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老北京的记忆 2014-04-09

太液池畔的璀璨明珠--团城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上世纪北海团城的旧貌】             【图片来自网路,特此致谢!】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本世纪北海团城的新貌】             【图片来自网路,特此致谢!】

 

    团城位置北京市西城区北海南门外西侧。原是太液池中的一个小屿。元代在其上增建仪天殿,明代重修,改名承光殿,并在岛屿周围加筑城墙,墙顶砌成城堞垛口,初步奠定了团城的规模。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金时,团城为御苑的一部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团城横遭洗劫,衍祥门楼被击毁,白玉佛左臂被击伤,团城上的珍宝文物也被洗劫一空。建国后,党和政府对团城多次进行修缮,1961年国务院将园城及北海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团城是明代重修时筑城墙,并将东南二处水面填为平地,基本上形成现在的规模和四周环境。清康熙十九年(1680)重建承光殿,将原半圆殿改成十字形平面。乾隆年间进行较大的修建,增建了玉瓮亭。今天的团城,基本上就是乾隆年间修建后的建筑群。它的平面呈圆形,周砌城砖千仞壁立的小城。城台高出地平 4.6米,周长 276米,面积4553平方米。东、西两侧城墙下各有随墙门一座,上建门楼,东为昭景,西为衍祥,入门可沿蹬道登至城顶台面。设罩门,城台上建筑布局采取对称中兼以园林的布局手法。承光殿为全城台的中心,其南有玉瓮亭,其北为敬跻堂,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组成了城台的中轴线。两侧对称排列,有古籁堂、余清斋东庑和西庑等。朵云亭、镜澜亭高踞假山上。整座城台黄瓦红墙。金碧辉煌的古建群间,遍植了数十株苍松翠柏。承光殿中间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四面各推出抱厦一间,整个平面呈十字形。南面有月台一座。正中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抱厦为单檐歇山卷棚式,覆以黄琉璃瓦绿剪边瓦顶,飞檐翘角。上檐重昂七斗,下檐及抱厦重昂五斗。殿内施大点金旋子彩画。玉瓮亭内玉瓮为元代作品,体积大,雕刻精美。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团城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辽代时,因开挖湖泊堆积泥土日渐形成了水中岛屿,称为“圆砥”。金灭辽后,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年)以琼华岛为中心建造太宁宫,又将挖湖的泥土扩充琼华岛和圆坻,在琼华岛上建造广寒殿的同时,在圆坻上也建起了一座殿宇,和广寒殿遥遥相对。元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的基础上营建元大都城,选定团城为大内东西两宫的中间地带,团城以东为大内,以西为皇太后的兴圣宫和皇太子的隆福宫。团城遂成了东、西两宫的联系中心。传说在选择大内陆址的时候,忽必烈先来到团城上,环视周围的景色,然后捻弓向东射了一箭,箭落之地就成了建造大内宫殿的地址。为了使团城小岛更有气派,在旧殿基础上兴建了重檐圆顶,十一楹,高11.7米,围27米的仪天殿,岛的四周也围起了石墙,圆坻也改名“圆城”。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在团城上扶栏眺望雪中的太液池】

历代皇帝都喜欢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建成蓬莱仙境的玉宇琼楼,“一池三山”的格局便成了构筑北海飘渺奇幻的蓝图:北海便是“太液池”,琼岛是“蓬莱”,团城就是“瀛洲”,所以仪天殿也叫“瀛洲圆殿”。当时团城四面环水,东、西、北三面各有桥,东为木桥,西为木吊桥,桥中间有两只大船,每当皇帝过桥上了团城,留守官便移舟断桥,以禁来往。明代以降,团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明成祖朱棣重修仪天殿,先后更名为承光殿、乾光殿,以供帝后大臣观灯火之用。东部被填为陆地,西侧建起了金鳌玉蝀大石桥,环岛也砌起了城墙。在古汉语中,园属虚心,团为实心,“圆城”便改称团城。清康熙八年(1669年),承光殿毁于地震,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重建。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对团城大规模扩建,整修城墙,堆叠假山,增建了玉瓮亭、古籁堂、敬跻堂、余清斋、镜澜亭等殿阁,形成了团城现在的格局。后来慈禧太后在承光殿中供奉玉佛,团城又变成了佛堂。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北海团城承光殿溢彩流光】
   从东面“昭景门”拾阶而上,经过“罩门”便来到团城上。承光殿是团城的主体建筑,初建于明代,原为圆殿,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时改为方形。大殿座北朝南,重檐歇山顶,四周推出单檐卷棚抱厦,使其殿宇平面呈折角的十字形,号称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样子与故宫的角楼一样玲珑工巧。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北海团城承光殿全景】
殿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绿剪边,飞檐翘角,殿内中央有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井口天花之圆光为二龙戏珠,岔角绘鹤。柱上均有楹联。前面为清咸丰皇帝御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州清气晓来多。”后边为慈禧御笔“七宝庄严开玉镜;万年福寿护金瓯。”上悬匾额为“大圆宝镜”。北面正中有一砖砌的须弥座,座上的木刻雕龙佛龛内供奉着一尊白玉释迦牟尼坐像,像高1.6米,用整块纯正的白玉雕琢而成。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咸丰皇帝御笔楹联:九陌红尘飞不到;十州清气晓来多】
玉佛像面容慈祥,通体洁白,光泽清润,头冠及衣褶中镶嵌着红绿宝石,光彩夺目。相传为清代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明宽和尚从缅甸募化奉献给慈僖太后的,慈禧还亲笔题写了联额。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团城内的各种珍奇古玩也被洗劫一空,这尊搬不动的玉佛就成了他们的出气筒,玉佛右臂上至今还留着侵略者砍下的刀痕。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慈禧太后御笔楹联:七宝庄严开玉镜;万年福寿护金瓯】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承光殿前庭院中,有一座蓝顶白玉石亭,名玉瓮亭。亭中的石莲花座上有一个杂色墨玉瓮,直径1.5米,周长5米,高70厘米,重3500公斤。相传是元世祖忽必烈为犒劳将士而特制的酒瓮,“其大可贮酒三十余石”,雕成于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265),原名“渎山大玉海”。瓮身四周刻有云涛、胶龙、海马,鱼龙出没,波涛汹涌,其雕刻之精美,形象之生动,堪称鬼斧神工,向与承光殿内的白玉佛合称团城二绝。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大玉瓮原先置于琼华岛广寒殿中,后来广寒殿倒塌拆除,大玉瓮便辗转流落到西华门外真武庙里,“明珠暗投”,被道人当做菜瓮使用。清康熙五十年(1711),僧人性福重建真武庙,“供大士像,移玉钵于坐下,叠石为小山贮水于玉钵,以示普陀南海之意”,玉瓮又再次“时来运转”、位列尊宠,真武庙之名也渐被玉钵庵取代。乾隆十年(1745),乾隆皇帝终于发现玉瓮原是皇家御苑之物,于是“千金购得”,移置北海团城的承光殿前,并建石亭加以保护。乾隆亲作《玉瓮歌》刊刻其上:“元史世祖至元间,初成渎山大玉海,敕置广寒碧殿中,逮今五百有余载。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团城上镇城之宝“渎山大玉海”】
青绿间以黑白章,云涛水物相低昂,五山之珍伴御榻,从臣献寿欢无央。监院道房曾几历,仍列承光似还璧,相望琼岛咫尺近,岂必铜仙独泪滴。和阗玉瓮昨琢成,质文较此都倍赢,周监在殷殷监夏,一经数典惕予情”,又命内廷翰林40人各赋“玉瓮诗”一首,刻在石亭的楹柱间,至今仍依稀可辨。玉瓮虽然移置团城,重新成为皇上的宠物,但是瓮钵的双层底座却留在了玉钵庵内,从此玉瓮“身首”异处,天各一方,再无团聚的日子。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团城是镶嵌在古典皇家园林北海和中南海之间的一颗绿色明珠,郁郁葱葱的古松古柏形成“空中花园”。团城上的松柏以“古”“名”而著称,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有17棵,其中又以受到乾隆皇帝褒封的四棵最为著称。承光殿东侧,巍然屹立着一棵高达20多米的古油松,鳞斑的粗干周长达3.18米。树姿平展奇特,其形如伞,冠圆似盖,苍劲挺拔。相传说是金代所植,至今已是八百多岁的高龄。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古松曾为乾隆遮荫纳凉,乾隆就效仿秦始皇游泰山封“五大夫松”的故事,御封团城上的这棵古松为“遮荫候”,开松柏列爵王候之先河。“遮荫候”的前后,南北各矗立一棵高大的白皮松,它们也是金代所植,绿冠高达30多米,白干周长达5.1米,就像两位威武的将军守卫在承光殿前后,所以乾隆御封它们为“白袍将军”,并写下了《古栝行》一诗:“五针为松三为栝,名虽稍异皆其齐。牙嵯数株依睥睨,树古不识何人......”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在团城的西侧墙里,过去有一棵名松,它的主干弯曲后向北海湖面探去,犹如卧龙探海,姿态极为优美,乾隆就封它为“探海侯”。遗憾的是此松已经枯死,1980年又在原址补栽了一棵松树,并通过人工整型,让它的主干弯曲后,仍探视北海。承光殿前西侧还有一棵“承光柏”,高达20米,干周长达5.2米,犹如“鹤立鸡群”。《日下旧闻考》载:“殿前古桧一株,为金代遗物。苍劲妖矫,似有神物呵护之”。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团城上的古松古柏大多生长在高台的大砖缝隙中,“于狭缝中求生存”,求生之难可想而知。但历经八百年沧桑的古木,却一直是生机勃勃,苍翠青葱,个中原因让人费解。近年来,园林科技人员发现,原来我们的先人在修建团城时,就为保护树木而做了精心安排:在铺设地面的大砖时,所用的大砖是倒梯形大砖,上宽下窄。砖与砖连接起来,中间却形成了一个个既透气又渗水的三角形通道,既有利于树木根系的生长,又有渗水集雨之用。每当大雨倾盆,雨水就顺着井口流入涵洞储存起来,林木也不致因积水烂根。而当久旱无雨,因为土壤很好地吸收着雨水,时时给古木以滋润,林木也不致缺水干枯。千百年来,团城的古松古柏让人惊羡赞叹,但谁也不会知道正是这些隐蔽在地下的“节水工程”构成了保障松柏常青的生命之源。蓦然间想起了一则古时的笑话,说是一个豪绅的儿子逛京城,回家之后要造一所美轮美奂的殿宇。当匠人们开工破土时,他却严词训斥:“我只要上面的宫殿,下面的都用不着”。笑话自然是笑话,但现实生活中却往往重复着这样的笑话:当人们赞叹着成功和辉煌的时候,又有谁记得隐藏其中的无数默默奉献?当人们歌颂着英雄和伟人时,谁还记挂着在他背后的支撑和扶持?“红花还须绿叶扶”,但在世俗的眼里,只有红花是娇艳的,尽管绿叶为红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又有谁关心过绿叶飘零不飘零!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说话间已经带着朋友们粗略的游览完了北海团城。眼前看到的既是开头所说:“从东面‘昭景门’拾阶而上,经过‘罩门’便来到团城上”,我们现在是由此而下。唯一还有些许遗憾的是,北京城的头场雪太小了点,使得这颗太液池畔“‘明珠’在冬季里还不够‘璀璨’啊!......”我家“领导”看着照片还是有些遗憾!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太液池畔一颗璀璨明珠 <wbr>-- <wbr>【团 <wbr>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