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

 qxxylcg 2014-04-08
    

 

    记得第一次见到有人玩微单,是在滨州市市政府广场遇到“红圈”老师,他拿了一台,那个应该是5C,当时并没觉得怎么样,只觉得可能比小数码好点儿;2012年元旦的一次摄影人聚会上,又遇到了“红圈”老师,这次他拿的是5N,而且上面不是那个900元的套头18-55mm,而是一个蔡司(康泰时)Y/C口的50mm/f1.7的标头,用的是5N上的“峰值对焦”,甚是好玩儿,成像质量更没得说。

    当时有了一点兴趣,因为我也喜欢蔡司、徕卡、施耐德、罗敦斯德的手动镜头玩转接,只是转接在佳能数码单反上。于是请教了一番,才知道微单“法兰距”短,可以转接很多镜头,包括在数码单反上无法实现无限远的镜头,什么徕卡M头、蔡司G头什么的。

    我开始有了微单玩转接的想法,接着,也买了5N,网上看了很多论坛里的帖子,才知道SONY微单的感光元件的面积和APS-C画幅的数码单反相当,成像还是可圈可点的,但是看着那只18-55mm的套头,总感觉里面的镜片不是光学玻璃,算了一下,才值人民币900元,大家深知镜头这东西可是“一分钱一分货、一毛钱二分货、一块钱三分货”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忙于蔡司(康泰时)Y/C、徕卡R、罗敦斯德放大镜头还有徕卡幻灯机镜头玩数码单反转接,就又将微单搁浅了。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又看了些关于微单转接手动老镜头的帖子,收益匪浅,近日,在摄协网上见到了“红圈”老师网上的“晒晒我的器材”一篇技术型的帖子,不禁又跃跃欲试了。于是拿出了我的5N,还有一些手动头。

    有人可能会担心微单转接手动镜头对焦无法控制的问题,其实,这个担心多余了,因为5N采用了先进的“峰值对焦”技术,能非常好的解决在使用手动镜头时的对焦问题,“峰值对焦”称得上是革命性的对焦方式,是最快捷、最直观的手动对焦方式,稍加习惯,相信大家都会掌握,而且十分顺手,到时候,相机会告诉你出现什么样的情况才算是“合焦”。至于“峰值对焦”怎么样?看看说明书,几分钟就能学会。

    下面说说我的微单转接老镜头。

    一、两位广角巨人。

    先说广角端,徕卡R19mm/f2.8一代网上称赞的文章比较多,Carl Ziess Jena 20mm/f2.8(http://forum.xitek.com/thread-501754-1-1-1.html)也是东蔡司的“惊世之作”,而且是性价比非常高的镜头,转接到5N上,等效焦距成了28.5mm和30mm,还算比较可以的广角,淘宝上店铺里卖Carl Ziess Biogon G21mm/f2.8镜头的,说Carl Ziess Biogon G21mm/f2.8转接微单绝配,售价5000元左右。徕卡R19mm/f2.8一代9000-11000元左右,Carl Ziess Jena 20mm/f2.8视成色一般在4500元左右,它俩转接微单比较超值,因为这两个镜头还可以转接到佳能单反上,可以一头两用,可G21的“法兰距”太短,不能转接到单反上,只能在微单上转接,因为微单的“法兰距”是18mm,佳能单反的“法兰距”是43.5mm,想转接到某某机身上,镜头的“法兰距”必须大于机身的“法兰距”,这才能实现转接后有无限远,否则的话,只能在有限距离之间成像,失去了转接的主要目的和意义。因为转接镜头和改造镜头的原则就是:在不改变镜头本身的光学结构的前提下,转接到机身后,实现最近对焦距离至无限远合焦。

     其实徕卡R19mm/f2.8一代和Carl Ziess Jena 20mm/f2.8是自己的偏好和经济情况二选一就行。我选的是徕卡R19mm/f2.8一代,既能转接微单,成了28.5mm的广角,又能转接5D2和7D,很灵活机动,可玩性很高。徕卡R19mm/f2.8一代转接到微单上的最近对焦距离25cm,最近工作距离15cm;没有选择Carl Ziess Jena 20mm/f2.8,所以没有相关的转接微单数据。

    有人买R-NEX转接环和M42-NEX转接环分别转接徕卡R19mm/f2.8一代和Carl Ziess Jena 20mm/f2.8,这是一种方法,可缺点是,这两个广角巨人不能在单反上用,的确十分可惜。我是这样转接的,买R-EOS或M42-EOS电子转接环,这样实现了可以转接佳能单反,再买个EOS-NEX转接环,像拧螺丝一样将它们轻松的转接上了5N。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二、魅力四射的蔡司(康泰时)G 镜头

    蔡司(康泰时)G系列旁轴相机镜头,一直令我神往。Zeiss G 镜(21mm,28mm,45mm,90mm)都很优秀,非常非常的锐利以及饱和的色彩,还有良好的耀光控制。最明显易见的差别却是暗部细节的呈现,来我习惯用几只Canon L 镜,但是用了G 镜后,在暗部细节方面Canon L 镜立刻被打败了。镜所描绘的景物充满了感情而显得生气蓬勃,相对来说,Canon L 镜所拍的景物就显得人工化。 (网络语)

    的法兰距太短,只有G90转接佳能单反成功,实现了2米-无限远,可其它几只都无法转接单反,Carl Ziess Biogon G28mm/f2.8、Carl Ziess Planar G45mm/f2.0只能躺在防潮箱里睡大觉。这下好了,拿出来,卖2个康泰时G-NEX转接环,一切顺利完工。

    G28和G45香槟银色与5N的银色机身很是相配,而且一个是Biogon光学结构,一个是Planar光学结构。

    G28(http://www./thread-92143-1-1.html)是一只拥有惊人解像力却几乎没有歪曲与耀光的镜头,所拍出来的景物是如此生动活泼与充满立体感以致於好像要从相片里跳出来。转接到微单上,最近对焦距离63cm,最近工作距离56cm,有无限远。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G45(http://www./thread-34293-1-1.html)的最近对焦距离是43cm,最近工作距离36cm,有无限远。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G90mm/2.8(http://www./thread-114054-1-1.html)这只镜头不但锐利而且暗部的层次也表现良好,是蔡司Sonnar光学结构,最大光圈下就非常锐利,网上评价非常好,下面评论摘自网络:

    G2 90/2.8  和Leica Elmarit-M 90,得到的结果如下:
  (1 )影像中央部份: Leica要锐利一点。
  (2 )影像距离中央1/3~2/3 的位置: Leica的锐利度快速降低,Zeiss 比较锐利(这好像是典型的Zeiss 和Leica 镜头的特徵)
  (3 )平均锐利度:从最大到最小光圈差不多相等,换言之,皆很锐利。
  (4 )色调: Zeiss比较偏暖调(红色),Leica 比较偏青色。
  (5 )重量: Zeiss比Leica 要轻40%.
  (6 )价格: Zeiss是Leica 价格的1/3.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这么又好又便宜的蔡司镜头,有什么理由不用在单反上?我将G90的后屁股镜筒拆掉,改成M42口,拧上一个12-17mm的M42-M42调焦筒,在拧上M42-EOS的电子转接环,7D、5D上都不打板,当对焦到无限远,机身里传出悦耳动听“滴滴滴”的合焦提示音的时候,那激动、喜悦的心情无以名状,那份激动、喜悦一直持续到了第二天上午,太美妙了。

    这么又好又便宜的蔡司镜头,有什么理由不用在微单上?买个34-68mm的M42-M42调焦筒,拧在改成M42口的G90上,在拧上M42-NEX转接环就行了。

    为什么不像G28和G45那样买个蔡司G-NEX转接环了事呢?其一,这样改,可以让G90用在佳能单反上;其二,用在5N上,可以实现46cm 的最近对焦距离,最近工作距离,可以达到34cm,近摄功能强大,拍个虫虫草草的很是顺手。

    三、两个丢失了无限远的微距镜头

    第一个,罗德刚APO-Rodagon-N 50mm/f2.8放大镜头,由于这个头法兰距的问题,不能转接佳能单反,(注:目前能够转接佳能单反的放大镜头焦距是75mm)罗德刚Apo-Rodagon-N是消色差专业头,这个系列,罗家自称为"无懈可击的高质素镜头,为满足最挑剔的专业人士而设计",从实际表现来看也确实如此,最大光圈的锐利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光学设计为7片/5组,比罗德刚专业系列还多了一片,那增加的一片就是为实现消色差之功能,在彩色放大时,可以消除高反差场景的色差现象。值得称赞的是,这个镜头有光圈预设功能,即:光圈环除可正常按档调节外,还可将光圈环提起少许,将环上缺口对准所想预设的光圈,如F8,然后松开光圈环,并将镜身上的调节钮推至无级变化挡。放大对焦时,一拧就可开到最大光圈,对焦完毕再一拧就可到预设档,实际使用时再无需看光圈刻度,这种设计实在太是贴心啦!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放大镜头为了满足放大胶片的需要,光学设计上应该满足解析力强和像场平坦的要求,特别是APO设计的放大镜头,更是放大镜头中的极品,这样的镜头DRY一个微距镜头是再好不过了。于是,在APO-Rodagon-N 50mm/f2.8放大镜头后拧上一个M39-M42的接环,放大镜头变成了M42口,接M42-M42口17-25mm的调焦筒,接上M42-NEX转接环,在5N上实现了无限远,最近对焦距离66cm,最近工作距离60cm。如果想在近一些,被摄主体在拍的大一些的话,拧下M42-NEX转接环,再接上一段M42-M42口的调焦筒,至于多长为宜,那就看每个人的要求了。这样,50mm焦距的APO近摄微距镜头DIY成功,只是没有了无限远。

    第二个是罗德刚Apo-Rodagon-D  75mm/f4.0等比放大专业复制镜头。 此系列镜头专为复印原大1:1幻灯片和相片而设计。用它们复制的幻灯片和相片,绝无肉眼可见的变形,色差控制也属超高水准。此优点尤其体现在照片的四角和边缘的成像。此系列复制镜头,光学设计均为6片4组,网传有些DX以此系列镜头配合微距皮腔和微距架玩微距,成像效果不错!今天终于有机会试试了。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这个头的转接思路和APO-Rodagon-N 50mm/f2.8放大镜头的基本一样,下面说几个成果性的数据:Apo-Rodagon-D  75mm/f4.0接25-55mm加上15-27mm调焦加M42-EOS电子转接环,在5D2和7D上实现放大倍率1:1,但是都丢失了无限远,把M42-EOS电子转接环换成M42-NEX转接环,上5N,如果想得到一个75mm焦距的APO近摄微距镜头,加长调焦筒就行了,至于加多长才能实现多少的放大率,我也没实验,只是思路和方法说给了大家,有兴趣的影友可以试试。下面是罗敦斯德放大镜头转接在微单上的一些数据:

调焦筒长度

最近对焦距离

最近工作距离

备注

25-55mm

32cm

20cm

没有无限远,只能在20-58cm之间成像,放大倍率1:2

15-27mm

62mm

56mm

有无限远

25-55加15-27

24cm

12cm

没有无限远,只能在12-25mm之间成像,

放大倍率接近1:1.

25-55加15-27加17-31mm

22

10

没有无限远,能在10-22cm之间成像,放

大倍率略大于1:1,

    四、不知原来干什么用的罗敦斯德的镜头。

    淘了个Rodenstock Heligon 83mm F2.0镜头,没有光圈,摸过不少Rodenstock,但多是放大镜头,而这是一颗不知道用途的83mm焦距,F2.0固定光圈的糊涂头。标注为Heligon结构,网上有说航空头,有说X光机头,有说高档复印机头,有说放映头的...... 后口巨大,法兰距很短,佳能单反上转接不成功,也是放在防潮箱里的闲置设备。

    将巨大的后口改造成52mm,在接上M52-M42的调焦筒,变成了M42口就好办了。接上M42-NEX转接环,上了微单,有了无限远,镜头前口接了个手动镜头的光圈,作为这个镜头的前置光圈。成像就是对比度低一些,PS调节就行啦,成像锐度比较高,收缩一档前置光圈,画质明显提高,并且背景虚化比G90还柔滑。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五、微单也玩移轴。

    有了蔡司35mm移轴、宾得28mm移轴和佳能24mm移轴,所以尼康二代经典移轴镜头 PC-Nikon 35mm F2.8 就被冷落了,何不转接上微单?这个头早就转成EOS口了,接上EOS-NEX转接环就顺利转接成功,等效焦距52.5mm,可当标头可移轴,甚是痛快。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六、施耐德“真水无香”。

    以下文字来自网络:

    施耐德公司始建于1913年,当时的名字叫做"Optische Anstalt Jos. Schneider & Co.",是德国老牌的光学机械制造厂家。在最顶级的商业摄影、风光摄影领域以大幅镜头种类多而优质闻名于世。
    施耐德(Schneider)镜头最强的是层次感,高光暗部无一不精,每颗镜头的细节捕捉都能让人大开眼界。散景方面,Schneider 镜头散景并不奶油,也不是杂乱的二线性散景,而是一种"凝而不化"的刚性表现手法。
    施耐德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50mm f1.9镜头是支全能标头,色彩及层次感的表现都有很高水准。除了抗眩光并不是最好以外,可以轻松应付所有拍摄环境。
    Schneider 的镜头号称真水无香,主要是因为色彩带有灰调,大部分时候看起来颜色很淡。不过事实上,Schneider 对色温非常敏感,不同光源环境下会表现出不同的色彩调性。如果测光精准,色彩绝对是直追蔡司,真水并不总是无香的。施耐德主要分三个系统:m42或exa卡口系统、QBM卡口系统、DKL卡口系统。DKL卡口更能代表施耐德的总体特征。网评施耐德大部分镜头在全画幅机身上都有打板的问题,好在这支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50mm f1.9 DKL口镜头在我的5D2上不打板,太好了。
    施耐德在135系统中只能算是客场,它的真正主场是中大画幅。施耐德这个名字象征着大画幅镜头中最高的境界,也代表了德国镜头优良传统的最高水平。
    有一句话很多人都见过,施耐德对色彩是理解,蔡司对色彩是诠释,福伦达对色彩是演绎。

    

当手动镜头遇到微单---SONY  NEX-5N转接老镜头 - befar_zhangbin - 晓涵的博客

 

    我有一支施耐德DKL口的0.9版的50mm/f1.9的标头,(淘宝上太好了,什么接环等能买到)买了DKL-EOS电子转接环,上7D、5D2拍了几张,还没领略到“真水无香”的魅力,这么好的镜头不能让单反独吞了,接上EOS-NEX转接环也顺利转接微单成功。镜头1300元,加上转接环什么的也就1500元,不失为一个超值的拓展微单镜头群的好方案。(链接:http:///thread-114448-1-1.html)

    总结一下,微单虽然镜头群不太大,可18mm的“法兰距”决定了它可以转接世界上绝大部分的镜头,这样,微单的可玩性大大增强,由于刚刚总结出这篇不算成熟的文章,还没太多时间拍样片,可又想迫不及待的告诉大家,之后会慢慢磨镜上片子的。

    有兴趣的应有多多交流、指教。

附:微单转接手动镜头套装推荐表(以下10颗镜头,各个都是精品)

超豪华发烧套装:( 32600元 )

Leica R 19mm/f2.8                       10000

Carl Ziess Jena  20mm/f2.8                5000

Carl Ziess Biogon G28mm/f2.8              2600

 PC-Nikon 35mm/ f2.8                     3000

Carl Ziess Planar G45mm/f2.0               2400

Apo-Rodagon-N 50mm/f2.8放大镜头        1600

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50mm f1.9   DKL口        1300

Apo-Rodagon-D  75mm/f4.0                  2000

Rodenstock Heligon 83mm F2.0                3000

Carl Ziess Sonnar G90mm/f2.8                 1700

豪华套装:(21700元)

  Leica R 19mm/f2.8    10000

  Carl Ziess Biogon G28mm/f2.8  2600

   PC-Nikon 35mm/ f2.8          3000

  Carl Ziess Planar G45mm/f2.0    2400

  Apo-Rodagon-D  75mm/f4.0    2000

  Carl Ziess Sonnar G90mm/f2.8   1700     

超值套装:(10600元) 

  Carl Ziess Jena  20mm/f2.8     5000

  Carl Ziess Biogon G28mm/f2.8   2600     

  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50mm f1.9   DKL口  1300        

     Carl Ziess Sonnar G90mm/f2.8   1700

     经济套装:(9100元)

Carl Ziess  Jena  20mm/f4.0    3500

Carl Ziess Biogon G28mm/f2.8   2600

Schneider-Kreuznach Xenon  50mm f1.9   DKL口  1300

Carl Ziess Sonnar G90mm/f2.8   170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