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起 点 新 要 求 新 姿 态 -----解读"如东精神" 经过众多有识之士的精心打造,新时期的如东精神"厚德笃行 扶海越江"出台 了,这是一件令人欣喜的大事!"精神"是信念的凝聚,是行为的激发点,是拼博的 原动力! 这次整合的词组,首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她既不同于过去的陈词旧调,也 不同于行遍九州大地千人一面的口号,不再是"团结,开拓,拼博"之类的老面孔, 而 是 深含着鲜明的个性特征。这是如东特定的历史渊源、特定的地理位置与经济 地位 决定的 。如东襟江临海,沧海桑田的变化,从历史上的 " 三白" (鱼棉盐), 到上世七十年代的皮棉百万担,到今天取得的全国众多个"第一",特别是洋口港的 开发,已形成了他人无可企及的独一无二的优势,"厚德笃行 扶海越江" 唯如东才 能提出,唯如东必然提出,也许这就叫"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罢了。 " 厚德笃行 扶海越江"
的核心在一个'德'字,'德"是儒家学说的基本点,也 是数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的行为规范。随着时代的进步,德的内容也在不断地变化, 不断地完善与增进社会功利化。我们今天所论及的"厚德笃行"之"德",是我们今天 时代的精神世界,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构建当前和谐社会一项 重要内容。细化着讲,也就是指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时尚 风范 等上层建筑 。"厚"是动词,有加深、加固之意,要求我们崇德重教、尊老爱 幼、乐于助人、大公无私、见义勇为,为全面达小康、为如东经济的持续发展而自 强不息、甘于奉献。"笃行"是指付诸行动,"笃"者,忠实不欺、脚踏实地、百折不 挠、坚定不移之意也! “ 扶海越江"不仅是地理位置的需要,更是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巨人的形象。"扶" 不 仅是扶持、扶助,更要理解为"驾驭"。 一诗中有"九十风云剩几人,翁能扶笔走黄昏"之句,其中的"扶"字,显然是驾驭的 意思。我们全县干部群众,上下一心,艰苦奋斗,在荒薜的海滩,在浊浪光顾的沙 岛,已在建 立起一个东方深水大港,我们一 定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改造我们的海 疆,驾驭我们的临海,我们一定会以海子牛的笃实勤劳、以辟我草莱的无私无畏, 投入江苏沿海大开发。由此看来,"扶海" 的意义很深远。"扶海"一词也就非同寻 常,她表现出一种气派,一种轻松而又自信 ! "越 " 字若非"众里寻他千百度"则难以手到擒来,它是一个高强度的动词,深 含"跨越"、"超越"之意,当年曹操的<短歌行>中就 有"越陌度仟'之句。毛泽东主 席诗词中的"往事越千年"中之 "越",用得更是精到巧妙,"快速"、"瞬间"的风韵 尽现笔端。"如东精神" 的打造者吸取古今众家之长,将
"扶海越江" 两个动宾结 构的词组合在一起,不仅令人读起来上口有 力,含义也更为 恰切。 长江自古称天堑,多少英雄洒泪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跨越长江 超越天堑、融入江南是如东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矢志不渝的理想,特别是随着苏通 长江大桥的建成、洋口港的初步通航与世博经济的带动,如东人更是信心十足,意 气风发。不过,我们所要跨的不仅是自然界的长江,更是思想上的长江,许多陈腐 的、落后的东西,诸如固步自封、夜廊自大、不求好学、好做表面文章、不求实效, 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等等比自然界的天堑更为可怕,更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入手,从 德上做文章,以德破堑,杀开一道重围,真正做到解放思想,勇立潮头,争创一流。 春秋初期改革家管仲曾云
" 衣食足而知廉耻 ",新时期如东精神的提出,正是 如东在前期改革开放取得长足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的,也是对如东前期成绩的肯定与褒扬。 而且,新<精神> 的含义较之过去大大提 升,旨意深远,崇德尚德,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时代为我们敲响的鼓点。笔者相 信,全县人民,上到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性,人人都能理解这个<精神>、人人都 能将这一<精神>植入脑海,付诸行动,出现一个"
云楼满目摩霄汉,老总盈千绘彩 虹"(语出<双月楼诗词选>)的生动局面。
( 陈 有 清 2011年2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