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系列研究之二一一一一对现鉴定学说的质疑

 莲花广圆 2014-04-07

钱币系列研究之二一一一一对现鉴定学说的质疑

(2013-03-08 15:17:08)

 二   对现鉴定学说的质疑

   中国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钱币文化犹如历史长河中的明亮坐标一样,汇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没有货币,文明就不可能发生,取消货币,文明必将消亡。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发行货币者,代表着无与伦比的权威,它拥有普天之下的信赖。古钱的铸造史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和汗水,更诠释着痴迷和疯狂。蚁鼻钱、布币、刀币、圜钱、方孔园钱等金属铸币如今持在手中依然精透园融,鲜活雅悦,历久弥香。触摸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跳动的脉搏,真切的咸受到了其宏大和深邃。春秋战国、五代十国、辽金西夏、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铸钱一直不断,传世出土古钱屡见不鲜,这些往日辉煌的物证能激发出新的民族的自豪感。可有关铸钱的文字档案因诸多历史原因而寥寥无几、鲜有记载。(当为国家政权重大机密,不可能写到书本上让世人皆知,其工艺只掌握在少数工匠手中)。钱币铸造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至今以近百年。现在留给人们的只有古钱实物,任人们去揣摩、考证、猜测。直至今日,有些期待中的答案仍迟迟未能确定。问题在于(事实的)历史的真相与一些人刻意塑造的观点常常存在巨大的落差,人们对前人的观点难免出现错觉。

   热爱收藏钱币者历朝都大有人在,并一直在析其源流、述其现状、辨其异同、揭其价值对其进行研究考证。今天人们对古钱币的一切了解得透彻了么?我们的学者、专家乃至收藏者都在努力使历史每一阶段的秘密都被揭开。

   关于现今研究古钱币的书籍不少,研究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认真研读了这些书后发现其有很多漏洞,用这些书籍上的理论并不能合理的解释钱币、钱范、雕母上的一些迹象。只能无奈的把这些钱币开除出真品行列。这将是对历史的不公,也是对钱币收藏的遗憾。

   如果说中国的历史是围绕着政治权力斗争而展开,不理解帝王心述就无法洞察中国历史的精髓。中国古代钱币是帝王王权的象征。中国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近代史是沿着金钱的角逐而进化的,不明了金钱的机谋就不能把握西方历史的脉络。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关于钱币的历史有很多秘密是不为人知的,如:多数中国人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美国政府发行着美元,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有些人以为美联储是美国的政府机构,事实上美联储银行不是政府机构,它们是私有的信贷垄断者,直到今天中国可能也没有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所谓“联邦储备银行”其实即不是“联邦”更没有“储备”也算不上“银行”。它是独立的、私人拥有的和地方控制的公司。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故弄玄虚,如果你有兴趣就读一下宋鸿兵编著的《货币战争》。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是怎样铸钱的,就读一下本文。

   有人研究古钱可能一生都没清楚也没能明白古钱币,尽管这方面的书籍出了不少。人们走到今天真的了解古代钱币了吗?它到底有多少种类还没被世人发现?它到底是怎样铸造的?用了哪些工艺流程?钱币上的红斑绿迹真的是锈吗?唐朝开元后真的不用钱范铸钱了吗?为什么使用现理论研究古钱币越研究越有问题?什么时候才能给予古钱币铸造史一个完美而无争议正确的结论?

   我收藏古钱已经二十多年,收藏各朝代钱币数千枚,雕母、母钱数百个,钱范也有数十个,从没间断过对它的观赏和研究。从资料上看我国货币文字真正成为古文字研究的资料是很早的。吴大澄《古籀补》收入了不少币文﹐刘心源在《奇觚》里也考释了一些币文,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例举。但这些决不是历史的全部。可无论是什么书,宋代的《金石谱》里,也没有著录钱范雕母亦没有铸钱工艺内容。南宋洪遵《泉志》也只收录钱币,没有收录钱范或关于钱范铸钱的记载。华光普先生所箸《中国古钱大集》对收藏者帮助很大,可书中只收有唐开元通宝范一种。(下图)凭借这一个钱范的发现,就有人下结论说:“隋以前铸钱多采用钱范铸造,自唐代开始,则采取母钱翻砂的技术。〞并导致钱币收藏界至今还相信这一点。如今随着各地的建设开发,全国各地藏家手中收有唐朝后期的各朝钱范,不论你相信与否,它依然以各种风姿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研究古钱币应从什么地方起步?我认为研究古钱币应从钱范和雕母(母钱)做起,如果把钱币比喻成婴儿,要想知晓婴儿是怎样诞生的就必须从它的父母研究起,简单的从婴儿自身下手就会闭门造车,盲人摸象。得出的结论必然与真相有出入,会出现假亦真来真亦假的现象。无奈的是在古代钱范和雕母藏在深闺人未识,古人得不到钱范和雕母。也就无所论述和研究。在现今钱币界对唐开元后钱范的出现视而不见是因为怕否定先前的学说,打自已的脸。

   往远一点说对铸造钱币用的钱范收藏研究,是由清康熙年间朱彝尊首次发现认定,至今不过二百多年的历史。 八九十年代以后,主动的田野发掘和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为钱币学研究提供了大量出土资料。钱范在这时也众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钱范和古钱币有极其丰富的、系统的、连续不断的实物遗存,大都有准确而具体的年代,有的还有墓葬遗址背景,这为冶铸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时间标尺。因此,古钱币科技考古还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冶铸史的研究。 历代古钱,从春秋至清末,代代相继,浩如烟海,用后世文献记载的优势,互考互证,不仅可以使古钱币科技考古研究往纵深发展,而且前景宽广、选项无限。

    以往传统的古钱币鉴定,使用一些经验性的总结是十分正常的过程,它被认为是一门“眼学”,主要靠眼检目察,靠大量经手钱币实物,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的经验。通过观察钱币的器形、文字、书法、纹饰,钱体的大小、重量,以及锈蚀的情况等等来作出判断。因它不是成熟的学科,学者、收藏家们尽其所能捕捉每一个线索,琢磨它们的轮廓、字体、标识。“鉴定”的主要依据来自钱币的表面,可以直接观察到的部分,而对钱币的内在外在的状况无所知。眼睛看到的是不是十分正确的?靠目测后推论出的结果又会是什么样?为什么古钱鉴定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如:后唐清泰元宝是中国钱币史上冤案主角之一。只因为它的宝字隶足象隶书崇宁重宝的宝字。某位权威人士竟突发奇想,认为清泰元宝的宝字是向崇宁重宝的宝字模仿。故清泰元宝早不过崇宁年,一下子把清泰弄到元朝,但元朝找不到清泰年号,于是就说它可能是供养钱,因为清泰二字象庙宇名。这种瞎编式图说,连最其码的逻辑都不讲,这样的信口开河,竟有人信,而且立马带到出饭社出了各种钱币谱录书藉。有这样的权威,有这么多无知的盲从者,中国钱币研究怎能不停滞不前?又如:金代的至宁元宝小平,天兴宝会,承安宝货等也被这样的专家排挤出了真品行列。 这种专家经验性一次次的打脸的鉴定,给众多的泉币收藏者带来了太多的无奈和叹惜。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专家所使用的理论有问题。本人经多年收集研究,把从已知进入未知的推理格式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对“翻砂铸造”、“锈蚀机理”、“开元后无范铸”等现用理论提出质疑,对原有的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看它是不是符合逻辑推理学的原理。并结合新旧理论给以论证。这不仅开拓了一片新的学术领域,丰富了古钱币的研究方法,而且会帮助我们更加全面、更加正确地认识古代钱币。我们必须要改变和更替那些被前人下了结论,后人很难改变的观点和理论。

    理论是什么?理论是指人们关于事物知识的理解和论述。也指辩论是非、争论和讲道理。理论是指人们对自然、社会现象,按照已知的知识或者认知,经由一般化与演绎推理等方法,进行合乎逻辑的推论性总结。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提法或程式。在某一活动领域(如钱币)中联系实际推演出来的概念或原理,或经过对事物的长期观察与总结,对某一事物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的提取而形成的一套简化的描述事物演变过程的模型。

   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要称得上是一种理论,它必须不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解释,它还应该包含一定的错综性(它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而且要证实或推翻他都不是件容易事)。关于逻辑,可以把逻辑学看作最易的科学。因为它的内容不是别的,即是我们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规定,而这些规定同时又是最简单、最初步的,而且也是人人最熟知的,例如:有与无,质与量,钱币上的锈迹。但是,这种熟知反而加重了逻辑研究的困难。因为,一方面我们总以为不值得费力气去研究这些熟习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于这些观念,逻辑学去研究、去理解所采取的方式,却又与普通人所业已熟习的方式不相同,甚至正相反。事实告诉我们,事物自身与我们对于事物自身的认识,完全是两回事。要想发现事物中的真理,真实的和客观的东西,单凭注意力或观察力并不济事,而必须发挥主观的〔思维〕活动,以便将直接呈现在当前的东西加以形态的改变。本系列文章是通过逻辑学的关系原理 ,把钱范、泥范、金银铜铁钱币看做是一个整体,从众多的物证之间找出有意义的关联,填补了这些研究中的空白。历代钱币著录的形成,都受历史史料的制约。

   我国古代历经数千年且战乱氛繁,好多史志被毁失传,古钱币史料亦是同样命运。依据的缺失,使后人研究参考资料严重不足,加之泉家受地域局限,信息闭塞,不可能对地域辽阔之国的古钱币信息了如指掌,漏之必然,当然著录难全。况且历代钱谱,均无权威官方背景的特色,绝大多数实物均非采拓于己藏,而源于某些单项小著,有些只是藏者一家之言的学术争鸣,甚至是含有个人私利之主观推断之说,或讲点儿故事为证己物之珍真。面对这些理论,有人为它言之凿凿,有人却为它困惑不已。因受研究者知识各方面条件限制,虽为书籍钱谱,客观疏漏难以避免,并非金科玉律。如若继续抱残守缺,就难成大家,专家也就应划上引号了,收藏就要面临难堪和厄运了。刑侦学讲究的是证据,没有证据就无法得出结论,关键是我们能不能解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证据。

 

                                                         李松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