈》相仿佛。不过稍微显得俊雅纯净些,没有很强烈的昂扬之势。字虽有黄山谷书法的遗绪,但掺有唐宋人写经的用笔法,尤其是《景酉至节偈》就更为明显。如“佛在王舍城”等字,一见便知出于写经体。虚堂晚年诸墨迹,撇画的翻转和折笔的圆弧形写法,均来自写经的笔法。在虚堂的时代,六朝隋唐的佛经写卷一定很多,虚堂在写经体中吸取了一些用笔,形成了其独特的书风。但是写经是用小笔写的抄本,在书法上品位不高。好在虚堂是高僧,常年修禅,又善诗文,故取法虽中平,却字字显得“佛气十足”,清澄明洁,十分经看。日本人古来爱不释手的原因,也许便是这种凛然不可侵的气息。从中国书法艺术角度上来以字论字的话,虚堂的字或许要另当别论,但日本书道和茶道从佛教式的审美情趣出发,对虚堂墨迹的崇拜,无疑是逸出了世间一般的标准和范畴了。
(5)《和韵无极法兄偈颂二首》
    在东京五岛美术馆中,珍藏着一幅虚堂墨迹《和韵无极法兄偈颂二首》【图94】,横幅长为slCM,宽为28.5CM。其文字如下:
    饱丛林底白头翁,片舌无非破六宗。不是老来张意气,顶门有眼辩鱼龙。自惭劣弟已成翁,衰顿无心绍正宗。唤马作驴颠倒辊,果然棒上不成龙。敬遵严韵奉谢前佛陇无极法兄和尚。末属虚堂智愚再拜。(朱文方印“虚堂”)

15.jpg


    此墨迹是虚堂为唱和前佛陇寺法兄无极和尚的诗韵而作的二首偈颂。佛陇寺是台州天台山佛陇寺,无极和尚,名净观。是大慧派下的禅僧,其法系为大慧宗杲——拙庵德光——空臾宗印(育王二十六代)——无极净观。因此严格地说,在法系上,虚堂属虎丘派松源系,与无极净观不算是嫡系同门兄弟。但两人平生一定交情非浅,而且无极年长于虚堂,故虚堂尊称其为法兄。第一偈虚堂赞扬无极虽已年高,但依然意气风发,破邪扶正,提携后贤。后一偈自惭自己虽然也成老翁,但体赢气衰己无心力来绍隆宗门,唯随缘任人唤马作驴,难成龙象。此墨迹虽未有年月记录,但从诗渴内容来看,应是其晚年在净慈或径山住持时期的墨迹。与其它墨迹比较,此墨迹写得墨气滋润,笔意温和,字体清秀。虽也显出其独有的笔法,但很内敛,而且墨线很挺劲,字体的造型也很可观,实堪称虚堂墨迹中的佳作。与此墨迹相近的还有一幅被指定为重要文化遗产,由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虚堂《与两山堂上和尚快翁乡友禅师书》墨迹【图95】。信文中言及“明知客来渴,话间欲往白夏”云云,故可知也是晚岁住持径山时期所书的尺牍。明知客(南浦绍明)于咸淳3年(1267)秋在径山拜辞虚堂。因此,此二幅墨迹俱在虚堂圆寂(咸淳5年,1269)前二、三年所作。此偈颂墨迹,另附有春屋宗园(1529一1611)、古田织部(1544一1615)、小掘远州(1579一1647)、泽庵宗彭(1573一1645)、玉室宗拍(1572一1641)等大德寺高僧和茶人们的书信。由此可知在小掘远州的时候,此墨迹曾为建部家所藏,后为桑名松平家所有。到了近代为五岛庆太收藏,成了五岛美术馆藏品。

16.jpg


(6)古稀之年的墨迹《送行倡》和最晚年的墨迹《送僧偈》二种
    在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藏有一幅虚堂古稀之年的《送行偈》墨迹【图96】。横幅长为62.7CM,宽为30.6CM。是书于南宋理宗的宝祐2年秋(甲寅,1254),虚堂在禅宗十刹第八位的婆州(浙江金华)云黄山宝林寺(双林寺)做住持时,为德惟禅者出山巡方诸山时,应其请而作的送行偈颂。文曰:
    岩桂初飘好问津,软风轻结露华新。诸方不用多招手,自有寻香逐臭人。德惟禅者巡礼请偈东行。宝砧甲寅秋,虚堂雯智愚书。(朱文方印“虚堂”)

17.jpg


    婺州(金华)位于浙江中部,东行即往东部沿海方向去,应该是台州、明州(宁波)和杭州地区。德惟也许是去参礼天台山和禅宗五山。虚堂此偈写得很幽默,在丹桂初飘的时节,他一方面赞叹年轻的云水僧德惟为佛道远行巡访名山尊宿,另一方面,有趣地对诸方长老说,你们不必招手接应,德惟自会到你们那里去寻香逐臭的。虚堂此幅墨迹,写得很圆润静美。已明显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于上述赠日本无象静照的《述怀偈颂》墨迹的风貌很相近,如“问”、“诸”、“不”、“多”、“自”、“禅者”、“行”、“虚堂史智愚书”等字,两幅墨迹是完全一样,在书写时期也应该是比较相近的。无象静照入宋时间是在此前一年的宝祐元年(1253),据记载是在阿育王寺和虚堂相见的,虚堂是在宝祐4年(1256)四月,在灵隐寺受请后入住阿育王寺的。所以很可能是虚堂在住持育王四年中给无象写的。因那幅墨迹没有明记年月,无象静照在宋留学达十二年(1253一65)之久,其书写时间只能从书风上来推测。
    此幅《送行偈》墨迹,在日本茶道史上也有盛名。据神谷宗湛的《宗湛日记》中记述,日本天正15年(1587)在关白(日本官位,仅次于征夷大将军)丰臣秀吉的聚乐第中举行的茶会上,宗湛对这幅墨迹的文字、装裱等作了较为详尽的记录。此墨迹文字内容在《虚堂和尚语录))里也有记载。其传承的经过是北向道陈———德川家康——德川义直——德川纲诚——德川纲吉——德川家宣——德川吉通(尾张德川家)——德川美术馆。可见,此墨迹一直是德川将军本家的宝物,到了家宣的时候,才转到德川家二家之一的尾张(名古屋)德川家的吉通手中。德川的分家领地还有纪州(和歌山)德川家和水户(茨城)德川家。在日本史上被称为“德川御三家”。
    在大阪正木美术馆收藏着一幅虚堂最晚年的墨迹《送僧偈》【图97】。是虚堂在咸淳4年(1268)正月,即入灭前一年,八十四岁时所书的作品。其横幅长为85.5CM,宽为27.9CM。其文字如下:
    祖意明明在尔躬,视之不见用无穷。凝心更欲重提掇,一片惊秋叶堕空·送僧偈。主簿徐迪功请。咸淳戊辰闰正,怪山虚堂雯智愚书于不动轩。(朱文小方印“科愚”、朱文长方印“息耕雯”、朱文方印“虚堂”)

18.jpg


    从上面的墨迹文字来看,此墨迹是虚堂在径山寺方丈不动轩为官僚徐迪功所请而写的一幅偈颂。既然名之为《送僧偈》,就可知此偈颂本是虚堂的旧作。虚堂是于南宋度宗的咸淳5年(1269)10月7日在径山望云亭东的天泽庵入寂的,故在甚多传东的虚堂墨迹中,此幅当是最晚年的作品。也许是年老体弱的缘故,虚堂此幅墨迹不如七十岁前后那样写得遒劲刚毅,点画飞动。而是显得迟缓凝练,独具一格的撤画和折竖笔画,也显得内敛谨严。如“在”、“咸”、“戊辰”等字的撇画,不再驱锋上翻,而“僧”、“请”、“书”等字的折画也不用疾速的圆弧形笔法。可见最晚年的虚堂,人书俱老。整幅墨迹气息安定,不激不亢。充分反映出这位禅门大德高僧清远超迈的精神风采。
(7)大字墨迹《凌霄》
    京都大德寺的塔头孤蓬庵里,珍藏着一幅于南宋咸淳2年(1266)冬12月,虚堂八十二岁时挥毫的《凌霄》【图98】大字墨迹,横幅长为87.3CM,宽为47CM。在南宋禅宗高僧众多墨迹中,写大字墨迹的很少,除了前述的无准师范以外,笔着所过眼的,还有东渡僧镰仓建长寺开山祖师兰溪道隆(1213一78)所写的《宋元》【图99】、《风兰》【图100】两幅,以及南宋古愚禅师(生卒不详)写的《是佛》二字【图101】等极少数墨迹。虚堂的传东墨迹虽有数十幅,但大字唯见此幅而已。虚堂此时虽已是八十二岁的老人,但此二大字写得墨痕淋漓,遒劲浑厚。字体中流露出苏轼书法的遗韵。“凌”字的两点水的连笔,‘土’下的左右‘八’字两点的呼应,以及最后两笔,即撇画的飞白与捺笔的刷笔出锋,具有十足的霸气,显出了不拘细节,阔达豪放的气度,“霄”字上部的‘雨’字的四点,及下部‘肖’字的四点(月部最后的两短横画,也以点画处理),写得恰到好处,非常精彩。横画、横钩、竖画也写得神足气昂,雄壮奇伟。笔者认为此幅是南宋高僧大字中最可观的一幅大作,洋溢着虚堂晚年到达了的物心两忘、超然自得的高远境界。虚堂也许是为题写寺院楼阁的匾额而奋笔写下此《凌霄》二字的。很可能是南浦绍明在咸淳3年(1267)从径山寺带到日本去的其中一幅。

19.jpg
20.jpg
21.jpg
22.jpg


    以上精选了虚堂的十种墨迹,做了论究。虚堂享有盛名的传东墨迹还有很多,如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与两山堂上和尚快翁乡友禅师尺牍》、京都大德寺所藏的《达磨忌拈香语》(国宝,【图102】)、东京国立博物馆所藏的《偈语》(重要文化遗产,【图103】)、东京昌山纪念馆所藏的《与阅禅者倡颂》(重要文化遗产,【图104】、兵库县伊丹市小西新右卫门氏所藏的《与无象静照法语》(重要文化遗产,【图105】)等等墨迹。皆为名扬海东,传承有绪的遗墨,在中世日本禅林和茶道界中倍受推重。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论及,有待于将来再作研究。

23.jpg
24.jpg
25.jpg
26.jpg

    总而言之,虚堂的松源派禅对日本的禅宗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他的日本弟子南浦绍明(大应国师),无象静照都在留学时受其熏陶。尤其是南浦下的高足宗峰妙超(大灯国师),开创了大德寺;妙超下的高足关山慧玄开创了妙心寺,世称之为“应.灯。关”法灯的临济宗派,都尊虚堂为高祖。到了一休宗纯(1394一1481)的时候,茶道文化日趋殷盛,著名茶人珠光、绍鸥、利休均从大德寺住持参禅,因此将虚堂的墨迹,视为神物,顶礼膜拜,如对至尊。一休以“虚堂七世孙”自居,他虽雄视一世,捐狂不羁,但对虚堂老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时常对当世人说,只有他一人能肩负起虚堂传来的松源禅,甚至宣称自己是虚堂转世来的。到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虚堂老祖,在八十八岁临终前的遗偈墨迹【图106】里写到:“须弥南畔,谁会我禅?虚堂来也,不直半钱!东海纯一休”。此墨迹藏于大德寺真珠庵,横幅长为38.2CM,宽为25.3cM。为重要文化遗产。可见中世以来,虚堂不仅对日本宗教思想有着巨大影响,对日本的文化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7.jpg


    从上述的二幅顶相自赞墨迹、壮年时期的(虎丘十詠》诗卷、晚年所写的诸种倡颂墨迹、大字《凌霄》墨迹等,都可见虚堂这位南宋末年的禅门巨匠,不仅禅风竣烈,道风清奇,而且在书法上,也可独树一帜,别开生面。可以说,到了晚年,他用禅宗打破了“尚法”的陈迹,离脱了“尚意”的束缚,是以“破格”的禅宗精神,来任运笔墨的。。(来源:炎黄中国书法网;收藏:xy67896789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