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近代的【私塾】和【书院】简介
本文出自“茂名市志”
私塾
清代,四县城乡均有私塾,分家塾、融塾、众塾、义塾4种。家塾属有钱人家自办,聘塾师1至2人,塾生10人左右,以自家子弟为主。融塾由文化人和热心教育的人士开办,有教师1至3人,学生10至40人,较有名的是电白县莘陂村拔贡邵笠农执教的融塾。义塾又叫义学,由官府投资或私人捐资或祖尝庙租出资开办,学童免费入学。一所义学,一般有教师2至3人,学生50人左右。光绪十四年(1888),茂名县有分界、南盛、石骨、东岸4所官办义学。众塾由热心教育的人牵头组织、学生家长捐资开办,有村办、联村办、街道办等形式,规模大小不一,教师和学生数量因校舍、乡情、资金情况而定。清末,四县众塾比家塾、融塾、义塾多。
四县私塾一般是借用祠堂、庙宇,或是租用私人房屋,或是搭建简陋砖瓦房开办。私塾没有固定学制,一般是1年为1期,续读、转学、退学等不受约束。教学时间一般规定
正月十六开学,到农历十二月十五日为1期;每天分早、中、午、晚4段时间或上、中、下午三段时间上课;端午、盂兰、重阳3节各放假1天,清明节放假3天,中秋、七夕各放假1个晚上,夏秋农忙季节各放假10天。私塾教学内容一般分为启蒙和开讲两个阶段,启蒙课有《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诗》等,接着学《杂字》、《信札》、《帖式》等生活礼事知识;开讲课有《四书》、《五经》、《上下孟》、《千家诗》等,并学习《东莱博义》、《鉴略》等典范文本,学写八股文章、诗对,以应付科举考试。学科单一。
民国初期,兴办学堂,私塾逐步减少。民国中后期,官办中小学不多,仍有不少私塾,民国29年(1940),信宜县有私塾920所,学生8325人,民国30年(1941),化县有私塾456所,学生5484人,茂名县有私塾762所,学生9253人。
解放后,四县建立学校,私塾停办或与小学合并。1949年,化县有私塾158所,占全县小学总数的33.83%;学生2855人,占小学生总数的11.82%。1952年以后,四县私塾消失。
书院
明清两代,四县设书院,供童生、生员进修。官办的书院有高文书院、近圣书院、宝贤书院、石龙书院、罗江书院等,半官办的有窦江书院,地方办的有敦仁书院、东阳书院、丽山书院、怀新书院等。府书院、县书院和有名的地方书院,山长(校长)由知县、教谕聘请有名的进士或举人担任。地方办的书院的山长,由地方乡绅族老商定,聘请有名气的老童生、老秀才担任。各书院经费多少不等,一般来自书院院租和其他固定资产。电白县莲峰书院年有院租稻谷380石,盐漏181口,收租谷340石,铺租100多石,合计稻谷820多石,而高州近圣书院年仅有600石。
府、县各书院就读人数不等,府书院30至40人,其他书院几人或10多人。各书院所学,均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以古代诗文,《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十三经注疏》、《诗韵合璧》、《东莱博议》、《故事琼林》等为范本,学习吟诗作对和写八股文章。书院学制不一。
清末,四县有书院42所,比较有名的有茂名县的高文书院、近圣书院,电白县的莲峰书院、双峰书院,化州的石龙书院、罗江书院,信宜县的起凤书院、窦江书院。其中高文书院是高州府学,前身是明代的岳麓书院,康熙四十八年(1709),知府吴柯改建为敷文书院。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学舍。嘉庆五年(1800)知府杜安诗扩建,改名高文书院。咸丰六年(1856),部分学舍毁于洪水。咸丰十年(1860),吴川县陈兰彬和茂名县杨颐倡议捐资重建,供高州府六属优秀士子进修。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名高郡学堂。
四县历代共有进士74人。
民国初期,废科举,书院停办,部分改为中、小学校。
解放后,个别有名书院旧址作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两代四县部分书院情况表
@d:\maomingshizhi(02)\shuneitupian\36134901.jpg
@d:\maomingshizhi(02)\shuneitupian\3613500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