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余县瓮泉山三清宫

 道场所志 2014-04-10
        三清宫始建于1934年,位于扶余县得胜镇瓮泉山旅游区,依山势而建,系现在松原市数量不多的道教寺观的代表性建筑。
        大瓮泉是古代台坎地带形成的类似坛子形状的地形,中间有泉水喷出,故名大瓮泉。民国年间,辽宁省北镇广平山道士刘崇平,属道教道统全真龙门正宗廿六代嫡传弟子。因母去世,回到吉林省扶余县大瓮泉附近的刘家小铺屯为母守孝三年后,刘崇平遵母命在大瓮泉选址修行,先盖了一个小地窨子,后又挖掘山洞取名为“三元古洞”,建立道教活动场所,刘崇平成为大瓮泉开山鼻祖,道教第一任监院。刘崇平先后收滕高龄、于高真、王高升、杜高山、张高修、于高水为徒。刘崇平羽化之后,由滕高龄继任监院,后来王高升在三元古洞西又挖一洞,人称为腰洞。当时,人们称在山上修行的人为“老修”,称他们居住的洞穴为“老修洞”。老修们实行苦修,自己开山种地,自给自足,开始时刘老修身背水罐到山后的老宅子屯背水,后来在洞前打了一眼井。1946年秋,扶余各地乡村相继成立农会,老修回乡还俗。大瓮泉内宗教从业人员被遣散,老修洞被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1994年经政府批准,当地信众请回当年在大瓮泉修行的刘崇平的弟子,道教道统全真龙门正宗廿七代真传弟子于高水入住大瓮泉,恢复道教活动场所,先在半山腰盖三间房,后在山坡下修建“青云洞”。1995年,国家进行宗教活动场所普查,给道教活动场所“三清宫”执照。二次开山的大瓮泉道教场所建设,沿袭古道场风格,依山傍水建设洞穴式殿堂。1997年重修三元古洞,新建灵光洞、三洞殿。1998年修建灵隐洞,建斋堂七间。现有殿堂7座,总面积800平方米。另有“老修洞”5个,总深度140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