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山装的来历和寓意 中山装是以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命名的男用套装。 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并率先穿用而得名。 关于“中山装”,《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孙中山参照中国原有的衣裤特点,吸收南洋华侨的‘企领文装’和‘西装样式’,本着‘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原则,亲自主持设计,由黄隆生裁制出的一种服装式样”。 中山装由于孙中山的提倡,也由于它的简便,实用;自辛亥革命起便和西服一起开始流行。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修改中山装造型,并赋于了新的含义。 中山装形制:立翻领,对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这些形制其实是有讲究的,孙中山阐述该服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 其一,衣服外面的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其二,衣服前襟的五粒纽扣,分别表示孙中山先生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其三,袖口三粒纽扣,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其四,后背不破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其五,衣领定为翻领封闭式,显示严谨的治国理念。 在民国十八年制定国民党宪法时,曾规定一定等级的文官宣誓就职时一律穿中山装,以表示遵奉先生之法。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