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恶的标准答案

 chaojie书馆 2014-04-09

  扼杀思维 教出千人一面“方老壳”

 

——解答神题名师摊上标准答案全都囧了——

 

    神题”“标准答案让学生苦不堪言,家长哭笑不得。为此,《新家长报》选了2道爆红网络的红题,邀请重庆6位名师解答,结果他们全囧了,认为这样的“标准答案教出的可能是千人一面的“方老壳。并称,神题本身没问题,但答案囿于“标准就是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试题

     1、一个春天的夜晚,一个久别家乡的人,望着皎洁的月光不禁想起故乡,于是吟诵了一首诗(   )

     2 、朱自清作品《匆匆》中,您最喜欢的一句是?

      

    标准答案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返呢?

 

     答题者

     1、清华中学特级教师 杜长明

     2、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教研组组长 马娇

     3、铁路中学教导处主任 李健

     4、石新路小学资深语文教师 周泽武

     5、钢城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 曾荣

     6、巴蜀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 张志余

 

    杜长明:“装腔作势”的出题方式该痛斥

    第一题,我可能会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回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1.这是孩提阶段,稍有文化的中国父母对孩子进行的启蒙教育。2.这是信息提取,是大脑中的第一闪念,几乎是自动化的提取。但是,这首《夜静思》,是否在“春天的夜晚”所写,我未考证。故答案也不一定符合出题者的本意。

    第二题,本来《匆匆》一文,文字通体干净,很难说只喜欢哪一句。但要求只写一句,故最先闪入我脑海的一句是:“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的匆匆呢?”

    我认为,既然是开放式题目,首先要求题目本身具有开放性,就像引信一样,能触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内,有话可说,有话会说,鼓励有创意的、新颖的、丰富的表达。设置标准答案,无疑是采用“请君入瓮”的办法,让学生往“套子”里钻,这是典型的“装腔作势”、“十面埋伏”的出题方式,应该痛斥之!

    开放式题目的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但又为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基本的限制,学生的回答要在题目内在的限制下使“骨架血肉丰满”。但摒弃题目的限制信息,搞所谓的“标新立异”式答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是头脑发热式的胡搅蛮缠!

    
马娇:导致思想惰性 失去质疑能力
    
第一题,几乎是本能地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思乡之情不会局限于季节和时间,一由明月触发,首先叫人想到从小吟诵的《夜静思》。
    
第二题,“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把时间的流逝写进平淡的生活 ,更能引人驻足思考。
    
首先,出现这样的题 ,从一个方面来说是进步的表现,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答案的过于国定害死了题目。在对于标准答案的关注下,合理但不挨答案边被判错的,我强烈反对。因为既然试题练习是对孩子的提高,那么就限制了其人格的发展。在应试指挥棒下的“标准答案”们,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和表达,甚至养成孩子的惰性思维:我就等着和标准答案对比了,而孩子就失去质疑的能力。
   
现在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孩子和老师学习起来很快乐,但是一到考试,就都不开心了。对于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学生多读书、多和别人碰撞思想,绝对不要买《课文详解》类的书籍,他只会更加助长你的惰性。
    
说道题目,比如吟诗的那道,我相信90%的人都会第一个联想到李白的诗,而最终这个答案是不对的,那么就此说来,我们的命题者更要注意试题的严密性、答案的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向“标准答案”低头的现象。

   李健:只有“最强大脑”才能解

    第一题,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句思乡的诗,应该符合题意就算对。所以,我答:“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第二题,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句最喜欢的话。这道题随便写出一句话,只要理由合理,就算正确吧,我就不回答了。

    这些题已经够神的了,竟然还有标准答案,太可怕了。纵然,应试教育使标准答案不可避免,但这些题竟然如此僵化,竟不能是孩子真正最感动的另一句话。这就显得这样的题目太愚蠢了,暴露出教育存在的很多弊端。第一,既然非要标准答案,就要求出题者严谨地给出足够条件,让答案具有唯一性;第二,如果出题者想打破常规以开放性试题启发学生才智,那执行改卷的教师们就必须有同样的意识,还要有足够的水平,能为孩子的答案作出合理的裁判;第三,若教育者心知肚明,却因懒于思考,而简单地用标准答案,草菅学生的的合理思考,那问题更为严重,因为这种不负责任的职业道德弊端,将极大地扼杀教育区别于其他的高尚价值和深远意义。

    语文教学没那么多新知识和定义公式之类,更多是靠感悟、理解以及在占有素材基础上的创造。所以就问题设计、答案的选择和思想过程多样化上,不应该也没有必要一定是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还是唯一的。老师应该鼓励孩子用多种方式答题,只要符合逻辑,说得通,就应该给于相应的分数。反过来,像设置标准答案的老师,一定要把学生套在一个框子里,久而久之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还堆积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恶感。小学语文不能这么教啊!


    
周泽武:标准答案教出千人一面“方老壳”
     
第一题,我的答案是:“春风,送来故园的芬芳/圆月,投射思乡的光芒/春去春又回,几度月盈亏/遥望天涯路,何时送我归?”题目中只是说“吟”了一首诗,所以,吟一首“原创诗”,或许更能表达在春夜的月光下独有的思想情怀,倘若学生人人都原创一把,这道题答案是不是更有色彩呢?

    第二题,《匆匆》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过去了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因为这句话最能引起我对时间流逝的共鸣,每当读到这句话时,我都忍不住问自己:时间到哪儿去了?

    我认为这样“开放式的”试题是没有问题的,它给不同答题者留下了“多元”的空间,但用“唯一”的标准答案来进行对和错的判断,就毁掉了这些题。因为“开放式”命题与“多元化”解题不可能出现唯一性答案。如果用这样的标准答案来指导我们的教育,就会出现一种可怕的教育现象,如同一幅漫画绘的那样,生动活泼的学生手拉手乐呵呵的走进校园,可经过一番“教育”后,走出校园的全是目光呆滞,千人一面的“方老壳”。

    对于这类题目,我们所谓的“标准答案”并不唯一,准确地说只能提供“参考答案”,甚至可以鼓励一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案存在。这样,就可以统筹兼顾,既保证基础知识的严肃性,又保证了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与多样性,学生也可以在这样的命题与答案中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当开放式命题被“标准答案”唯一化了,把学生逼上单一的“死胡同”,这完全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曾荣:神题没错,答案不能囿于“标准” 
    第一题,答案应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已经是千古名颂,想家时就会情不自禁的吟出。
    
第二题,我喜欢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喜欢它描写生命的平淡与悄无声息 
    
感觉这些题目是开放性的,答案却只有一个,说明这些题目存在问题,忽略孩子脑子里的既存知识以及孩子发散性的思维 。比如说,请孩子写最喜欢的一句话,那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审美,他写其中的任何一句话都可以说是对的。对于这类开放性试题老师应该和学生一样,不要拘泥于一种答案。不要让考试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如果孩子的答案超过预定的答案,但是有一定道理,就应该鼓励和肯定,以保护孩子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
    
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但是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曾荣认为,教育需要开放、创新,这才能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教育应提倡多角度、灵活性的看问题,因此,学生不能被“标准答案”给束缚住。当我们真的脱离“标准答案”时,教育也会迎来新的气息。所以,对奇葩神题应该给予宽容。如果不是题目出现逻辑错误,答案不是囿于“标准”, 我们无妨将其当作是对孩子的思维训练,不必大惊小怪。   

        
   
张志余:“标准”和创新间难免现两难

    第一题,睹物思人,又不能回家,思念的最好方式就是祝愿,所以就会想起: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二题,我喜欢:“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以问结束全文,回味无穷,能有无数的答案。

    这几个题目看起来非常的让人无法接受,出题人也许有着很好的思考,但是问题指向性不明确。使得各方都不能很好理解其意思而痛骂答案。它使得学生容易受到挫折。

    说到标准答案,这让我想到另一道题:雪化了,变成什么?孩子答春天,被判错,这是对思维的禁锢,我个人是反对这样的评判的。但是正如这个题目一样,没有什么结论是绝对的。面对神题与其“标准答案”,基于对文本、题设等多角度方位的理解,确实应该提倡学生的自主性理解,但是必须还是要一定标准的存在。如果学生一直面对没有标准的题目,那么对学习的理解就会有问题。

    其实在平时教学中,在标准与创新间,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两难的情况。老师只要给学生解释好为什么判错,同时鼓励他创新思维,就是很好的一个处理办法。

    试题没有绝对的自由和开放,但是正如理想,只要在合理的标准下,社会会给你最大的空间。标准答案并未扼杀创新,创新也改进着标准,更贴近学生,更走向合理。

 

【教育需要开放、创新,这才能够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尤其是基础教育。教育应提倡多角度、灵活性地看问题,因此,学生不能被“标准答案”给束缚住。当我们真的脱离“标准答案”时,教育也会迎来新的气息。】


       (
重庆报业集团主办《新家长报》  2014年4月5日 第2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