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书院学规对于当代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

 天下小粮仓 2014-04-10

中国古代书院学规对于当代学生行为规范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18日发布人: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关注度:1778

 华 

 当代学校都有自己的校规,对于规范学生学习与生活是极为有益的,纵观中国的教育发展史,儒家思想的精髓贯穿其中,学校的校规中也含有儒家思想的精髓。这些思想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国人的心中,形成了特有的行为规范,其规范对于待人接物,生活学习都可谓受益无穷,这些校规都源于中国古代的书院,由才鉴清远的儒学大家制订。书院是中国最早的民办教育机构,中国书院一般都有学规(或称堂规),所谓学规是书院制订的用于规范生徒学习,生活行为的规矩章法。我们根据史籍的记载,衡阳石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河南应天书院等各地的大小书院都有自己的学规,在规范的内容中尽管有部分糟粕,其中的儒学精华可以使学生受用一生,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语言对于现代学生来说可谓艰涩难懂,作为老师要举一反三,由简及繁地进行春风化雨般的教育,才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对于难以理解的词语要反复研判。正确拿捏,准确的表达其真实意图。中国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文化一个十分重要的机构,书院从唐到清未持续了一千多年,为当时的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书院对人才的培养是极其严格的,每个书院都有严格的学规,用儒家的思想和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古代书院学规能促使学生遵守孝道,树立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气节,养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规中的精华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探讨的。这对于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是十分有益的。
一、中国古代书院学规强调孝悌之道
 清李琉秀所著《弟子规》强调首孝悌次谨信,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国古代书院学规对孝道的培养尤为重视,湖南岳麓书院的学规:”时常省向父母,朔望恭谒圣贤”.虞山书院(明万历年间)书道堂堂规曰:“父子之道仁帝尧曰:父子有亲,子思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为人第一要行孝,为学第一要识仁。孔子曰:仁远呼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曰:仁人心也,程子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心仁而后可以事亲,若不仁,事亲皆伪,这个仁字可识得私?此学道堂中先务也”,由此可以看出书院对孝道是有严格要求的,不仅要行孝,而且要真心行孝,不可虚伪事亲。
 文石书院胡建伟立学约,第一就是重人伦,曰:古者庠序学校之教,皆所以明伦也,朱子鹿洞条规首列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可见书院是将学生的人伦道德教育摆在重中之重的,萧继思在问津书院当规中强调吾辈望圣学修身为第一吃紧,凡一月行止,虽能自信,未必尽能共信,每会必将隐显巨细一一商较,庶不差脚,强调每日三省吾身,找出缺点和差距。作为学生应该把孝敬父母友爱同学作为第一美德培养,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么会去爱国家,爱单位,所以孝道是每一位学生必须首先具备的素养,
二、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强调树立雄心大志
每位学子人都应该有远大志向,立志是成大事立大业的第一步,平乐道乡书院唐鉴所立的学规中强调:孔子曰:“士志于道”。孟子曰:尚志,太子束发入学,先当定其趋向,所趋远大,则其成必远大。所趋卑陋,则终于卑陋,志岂不可立哉。学规说明作为学子应该抱着远大目标前行,必将取得无可限量的成就,如果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前行,必将一事无成。
明正德三年王守仁在龙岗书院制定学规曰: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突,终亦何所底呼?其意言明没有志向的学子就像没方向,或盲行乱跑,或避世安逸,其生命就没有意义了。
胡建伟在文石书院学约中说:志者,必之所至也。凡人心之此之彼,志必先为之向道,而后心仍从之而往也,如行路,欲往东,志必先向东。欲望西,志必先往西而行。是志之有向,正如射者之有鹄也。故学者之志,未有所向不端而可以有为者。他在学约中赞扬汉董仲舒下帷发愤,潜心大业,三载不窥家园,宋范文正公断齑划粥,勤学励学,以天下为已任的故事激励学子立志向上。在当今学生中,不乏富二代和官二代,在父母的遮荫下,占有可观的资源进行吃喝玩乐,虚度年华,学生沉溺享受,不思进取,终将毁其一生。顾宪成在东林书院“饬四要”中写道:“立志云何莫贵于人,莫灵于心,心欲超凡民之豪杰,豪杰,心欲豪杰而圣贤,圣贤矣,就是说一个人如果立志不甘心当平民百姓去想当豪杰,通过努力肯定成为豪杰,而立志超越豪杰而当圣贤,通过努力他一定会成为圣贤。立志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去完成.
 清乾隆二年,杨绳武在钟山书院学规中说:“士莫先于立志”。宋王孝先曰:“平生志不在温饱,当以此古人为师法,使志识坚定,气量宏远,立朝必能建树,居乡亦足以模楷,若立志不高,委龌龊之见,缠绕于胸中,他日即有造就,亦自卑隘,否则,庸庸碌碌,无当有无之数,岂不辜负一生。”俗话说有志不在年高,作为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不仅要为自己活着,还要为民族活着。要立志干出让人记得住一件或二件有意义的事情,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成就,创造成就才使生命的价值得到彰显。
三、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促使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习成绩有一个质的飞跃,其实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中介绍了许多学习方法,其中精华的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极为有用的,如平阳县龙湖书院的余丽元就对如何写文章进行简述,一要辨题体,二要审题款,三要明作法,四要精结构,五要正文体,六要研经义,七要溶心源,八要熟机杼。
玉潭书院王文清(乾隆年间)对读书的方法作了详解。
一、读书要专,将身收在书房中,将心收在腔子里,所谓专心致志也。
二、读书要简,用心太苦,则神疲,不能久,朱子所谓合参两件,且看一件,合读四百字,且读二百字,可见贪多不得。
三、读书要极熟,熟则与我心相入,即己读者冷如冰,未读得热如火,还要把冷的再读。
四、读书要立志。誓愿必坚,局面必大,度量必宽,不可小小收场,草草结果之想。
五、读书要看书,得解须从圣贤赤心中领略真脉,对有字处悟到无字处,又于博中说约,或章中寻一句,或句中寻一字,才得提斤两之处,才有把捉提手。
六、读书要养精神,一切贼身心之事猛力扫除,以全副精神赴之,必势如破竹矣。
七、读书要穷经,六经是无源之海,奇文妙珍,白奈日日出,万变不穷,学者当以此为水源木本,不可谓难。
八、读书要看《史鉴》,上下千古颂可发其议论,亦可长经济之才。
九、读书要不气不俗,黄思伯所谓不废辞,却不用陈腐辞,不越理,都不淡皮肤理,不异格都不立早琐格也。由此可见古人在读书方面是有章法可循的。现代科学、门类繁多,每位学生可依自己的兴趣择取学习方法。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态度,选择一门学科,就应该喜欢一门学科,爱一门学科,达到痴迷境界方可达到效果,找准学习方法才能找到破解学习难题的正确途径。
纵观中国书院的学规还有很多很多,都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进行阐发,在先立志,务立品,穷经学,通史学,用实功,销旧习,求益友等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龙阳书院的余丽元在同始年间《论为学八则》中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夫既目之为儒,何至与小人同归,亦谓学术有正有不正耳。学术不正,心术高视阔步因之而偏。”作为当代学人应对此深省,共同诫勉。学术不端是指学术界的一些弄虚作假、行为不良或失范的风气,或指某些人在学术方面剽窃他人研究成果,败坏学术风气,阻碍学术进步,违背科学精神和道德,抛弃科学实验数据和真实诚信原则,给科学和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极大地损害学术形象的丑恶现象。作为学者应该严守道德底线,以真才实学来报效国家,切不可追名逐利,制假造假、沽名钓誉,为世人所耻笑。
四、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对现代学子的人生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是中国先贤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留给世人珍贵遗产,通过研究筛选和汲收利用这些学规,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从而促进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书院历代的学规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现归纳列举要端,
一,溶铸光明伟岸的道德人格。古人将立德置于三不朽的首位,而立德的主要内容是忠孝,在家能孝,于国则忠。孝道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尽反哺之情,极劬劳之恩;忠要求为官从政清廉,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悪小而为之,要实现道德的高度自觉。古往今来成大事者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能从“孝于亲”、“忠于国”的目的出发,勇于奉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作为现代学生要培养爱国爱人民爱家庭的思想,树立为民族敢担当的人格魅力。
二,培养功业思想和淡泊襟怀。中国古代书院的学规对此进行过阐发。立志是事业成功的第一步,淡泊宁静的人生态度与功业思想相辅相成。由于建功立业与功名富贵往往掺杂一处,而富贵又往往隐藏着人生的种种不幸,所以明哲保身、知足常乐又成为积极进取的调剂。儒道互补昭示了一种巧妙的处世之道。淡泊宁静,是一种不鹜名利、却追求远大理想的人生态度,明哲保身则是一种畏惧挫折、逃避现实的处世思想。孰是孰非,作为学生自能明鉴。
三,妥善掌握好交友接物之道。每一个人都置身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交友接物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近朱者赤,近墨则黑。朋友对自己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很大的,因此交友必须谨慎,要分清损友、益友;要见贤思齐,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要以恕己之心恕人,以责人之心责己;对别人不求全责备,对故人旧交,如果他们没有大的过失,就不要轻易抛弃。对所爱者要知其不足,对所憎者要见其长处。“和”是处友的基本准则,但这不意味着同流合污,而是要同舟共济,互相促进,实现崇高理想。
四,明确读书治学的目的和方法。“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却不是学好了就只求做官,谋取个人利益。有些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唯一目的,这就背离了孔子的本意。古人在学规中就读书的好处从多方面进行阐发,有的指出读书在于变化气质,陶冶性情;有的指出读书是为了经世致用富国强民;还有人将读书与做人联系起来,将所读好书句句体现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关于读书的方法、古人也多有灼见:“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身体力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作为一名湖北人我还是要提一提新洲问津书院的学规。明万历年间萧继忠在制定问津书院的学规中,曾从德行、宗旨、经济、制举、识议、规过等方面提出原则要求。清康熙四十六年邹记遐在文津书院也制定了会约,在以文会友、学术研究,学科包容,人品学问等方面制订了公约。当然古代书院的学规也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其精华的部分是可供当代教育者借鉴的,特别是民办的学校、应该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下功夫,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是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后备军和生力军,在他们的身上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这也是我们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