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巴山深处有人家

 宝轮散人 2014-04-07

  2013年12月7日,万源巴山驴户外一行28人在领队幸福密码的带领下,从滨河路客运中心分乘三辆长安车抵达石冠寺,涉水后河,翻越孔家山、帽儿顶、杨家坪,到达茶垭后乘公交返城,早上9:00开始爬山,下午16:00左右返城,除去午餐和休息时间,全程徒步五个多小时。
  翻过孔家山,山势变得平缓,踩着松软的落叶,行走在山间的小路上,虽然一路风景如画,但不断给我视觉冲击的却是时不时跳入眼帘的巴山人家。
  


  万源,地处秦巴山区,位于川、陕、渝结合部,这里的老式巴山民居很有特色,城里及交通便利的地方已很难见到了。巴山深处,修房造屋,那是很有讲究的。一般要先请风水先生测屋基,要从朝向、饮水、阳光、山势等多方面考量。由于是农耕文化,一般采取临近田地便于耕作的原则。受地理条件的影响,民居多为单家独院,一般建在阳坡。
         





  巴山民居屋顶通常盖瓦,少数茅草。墙体分木架、土墙、石墙三种结构。木架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民居结构。修建这种房屋,我亲眼见过,主要是请木匠师傅来完成的。一般采用卯榫结构将房屋的整体架子搭置于屋基上,若家景富裕可采用全木板成墙,大多数人家则用竹编和泥土成墙。这种房屋抗震能力较强。





  土墙结构是另一种常见的民居结构,修建这种墙体我也见过。地基一般为石头砌成,用厚木板做成上下空心的长方形木框,将其置于地基上,然后倒入粘性很强的黄泥,粘性不够的,还需渗入稻草或者煮熟的糯米,用直径20厘米左右、长1米5的青冈原木,做成一头为平铲、一头为圆槌、中间削细(适合人手把握)的夯槌,由两人各持一夯槌站在木框的两头,先用平铲将黄泥扎紧,再用圆槌将泥土夯实,然后一节节延长,一层层加高,如此循环终成墙体,最后用展板将墙体展平。这种房屋最大的优点是冬暖夏凉,缺点怕水。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是中华民族的居家文化,无竹不居的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任意一民居,其房前屋后,你肯定能找到它的影子。


  篱笆,是巴山民居的另一个主要构成物件。游人一般只从美学上来欣赏它,认为有了它农家更富有田园味道。其实它本是一种隔断,目的是防止牲畜践踏庄稼。但在巴山人家眼里,它还有更深的含义。篱笆修得好坏,看得出主人是否勤劳能干,居家是否利落讲究。农家有句谚语叫做“嫁女要嫁篱笆屋 ,便是这个道理。



  细品巴山民居习俗,方知人家智慧淳朴。驴行山间小道,我开始思想,人,作为行走的情感动物,走哪里、走多远都不重要,真正的意义,在于以自然之物,循自然之道,疗愈人之身心”。只走、只看是为初品,要思、要品方为上乘。
  不想我的思想也上了快车道,好一次完美的户外驴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