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稻盛和夫的《活法》,有点一口气读了几百条励志微博的感觉。很多段落可以变成微博体,貌似零碎,中心思想却还鲜明。数万字的原文,把其中自己喜欢的部分摘取出来,竟有七千多字。若按以往读书笔记的方式整理,意义不大,推荐有兴趣的朋友直接读原书。不过参照书中内容,倒是愿意花些时间归纳一下自己的活法。若干年后回顾,看看人生收成,验证活法利弊,亦为成长一得。 所谓活法,就是各人以什么方式去度过自己的一生,也是各自“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曾经觉得“三观”、“哲学”都是看起来冠冕堂皇、实际上虚无缥缈的词语。活着活着,却越来越发觉每天的衣食住行、一举一动都可以跟它们挂上钩、连上线,就像看不见的指南针在指引着自己不断做出选择。尽管“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可我仍是习惯了思考,从读书、生活、旅行中去总结经验、感悟人生,然后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三观”,也就是我所崇尚的活法。 先说“人生观”。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是哲学家们最常探究的问题。我以前也不知道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甚至埋怨过父母没经我同意就把我带到了这世上。现在终于比过去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了,借用《活法》里的说法,就是为了提高身心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性,修炼灵魂,直到带着比初到人世时更美好的灵魂离开这个世界。这也是我对“灵修”的理解,没有其他人想象中的复杂。坚持灵修,认真过好每一天,让今天的自己比昨天更好,明天的自己比今天更好,这就是我所认为的人生意义。 怎样才算“更好”呢?那就要用“价值观”来判断了。诚实守信、正直善良、简单朴素、从容淡定;凡事往积极的方面着想,乐观的接受;有一颗感恩的心;有理想,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充满善意、态度温和,懂得控制负面情绪;知足、不自私、经常自省、没有过多的欲望等等,在我看来,都是好的、值得追求的品质,也是我今生修行的参照标准。 凡事都需要付出代价,或时间、或精力、或金钱、或感情。对于物质、金钱,既不一概拒之,也不列入人生目标。就像投资大师罗杰斯所言:“我不爱钱,我赚钱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自由。”物质财富不用太多,能保证生活所需就够了。学会控制物欲,对物质的需要则更容易满足。所以修行中的我不会为赚钱付出太多的时间、精力,宁愿用有限的生命去做更热爱的事情。工作对我来说,不只是赚钱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即使没有像多数人那样“朝九晚五”地上班,我也会在通往自己职业目标的道路上不断精进,用热情燃烧生命。 以利他之心生活,奉献于社会,奉献于人类。这个听起来有点虚,其实不然。正如稻盛和夫说的,人的内心充满至深至纯的幸福感,不是在满足自我,而是在满足了“他人”的时候。奉献于他人并不仅仅只是对他人有利,终究还将有利于自己。通过利他而利己,才是双赢,这是我的价值理念。 至于“世界观”,我相信那句话,你所看到的世界是自己内心的折射。人生是思维所结的果实,心相就是现实,而命运与因果报应,支配着人生。但人的命运不是像铺设的铁轨一样被事先定下来,是会根据自己的意志能好能坏的。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都是内心意念的结果,是由自己播下的种子,因内心而改变,由自己来创造。种下善因,得结善果;种下恶因,必结恶果。宇宙中存在着一种让一切更加美好,使一切进化发展的力量,这也可以说是宇宙的意志。当人的心念与宇宙意志一致时,强烈的意念将以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所以,描绘美好蓝图的人,他就能迎来美好人生;思善事,做善事,就能将命运引向美好。这是“唯心主义”吗?如果是,那我承认自己是“唯心主义者”。只要能让我用心感受到的世界是美好的,贴上什么标签无所谓。 最后回到《活法》,“努力勤奋地工作、心怀感恩之心、善思善行、诚恳地反省并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持续磨炼心智、提高人格。努力做到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事情才正是人生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以为没有别的活法。”这段话我也认同,只是对于努力的程度略有异议。窃以为,作者在书中提倡的“拼命”方式不可取,命都拼没了,其他还有意义吗?呵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