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崇拜的福星、禄星、寿星的合称。又称福禄寿三星。据传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后逐渐人格化,一说源于五斗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为天官赐福之说。一说福神为唐道州刺史阳城,因其有抵制进贡侏儒的善政,遂被尊为福神。禄星原为文昌垣的第六星,后被赋予人格,附会为张仙。一说张仙为五代时在青城山得道的张远霄,一说为后蜀皇帝孟昶,即送子张仙。寿翁亦始于星宿崇拜,即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头二宿,为列宿之长,故曰寿。另一说为南极星,在船底座,故寿星亦名南极仙翁。明清以后民间常将福禄寿三星一并奉祀,三星典型的形象为福星执如意居中;右为禄星,作员外打扮,怀抱婴孩;寿星在左,广额白须,捧桃执杖。
唐朝福星变清官
福星转变是从唐朝开始,《新唐书》里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清官故事,一位唐朝官员——阳城后来成了福星的人间化身之一。
唐朝时期,道州每年需要把身材矮小的人作为贡品,送到宫中做太监,但是道州并无那么多侏儒,历任道州刺史往往把好端端的儿童置身于陶罐中,只露出头部,由专人供给饮食,用这种残酷手段制造畸形侏儒进贡,满足皇帝荒唐的需求。阳城任道州刺史后,冒死上书给当朝皇帝,拒绝上贡,为当地百姓免除了灾祸。这个真实的故事后来被大诗人白居易写进《道州民》诗中。于是,当地人开始把阳城当做福星供奉。
在500年后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这位福星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福星样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福大贵之像。明清以来福星的变化不大。
禄星是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他身份复杂,有人认为他就是保佑考生金榜题名的文昌星,也有人认为他原本是身怀绝技的道士,禄星身上寄托了人们生活理想的方方面面。
隋唐禄星开始走红
禄星也是由一颗星辰演化而来,他位于北斗七星的正前方,总与北斗七星相伴升起。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正前方这六颗星统称文昌宫,里面最末一位就是主管官禄的禄星。
进入隋唐时期以后,科举制度的兴起让禄星开始走红。科举考试使平民百姓有机会靠读书做官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这是一条太过狭窄的羊肠小路。求之不得,自然会寻求神灵的帮助,于是文昌宫里的那颗禄星就显得特别明亮了。到了北宋,文昌星渐渐成为禄星的代名词。
四川绵阳梓潼县的七曲山文昌大庙,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也是天下所有文昌庙的祖庭。在七曲山文昌大庙,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每尊重达12000斤。或许因为神像过于沉重,难以损毁,躲过了千百年的刀兵战火,得以保存至今,也因此使我们有幸一睹千年前文昌星的庐山真面目。
宋代文昌星的形象是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几位办事员和贴身童仆侍立左右,更衬托出他高贵不凡的身份,庙中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种种吉祥图案随处可见,营造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这里是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文昌星是他们的幸运之星。
张仙下天台,每日把弓开,箭射云中狗,子孙准多来。
明代变身送子神仙
在明代,禄星又被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送子的神仙。明朝初年的戏剧唱本中,就开始出现“禄星抱子下凡尘”的唱词,看来早在四五百年前,禄星就已经成为送子的神仙。这送子的职能,有些来历不明。在流传的民间故事里,禄星被称为送子张仙,一位姓张的神仙。《历代神仙通鉴》记载,这位张仙是五代时期一位道士,名张远霄。在巴蜀道教名山青城山修道成仙,擅长弹弓绝技,百发百中,目标是那些作乱人间的妖魔鬼怪,五代至北宋时期,他在巴蜀地区已经小有名气。
北宋文人笔记中记载了一则张仙送子的应验故事,苏洵在他的一首诗《张仙赞》中记载,他的两个儿子苏东坡和苏辙,就是张仙托梦送来的。苏东坡和苏辙两兄弟参加同一年科举考试,在同一考场上双双高中进士,一时轰动朝野。张仙也名声大振。
禄星从一颗普通星辰下凡人间,演化为读书人顶礼膜拜的科举考试神,摇身一变成为送子的张仙,最终成为福禄寿三星中不可或缺的一颗灿烂明星。
在500年后元朝道教著作《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这位福星阳城完全是温厚的长者形象,已经非常接近现在的福星样子: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大福大贵之像。明清以来福星的变化不大。
禄星是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他身份复杂,有人认为他就是保佑考生金榜题名的文昌星,也有人认为他原本是身怀绝技的道士,禄星身上寄托了人们生活理想的方方面面。
说起张仙还有个故事呢: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眉州城有一个叫张远宵的人,自幼会武艺,尤其擅长弹弓。从小父母双亡,全靠乡亲们救济过活。长大后,张远宵在眉州城门入口处开了一个面馆,由于本人忠厚老实,把金钱看得很淡,所以面馆生意红火,但收入却只够糊口。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直到一位老者的到来,才给张远宵平静的生活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那天,一位童发鹤颜、双目重瞳的老者入城后直达张远宵的面馆,大喊要一碗面,说吃了好赶路。张远宵恭恭敬敬地将面送上,哪知老者吃完面,只道一声“好吃!”,没给钱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食客们纷纷替张远宵打抱不平,可张远宵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劝慰食客们说:“我无父无母,权当他是我的父亲吧,父亲吃儿子一碗面,合情合理呀。”
哪知,第二天,老者又来了,一如昨日。张远宵猜想老者定有难言之隐,便一如既往地端面给老者吃。就这样,老者一连在面馆吃了三个月的面,连声感谢的话都没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张远宵见老者好长时间没来面馆,以为老者生病或者遭遇什么变故了,很是担心,逢人就打听老者的下落,可惜无人知晓,只有一个疯子模样的人口齿不清地说看见老者坐船往蟆颐山方向去了。
日子又恢复了平静。
几个月后的一天晚上,张远宵关上店门,在后院练武,突然觉得很疲倦,于是就坐在院子里的石条上打盹。迷迷糊糊之间,只见一个老者手拿两个铁球,微笑着向他走来,拉着他的手说:“承蒙你照顾,我在面馆里白吃了三个月,看你还老实厚道,我给你指一条生路。三个月后眉山全城将会有一场大瘟疫,我给你两个铁球,你好生保管,不可转交他人,也不可另作他用。此铁球看似普通,实为'寒玉球’,通身与泉水有缘。瘟疫来时,你用这弹弓将铁球弹入泉水中,即可为人治病。过来,我教你如何使用。”
张远宵刚站起来却不防脚下一滑,猛然惊醒后他觉得这梦很奇怪,却看到脚下真有两个铁球。伸手去捡的那一刹那,他不由打了个哆嗦,这两个铁球冷得刺骨,果然像极了梦中老者所言的“寒玉球”。意识到遇见了神仙,张远宵忙跪地向天伏拜。
三个月后,果然有一场瘟疫席卷眉山,夺去了很多人的性命。张远宵记起老者的话,忙用弹弓将铁球弹入各家各户喝的井水中,治愈了很多感染瘟疫的乡民。
瘟疫过后,张远宵一直想拜老者为师,无奈走遍附近的名山大川、古寺古刹都没能找到老者。有些心灰意冷的张远宵漫无目的地走着,却迷迷蹭蹭地出了城过了河,走到了蟆颐山上。忽然,他看见了一个很深的石洞,石洞里放了一尊木制的雕像,仔细一看正是那位老者。张远宵如醍醐灌顶,原来是师傅来点化他了。
于是,他便在蟆颐山上结庐开始修道。
一切似乎都是偶然,又仿佛冥冥中早已安排。
一般而言,修道者在得道前要经历不同的阶段,且在顺利通过一个阶段后,需另觅他处继续另一阶段的修炼。
张远宵在蟆颐山修炼一段时间后,便赴邛崃崇真观继续修炼。在邛崃修道期间,张远宵异于常人之处显露得淋漓尽致。《蜀故》载——“眉山张远宵,寓居邛之崇真观,常持竹弓铁弹向空中打。人问之,曰:'打天下孤辰寡宿耳。’……居数年,忽一日书符于壁,如四目老翁状,符就落笔,隐身不见。”
数年后,张远宵到白鹤山访友,闲来无事就在山下钓鱼,突然听见西湖峰下有一白发老者直呼其名,张远宵觉得特别奇怪,想不到在惠州都有人认识自己。那白发老者走上前来,笑道:“你难道不认识我了吗?我在你面馆里白吃了三个月的面,之后又送过你弹弓、铁球,教过你道术仙法,我是四目翁啊。”张远宵仔细一看,果然是昔日教自己丹道法术的四目老翁。
回眉山后,张远宵一边继续潜心修道,一边开始着手重瞳观的修建。用现在的观点来看,他没有多少资源可用,没有多少徒弟,也没有多少钱财,要在这个山林里修建起一座道观谈何容易。
但他做到了。他有过人的勇气与胆识,而且他的这一想法得到了民间道教信徒的一呼百应。
重瞳观建起来了,张远宵在大殿上供奉四目仙翁的神像,日夜香火不绝。
时至今日,重瞳大殿已历经数次重建、维修。从今天这座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大殿上,我们已无法得知张远宵用了什么方式、用了多长时间将道观建成,一路经历了怎样的辛苦,又是何人设计了这座道观。
也许,这座道观的落成,点亮了眉山乃至蜀地的一盏明灯。从那以后,人们多了一种精神寄托。在人们的口中,张远宵羽化登仙后成为了一位用弹弓为人类造福的正直善良的神仙,只要看到谁家有灾气,就用弹弓发弹击之,将灾气驱散。很快他的威名传遍了人间,世人传为“弹弓张仙”。
后来,也许是花蕊夫人的李代桃僵,又或许是,张远宵使用弹弓所用的“弹子”与“诞子”谐音,暗喻诞生贵子之意。这一位解救民生疾苦以造福人类的神仙便就成了“送子神仙”。
春耕时节,蟆颐山下的村民们忙活着地里的庄稼。这是一个播种的季节,农人们都期盼秋天时能有一个好的收成。
直到解放前,眉山都盛行着这么一个说法,在耕地或者挖地的时候,如果谁家捡到了一种坚实异常、带有红点的“弹子”,那么,这家人铁定会生男孩。
在民国十二年版《眉山县志》中可以看到相应的记载——“至今城内锄犁掘土者,常得其弹子,上有红点,坚实异常,相传女子佩之生子。”
然而,张仙送子更多的时候却是采用托梦的方式进行的。
北宋嘉佑年间的某一天,宋仁宗正在睡午觉,他做了一个梦。梦中,他看到一位粉面黑发的美男子,携带着弹弓走上前来,对他说:“你即帝位后生有三个儿子,但都相继夭折了。这是因为你的身边有天狗环绕。而后,你就一直生女儿,没有子嗣。今天我特地前来,是感念于你即位以来施行仁政,因此,为你打走天狗。”
宋仁宗正为无子嗣一事所困扰,于是赶忙问他是谁,男子莞尔一笑:“我乃桂宫张仙也。天狗在天上掩日月,在凡间咬小孩,但是它见了我就会逃避。”说罢,男子拉开弹弓,只听得“嗖”的一声,弹子如离弦之箭飞了出去。宋仁宗猛然惊醒,方知是张仙来保佑赐福,于是命人描绘张仙画像悬挂宫中。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梦,让乾兴元年二月(公元1022年)即皇帝位的宋仁宗一直到嘉佑七年八月(公元1062年)才确立皇位继承人。历经四十年,时间跨度之长,可谓是历史难见。
虽然张仙为宋仁宗赶走了天狗,但最终宋仁宗依然没能达成所愿,后宫所生偏偏尽为女儿,无奈之下,他只得将堂兄汝南王赵允让之子宗实(即后来的英宗皇帝)立为皇储。但帝王的认可,却使张仙送子的传说深入人心。
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时候,十方善士们在重瞳观内兴起土木。他们建起了“张仙楼”,并供奉张仙的画像,以纪念这一位得道高升的眉山人。
此时,善士们并不知道,若干年后,一代文豪正是站在张仙楼上,面对张仙画像虔诚地祈求神灵庇佑,了其心愿。而这一心愿的实现,在接近半世纪的时间里,轰动了眉山,更轰动了全国。
这位文豪是谁?他究竟许下了什么心愿呢?
那位文豪面向张仙郑重许下的心愿,让蟆颐山灿烂辉煌;而与这个故事相关人物的光芒,将照耀眉州乃至整个神州大地。
寿星手杖何用?
大家都知道,寿星手中有一柄手杖。《汉书·礼仪志》记载,东汉明帝在位期间,曾主持一次祭祀寿星仪式,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普天之下只要年满70岁,无论贵族还是平民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盛宴之后,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
魏晋以后,寿星的手杖产生了变化,斑鸠的王杖换成了桃木手杖,其政治教化功能逐渐被削弱。据说桃木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过去象征特权的王杖,现在成了寿星手中祛病强身的长寿吉祥物。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寿星被完全去除了政治色彩,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世俗品格的神仙。
寿星大脑门何来?
后来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比的脑门儿。山西永乐宫壁画中的寿星,可能是存世最古老的寿星形象。在永乐宫上千位神仙中,我们一眼就能将他认出,就是因为他那超级的大脑门儿。
寿星的大脑门儿,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比如丹顶鹤的头部就高高隆起,再如寿桃是王母娘娘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传说是3000年一开花3000年一结果,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融合叠加,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儿。
湖南长沙有条寿星街,因这里曾有一座规模很大的寿星祠而得名。据地方志记载,早在唐朝这里就建有寿星祠,一直持续到民国。由此向南100多里,就能到达真正的长寿福地——南岳衡山,也就是对联里经常讲到的寿比南山的南山。唐宋时期,山上建有大小寿星庙不下10座,山腰石壁上还留有历代名家墨宝,其中一幅最为出名,相传是出自宋徽宗之手。
福、禄、寿在民间流传为天上三吉星,福——寓意五福临门,禄——寓意高官厚禄,寿——寓意长命百岁。中国民间喜欢将三星作为礼仪交往和日常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祝愿。福禄寿水晶由各种色泽不同的发晶组成,以代表喜庆的红绿黄三种颜色的水晶为主,正寓意“福禄寿”吉祥之意。 黄杨木雕福禄寿三星,选材考究,雕工精湛,不愧为家中一福。
愿天下人象这三星一样,健康长寿,万事如意,子孙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