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苯海索能够缓解锥外副反应 发表者:颜文伟

 long伯博 2014-04-08

 先举一个今天电话咨询的病例:

女,13岁。病自2012年,在深圳和北京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一直在北京某大医院就诊,用氯氮平和奥氮平治疗,出现了“流口水、张口吐舌(舌头发僵)、吞咽困难(食物全流质,稍微有些干的食物就要躺下让食物自己滑下去)、手抖”,却只用苯海索一片半,给予异丙嗪150mg、氯硝西泮2mg、阿替洛尔37.5mg、维生素E 100毫克。因为一直未能解决问题,只得来找我咨询。看来,目前主要问题是吞咽困难,这是严重的锥外副反应。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颜文伟

 

先说一说:什么是锥外副反应?

如果你想弯曲你的右侧肘关节,你必须动用你左侧大脑表面‘皮层运动区’的一些‘长相’像“雪松”那样(也就是底盘大、尖端小的‘锥体’) 的神经元“锥体细胞”。其中有一些负责支配‘肱二头肌’(右上臂前面的肌肉),可以命令它收缩。这个系统就称为‘锥体系统’。但是,单靠它还不行,必须有另一个系统予以配合,那就是‘锥体外系统’(简称‘锥外系统’)。它位于人脑比较偏于中心的部位,叫做‘黑质-纹状体’。那里的神经细胞会及时发出指令,让右上臂后面的‘肱三头肌’放松。于是,右侧肘关节就可以如愿地弯曲了。

锥外系统是由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一正一反”地相互协调、共同管理的(多巴胺是“正”,乙酰胆碱是“反”)。当抗精神病药把多巴胺受体阻断之后,多巴胺就不可能像原先那么发挥作用,于是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作用就显得比较突出;结果,肱三头肌的放松程度就显得不够,肘关节的活动就变得比较僵硬。原来走路时应该自然摆动的手臂,就不会摆动了。这就是锥外副反应的一种表现:称为‘类帕金森症’。如果此时,服用了苯海索,使乙酰胆碱神经递质的作用受到些抑制,那么,在‘黑质-纹状体’里、多巴胺与乙酰胆碱这两种神经递质就会再一次重新得到平衡,类帕金森症的表现由此得到纠正。

 

抗精神病药引起的锥外副反应,有三类表现:

1、急性肌张力障碍:

有的患者在刚吃抗精神病药的头几天里,会突然出现某些肌肉群的张力障碍,表现为身体突然向一侧扭转、称为‘扭转痉挛’,或者头颈部向后仰、叫‘角弓反张’,或者两眼上翻、称为‘动眼危象’。这些副反应,都可以用苯海索对付,一般每天2到3次,每次口服1到2片。如果还不能奏效的话,可以肌肉注射东莨菪碱0.3毫克,这就应该由医院处理了。

 

2、静坐不能:

有的患者在服用抗精神病药后,会出现‘心神不定、坐立不安’,觉得似乎‘心里发痒’或‘骨头里发痒’(注意:这是指患者自己主诉的‘不舒服’,并不是患者莫名其妙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 静坐不能,可以用苯海索进行预防。在感到难受的当时、口服心得安1到2片,往往也可以得到缓解(也可以试用短效的安定类药物)。心得安的作用时间很短,只能在难受的当时、临时口服;不必常规服用。

 

3、类帕金森症:

就像老年人患了帕金森症那样的表现:

(1)运动不能:患者感到自己想动、却动不了。因此,脸面像面具一样,没有表情;往往坐在一旁,很少主动动作;什么事情也不做、显得十分‘懒散’ 、呆滞。

(2)肌强直:如果我们检查他的四肢,会觉得比较难予弯曲关节,感觉似乎碰到了‘阻力’,在医学上称为‘肌强直’。

(3)静止性震颤:‘震颤’是‘来回往复的、有规律的动作’,俗称‘发抖’。主要表现在四肢(往往是上肢)。

‘震颤’有3种:

a、姿势性震颤:一般见于‘甲亢’。在上肢维持一定姿势时,例如向前平伸上肢,分开五指,就会发现手指出现振幅细小、比较快速的震颤。

b、意向性震颤:一般见于老年人或老年性痴呆。在用手拿东西时,出现振幅细小、快速的震颤,俗称‘哆哆嗦嗦’。

c、静止性震颤:在静止时才出现的震颤,就是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锥外副反应的震颤。这种震颤、一般见于帕金森症及药物所致‘类帕金森症’。其表现为:用手拿东西时没有震颤,不发抖;但是在不做动作、或不注意的时候,就会出现振幅比较大、频率比较慢(每秒4到8次)的震颤。

姿势性震颤和意向性震颤不在本文讨论之列;锥外副反应的震颤,是静止性震颤。

 

严重的类帕金森症,可以出现吞咽困难等表现。此时可以用苯海索或东莨菪碱来预防或对付。

 

其次,说一说,怎么解决锥外副反应这个问题。

锥外副反应是由于多巴胺系统的水平下降、相对地显得乙酰胆碱水平过高所引起的。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是:用抗胆碱能药(例如苯海索)降低乙酰胆碱的有效水平,使‘黑质-纹状体’部位的多巴胺系统与胆碱能系统达到新的平衡。苯海索本身会有一些副作用,例如口干、和视力模糊(由于瞳孔暂时放大),但不严重,而且不会留下什么不良后遗。有人说,长期应用苯海索,有可能影响记忆,看来这个‘长期’是指十几年、几十年;后来,再也没有学者重复过这项研究,再也没有过类似的文章。所以,很难说这个结论是‘可靠’的东西。况且。苯海索是选择性地作用于‘黑质-纹状体’的药物,对于脑组织其他部位的影响比较少。我们不应该就此因噎废食,把苯海索看成了“毒药”。轻度的锥体外系副反应,没有什么太大影响的话,可以不予处理;但是显得明显的呆滞,或比较严重、甚至影响到进食,那就必须处理,必须服用。

 

讲到这里,就顺便介绍一下能够解决锥外系副反应的药物。

这一类药物就是能够拮抗胆碱能的药物。它们能够与M-胆碱能受体结合,从而阻碍乙酰胆碱的作用。

1、最原始、最典型的抗胆碱能药物,就是阿托品。阿托品是从颠茄洋金花莨菪等植物提出的生物碱,也可人工合成。它是一种消旋莨菪碱,比较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因此对躯体外周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对中枢的影响较小。一般不用以治疗帕金森症或锥外副反应(类帕金森症),而用以治疗胃肠、胆管、或输尿管的绞痛,对抗磷中毒等等。

 

2、药理作用与之类似、而较易透过血脑屏障的,是东莨菪碱。它对脑中枢的影响明显大于外周;因此可以用以治疗帕金森症或锥外副反应(类帕金森症)。东莨菪碱不是选择性作用于黑质-纹状体的药物;剂量较大时,会有嗜睡反应,甚至招致昏迷的可能。二十几年前,国内曾经风靡一时地应用的‘中药麻醉’,主要就是利用它的‘昏迷’作用。以前国内精神科曾经普遍应用东莨菪碱口服片剂以对抗锥外副反应,每片0.2毫克。后因原料依赖进口而停产,只剩少数针剂,每次肌注0.3毫克,用以治疗吞咽困难或扭转痉挛等比较严重的锥外副反应。

 

3、如今国内常用于治疗帕金森症或锥外副反应的抗胆碱能药物,只有一种,苯海索。它是合成药物,俗名‘安坦’。苯海索是一种选择性作用于‘黑质-纹状体’的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拮抗M-胆碱能受体,降低乙酰胆碱的作用,从而调整该部位多巴胺与乙酰胆碱的功能平衡,就此缓解帕金森症或类帕金森症的症状表现。因为它是比较选择性的药物,所以对脑组织其他部位或躯体外周的影响不大。当然,对于眼睛虹膜还有一定的影响、瞳孔还会有些扩大,招致视力有些模糊。基于同一原理、对青光眼也有激发的可能(阿托品、东莨菪碱、或苯甲托品也是如此)。

 

4、国外精神科比较习惯于应用苯甲托品。它是阿托品的衍生物,其性能与苯海索十分相似。

 

最后,说一说苯海索的应用问题。

       我们老一代精神科医生在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时候,必然建议患者同时服用苯海索或东莨菪碱,以期预防可能出现的锥外副反应,以免家属或患者为此感到紧张,从而影响了治疗药物的依从性。但是十余年前,某医师当了院长,看到一篇文献谈到苯海索有影响认知的可能(其实,仅仅是‘可能’而已),就规定每个住院医生不准随便应用苯海索,否则予以扣分(就是扣奖金)。就这样,精神科医生就误以为苯海索是毒药,因为它会影响他们的奖金!其实苯海索是选择性地作用于黑质-纹状体的药物,对于其他脑组织的影响并不大,对于认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影响。况且,难道让患者“呆如木鸡”,“走路时两手臂不会摆动、被别人称为僵尸”,“出现双手颤抖”,或者甚至“口齿含糊、吞咽困难”,而我们医生却还死抱着‘苯海索有可能影响认知’而不予应用吗?!

       有些医生说,“苯海索会引发TD”。这实际上是误会,是无稽之谈。有时候,锥外副反应与TD、同时发生在同一个患者身上;在服用苯海索使锥外副反应缓解之后,TD的表现就明显可见了。实际上,这并不是苯海索引发了TD,而是苯海索暴露了TD的存在

       有些医生在怕用苯海索之余,就想用异丙嗪来代替。如果读者有兴趣的话,可以百度一下。异丙嗪只有抗组胺作用,仅仅是治疗过敏的药物,根本没有缓解锥外副反应的可能。与之相反,它本身就有引发锥体外系症状的可能。怎么可能用异丙嗪来治疗锥外副反应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