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水若寒善 2014-04-08



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__散文创作之管见

 

        水若寒

 

  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女人,一个极为平凡的文学爱好者,也是站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自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特别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并喜欢朗诵唐诗宋词。八岁开始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中读到宋朝女作家李清照的诗句后,对这位自己还不甚了解的女词人仰慕之至,竟在懵懂的心里激发出写作的欲望。九岁开始习作,得以母亲的谆谆教诲与指导,使每篇作文成为班级范文,也助长了我的写作兴趣。清晰地记得十五岁那年作文变成铅字刊登上报的那刻,同学们为我欢呼,全校师生为我开会庆祝的场景。以此作为动力是自己更爱细致入微地观察身边的人、事、物与如饥似渴地阅读,摘抄名人名言、背诵古典诗词、古典散文等,总爱揣测书籍中的人物,喜欢和古人交流。也许是从小不爱说的原因,总爱把自己心里想的事儿偷偷记在日记本上,不管是用现代诗歌的形式、模仿古典诗词的形式,反正每天基本都会记载,很少间断。日记的内容不尽然全是心事,而是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和心得体会,日积月累便成了我的写作素材,也越来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如果说从十五岁开始写作算起到如今将近三十个年头,(这期间因谋生条件不允许,曾中断十年创作,而是抽空租书来看,坚持写日记)这么多年来除了充实自己外既没成名也没获利,更谈不上其他。只是比以前更投入看与写了。对于我,写作已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成了生命的依托与支撑,尽管写的不好。而每当想到一件事儿、看到一处美丽的风景,就想用语言描述出来的倾向,用语言记载下来的欲念,不管是用诗词的形式或是散文随笔的形式,就会在心中反复揣摩印在脑海的事与物,等腹稿酝酿的差不多了,就会抽空儿一气呵成,内心才感到无比的舒畅与轻松,好像自己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过上几天,偶尔拿出来把玩阅读,或站在读者立场上阅读,会发觉当时一挥而就的文字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就会静下心来逐字逐句的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然后内心的喜悦与获得是无法比拟的,是任何物质享受无法取代的。从而明白自己的写作是感受自我、释放冰封的自我,不为名利不为炫耀、不为卖弄不为攀附、不为取悦不为媚俗,唯求在一次次倾诉与寻求的过程中心灵得到一种超然的升华。有人评说我的文笔灵动、飘逸、唯美,有不染尘埃的纯。不可否认这与我长期品读古典诗词文赋并从事古典诗词创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更有文友这样评价:“思之敏捷、览之深广、心之纯美、语之凝炼、人之勤奋,命之悲苦、性之坚强、观之豁达。”这些评语令我惶恐不安、惭愧之至,原因是自己胸无大志,在狭小的个人空间里书写的粗浅文字得到各地众多文友的支持与鼓励,对我是一种莫大的激励与安慰,但我知道自己的文字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需努力地借鉴他人之长补自己的不足,来回报大家!

    现在我来谈谈自己在散文随笔创作方面的微言管见。先从散文的文体说起:众所周知,散文的题材广泛、无所不容、写法多变,有感而发、独抒性灵、自在悠闲、不拘格套、结构自由、运笔灵活、文情并茂、意境优美,能尽情展示作者鲜明的个性,是具有一定真实性的文体;散文一般可分为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三大类型。

由于我个人的代表性散文多为抒情散文,因此我主要针对抒情散文多附赘几句大家皆知的一般性和共性常识。抒情散文是以抒发作者思想主观感情为主的散文,以叙事与记人为主的抒情可定为叙事抒情散文;结合着景物来抒情的是借景抒情散文。而抒情散文又分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作者直接了当地表露自己为现实生活所激发的思想感情。可以直白地表达,激情如火地倾诉,可以真情流露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作者在写人、叙事、摹景、状物、说理的过程中,将这些事物、事理所激发的情感渗透在字里行间,自然地流露于笔端。它包括四种情形:第一以借助叙事抒发强烈的主观感情,叙述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为即事抒情式;第二以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有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手法表达自己深刻的感受与独到之见的为寓情于景式;第三以象征、比喻、拟人手法,来表达自己含蓄委婉、曲折动人的人生感受为即物于情式;第四对叙述与描写的人、事、景所引发的议论,运用寄情于理的表达方式来感染、说服性文字是寄情于理的情形。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抒情散文的审美特征包括:一、选材的生活化与广泛化;二、情境的个性化与主观化:散文中的“情”是作者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事、物、景、理的独特体验与感悟,“境”则是作者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对人、事、物、景、理的具象认识。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相互融合发生碰撞用散文语言描述出来的文字,是具有作者个性鲜明的主体表现。不管是一般作者或名家的作品常常有第一人称“我”,“我”就是作者,经过“我”的眼睛所看、心灵所感描述出来的文字,就是情境化与主观化的结果。而本人的散文《生命中的莲》、《我的2011》、《那些雨》、《雨中爬山》等,正是通过对人、事、物、景的描述,从而投射出独特的自我形象;三、表达的自由化与灵活化,由于本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由,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述,因此这一倾向几乎在我的每篇散文中,流溢出一种无羁无绊、超乎寻常的情思。

 

   我再强调上述抒情散文的各个元素,仅仅是通识,对于一篇作者具体的文章而言,当然侧重或权重不同,每位作者的作品应该皆有自己个性化的风格。也许大家深有体会,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公式化、呆板僵硬的写作套路以及模式炮制的文章自然味同嚼蜡食之无味,并且会引起我们心理上极度的不适,因而凡为文章大家,一律反对和摒弃这种陈陈相袭的陋习。其实即使一个具体的作者,应该不断追求新颖和变数,不断修正自我挑战超越自我,甚至颠覆自己,竭力突破既定的写作窠臼,总之更新永远代表一种前进精进的动力和向度。也许我个人的抒情散文注重强化情感的宣泄,更加凸显诗化的语言,如同一些文友所言,有些段落如果稍加改变排列,就是典型的诗句!也许是言过其实的鼓励之词。不过对于我,不管是直抒胸臆的文字还是即景、即物、寓情的文字都是我真实情感的流露,饱含着深厚而不可割舍的情愫,这里面有清纯浪漫的爱恋之美、有对父母亲人血脉的叙说、有相思孤独悲戚无助时的哀思之情、有轻松愉悦的朋友之聚、有悠闲温馨的母子之乐、生死离别的夫妻之痛、香闺零落后的无限孤苦,都可以融入在自己创设的一种情景与意象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营造或优美或唯美或凄美或壮美的意境。一般讲,我个人的抒情散文情感是统领全文的鲜亮基线,其他一切人物景物,故事情节全部围绕这条基线铺展,而理性的思辨位列其次,若隐若现。所以文章的章法和语言的句式以及修辞的选取等随时随地变换和调节,因此多数读者的直接感受是与许多其他一些散文相比我个人的散文似乎更无拘无束灵动灵秀。有些文友直接称我的抒情散文是散文诗或诗散文,当然我把朋友的这些说辞看做是对我的理解和认同,勉励和激励。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现在我想从几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浅析我在散文创作中的几点体会,暂从四个方面谈起:

    第一、主体体验发现,感知感悟生活,触发对生活的热力热情,探究分析,从感性思维认识升华为对生活独特的理性思维认识。

写作也许有先天遗传基因的成分,而与后天的环境、学习有很大的关连,如此先天的禀赋加上后天的陶冶与勤奋,作家也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而我自己在目前来说充其量只是一名文学爱好者,却特别敏感善思多梦,看到飘着白云的蓝天,火红的太阳,圆圆的月亮,清清的河水,碧绿的树叶,千姿百态的花朵,还是风吹树叶的姿态、小鸟叽叽喳喳在雪地里觅食窥探的微妙动态,心里就会产生一种强烈而微妙的震动,而这些心态自然而然地通过听觉、视觉、嗅觉等思考它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逐渐形成情感化的意象,并运用哲性的探寻把一件件事物串联起来,再运用平时积累的词汇将这些所见所感运用个人感悟的视角表述出来,这里我会根据自己的知识面灵活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段,来体现自己独特的文字功底。比如在《登山临水思悠悠》中的句子“站在凯里市郊区的小高山上,一切噪杂的声音都与听觉无关,一个宽广而高远的画面如瀑布般扑面而来,涤荡我满面的尘埃。山脚下一泓碧水,在轻雾绿堤的掩映下,显得凝重而温柔,幽深而含蓄,如果展开想象的翅膀,微波荡漾中的轻吟,寻找一份云水禅心的空灵与恬淡,宛如西方净土中菩提之甘露无怨无悔地滋润着来此取水的脚步。”在《一生的爱恋》中有这样的句子:“不管你身在何处,不管你如何老去,甚至白发苍苍、佝偻着腰,呻吟着疾病的语言,我依然爱你。爱你纵横交织的额头,那里面蕴藏着我们行走的足迹;爱你眯成一条缝的眼睛,那里面储蓄着海一样丰富的风景与矿藏;爱你骨瘦如柴的手臂,那结实有力的手臂依然撑起我的天空;爱你蹒跚的脚步,那是岁月的见证,更是爱的历程,也代表爱已渗入骨髓。”另外还有其他篇章譬如《生命中的莲》、《生命中的奇迹》、《爬山有记》等篇章中呈现的情景和场景、流溢的情思和意识都来自实际生活中的亲身体验和体悟。而我就成了观察者与实践者、记录者和加工者。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第二、通过本身获取的学识与见识,运用现代与古典元素相结合提炼出具有个人风格的写作方式和唯美画质的语句,彰显出主体素质的独特性与积极性。

    其实写作除了先天的禀赋外,生活中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是获取知识、学问、见识的途径,那么仅靠观察是不够的,必须借助书籍来扩展自己的视域,获得更多更广的认知。作家契诃夫曾经说过:“读书大有好处,好处大得很呢!您读了书,就会立刻觉得您的眼界大不相同。”特别是李清照的那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孩提时代读到这首五言古诗时,就一下子震撼了幼小的心灵,也一下子爱上了这位女文学家,尽管那时只有八九岁,准确地说还不能完全领会她这句话的真实含义,而却打心底喜欢这句诗,至今还作为座右铭来激励自己。雨果的那句“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这感慨激昂的语言是自己十五岁读到的,心灵的震颤发自一股奇妙的共鸣,当然当时的年龄对于人生的磨难不曾经历,但心底的共振使我特别珍爱这句话,以致于在我的生命里出现人间悲剧时,使自己在这句话中体悟出它的真实涵义,我懂了,也真正做到了。在亲人去世的这几年里,一个人不管再艰辛再无助再灰心,每当想起这句话,就会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继续生活,好好地生活。有位名人曾说:“书的内容有些我们一时无法领会,只有经历了一些事后我们的理解就会更深刻些。”的确如此,少女时期读的书如今回味起来,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深意。还有雪莱那句经典的诗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时刻在心中回荡,不仅仅是诗歌本身的魅力,而在于这句诗歌所带给读者精神上的激励,能使一个在饥渴、寒冷的大雪里想象春的暖意,心中那团熄灭的火焰就会再一次点燃对春的向往。读书不仅仅是一种消遣与娱乐,更是开启智慧的钥匙,看得多懂得多思考就多,思想就会有深度,在言谈举止间就会无形中流露出儒雅的气质,也让我真正理解了苏轼那句:“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的意旨。是呀,读书尽管不为高官厚禄,最起码可以陶冶自己,提高自己,让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明白很多道理。

    从而认识了中国的先哲、名人庄子、屈原、贾谊、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柳宗元、柳永、李清照、李商隐、欧阳修、苏轼、范仲淹、吴承恩、曹雪芹、蒲松龄,国外的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小仲马、泰戈尔等了不起的人物。在他们充满或深情或大智或各类美感的行文中吸收到无尽的知识养料,不断地揣摩不断地消化不断地与他们的心灵交谈。当然读书不可漫无目,随着思想的成熟与学习氛围的不同,自己开始有选择性地阅读,从逢书必看到有方向地阅读,博观约取地学习,最后发觉自己最爱的竟然是幼小心灵已生根的古典散文和唐诗宋词以及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等方面的书籍,总觉得这样可以清心寡欲,给自己的心灵减负,也可以忘却红尘中的勾心斗角与不必的烦恼,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清新、不染尘埃的出路,使自己的精神有所寄托。也真正体味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真实妙处。所以对一些名篇名家的散文特别喜欢,甚至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碰到钟爱的篇章总想把它们背诵下来,譬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特别对“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情有独钟,当然是从诗句中读到宇宙的无穷,生命短促的思索。深刻地明白:“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是深远。”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后,不再只是挑选喜欢的诗词文赋来读,而是学会搜集古典文学精华来读,也明白那些文字是一种品格、一种动能,可以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世代代的火种,点亮人类的智慧与情感之灯。在庄子的《逍遥游》中读出一种无穷的想象无羁的逍遥无限的浪漫,体会高妙的修为空阔的心胸,从中领略出一番道法自然的博大精神。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文字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它本身的魅力与价值是不可估量。写作技巧无形之中就隐藏在篇篇美文中,一本《古文观止》共二百二十篇涵盖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等精华篇章,使自己在《左氏春秋》中学会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画,凝练简介的用语;在庄子文笔恣肆的意境中明白修为最高的人能忘掉自己,神明的人不求功名,圣哲的人不追名逐利;在荀子的《劝学》中知道了以喻代议、寓议以喻、使说服力进一步增强;在曹植的《洛神赋》中明白了寄托的情感并非在洛神身上的深刻用意,文采飞扬,何人可及!在王羲之的《兰亭序》中领略叙事中的情景交融写作之法,以及流畅的文笔、深刻的意味。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周敦颐的《爱莲说》、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柳宗元的《小石潭记》等等名家名篇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与感染,常伴枕畔,时时翻阅研读,尽管不能篇篇背诵,却可以在写作中无意间蓦然冒出一些需要的词汇与故事情节以及谋篇布局的巧妙安排,看来读书大有益处。后来发觉现代与当代的优秀诗歌散文如何获取呢?仅仅靠上学时所得是远远不够的,偶然的发现解决了这个难题,几本“五四后的经典散文鉴赏及新诗鉴赏辞典书籍被我在贵大的图书馆里发现,从而又进一步地读到余光中、巴金、朱自清、冰心、臧克家、徐志摩、戴望舒、余秋雨、韩小蕙等作家的优美散文或诗歌,从中受益菲浅。更加感到自己的无知,不惜自费再一次进入大学校门,系统地学习古汉语知识与现代文学,从而使自己的理论知识与思想深度进一步地有所长进,也是自己在读书的过程中写下一篇篇笨拙的文字,记录下自己生活的点滴,尽然不如名家、大家的文笔,但足以喂养自己的心灵,最起码使自己不那么趋炎附势、不那么俗不可耐、不那么斤斤计较,反而学得开朗、乐观、豁达,这都不外乎读书的结果。是的,尽管我没有苏轼那种“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浩然壮志,却有“读书可以帮助你忘记悲哀。”的心境与过去。在亲人去世的这几年里,除了工作之余,不是作文就是看书,使自己心灵有所慰藉,忘掉很多不快与难以抑制的痛,使文字渐渐地愈合对爱人的无限执念,也是自己在四年的过程中不再悲戚无助,而是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表达对爱人的怀念与祭奠,文字成了我唯一发泄与表达的出口,不管是用古典诗词的形式或是诗歌、散文诗、散文体裁,都与自己从小养成的阅读习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自小至今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自己在各种体裁中游刃有余的文字,尽然自己的文字不很熟稔,但足以可以表明自己所要表述的思想,这些年经历了个人生命中一些很大的波折,都是书本一直陪伴左右,才得以度过难熬的时光与岁月,与书为伴的日子,虽然面对的是一个个无声的知己,但可以心与心交流,从而使自己浮躁的心渐渐安抚和平静,让自己的思想、心理可以承受一些一般人不可承受的外力。
    我佩服巴罗的至理名言“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是的,我早已找到了最好的安慰者,那就是书籍,它让我洁身自爱、严于律己,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信心。我爱读书,也爱把自己的思想一点点总结诠释,希冀与自己心灵默契的读书人进入我自己的书中,如同我自己进入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书中一样。

谈到散文的写作层面,不得不叙述了我近年的创作历程,从而形成阶段性的散文风格与写作特征,都与读书分不开,尤其我的语言风格,大家是否发现阅读每篇,一股强劲浓烈的古风扑面而来,究其渊源,此风格发端于古典诗词赋文,我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古典诗词的痴迷沉醉程度,几乎相当于每日维持生命的水和食物甚至有过之无不及,我喜欢阅读也喜欢创作古典诗词,古典诗词是构建我的主体语言之大厦的一块坚实的基石,加之一些现代和国外文学提供的原料,我在阅读和创作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选词造句的取向,积累数量较大的词汇语库,当然也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思维持续向上提升向前推进。谈及对个人语言文字的影响,我不得不提一位名家,我们来认识这位“以右手写诗,以左手写散文”,左右手所握,全是描写华章的彩笔大作家。他曾坦诚直言“我的散文,往往是诗的延续”。我们可以在《听听那冷雨》中读到“缪斯的延长”,使散文进入一个神奇的天地。

     以雨入诗文,古往今来,何止万千。但能将雨景、雨声、雨意、雨情写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实属罕见。借雨来抒写深深的思乡之情。雨的世界迷迷朦朦如同梦境,作者便可以神驰意往,思绪翻飞,自由抒写情意,雨丝绵绵可喻情丝绵绵,冷雨凄凄可喻思乡之切、思雨知念之凄然,一唱三叹,痛快淋漓地倾吐积聚了四分之一世纪的思乡之情。文中大量运用诗质语言,双声叠韵、叠字叠句,对雨极尽描摹:“料料峭峭的秋雨”、“缠缠绵绵的江南春雨”、“霏霏不绝的梅雨”、“干干爽爽的白雨”、“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将难以描摹的雨景、雨声、雨意给以具象展现。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比较我的拙作《那些雨》与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几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许仅仅是本人的自我欣赏),在语言的运用上类比的修辞手法,运用大量诗词的语言与意境,营造出在不同雨季不同情况下,雨所带给本人的感同感受,不管是儿时的雨、春天的雨、秋天的雨、与家人雨中漫步的情思、包括亲人离去的滂沱大雨,无不流露出本人以雨为弦,倾诉内心如洪的思念。文中同样运用大量地相声字、叠词如“春雨蒙蒙如织”、“夏雨滂滂如沛”、“秋雨的潇潇”、“冬雨的悲悲凄凄”、“淅淅沥沥、细细沙沙的春雨”、“霏霏凄凄的雨雾”等,特别是古典诗词的穿插,如“留得残荷听雨声”、“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雨里孤峰湿作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萧萧暗雨打窗声”等等,更是画龙点睛之笔,是画面感有了质的升华。还有同样运用诗质语言使整篇文字的意象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点抒发出本人的感受与体悟,夹叙夹议、虚实相间的诗性词句,如“此刻的雨好似下在自己的心里、眼里、毛发上、衣服上、甚至每一寸肌肤上,刻骨的冰、刻骨的润、刻骨的记忆就因它一颗尚未适应如此环境而伤痛的心”、“泪,不再挂在脸上,却来自心里化为一滴滴浓烈的鲜血,布满整个瞳孔,充满整个黑夜”。如果说余光中先生的雨是乡愁是思念,而我写的雨不仅仅是乡愁的触发、甜蜜的爱情的回味,而是生死决绝的无尽哀痛蕴含其中。

    爱上读书与写作,才使我在孤独无助的生命旅途中有所依赖,使我的生命在文字的解说中获得无限的释怀,使心灵开解、使灵魂有所皈依。更是自己习作的诗词从懵懂无知的模仿到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心境,曾经试想:古人心、今人心只是时代与环境的不同,但心应是想通的,虽然他们早已不在人世,但是他们的文字他们的灵魂他们的精神还在影响着后人。的确文字的魅力无限,令多少人警醒,令多少代人因读书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忘掉悲哀,驱散无助与苦恼。要问写作技巧,岂不尽在读书中!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第三、关于写作技法。

    比如想象、比拟、虚实、抽象、隐喻、象征等,其实这些所谓表现技法人人皆知人人皆用,关键是需用则用不可强用,作者在行文时情感的抒写与思想的言说几乎与表现手法的选择同行并进,刻意或强制的择取只能损伤或破坏思想情感充分流畅的展现,也造成思路和语言本身的硬伤,即成所谓为艺术而艺术,以辞害意。我的文字里,最早似乎偏重直白和写实,后来重心移向迂回、委婉、隐蔽、曲折、含蓄地表情达意,也许这是一个随着年轮的增密心境的增重文风从外向到内敛转化的过程,因而上述等作文技法在我最近几年的散文中使用更为明显:抒发隐秘在内心深处的无奈无助悲戚与落寞,感悟个体存在的价值取向,叩问生命存在的意义。这种自由不拘泥套路的写作手法纯粹属于本身内在奔涌的激情所致却无法用直白大胆的文字来让世人展示的结果,只用喻体与喻体、抽象与抽象的大量修辞手段从自然、人情世故、自己苦甜酸辣的苦难经历体验中推敲提炼文脉和语言,所以词句充盈而偏长。这样的文字应该在《心灵呓语》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简单地摘录几段来说明,如“山看水的姿态从它高高的身躯上滑落到脚的根部,然后揽在自己凹凸的怀里、山顺着风的张力听水的声音,不管是缠绵低语还是暴雨突袭时的嚎啕大哭,它仿佛都能接受并一一容纳,成了一种习惯”《一潭幽碧情几许》。“夜与昼没有界限,太阳哭成泪人。寒流袭来,花已枯萎成殇”《化不开的相思》。“我试图采下几瓣盈满珠露的花,冲上滚烫的沸水,看它们在氤氲中疼痛的姿态,似乎想收获一种快感,虐待型的快感。在滚烫的沸点中我聆听到一种声音,却无法用语言表述”《寒秋深梦侵黄花》。“风儿有些嫉妒你的美貌与纯真,为何你的出现令世界焕然一新,于是一个可怕的预谋在悄悄酝酿、霜儿其实是无心之过,它只是被迫无奈的帮凶而已!鸟儿蝶儿蜂儿是需要你的朋友,故而才时刻围绕着你”《落红》。“连心若梦,若梦的莲心很苦,但终究有一天当你捧着晶莹剔透、洁白如雪的连心时,你会有股莫名的心跳与悸动,一股熟悉的气息会弥漫你的心海,知道么?莲正静静地躺在你的手心里……”《莲心若梦》。不可否认这些具有象征中的莲也许成了一种符号,一种隐喻中的自喻,一种实物中蕴藉的折射。毋容置疑这些形象与抽象修辞、画面逼真的实写描述与朦胧形象的诗词意境幻化成一种流泻的情感,源源不断地呈现出来,同时充满哲性和理性。不管从实物到虚拟,从想象到幻想等都是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中,不受传统或他人散文既定的任何种特性的束缚,并大量运用亦诗亦词画质感极强的精炼之语,给读者较强的冲击力。

  

     第四、至始至终真情实感贯穿在字里行间的文字,自我的情愫始终如一地感动着自己震撼着自己,源于对情缘的真纯,展示内心世界的个性。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在很多描述与爱人诀别、生日、忌日以及很多的孤独的夜晚无法遏制的思念的篇章中,情感的表现淋漓尽致,这的确是本人的自身写照。在《那一吻》中曾这样写到:“如果那一吻,能挽回你生命的气息,我宁愿抱着你冰冷而熟悉的肌肤,从头吻到脚,只要能唤回此生至死不渝的爱恋!”无不是一种真切的情感流露。在《相见成梦别亦远》中写道:“无数次地回味,无数次撕心裂肺、”“如梦如幻的过往,如歌如诉的旅途,渐行渐远的故事,生死离别的悲恸,依然清晰如画回荡在记忆的心空,割舍不下,挥之不去。”等语句中我们或多或少读出一位用血和泪写出的心灵文字,充溢眼眶,有时连自己也不堪卒读。尽管这些文字瘦弱、单薄、狭小,但我以为足以感染感动很多颗善良的读者之心,毕竟有了个体真实的诉求才有众人真实的回音。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诚如斯言:我觉得真情实感中的真实,首先是主观世界对物象的真实,我特别强调这种真实的主观世界必须基于作者的一般良知和良心,作为作者,在抒写自我个体的苦乐,叙写他人群体悲喜之时,归根到底主体在表述自己的情感与意态倾向,这种倾向显而易见应该来自的真实的善和真实的美,表象呈现善美而实际恶与丑的伪善伪美,或明显呈现恶与丑的心态另当别论。其次是客观物象的真实,因为客观物象正是情感的承载者和指示者,一切景语皆情语。当然,物象本身也可以虚化,物象之间的关联也可以虚拟,其实所谓虚者在文学作品中也是一种真实,艺术的真实。但是虚构的情景必须融入真实的自我,所谓我手写我心,如果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博取宠幸强颜欢笑,甚至为达到某种隐私异化自我,如此拼凑的文章,不仅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面目可憎,更触碰了一个作家担当的底线。再次是主体对作品的真实,作品是实物是媒介,对于作者而言作品更是朋友是孩子是爱人,只要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注其中,自然而然就会真心爱自己的作品。善待和尊重自己的作品就是善待和尊重读者,因为读者是它们的欣赏者,鉴定者,传输者。作为作者不可将自己的作品仅仅视为一种谋取某种所需的工具或手段,否则就是对作品的亵渎也是对自己和读者的一种亵渎。我可以负责地毫不愧疚地说我的文字是我心灵的诉说,我也真诚地期盼它们进入读者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相会。因为这些我亲手制作的抒情散文是对我生活的一种至深至诚的诠释和解析。更是在极度千转百回的苦难诉求中始终坚持自己、催人奋进、独立担当、传递的是正向能量与清新脱俗的心灵唯美情操!在门外觊觎文学殿堂的女人

也深知自己存在的很多不足的地方,譬如视野狭小,题材单薄,描述欠缺、思想保守等方面,也是今后自己要努力学习地方向。

                                      

                                            写于2014年3月12日

 

     周晔:笔名水若寒,籍贯河南。中华诗词会员,贵州省作协会员,黔东南州诗词楹联理事,凯里市作协副秘书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