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3)

 小园幽径 2014-04-10

每天读点中国古代经典寓言(033)

寓言最初產生於民間,流行於民間,後來一些文人學者一方面引用人們已經創作出來的寓言,另一方面又不斷創作新的寓言,作為論證或辯論的手段,這樣,大量的寓言便在歷代文人的著作中保存下來,成為我國文學遺產的寶貴財富。

 

拒不受魚

 

  公孫儀做過魯國的相國,他很愛吃魚,因此全國上下聽說他的愛好後,紛紛買魚前來討好他。可不論什麼人來送魚,也不論送的什麼魚,公孫儀從來都不接受。

  公孫儀的一個學生見了,就勸他道:「先生,既然您愛吃魚,可為什麼又不願意接受別人送給您的魚呢?」公孫儀答道:「恰恰就是因為我愛吃魚,我才不接受人家送的魚。如果我現在接受別人送的魚,到時候就一定會遷就送魚的人;既然遷就了送魚的人,就會歪曲法律。我是執法的人,如果我知法而又違法,就會被罷免相國的職務。一旦我的相國職務被罷免了,既便我喜歡吃魚,這些送魚的人也不會送魚給我了。而那時我已被罷了官,也沒錢自己去買魚。但是如果我現在不接受這些人送的魚,就不會貪贓枉法,不會循私情,那麼也就不會被罷官免職了。這樣就算我不接受別人的魚,我愛吃魚的口味一輩子不變,我照樣可以用自己的俸祿買魚吃。」

  

披上虎皮的羊

 

  有一隻山羊,在森林裡與那些跟隻一樣弱小的動物們生活在一起。平時牠們都集體外出,走路都格外小心,就連吃草的時候也還得隨時東張西望,提心吊膽地警惕著猛獸的侵襲。山羊覺得自己活得太委屈了,自己要是能像虎豹那樣威風該多好。

  一次,山羊獨自走到森林邊上,忽然發現地上有一張虎皮,也不知是哪一位獵人丟下的。開始,山羊還有些害怕,不敢上前去撿這張虎皮。幾經猶豫後,山羊壯了壯膽,拾起了虎皮,牠覺得挺有趣的。突然牠靈機一動:要是我穿上這身虎皮,不也會很威風嗎?誰會發現我是一隻假虎呢?於是,山羊把虎皮披在自己身上,在森林裡走著。

  當山羊走到自己的住地的時候,那些和自己一樣弱小的動物突然看到「老虎」來了,都嚇得跑的跑、躲的躲,四處逃竄。山羊見此情景,心裡覺得自己果然很了不起。現在,自己再也不用提心吊膽地過日子了,山羊一邊這樣想著,一邊向一片草地走去。

  山羊停在草地上,原來那些夥伴都不認識牠了,一個個離牠遠遠的。於是,披著虎皮的山羊自由自在地在草地上吃起草來。

  正當山羊香噴噴嚼著青草的時候,突然一隻豺狼朝牠走來。披著虎皮的山羊猛地嚇得渾身顫抖起來,連那隻已停下腳步遲疑不前的豺狼都有些莫名其妙。是豺狼已看出來這是一隻假虎嗎?顯然還不是。只是羊自己清楚自己的底細,牠一輩子都是豺狼虎豹的口中食,一見到這些猛獸就會膽戰心驚,以至於牠此刻根本就忘了自己還披著老虎皮。

  這故事所說的是,徒有虛假外表而無真正本領的人,是經不住實際檢驗的,一旦讓他們面對考驗,空虛的內心很快便使他們敗下陣來。

  

拔苗助長

 

  田野裡,大片大片的莊稼沐浴著陽光雨露,茁壯成長,一派勃勃生機。也許你看不出莊稼每天都在長,但它卻是實實在在地長高了起來。

  有一個宋國人靠種莊稼為生,天天都必須到地裡去勞動。太陽當空的時候,沒個遮攔,宋國人頭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掉,渾身的衣衫被汗浸得透濕,但他卻不得不頂著烈日躬著身子插秧。下大雨的時候,也沒有地方可躲避,宋國人只好冒著雨在田間犁地,雨打得他抬不起頭來,和著汗一起往下淌。

  就這樣日復一日,每當勞動了一天,宋國人回到家以後,便累得一動也不想動,連話也懶得說一句。宋國人覺得真是辛苦極了。更令他心煩的是,他天天扛著鋤頭去田裡累死累活,但是不解人意的莊稼,似乎一點也沒有長高,真讓人著急。

  這一天,宋國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他望著大得好像沒有邊的莊稼地,不禁一陣焦急又湧上心頭。他自言自語地說:「莊稼呀,你們知道我每天種地有多辛苦嗎?為什麼你們一點都不體諒我,快快長高呢?快長高、快長高……」他一邊念叨,一邊順手去拔身上衣服的一根線頭,線頭沒拔斷,卻出來了一大截。宋國人望著線頭出神,突然,他的腦子裡蹦出一個主意:「對呀,我原來怎麼沒想到,就這麼辦!」宋國人頓時來勁了,一躍而起開始忙碌……

  太陽落山了,宋國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飯菜,坐在桌邊等他回來。「以往這時候早該回來了,會不會出了什麼事?」她擔心地想。忽然門「吱呀」一聲開了,宋國人滿頭大汗地回來了。他一進門就興奮地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把每一根莊稼都拔出來了一些,它們一下子就長高了這麼多……」他邊說邊比劃著。「什麼?你……」宋國人的妻子大吃一驚,她連話也顧不上說完,就趕緊提了盞燈籠深一腳淺一腳地跑到田裡去。

  可是已經晚了,莊稼已經全都枯死了。

  自然界萬物的生長,都是有自己的客觀規律的,人無力強行改變這些規律,只有遵循規律去辦事才能取得成功。愚蠢的宋國人不懂得這個道理,急功近利,急於求成,一心只想讓莊稼按自己的意願快長高,結果落得一個相反的下場。

  

抱甕老人

 

  孔子的學生子貢到南邊的楚國旅遊。他在返回晉國經過漢水南邊時,看到一位老人正在給菜園裡的蔬菜澆水。那位老人挖了一條渠道,一直通到井邊。老人抱著一個大水罐,從井裡汲水。水沿著渠道一直流到菜園子裡。他不停地用水罐汲水,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雖然他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是工效卻很低。

  於是,子貢走過去對老人說:「老人家,現在有一種機械,用它來澆地,一天可以澆一百畦呢,用不著費很大的力氣但工效卻很高,您不想使用它嗎?」

  澆水的老人抬起頭,看了看子貢說:「你說的是什麼東西?」

  子貢十分認真地對老人說:「將木頭砍鑿加工,做成一種機械,讓它的後面重,前面輕,用它來提水,就像把水從井裡連續不斷地抽吸出來一樣,水流得很快,嘩嘩地捲起的浪花簡直像開水翻滾一樣。這種機械名字叫做槔(gao)。」

  澆水的老人聽了子貢的話卻憤憤然變了臉色。他不以為然地譏笑說:「我聽師傅說過,世上如果有取巧的機械,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事情;有投機取巧的事情,就一定會有投機取巧的思想。一個人一旦有了投機取巧的思想,就會喪失純潔的做人的美德;喪失了純潔的美德,人就會性情反常;而一個人要是性情反常的話,他就會和社會、自然不合拍,成為一個與天地自然社會不相容的人。你所說的那一種機械我並不是不知道,只是因為我覺得使用它,就是在於投機取巧的事,而做投機取巧的事是很可恥的。」

  子貢聽了這個老人的一番話,像自己做了什麼錯事一樣,難為情地一時說不出話來。

  這個抱甕老人所說的一番道理,看起來有一些邏輯推理的正確性,然而他在機械效用上借題發揮,把刁鑽、險惡與機敏、智慧混為一談的做法則是錯誤的。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在新事物面前抱殘守缺的人,做起事來不但吃力不討好,而且還會被後人笑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