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国

 庶民临风 2014-04-10

楚国是中国历史上周朝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的一支,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楚人的祖先部落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他们的一支在上古民族冲突的旋涡中与敌对势力的压迫和打击下,逐渐南迁。《楚居》记载楚人大致迁徙路线是从河南新郑出发,向豫西南和陕东南方向迁徙,于西周初年到达丹水和淅水交汇处(丹淅流域)。之后继续南下到达荆山附近的丘陵平原结合部。即:河南新郑——河南洛阳——丹阳——湖北荆山。南迁后与当地土著产生融合,文化具有一定的自身特色。 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国君为芈姓熊氏。全盛时的最大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庆、贵州、河南、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的部分地方。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公元前223年,楚国被秦国所灭。

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至楚国灭亡后几百年间,楚国这个称谓断断续续被多个政权与藩王沿袭保存了下来。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史称南楚或马楚。

楚人祖先姓芈,熊氏,最初根据地在河南新郑(新郑在上古时期又称为有熊,有熊相传为黄帝的国号)。楚人的祖先最早活动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后在商朝的驱逐下被迫南迁。大致迁徙路线是:新郑——洛阳——丹阳——荆山。楚国在江汉地区发展强大。辖地为湖北,还有湖南、河南、重庆、安徽、江苏、江西的部分地方。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氏。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颛顼帝后第五代吴回,是帝高辛氏的火正(火官),主管天火与地火,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大也;融,明也)。其部落分布在商都朝歌的南方即今河南新郑一带。

吴回之子陆终,生有六子,幼子曰季连,芈姓,是楚之先祖。由于中原部落或部落集团之间的斗争日益激烈,季连后裔大约在夏代或商代前期被迫南迁。季连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季连之后曰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其曾孙熊绎,当成王时,封为楚子(意为楚地的子爵)。据《世本》《古今姓氏书辩证》及《元和姓纂》等所载,黄帝的子孙在商末有个叫鬻熊的,很有学问,做过周文王的老师。其子事文王,早以卒。曾孙熊绎以王父字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时,封熊绎于丹淅之地,建都于丹阳。建立了楚国。在春秋前期,楚大举进攻蛮人,史称楚武王“大启群蛮”。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一度强大起来,一路南征,灭掉了随国(今湖北随州),迫使随侯投降。熊通因此在前704年自称为王(后諡武)。被楚国消灭的小国还有古麋国(湖北十堰、房州一带)、卢国、罗国(湖北襄阳、荆门一带),一路向南征伐江汉地区等大小诸侯国,成为南方的霸主。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

西汉史家司马迁在《史记·楚世家》中记载西周初期楚人领袖熊绎:“当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芈氏,居丹阳。”,此一论述认为商末周初,楚先人祝融的后裔从北方迁徙至“丹阳”。这是楚人首次得到周王室的正式承认。楚人在丹淅流域频繁的活动,给这里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和遗物。

据考古学家刘玉堂、王红星、高崇文研究,古“丹阳”位于丹水和淅水交汇之处(今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因处丹水之北,故称为丹阳。

楚人出自黄帝(或以黄帝为先祖的部落集团),这在我国古代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

《史记·五帝本纪》又说: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世本》《大戴礼》亦为此说。楚国诗人屈原在其《离骚》中一开始就自称是: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史记》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司马迁博览群书,广采传说,对楚人先祖之考证,应该是可信的。

屈原是楚宗族后裔,对祖先的认定,应该是郑重的,他本人对自己出自颛顼之后,更是充满了自豪之情。

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大体处于由氏族制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由于社会生产的扩大与发展,原来狭小的民族组织必须被突破。

楚王同宗贵族屈原,在《离骚》中明白地说,自己是“帝高阳之苗裔”。《史记·楚世家》中楚灵王也说过:“昔我皇祖伯父昆吾。”高阳是黄帝孙,昆吾为夏伯,楚王室的族源为华夏族,当是有史籍为证的。

世系: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黄帝次子)—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兵伐楚,历数楚国两大罪状,其一即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另一条罪状是:“尔贡包茅不人,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说明楚国不向周王朝按时纳贡,已有很长的时间。楚国在齐国重兵压境的时候,毫不畏惧,严阵以待。但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作了适当妥协,答应纳贡,于是与齐结盟,各自罢兵。齐桓公死后,继起图霸的宋襄公不自量力,欲召见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时在楚国“结旧好于诸侯”,迫使周天子“赐胙”,要求楚国“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 周天子的话流露出对楚国的畏怯之情,同时,不得不承认了楚国镇抚南方夷越的“首领”地位。公元前740年东周平王三十一年。这在楚国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个南方大国的崛起。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于郢,国势更加强大,江汉一带的小国都畏惧楚国。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经“楚地千里”。

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求救于晋,晋、楚两国爆发城濮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晋国先退避三舍诱敌,趁楚军方阵大乱时一举击败强大的楚军,挫败了楚国北进的势头.为周王室一吐几百年郁积的怨气.晋文公重耳也因此一举而跻身“春秋五霸”之列。楚国虽遭此败但是元气未伤,仍然不断攻城略地。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北伐陆浑戎至于洛阳,在东周的王都郊外举行阅兵仪式。周定王派王孙满劳师,楚庄王公然探问周朝传国之鼎的轻重大小,并且扬言说,楚军只要折断戈矛的尖端,就足够铸成九鼎了。此后,楚军锋芒益锐,所向披靡。在春秋战国之交,相继灭陈,灭蔡,后来又灭越,成为席卷南土、问鼎中原的极强盛的国家。楚国兼并的小国,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个以上之多。

在今湖北、安徽、江苏等地。《战国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强国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楚国之疆域,虽然时有得失损益,“但在其鼎盛时期,据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县三百余,为战国时代最大之国”。””楚国的这种蓬勃发展的势头,从西周初年算起,持续了大约700年之久,直到战国后期楚怀王时代,由于重大决策失误,才出现转折。阵志岁《咏史》诗“周鼎知移谁手中,横联纵合各争雄。楚王如取灵均策,会使函关锁祖龙。”(《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此咏诚乃无不是这一历史转折的注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期,也是社会政治发生剧烈变革的重要时期。周王朝从衰微走向瓦解,诸侯各国通过兼并战争夺取政权。其中受益最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从局促于丹阳一隅的“蛮夷”之邦,通过南征北战,变成“地方五千里”的战国时代最大之国,发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断开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围内的民族融合,无疑是使楚国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国主义精神密切相关的,是宽容宽厚的态度和广阔博大的胸怀。楚国吞并了如此众多的国家。纵横跨越今天的11个省,面临的具体情况肯定是极其复杂的。黄瑞云先生在《楚国论》一文中说:“华夏蛮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历史渊源各不相同,楚国都能加以安抚。楚国在战争中从未有过像秦军那样,动辄斩首几万,也没有见过大量俘馘的记录。”张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说:“对于被灭之国,楚人的惯例是迁其公室,存其宗庙,县其疆土,抚其臣民,用其贤能。即使对于蛮夷,也是相当宽厚的”。正因为如此,楚国才能够得到各民族的拥护,显示出强大的开放性和凝聚力,在横跨大江南北的广大领域,建立起一个强盛的积极进取的多民族国家,并且不断强化其臣民的国家认同的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强烈的本土意识和民族意识。应该说,这是楚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获得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

熊绎

熊绎及其后代是江汉流域最早的开发者,他们的创业历史是艰苦卓绝的。《左传》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绎辟在荆山,筚路蓝缕,以处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荆山,在今湖北省西部,汉江两岸。(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以若敖、蚧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可见楚国在建国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都过着艰苦奋斗的穷日子。国君带领臣民跋涉山林,开辟疆土,甘苦与共。面对周边各国存在的威胁,尤其是面对北方周朝军队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军经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国君王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特别注重以先王艰苦创业的事迹对臣民进行传统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寻求内部稳定和对外发展。蚧冒之弟熊通自立为楚武王,时在公元前740年东周平王三十一年。

屈原

屈原,本名屈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华夏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朝发枉渚兮,夕宿辰阳……”;“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在和渔父的一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至于“深思高举”,落得个被放逐,则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渔父的谈话,表现出了两种处世哲学。 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了楚国国都郢都。当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抱大石投汨罗江而死。端午节,也是因此而来的。

老子

老子(约前571-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镇)人。 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项羽

西楚霸王(232-202),晚期楚国 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汉族。下相。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为状项羽自刎前与虞姬诀别的悲壮情景,后世有霸王别姬之剧。对于项羽的刚壮和失利,后人也不乏议评。《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垓下怀古》论曰:“别歌仍显霸王刚,山可拔兮鼎怎扛。天与英雄机会等,民心毕竟向刘邦。”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巨鹿之战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是时,仗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司马迁评价道:“大政皆由羽出,号称西楚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

刘邦

字季(一说原名季),生于前256年,卒于前19561日,楚国沛郡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华夏族。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汉朝(西汉)开国皇帝,庙号为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谥号为高皇帝,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他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刘邦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

陈胜

陈胜(?-208),字涉,楚国阳城县(河南驻马店)人。秦朝末年反秦义军的首领之一,与吴广一同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西南)率众起兵,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拉开秦末轰轰烈烈的楚人反秦大幕;不久后在陈郡称王,建立张楚政权。

与项羽、刘邦一起,应验了楚人因怀王被辱、进而灭国,而立下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

春申君

春申君,本名黄歇,战国时期楚国属国黄国(今河南潢川)人,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春申君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孙叔敖

孙叔敖(约前630-593),蒍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人,楚国名臣。在海子湖边被楚庄王举用,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

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相当于现代新建的梅山灌区中干渠所灌地区。据记载他还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

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次年,楚与晋大占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司马迁《史记》中记为“循吏”第一。

世系

大宗

燧人氏(配华胥氏)—伏羲(配女娲)—少典—黄帝—昌意—颛顼—称—老童(又名卷章)—吴回—陆终—昆吾、参胡、彭祖、会人、曹姓、季连(季姓、熊姓、芈姓、屈姓、景姓、昭姓始祖、楚国始祖)

①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熊绎(熊狂长子)—熊艾

②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熊丽(鬻熊长子)—熊狂—屈紃(熊狂次子)

③季连—附沮—穴熊—熊完—熊服—熊元—熊机—熊杼—熊怀—熊胤—熊靡—熊祖—熊潜—熊仅—熊绅—熊克—熊成—熊单—熊辅—熊佐—熊文—熊浩—熊杰—熊启—熊苞—熊越—熊儃—熊俊—鬻熊—端木侸(鬻熊次子,史称侸叔)—端木典(端木姓得姓始祖)

楚熊蚤即鬻熊

鬻熊(Yù Xióng):本名熊蚤,又称鬻熊子、鬻子。中国汉族人,玄帝姬颛顼的后裔,楚国的先祖,楚国开国君主熊丽之父。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功臣

他是周文王姬昌的火师()

周成王姬诵时,追封功臣后裔,他的曾孙熊绎受封于楚蛮,建立楚国。

鬻熊著有《鬻子》一书。《汉书·艺文志》记载:“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小说家类有《鬻子说》十九篇”。刘勰《文心雕龙·诸子第十七》:“至鬻熊知道,文王咨询,余文遗事,录为《鬻子》。”今传《鬻子》仅二卷。

作为杰出大酋的鬻熊,还通晓法术,是一位有声望的宗教大巫。

其先辈原为芈[mǐ] 姓,芈国后裔。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楚国铜器铭文,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在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宜昌市秭归县),从此立为国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

鬻熊要求执政者委任贤吏、改恶从善、赏罚严明的政治主张,说明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

鬻子的政治主张,首先是要遵行“道”,在行“道”的前提下,君臣遇合,互相信赖,共同完成大业。他说:“君子不与人谋之则已矣,若与人谋之,则非道无由也。”君子遵道而行,能不能被君主接受,这要看君主是贤明还是昏庸。所以,他又说:“故君子之谋,能必用道,而不能必见受;能必忠,而不能必入;能必信,而不能必见信。”这说明,只有君明臣贤,二者相遇合,“道”才能得到推行应用。因此,贤臣的作用能否发挥,要视君主是否贤明而定。什么是“道”呢?鬻子说:“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令,就是“道”。这在商末周初的奴隶制社会,提出为天下人谋福祉的政治思想,无疑是进步的。这一思想,被五百多年后的孔子继续和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核心思想仁政的基石。 (摘自《楚国先祖鬻熊是杰出的政治家》,作者:丁有国 湖北鄂州职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文史)

鬻熊,姓芈,名熊,又称熊蚤或芈蚤。祝融氏的后代,是陆终第六子季连的后裔。鬻熊九十岁拜见文王,文王把他当做老师。到了武王,成王都把他当做老师。成王大量分封异姓诸侯,其时鬻熊已经去世,鬻熊的儿子熊丽、孙子熊狂也都已去世。故封他的曾孙熊绎于楚地,子孙都以熊为姓。传有三十一世四十三位君主。鬻熊有《鬻子》一卷。《史记·楚世家》记载:“鬻熊先生辅佐文王,去世早。熊通说:‘我的先人鬻熊渊博,是周王的老师。去世早。’”但《鬻子》说九十岁才见文王,之后有武王、成王向他求教封康叔于卫的事,算起他的年龄应该超过一百一二十岁才对。所以前面说到的去世早指的是未及受封就去世,而不是说不长寿。故楚人以鬻熊为始祖(楚人奉颛顼帝高阳氏为先祖,老童、祝融为远祖,鬻熊为始祖)。

鬻熊被熊氏家族尊为始祖。

楚熊丽,原名熊丽,楚人以熊为氏始自熊丽,居住在荆山与睢山之间(湖北南漳西北李庙镇),南漳位于“南条荆山”山麓,被史学家定为“楚文化发祥地”。

《墨子·非攻下》说:“昔者楚熊丽始封此睢山(荆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

前任:鬻熊

继任:熊狂

熊狂,芈姓,熊氏,熊丽之子。熊狂生熊绎,周成王时代,成王要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田地,居丹阳。

芈熊狂,芈姓名熊狂,也称楚熊狂。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三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一任王芈熊蚤,他的父亲是楚国第二任王芈熊丽。芈熊狂的祖父芈熊蚤当时身为首领荆人的首领,审时度势的他率领楚民背弃商纣王,西行投奔周文王,受到周文王的器重。周武王继位后,有图南之意。于是,芈熊狂的父亲,当时已是荆人首领的芈熊丽率领族人,举部南迁至睢山与荆山之间,暂时避栖于荒野之地。周成王时,周公避祸于楚,楚人敬之如上宾,周公大感其德,周公回朝后诉说此事,感动了周成王。于是,周成王封芈熊狂的儿子芈熊绎为楚君。赐田地,姓芈氏,居丹阳。就这样,荆楚开始跻身于诸侯之列,楚国正式诞生了。

熊绎曾参加岐阳之会(今陕西岐山县东北),管理置茅缩酒,并与鲜卑酋长一起“守燎”。熊绎僻在荆山(近湖北省保康县龙坪镇),率部族居江上楚蛮之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以桃弧棘矢供奉周天子。正是这种荜路蓝缕的精神成为楚国强盛的立国之本,也成为中华民族史上艰苦创业的典范。周初,周成王盟会诸侯,熊绎出使受到冷遇。熊绎回来后告之群臣,立志发愤图强,发展生产,扩大疆土。通过几代人的努力,从熊绎到熊渠,疆域不断扩展,国力不断增强,由一个方圆不足百里的小国发展成泱泱大国。曾与齐国第二代君主齐丁公、卫国第二代君主卫康伯、晋国第二代君主晋侯燮和周公旦之子鲁公伯禽共事周成王。周成王分三位诸侯以珍宝之器。而同事周康王的熊绎却无分。春秋时代的公元前530年,楚灵王仍然提起此事

熊绎,芈姓,熊氏,名绎,熊狂之子,祝融氏分支鬻熊一支的后裔。周成王时代,成王举用文王、武王功臣的后代,于是熊绎受封为楚君,赐“子男”田地。熊绎子熊艾继任为楚君。

前任:熊狂

继任:楚熊艾

熊艾,芈姓,熊氏,熊绎之子。熊艾生熊(黑旦)。史记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 索隐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为右,涉汉中流而陨,由靡逐王,遂卒不复,周乃侯其后于西翟。”

芈熊艾,芈姓名熊艾,也称楚熊艾。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五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三任王楚熊狂,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四任王楚熊绎。

楚熊绎三十七年(乙亥,公元前1006年),楚熊绎死后,其儿子楚熊艾继承楚君之位。

史记集解服虔曰:“周昭王南巡狩,涉汉未济,船解而溺昭王,王室讳之,不以赴,诸侯不知其故,故桓公以为辞责问楚也。”索隐宋衷云:“昭王南伐楚,辛由靡为右,涉汉中流而陨,由靡逐王,遂卒不复,周乃侯其后于西翟。”这件事可能发生在熊艾至熊杨在位期间。也就是说,西周昭王曾有两次南征楚国,但都被楚熊艾击败。这不仅是周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也是楚国强大到足以与周王朝抗衡的一个标志。至此,熊艾时期雄踞南方,楚国开始强大起来。

楚熊艾二十年(庚子,公元前981年),在位25年的楚熊艾死,其儿子楚熊黵继承楚君之位

芈熊黵,芈姓名熊黵,也称楚熊黵。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六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四任王芈熊绎,他的父亲是楚国第五任王芈熊艾。

楚熊艾二十五年(庚子,公元前981年),楚熊艾死后,其儿子楚熊黵继承楚君之位。

楚熊黵十一年(辛亥,公元前970年),在位11年的楚熊黵死,其儿子楚熊胜继承楚君之位。

楚熊胜,芈姓,熊氏,楚熊黵之子。熊胜以弟熊杨为後。

楚熊胜

楚熊杨 楚熊杨,芈(mǐ)姓,熊氏,索隐邹诞本作「熊锡」,一作「炀」,楚熊胜之子。出生地:丹阳(今丹水之阳)。立都:丹阳(今丹水之阳)。年号:(乙亥,公元前886年)。

楚熊杨 楚熊杨,芈(mǐ)姓,熊氏,索隐邹诞本作「熊锡」,一作「炀」,楚熊胜之子。熊杨生熊渠。楚熊渠在位起讫:公元前886-公元前877年。生卒年:公元前?-公元前877年。出生地:丹阳(今丹水之阳)。立都:丹阳(今丹水之阳)。年号:(乙亥,公元前886年)。 芈熊渠,芈姓名熊渠,也称楚熊渠。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九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六任王芈熊黵,他的父亲是楚国第八任王芈熊杨。楚熊杨五十九年(甲戌,公元前887年),楚熊杨死后,其儿子楚熊渠继承楚君之位。

楚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惨淡经营,至楚熊渠时初露峥嵘。楚熊渠是一位既有才识又有进取精神的君主,他整军习武,趁着中原动乱之机,开始了开疆拓土的进程。三苗早已归顺荆楚,熊渠把征伐重点放在西部和东部。在西征中,攻打了庸国(今湖北竹山境内),拉开了拓疆序幕。在东讨中,楚人攻打了位于今湖北中部的扬越,势力推进至江汉平原。接着远征,攻打了位于今湖北鄂州境内的鄂国。征战既后,楚国逐渐兴盛起来,真正立于诸侯之林,但楚熊渠离经叛道,分封长子熊康(熊毋康)为句亶王、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少子熊执疵为越章王,镇守长江中游的3个要地。后虽在周王朝的压力之下,他取消了3个儿子的王号,但却已点燃最小的儿子执疵权欲之火。楚熊渠十年(甲申,公元前877年),在位10年的楚熊渠死,此时,他的长子熊毋康早逝,按西周王朝的制度立次子熊挚红继承楚君之位,但少子熊执疵却发动政变,弑兄代立为君,改名楚熊延

熊渠,周夷王时期楚国君主,是楚熊杨之子。在位10年。在位时期趁周夷王染上重病,就活跃起来,不服从周王室的命令。周夷王死后,周厉王即位,周厉王对诸侯极其严厉,熊渠又去了王号。

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依西周体制立长子熊康为句亶王,次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毋康早逝,次子熊红继位,才刚一年,少子执疵发动政变,弑兄代立为君,改名熊延。

楚族深入南蛮居住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先进,周围的蛮夷部族都来归附,楚国很快就壮大起来。这时,楚熊渠见周夷王恶疾缠身、周室衰微,便趁火打劫,开拓疆土。他北面攻伐到庸(今湖北竹山县东南)东面攻伐到杨越(今湖北天门市东),并一直向东攻到鄂(今湖北鄂州市)。熊渠宣扬:“我是蛮夷,可以不同于中国的称号和谥号。”于是他把三个儿子都封为“王”,与中原天子的称号相提并论: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其封地大约在江汉一代的蛮人聚居区。至厉王即位,对诸侯国采取强硬的粗暴态度。熊渠怕厉王派兵来征伐,就悄悄去了王号,不敢再声张。由此可见,楚国在南方,看到周王室软弱、衰微,就乘机开拓,称王称霸。一旦周王室兴盛和强硬起来,他又不得不有所收敛。

楚熊挚,原名熊挚红,是楚熊渠的长子。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

熊渠立挚红为鄂王。由于长兄熊康早逝,熊渠卒後挚红成为继承人,少子越章王执疵发动政变,弑兄代立为君,改名熊延。

原名熊执疵,是楚熊渠的少子。熊渠有三子:长子熊康(熊毋康)、次子熊红(熊挚红)、少子执疵。熊渠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越章王执疵发动政变,弑次兄鄂王熊挚红代立为君,改名熊延。前847年熊延卒,子楚熊勇立。

楚熊勇,芈姓,熊氏,原名芈熊勇。熊勇六年,周人造反,周厉王出奔彘国。熊勇十年(前838年)卒,弟熊严为後。

楚熊严,芈姓,熊氏,原名芈熊严,熊勇之弟。

主要活动于荆山(今南漳西北)及其西周,有子四人,长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勇十年(前838年)卒,长子伯霜代立,是为熊霜。

楚熊霜,楚熊严之子。熊霜元年(前827年),周宣王初立。熊霜六年(前822年),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熊避难于濮,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

楚熊徇,楚熊霜之三弟,楚熊严之子。熊霜六年(前822年),楚熊霜去世,三弟争立。仲雪死,叔熊(叔堪)避难于濮,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十六年,郑桓公初封于郑。

 熊徇二十二年,熊徇卒,子

楚熊鄂立。

熊咢九年卒,其子熊仪即位,是为若敖。

 楚熊咢

楚熊咢,芈姓,熊氏,原名芈熊咢,楚熊徇之子。

楚若敖,原名熊仪,楚熊咢之子。

周平王七年(前764年)熊仪卒,被尊为“若敖”,这是楚君有谥号的开始。若敖的长子熊坎立,是为楚霄敖。

楚霄敖,原名熊坎,在位6年(公元前763年~公元前758年在位)楚若敖熊仪之长子。

霄敖卒,子熊眴立,是为楚厉王。他是楚武王的祖父,楚成王的高祖父。

原名熊眴,即楚鼢冒,熊霄敖长子,在位始启濮,“开濮地而有之”,向濮人之地拓土,征服陉隰。若敖氏娶妻于云,生斗伯比,楚国始有斗氏。十七年,被弟熊通杀死(一说熊通杀鼢冒之子)。

前任:父楚霄敖楚国君主(前757年—前741年)

继任:弟楚武王

需要指出的是,除韩非子外,无先秦历史资料提及楚厉王其人,其他史料皆称楚国称王始于楚武王。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毙,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毙,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拿来献给厉王。厉王叫治玉  和氏璧的匠人鉴定,匠人说:“这是块石头呀!”厉王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上王位,卞和又拿了那块璞玉来献给武王。武王叫治玉的匠人鉴定,匠人又说:“这是块石头呀!”武王也认为卞和欺骗了自己,因而砍去了他的右脚。

武王死了,文王登了王位。卞和便抱着那块璞玉到楚山脚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直到流出血来。

文王听说了,便差人去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多得很,为什么独独你哭得这样伤心呢?”卞和说:“我并不是为砍断了脚而悲痛啊!我悲痛的是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我所最伤心的呀!”文王便叫治玉的匠人整治那块璞玉,发现是一块真正的宝玉。于是把它命名为“和氏之璧”。

楚武王熊通(?-前690年),芈姓,熊氏,名通,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蚡冒之弟。熊仪之孙君,熊坎次子。熊旬之弟。《世本·居篇》云:“楚国惯例,继任国君“必伯实立”或“必长实立”。然熊通杀其兄熊旬之子自立为楚国国君。武王奉行铁腕政策,敢作敢为,给楚国留下了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和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楚国由此强盛。

楚武王,芈姓,熊氏,名通,楚若敖之孙,楚霄敖次子,楚厉王之弟。

熊通杀兄鼢冒(一说鼢冒子)成为楚国国君。熊通娶邓侯女邓曼为妻,以鬬伯比为令尹、子屈瑕为莫敖,国力日增,认为楚国子爵地位低微,谋求进爵。周桓王十六年,楚武王三十七年(前704年)夏天邀请诸侯到沈鹿(湖北钟祥县东)会盟,与会者有巴、庸、濮、邓、绞、罗、轸、申、贰、郧、江诸国,只有黄,随二国国君未到。武王派大夫蒍章去责备黄国,大夫屈瑕去攻伐随国,随国大败,随侯逃逸,戎右少师为鬬丹俘获,自此不敢造次。熊通自立为“武王”,标志着楚国从周朝中正式独立。自此,楚君皆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方时周室衰微,故无可奈何。

楚武王四十一年(前700年)楚师大败绞人,订立城下之盟。楚武王四十二年(前699年)用屈瑕伐罗国,屈瑕轻敌,秩序混乱,至罗境,遭到罗人与卢戎两军夹击,楚军大败。屈瑕率残部逃到荒谷(今江陵县境),最后自缢。武王承担此战败之责,下罪责已,余军皆予以赦免。楚武王曾命人刖卞和之右足。前689年伐随国,行迳汉水东岸,心疾猝发,坐在一颗树下病逝。楚令尹鬬祁(鬬丹之子),秘不发丧,率楚师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国城下,随国臣服。楚师撤还,济汉水而后发丧。而后子楚文王继位。

武王十七年,晋之曲沃庄伯弑主国晋孝侯。十九年,郑伯弟段作乱。二十一年,郑侵天子之田。二十三年,卫弑其君桓公。二十九年,鲁弑其君隐公。三十一年,宋太宰华督弑其君殇公。

三十五年,楚伐随。是也。随曰:“我无罪。”楚曰:“我蛮夷也。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随人为之周,请尊楚,王室不听,还报楚。三十七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王,与随人盟而去。於是始开濮地而有之。

五十一年,周召随侯,数以立楚为王。楚怒,以随背己,伐随。武王卒师中而兵罢。子文王熊赀立,始都郢。

熊通在当时的楚国诸公子中是一位铁腕人物,做出事来往往惊蛮夷而动华夏。他杀其侄自立为楚君后,与邓国相亲(邓国故址在今湖北襄樊市),娶其公族女子为夫人,史称“邓曼”。即位不足三年就挥师渡汉,远征南阳盆地,部击周朝设在汉北的重镇,但没有得手。于是,他专力于底定江汉平原的西部,灭掉了权国。权国(故址今湖北当阳县东南)国土不广,但国力却不弱。楚国从熊渠(西周时楚君)至熊坎(春秋早期楚君)都未能把它灭掉,熊通实现了先君夙愿。熊通灭权后,以权国故地设权县,命斗缗(权国国君)为权尹。

熊通灭权,值得后人注重的,不是伐权的用兵方略,而是灭权后的设治决策。中原的县虽在西周就有了,但县在西周还只是泛指郊外的锭地区,不能构成一级行政区域。以县为一级地方行政区域,即自熊通灭权国而置权县始。直到当代,县仍是中国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域。不久,斗缗反叛。熊通作出果断决策,发兵平板,包围了权县,捕杀了斗缗,然后将权县迁到那处(那处故址在今湖北荆门市)。此后,楚每灭一国,便把该国的公族迁到楚国的后方,严加监管,对该国的故地则通常设县,因俗以治之。《左传·桓公二年》记:“蔡侯·郑伯会于邓,始惧楚也”。事在公元前710年,熊通三十一年。蔡国离楚国较远,郑国离楚国更远,它们都在中原,但也怕楚国了。

公元前706年,熊通张其三军渡汉伐随。这在若敖、蚡冒时都不敢有这样的奢望。熊通伐随,是在充分准备这后开始的。伐随前,他组建了一支能在随枣走廊驰骋的车兵,以及为兵车平整道路、架设桥梁的工兵。伐随的时间,选在随国农业歉收、随入缺衣少食之年。

熊通伐随的目的,不是要摧毁随国,而是要使随国做楚国的附庸。因而,熊通率三军行近随都时,他采取“伐谋”代“伐兵”。命其侄儿熊章入随都见随侯,迫随侯求和。随侯无奈,命少师随熊章到楚师驻地和谈。和谈中,熊通强求随国替楚国去要挟周天子,熊通说:“今诸侯皆为叛相侵,或相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观中国之政”即介入中原的政局。随侯慑于楚国的兵威,照办不误,派侯使者向周天子进言。公元前704年(熊通伐随后的第二年)随侯通报楚国,说周天子拒绝提高楚君的名号。熊通闻讯大怒:“王不加我,我自尊耳!”于是,当即自立为“楚武王”。熊通称王,开诸侯僭号称王之先河。周天子、诸夏和群蛮都莫之何。此后,熊通又邀请若干诸侯到沈鹿(湖北钟祥县东)会盟,黄、随两国的国君缺席。黄国离沈鹿较远,有情可原。随国离沈鹿五光十色这而缺席,熊通视随侯拒不到会分明是藐视自己。

沈鹿会盟后,武王一面派熊章去责备黄君,一面兴师伐随。随师大败,随侯落荒而逃,他的戊车和右少师一起被楚师俘获。武王接受大夫斗伯比的意见,不灭掉随国,而让随侯在表示愿意侮改之后与武王结盟。从此,随国再不敢开罪于楚国了。公元前701年,楚国在汉东的霸主地位。次年,武王伐绞,问绞侯与郧合谋袭楚之罪。又次年,伐罗,主帅是屈服。是次伐罗,因屈瑕轻敌,楚军败。屈瑕率残部逃到荒谷(今江陵县境)一带,屈瑕以为无脸面见武王、父老,乃自缢。其他将领则自囚,以听罪。武王宣告臣民:“这是寡人的过错”。武王宽宥了全体将士。

武王暮年,自觉老境已到,而且病势渐重,然壮心不减。公元前689(时武王在位已51年,年龄至少已有70),周天子召见随侯,指责他以楚子为楚王而事之。此后,随国对楚国的态度不免有些冷漠。武王以此为由,便再次大举伐随。像往常打仗一样,这次他又要躬临战阵。即将为出征而斋戒、祭祀之时,武王觉得心率不齐,便告诉夫人邓曼。邓曼地对武王说:“大王的福寿怕是要到头了,只要将士没有损失,即使大王不幸途中与世长辞,国家也算是有福的”。武王就这样出征了,为社稷他视死如归。到汉水东岸后不久,心疾猝发,坐在一棵满树下歇息,当即去世。协助武王伐随的楚令尹斗祁,秘不发丧,率楚师仍按原计划东进。楚军兵临随都城下,随侯不胜惶恐,被迫派人与楚人签订合约,臣服于楚。屈瑕派屈重代表武王进入随都,与随侯会盟。会盟既毕,楚人才收兵回国。到汉水西岸后,才为武王发丧。

对英雄迟暮的武王来说,满木之下比深宫之内是一个更好的瞑目之处,他的将领深悉他的心情,让他带着胜利踏上归程。如此壮烈,如此幸运,他可以死而无憾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以有道伐无道是可以与“汤、武”媲美的正义事业。因此,穷兵默武一类的贬辞对武王是全然不适用的,这只要看武王的政治遗产就可以明白了。

武王留下了丰硕的政治遗产:一是有清朗而安宁的江汉平原。文明的灿烂阳光,从江汉平原的西边照到了东边。国与国相伐,部与部相攻,这样的人祸几乎绝迹了。铜矿的开采,铜器铸造,都有蒸蒸日上之势。随国在楚国的卵翼下,走向文明昌盛。二是留下了一套初具规模的国家机器。王的下面,有令尹总揽军民大政,有莫敖掌军,有县尹为一县之长,还设有其官职。三是为北上中原建立了两个前哨,左翼是若,右翼是蓼,相向窥视着南夹道。楚人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打通南襄夹道、占领南阳盆地了

楚文王(-公元前675),楚武王子,芈姓,熊氏,名赀。公元前690年,武王于伐随途中卒,次年,熊赀继位为楚国国君,即楚文王。熊赀早年受过严格的教育,他的师傅是从申国请来的,史称“保申”。因武王位长达51年,文王继位时已人到中年了,其性格是锋芒毕露的。《楚史》载:“文王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于郢(今宜城楚皇城),也许这是武王的遗命而由文王付诸实施的。”《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称:“或正式都郢乃在此时(楚文王元年),而事实的迁郢则在十年前(武王晚期,公元前703至前699年)”。

武王给文王留下了一个正在富强起来的国家,一批忠信可用的官僚和将领,一支久经实战磨炼的军队。文王即位后,做起事来,通常是称心如意的。他对建设似乎不大关心,至少可以说他没有为建设事业作出显著的贡献。他的兴趣和精力贯注在战争上,他以战争为手段实现了武王“观中国之政”的宏愿。文王二年(公元前688年)冬,举兵北上伐申。楚、申之间有邓国(今湖北襄樊市),楚伐申(申国故址今河南南阳市),必须假道于邓。邓与楚为姻亲,当时的邓君邓祁侯是文王之舅。文王虽有伐邓之意,一时尚无口实。文王引兵过邓时,邓有三位大夫劝说邓候乘机杀死文王,邓侯未从,按正规的礼仪接待了文王此后,文王继续北上,攻灭申国,除掉了周朝南土最大的一个异姓国,将申变成楚国的一个大县。此时,邓虽幸存,但已危若釜底游鱼。次年春,楚师在自申返楚的途中伐了邓。

文王六年(公元前684年),举兵伐蔡(今河南上蔡县)。从郢到蔡,全程约400公里,楚伐蔡必须向一些小国假道,不像在江汉平原上来往那么自由自在。论战略,武王用兵如波浪式推进,文王用兵则跳跃式突进。自从武王扬言:“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只过了22年,其子文王就开始逐鹿中原了。文王此次伐蔡,意在控制中原南部最大的一个姬姓国。文王代蔡的缘由,从表面上说,是应息侯之请,去惩罚无无礼的蔡侯。息是蔡的南邻,故址在今河南息县。蔡夫人和息夫人是姐妹,都出身于陈国公室。蔡侯先娶,息侯后娶。息夫人(即息妫)美貌,自陈过蔡,将赴息,蔡侯以姐夫名义阻留求见,有轻浮的言谈举止。息侯闻知此事,大怒,即派使者到楚国,向文王献伐蔡之计,请楚佯为伐息,息乃求救于蔡,而楚即可伐蔡。文王大喜迅即整军出征。楚师与蔡师在蔡的南境相遇,楚师勇锐,蔡师一触即溃,蔡侯献舞被楚师俘获并被带回郢都。

蔡侯献舞深恨息侯,为了报复,他在楚国郢都故意向文王渲染息夫人的美貌。此计竟有奇效,文王立即领兵到息国。息侯以为文王是去进行友好访问的,盛宴款待。文王把殿堂变战场,勃然变色,把息侯捉住,来了息国。从此,息夫人成了文夫人。这位文夫人在文王面前少言寡语,几乎从不先开口。文夫人沉默的缘由之一,是要假手于文王以报蔡侯。一次,文王问她何以如此不欢,她说:“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文王听了文夫人哀婉欲绝的话,决定继续扣留蔡侯献舞,蔡侯在楚国被软禁9年后去世。

文王十一年(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五国的国君会盟于鄄邑。齐,成为五国中的霸主。文王为逐鹿而深入中原腹地,向正在成为霸主的齐国示威,于五国会盟的次年,举兵伐郑。史称“郑居天下之中”。郑都的故址在今河南新郑。

文王即位到灭邓,伐郑为止,在国人的心目中,是一位合格的君主。但他的性格又是矛盾的。《楚史》称他,“强硬如挟雷带电,诡谲如翻云覆雨。”除了七分雄鸷,还有三分昏庸。但若顺其天性,遂其所欲,又可能是三分鸷,七分昏庸。由于受着楚国政治体制的约束,才使他不至于沦落为昏君庸王。《吕氏春秋·直谏篇》记有文王受罚的一个故事,说楚文王得到了茹邑的良犬,宛邑制作的利箭,喜不自胜,带着到云梦去打猎,三个月不回都;他得到础被称为“丹之姬的一位美女,宠爱逾常,一整年不上朝。保申对文王说:先王命臣做大王的师傅,占卜利吉兆。现在大王有罪,臣请大王受罚。文王说:寡人不是小孩了,已经与请候同列了,寡人可以改过,请师傅免罚吧!保申说:臣受命于先王,不敢稍违。大王如不受罚,就是违先生之命了。臣宁开罪于大王,决不开罪于先王。文王元奈,表示“敬诺”,趴在地席上,保申把50根细荆条扎成一捆,自己先中跪下,然后举起地捆细荆条;轻轻放下,让它落在文王背上,,这样重复了一次,才说:请大王起身吧!文王觉得这么表演一下无关痛痒,便说受罚不受罚一个样,保申听了,深感痛心,对文王说;臣听说君子受苔为辱,小人受苔为痛。现在大王不以为耻,说痛不痛还有什么用处呢?于是,保申快步走出门去,说要投水以请死罪。文王这才认了错,把保申请固来,随即杀死了那条良犬,折断了那些利箭,还放逐了丹之姬。

先王的训诫,师傅的教育,加上自己的阅历,使文王渐渐学会了分辩直臣和佞臣。同时,注意选贤举能,甚至可以不分民族,不分等级,破格提拔,充分信任,使之有用武之地《左传·哀公十七年》说文王以俘获的申人彭仲爽为令尹,彭仲爽不负所望,战胜攻取,使楚国的边界达到了中原的汝水流域。

文王做事,既有迅捷、凌厉的一面,了有慎重、严谨的一面。他是不容易轻信和妄为的,但信则不复疑,而一发则不可收。《韩非子·和氏篇》记:楚人卞和采得一块璞--即尚在石中之玉,献给厉王(楚无厉王,疑为蚣)。厉王命掌玉的官“玉人“去鉴定,玉人说是石头,和氏因欺君之罪被砍断了左脚,厉王死,武王立,和氏再把那璞献上去,玉人还说是石头,和氏又因此右脚被砍断。武王死,文王立,和氏在山中抱着璞哭泣不止,泪尽,而继之以血。文王听说此事,派人去查问缘由,和氏说:我不为自己断足而悲伤,所悲伤的是美玉竟然被说成是石头,讲真话的人竟然被说成讲假话的人呀!文王觉得需要考查落实,命玉人雕琢那块璞,果然得到了其美观无比玉,做成壁,名曰“和氏璧”。文王是楚国的一位明君,对此,楚人出身的汉朝君臣也未能忘怀。相传文王曾猎获一头被人们视为神羊的野羊,其名日“獬”,用它的皮毛做成一顶帽子,其名曰“獬冠”。文王爱着獬冠,楚人争仿效,到汉代,这獬冠竟成为执法者的礼帽了。

文王的性格矛盾似乎愈演愈烈,终于在他的晚演成一场壮烈的悲剧。公元前676年(文王十四年)秋,巴师袭击楚国权县的所那自。楚国君臣轻视巴人,疏于防范,终至于酿成大祸。事出突然,权尹阎敖因无备而弃守,只身泅水逃命以致巴师长驱北上,一度进逼郢都的南门。文王大怒,处死了阎敖留在那处的净敖的族人不胜其忿,竟与巴事谋反叛,次年春,文王自将的原因,大概是彭仲爽等一流杰出的将领已不在人世了,遇大事谨慎的人遇小事可能卤莽,善于将将的人未必了善于将兵。文王就这样,他竟在一个名为津的地方(今湖北江陵县或枝江县)打了大败仗。尽管如此,楚师尚未达到溃不成军的地步,巴师则退走了,文王率楚师回到郢都,司官门守卫之责的大臣鬻拳拒不迎纳。文王无奈,为了以功补过,自将伐黄。黄是淮河水上游的一个小国,公族为嬴姓,西北与息县为邻,其故址在今河南潢川县。文王接受了因轻敌而致的教训,调将用兵又像先前那样得心应手了,击败黄师之后,文王迅即撤兵,正是夏天六月,将郢都时,在一个名为渊的地方,暴病而死。

文王葬在楚俗称为“夕室”的墓地中,葬毕,鬻拳自尽,葬在楚俗称“经黄”的宫门内。

楚文王虽名垂青史,但立位之初却不务正业,整天寻欢作乐,贪图安逸,不理朝政.

一次,楚文王得到一只名叫茹黄的猎狗和一种叫宛路的长而直的竹子.他用这些竹子做箭杆,带著猎狗到云梦泽打猎,一去三个月不回来.后来他又得到了丹阳美女,从此纵情声色,整整一年不上朝听政.人们都说楚文王的"三宠":良犬,利弓和丹阳美女,是羁绊他的"三害".

几位辅政老臣为此大伤脑筋,多次规观,但他却并不以为然,仍是我行我素.不得已,太保申和大将鬻拳只有冒死进入内宫进谏,太保申说:"先王占卜让我做太保,卦像吉利,临终前要求我等竭力辅佐大王,以使大王成一代明君.可大王即位以来,得到茹黄之狗和宛路之箭,前去打猎,一去三个月不回来;得到丹阳国美女,纵情声色,一年不上朝听政,臣等多次苦劝都不济於事.按照先王时制定的法度,您不履行君王的职责,您的罪应该施以鞭刑."

文王说:"我从离开襁褓时起就列位於诸侯,请您换一种刑法,不要鞭打我."

太保申跪下道:"我敬受先生之命,不敢辜负先王的重托.您不接受鞭刑,这是让我违背先王之命.我宁可获罪於您,也不敢废弃国家法度."文王说:"遵命."

於是太保申拉过席子,让文王伏在上面,将楚武王赐的长鞭高高挥起,轻轻落下.打了几下,然后对文王说:"请您起来吧!"

文王说:"我反正有了受鞭的名声,索性真的打我一顿吧!"

太保申说:"我听说,对於君子,要使他心裏感到羞耻;对於小人,要让他皮肉觉的疼痛.如果让君子感到羞耻仍不能改正,那么让他觉的疼痛又有什么用处 "太保申说完,快步离开了朝廷,自行流放到深渊边上,请求文王治自己死罪.

文王说:"这是我的过错,太保申有什么罪 "于是改弦更张,罢黜三宠,治理国政.召回了太保申,杀了茹黄之狗,折断宛路之箭,打发走了丹阳美女.将所有的心思全部放在了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上,几年兼并了三十多个国家,扩大了楚国的疆土.楚国日益强盛,楚国人欢

楚国是中国最早创立县制的诸侯国家。它突破了商周以来的分封制的成规,开秦以后郡县制的先河。

分封制是中国古代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周灭商以后,大规模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有世袭的统治权,对天子有服从命令,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的责任。

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的疏远,联系的减少,西周后期至东周初叶,诸侯与周王朝的关系已经发生变化,诸侯的威权日重,周王的权力被架空,他们尾大不掉,藐视王室,如诸侯申伯联络犬戎,攻打周幽王。郑庄公向周王朝动武,射伤周桓王。而南方诸侯楚国,连最谦价的贡品苞茅草也长期不按规定进贡了。中央政权,名存实亡。分封制阻碍了历史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楚人在向江汉发展中,征服了一些小国。是继续让这些被征服的小国统治者继续统治,成为楚国的国中之国,还是将原来的统治者(贵族)迁出,由楚王派员进行管理,成为楚国的一级地方政权呢?楚人吸取了周朝分封制的教训,改间接统治为直接管理,采用了后者。首见于史籍的是公元741年间,楚武王灭权(今湖北荆门市)之后,设权为县,并派大夫斗缗为县公(长),出现了县制的雏形。公元前687年,楚文王伐申(今河南南阳),申国的国君原是周宣王的大舅。服申之后,文王曾想复申之国,使之与楚结盟。但楚令尹彭促爽从分封制的历史教训与申的地理位置考虑,建议楚文王灭申而设县。以后又灭掉息国(今河南省息县)而设县。楚国的县制由此真正开始。这就是《左转》所说的:“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县”有何义?《说文》:“县,悬也。”义指悬于国门之外的军事据点。申、息北接中原,东连淮夷,正是楚国的北疆门户,悬于楚国门之外的边防要塞和楚国挥师北进的桥头堡。

楚文王以后,楚国在被灭国家设县的,有史可稽的有20处,其地点大多是在楚长城方城以外。

楚庄王县沈(今河南平舆)。楚灵王县陈(今河南淮阳)、蔡(今河南上蔡)、东不羹(今河南襄城)、西不羹(今河南舞阳)。楚平王县城父(今河南宝丰)。楚惠王县叶(今河南叶县)。从《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看,这些县都在淮北,在从西向东的一条线上,构成了一道中原防线。

正由于楚国重视县制的建设,就成功地实现了中央的统一与集权,使这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的泱泱南方大国,没有出现象三家分晋,陈区代齐,三孙主鲁的分裂局面。他不仅统一了南国山河,更融合了东夷、南越、百濮、三苗等数十个部族,为华夏的大一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本质上讲,楚文王熊赀其实是一个流氓。他干过所有流氓能够干过的事情,包括但不限于:抢夺人家土地,霸占人家老婆……他身上也具有一个流氓应该具有的“优良品质”,包括但不限于:好色、诡谲、阴鸷……

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楚文王就偏偏是这样一个有文化的流氓。

楚文王他爹,楚武王熊通非常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为他专门请来洋家教:申国人葆申。申国在现在的陕西一带,早些年也是少数民族部落,后来与周王室通婚,从而摆脱了二等公民的境地。因此,申国虽然是一个小国家,但其受中原文化熏陶已久,在楚武王眼里,也算是先进性文化的代表吧。

葆申性格谨慎,兢兢业业地教导熊赀,不在话下。后面这位学富五车的学者还会有出彩的表演。

熊赀接班时,已经是一个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了。应该说,父亲楚武王留给他的是一份丰厚的遗产:一套精明能干的领导班子,一支能征善战的威武之师。这让楚文王做起事来,显得称心如意。比如,为了更好的“观政中国”,楚文王一上任就进行了迁都,把首都迁到于郢(今宜城楚皇城),这件庞大的工程就完成得相当顺利。比如,楚文王相当长时间都亲自率部在外面南征北战,家里的事情被一班文臣们治理得井井有条。

与治理国家相比,楚文王指挥军队冲锋陷阵的兴趣似乎更大一些(这与他“文王”二字也相差太远了吧?)。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接班的第二年冬天,他就正式北伐了。楚文王第一个攻打目标是申国。

申国国家不大,但地处周朝的南大门,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因此周朝也派兵在此驻守。昔日楚武王曾经千里跃进大别山,企图直取申国,却因为兵车配置上落了下风,铩羽而归,成为楚武王纠结了一辈子的心病。楚文王要想“观政中国”,就得先拿下申国。可在申国与楚国之间,隔着一个邓国呢。

说起来,邓国与楚国还是八竿子打得着的亲戚之交呢,按照辈分排下来,楚文王得管邓君祁侯叫舅舅。这一年,楚文王带着军队,来到邓国拜见舅舅了。

楚国是威震南方的大国,邓国是碌碌无闻的小国,所以楚文王登门拜见舅舅,对于邓侯来说,那可是蓬荜生辉啊。邓侯忙里忙外,张罗了一大桌的好菜招待楚文王,什么鱼啊肉啊一股脑地全端上来。邓侯慈爱地看着狼吞虎咽的楚文王,说:“外甥啊,你我多年未见面,你这次一定要在我这儿盘桓几日,欣赏一下中国的大好河山。”

楚文王放下筷子,脸上呈现出一种便秘的神色,说:“舅舅一番好意,外甥心领了;当年我爹抱憾申国,今日我要报这一箭之仇。请舅舅允许我过境,攻打申国。”

邓侯笑道:“这不小事儿一桩吗?你尽管带队过去。我们等你凯旋归来,再痛饮三天三夜!”

楚文王高兴地说:“好!谢谢舅舅!”

酒过三巡,邓侯出去尿尿。从洗手间出来,在门口他“意外”邂逅三位大夫:骓甥、养甥和聃甥。这三位大夫对邓侯说:“您这外甥,表面上对您毕恭毕敬,实质上残酷无情。这次如果邓国允许他借道去攻打申国,将来难免受他侵害。不如趁此千载难逢的机会,将他杀死,必能为邓国除去一个心腹大患,否则,到时候我们后悔都来不及了(亡郑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语出《左传》)。”

邓侯摸摸这几位大夫的脑门,说:“你们是喝多了还是脑袋被门夹了?他是我外甥,我是他舅舅,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怎么能够做出如此伤天害理的事情呢?你们休得挑拨离间,都回去洗洗睡吧。”

第二天,邓国人敲锣打鼓地把楚文王的部队送上了前线。

第二年春天,邓国人又敲锣打鼓地迎接凯旋归来的楚军。但这一次,楚军来了之后就不再走了。到公元前678年,楚军再次大举进攻邓国,此后邓国正式成为楚国的一个城邑。

此事还衍生了一个历史典故“噬脐莫及”。自己的肚脐怎么能咬得到呢?由此比喻做了某些糗事,后悔也来不及了。唐代诗人胡曾有诗言道:

邓侯城垒汉江干,自谓根深百世安。

不用三甥谋楚计,临危方觉噬脐难。

借道事件自然可以看出邓侯的迂腐,以及对世界局势的不察,但同样看出楚文王完完全全的流氓做派。不按常理出牌,不讲江湖道义,视伦理秩序如无物,跟他爹一样,唯一信奉的真理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嗯,不,是霸权。

楚文王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奠定楚国的根基,他即位后采取的第一大战略行动就是把都城定在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关于“始都郢”的时间,《世本·居》说是“武王徙郢”;而《史记》的《楚世家》和《十二诸侯年表》都说是楚文王时期,后者说得更加具体:“楚文王熊赀元年,始都郢。”另据《后汉书·地理志》江陵注:“故楚郢都,楚文王自丹阳徙此。”更明确地指出在楚文王继位后,由原都丹阳迁入新都的。楚武王慑服汉东诸国,楚国势力已伸入江汉地区腹地,故楚文王即位后即迁都于郢,实际上是对楚武王战略行动的承袭与发展。

至于始都郢的地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史家意见是不一致的。自杜注为湖北江陵北纪南城起,一直成为流行的说法,也为人们所普遍接受。近人根据史籍与考古发掘材料,进一步考证了郢都的地址问题,提出了很有价值的见解。石泉认为:春秋、战国的楚郢都及秦汉江陵城应在当时的沮漳二水间(今蛮河流域下游)、汉水以西不远处。今楚皇城遗址

楚文王定都郢后,表明楚国已牢固地控制了江汉地区。为承继楚武王“欲观中国之政”的意愿,立即全力北进。当时汉东道路已被打通,楚文王的主攻方向是在汉北,以直接叩开北通中原的大门。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领兵攻申。申,姜姓国,周宣王所封,是原西周王朝控制荆楚的重镇。攻申必经邓。邓在今湖北襄樊市北,是楚文王的母舅之国(楚武王夫人邓曼是邓人。)但它与楚近邻,当时征服邓更有直接意义。邓人对此是有警觉的,如骓甥、聃甥、养甥等三位大臣就力主乘机杀掉楚文王,说:“亡邓国者,必此人也。若不早图,后君噬齐,其及图之乎?”(《左传·庄公六年》。)邓侯不听。楚文王经邓攻打申后,回归时果然又攻打了邓国。楚文王这次虽未灭申、邓,但楚国势力实际上已伸入南阳盆地。

楚文王在北伐取得初步成果后,又图谋东向,以扩大北上的通道。恰在此时,地处汝水之蔡(今河南新蔡西南)和地处淮水之息为息侯夫人息妫发生矛盾,给楚文王出兵蔡、息提供了机会。据《左传·庄公十年》载,蔡侯娶陈(今河南淮阳)女为妻,息侯亦娶陈女息妫,当息妫出嫁息侯经过蔡时,蔡侯无礼,息侯恼怒,遣使至楚要楚文王攻打息国,息向蔡求救,楚可借口攻蔡。楚文王依计行事,于公元前684年(楚文王六年)秋,出兵攻蔡,在蔡之莘地大败蔡国,并虏蔡侯归,接着又把他释放了。这件事影响很大,《史记·楚世家》说:“楚强,陵江汉小国,小国皆畏之。”杜预《春秋》注说:“楚辟陋在夷,于此始通上国。”“上国”指中原华夏之国,一向被华夏诸国视为蛮夷小国的楚,现以强有力的面貌出现在中原的舞台上,为诸夏所侧目。过四年,楚文王又灭息以为县,虏息妫,并长驱直入蔡国,占领其地。

正当楚文王东拓北进节节胜利时,齐国经一段时间内乱后,公元前685年(楚文王五年),齐桓公立,以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开始强大起来。公元前679年(楚文王十一年),齐桓公盟宋、陈、郑诸国,开始称霸。楚文王也不示弱,第二年,即公元前678年(楚文王十二年),为了彻底打通北入中原的通道,与齐桓公抗衡,出兵攻邓,一举灭掉了邓国。史籍虽无楚灭申的具体时间记载,但从前述“伐申过邓”来看,灭申与灭邓时间大体是一致的。至此,北通中原的大门业已洞开。同年,楚文王以郑厉公复位“缓告于楚”(《左传·庄公十六年》。)为由,发兵讨伐郑国,直抵栋(今河南禹县)而还。郑是姬姓国,又是春秋初期大国,楚文王竟借口惩罚,足见楚国已挺进中原与齐国争霸了。《史记·楚世家》说:“齐桓公始霸,楚亦始大。”楚文王和齐桓公几乎是同时步入春秋大国争霸的历史舞台的。楚武、文王两代经不断奋战,“欲观中国之政”的愿望已经实现。清人顾栎高说:“楚横行南服,由丹阳迁郢,取荆州以立根基。武王取罗、[若阝],以鄢郢之地,定襄阳以为门户,至灭申,遂北向以抗衡中夏。”(顾栎高《春秋大事表》。)楚文王的定都郢与北进,为后来楚国北上争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陈宣公(公元前692-647年在位)的大女儿嫁给蔡哀侯,陈宣公之二女儿息妫嫁给息侯,姐妹二人都很漂亮。前684年,息妫从息国回娘家陈国探亲,路过蔡国,蔡候既尽地主之谊,又尽姐夫之情,但因好色而调戏息妫。息妫拂怒而去,息侯得知,火冒三丈,于是借助南方楚国的力量报复蔡候。楚文王自前689年继承王位,把楚国的都城由丹阳迁到郢,不仅向北攻伐郑国,还灭除了地处南阳盆地的申、吕、缯等国。息候的借刀杀人之计正好为楚文王东进淮河提供了良机。蔡哀侯在莘地战败,被俘虏。楚文王志在中原,如果杀了蔡侯,诸侯恐惧,必然联合抵抗,于是把蔡哀侯放了,以示仁德。蔡候恨息侯,心生一计,向楚王叙说息妫的漂亮,楚王魂不守舍,决心据为已有。楚文王于是灭掉息国后,将息侯安置在汝水,并将息妫抢到楚国。楚文王许诺不杀息侯,并立她为王后,因息妫面如桃花貌似仙,文王又称她为“桃花夫人”。前681年,息妫为楚文王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取名熊艰,次子取名熊恽(楚成王)。但是息妫在楚宫三年,终日吞声饮泣、以泪洗面。楚文王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在前680年打进了蔡国,将蔡哀侯囚禁。此后,桃花夫人的心情才逐渐开朗起来。

楚殇王

堵敖,《左传·庄公十四年》和《楚辞·天问》作堵敖,《史记·楚世家》作杜敖,《史记》另有版本中“杜敖”作“壮敖”或“庄敖”。杨伯峻认为,“堵”和“杜”发音相近,而“壮”和“庄”可能是传抄导致的舛误。堵敖原名熊艰,楚文王之子。

 熊艰在位时,整日飞鹰走狗,不务正业,但是楚国日渐强大。楚堵敖五年(前672年)熊艰欲杀其弟恽(即楚成王)。恽奔亡随国,借随人之助杀艰自立,是为楚成王。即位后,成王“以熊艰未尝治国,不成为君,号为“堵敖”,不以王礼葬之。”

楚成王(?-公元前626年),芈姓,熊氏,名恽。在位45年。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说今江陵纪南城)人。春秋时楚国国君,楚文王之子,母亲是楚文夫人息妫。公元前672年杀其兄楚堵敖而即位,公元前638年,在泓之战中战败宋襄公,称雄中原。前626年,被太子商臣(楚穆王)和潘崇逼死。

楚成王是楚文王少子。公元前671—前626年在位。前672年,依靠随国(今随州市西北)支持,杀死其兄楚王堵敖,夺得君位。即位后尽力结好中原诸侯,以“布德施惠”、“结好诸侯”和重贡周王来巩固王位。同时借周惠王之命,镇压夷越,大力开拓江南。前655年以来,先后灭贰、谷、绞、弦、黄、英、蒋、道、柏、房、轸、夔等国。曾接待出亡的晋公子重耳即后来的晋文公。

时齐桓公称霸,故屡用兵中原与齐争霸。鲁僖公四年(前656),慑于齐桓公兵威,与齐结召陵之盟,暂时和中原诸侯和好休兵。次年,率师灭齐之盟国弦(今河南息县)。后又灭黄(今河南民权东南)。齐桓公死后,因宋襄公欲称霸,故又与宋争斗。二十一年,盂之会,执宋襄公。公元前638年,派兵救郑,与宋军战于泓水,射伤意欲称霸的宋襄公,击败宋军,宋襄公在是役受伤死,楚国军威大振,楚自此称雄中原。二十八年,城濮之战为晋所败,向中原发展受阻。鲁文公元年(前626),欲废太子商臣,商臣率兵围王宫,望救不得,遂自缢。死前问谥号,回答是“灵”,即死后将被称为楚灵王,不满意;于是又回答是“成”,才肯自杀,被谥为楚成王。

楚文王时期,齐、楚已呈对峙之势,但楚国因楚文王早死,堵敖在位三年,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楚成王年幼即位,子元乱国,至公元前664年(楚成王八年,齐桓公二十二年)子元乱平、子文被任为令尹,楚国政局才渐趋稳定。其间历经十余年,楚国无力外顾,社会经济发展当亦受到影响。齐桓公则气势正盛,横行中原,号称“侯伯”。齐、楚对比,楚国暂时落后了。

楚成王、斗子文执政后,面对齐桓公这位赫赫威名的第一霸主,他们毫不气馁,一方面立足于实际,巧与周旋,另一方面则捕捉时机,大胆进取,在与齐桓公的争霸中,有声有色,取得了重大的业绩。

公元前671年,楚成王初立,由于齐国强大,楚国采取了尊周亲诸侯政策。“(成王)初即位,布德施惠,结好于诸侯。使人献天子,天子赐胙,曰:‘镇尔南方夷越之乱,无侵中国。’于是楚地千里。”(《史记·楚世家》。)楚国这一策略,不仅取得了与齐等华夏之国抗衡的合法地位,而且以奉周天子之命为由,大力攻伐不臣之国,开拓疆城。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是当时齐、楚争夺的焦点。自公元前666年楚子元伐郑失败后,楚成王、斗子文于公元前659年、658年、 657年三年中连续攻郑,郑国招架不住,郑文公已欲求和。郑大夫孔叔以“齐方勤我,弃德不详”(《左传·僖公三年》。)为由反对,郑才继续亲齐。齐桓公为救郑防楚,亦连续三次与中原各国会盟。齐、楚关系极其紧张。

公元前656年(楚成王十六年)春,齐桓公为遏制楚国北进,亲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八国军队南下攻楚。他们打败了楚的与国蔡国后,即挥师突入楚境。面对气势汹汹的八国军队,楚成王、斗子文毫不惧怕,沉着应战。楚成王先遣使至齐军处,责问道:“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当管仲答以“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洒”和“昭王南征而不复”为由时,楚使立即承认未进贡包茅之过,对周昭王南征不复,则理直气壮地予以驳斥:“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不听,仍继续进军,驻于陉(陉山,楚国北塞,今河南漯河市东)(《左传·僖公四年》。)。楚成王毫不示弱,亦率大军迎战,迫使齐等八国军队退驻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史记·楚世家》。)齐、楚双方一方面在对峙,另一方面亦在寻找妥协的办法。这年夏,楚成王派屈完到齐等国军队驻处进行试探。齐桓公企图压服楚国,当屈完来时,即陈八国之军,“与屈完乘而观之”,并恐吓道:“以此众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屈完毫不畏惧,针锋相对地答道:“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齐桓公权衡得失,只得与屈完盟于召陵 (《左传·僖公四年》。)召陵之盟,是齐、楚双方经武力对峙之后达成妥协的产物。楚成王、斗子文在齐桓公亲率的八国军队面前,沉着镇定,文武两手,以战逼和,充分展示了突出的政治、军事才干。

召陵盟后,楚国继续北上东进,与齐国争霸。公元前655年(楚成王十七年),齐桓公大会诸侯于首止(今河南睢县东),以定周太子之位,周惠王不满,使周公宰孔召郑文公,说:“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文公果然“逃其师而归”(《左传·僖公五年》),不与盟。斗子文乘隙举兵灭弦(今河南息县、潢川间),弦君奔黄。弦,姬姓国,又是齐之姻亲国,楚首先灭弦,是因为弦的姻亲国江、黄原为楚之与国,齐桓公霸盛时,二国叛楚与齐结盟,“弦子恃之而不事楚”(同上)。故楚成王、斗子文首先拔掉这颗眼中钉,以挫江、黄,打击齐桓公。

公元前654年(楚成王十八年)夏,齐桓公率齐、鲁、宋等国军队攻打郑国,围郑新城(今河南密县东南),以惩罚郑之不盟首止与亲楚行为。同年秋,楚成王亲率军北上攻围齐之盟国许(今河南许昌),救援郑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许以救郑”(《左传·僖公六年》。)之举。由于其他各国也出兵救许,楚成王也就退兵了。但他并未回到郢都,而是驻兵武城(今河南南阳市北),观察动静。许僖公恐惧,在蔡穆侯带领下,赴武城向楚成王请罪。《左传·僖公六年》载:“许君面缚,衔璧,大夫衰[纟至],士舆榇。”《史记·楚世家》则载:“成王以兵北伐许,许君肉袒谢,乃释之。”两者记载虽略异,但楚成王北上围许救郑,声势浩大,诸侯震动,则是事实。面对楚成王咄咄逼人之势,齐桓公也就全力攻郑,以阻止楚国北上。郑在齐等中原国家打击下,只得向齐请和。公元前651年(楚成王二十一年,齐桓公三十五年),齐桓公与诸侯盟于葵丘,郑、许均被迫与盟。在此形势下,楚成王并不急于与齐桓公正面争夺,而是继续东略,迂回打从,以削弱对方。

公元前 649年(楚成王二十三年),楚成王以“黄人不归楚贡”(《左传·僖公十一年》。)为由,攻打黄国(今河南潢川西北)。第二年,又出兵灭黄。《谷梁》说: “楚伐江,灭黄,桓公不能救。”可见楚在灭黄的同时,又攻伐江国(今河南息县西)。灭黄之后,又继续东进,于公元前646年(楚成王二十六年),攻灭英 (今安徽金寨东南)、六(今安徽六安东北)。至此,楚国势力已推进到淮河中游一带。

公元前645年(楚成王二十七年,齐桓公四十一年),楚成王以为徐国(徐戎所建,今江苏泗洪南)亲齐亲中原诸国,即兴兵讨伐。齐桓公急忙会宋、鲁、陈、卫、郑、许、曹等国盟于牡丘(今山东聊城东北,当时属齐地),决定救徐。各国国君“次于匡(今河南睢县西)以待之”(《左传·僖公十五年》),由鲁大夫孟穆伯率各国军队前往救徐。《谷梁》说:“次,止也,有畏也。”可见,各国国君是被迫前来抗楚救徐的,自己却不敢亲临前线。正面抗楚不利,同年夏,齐等国军队又攻打楚之与国厉(今湖北随州东北),企图抄袭楚国后方,以解徐之围。同年冬,宋乘曹军远出,袭其国,楚于是乘机大举进攻,败徐于娄林(今安徽泗县东北)。齐桓公以八国之众不敌长驱直入之一楚,足见楚成王大胆果断,齐桓公已不能与之匹敌。同年,齐管仲卒。此后两年,齐桓公虽曾伐厉伐英,以“报娄林之役”(《左传·僖公十七年》),企图挽回在淮泗地区的败势,但已无济于事。公元前643年(楚成王二十九年),齐桓公卒,齐国霸势转衰。

楚成王与齐桓公争霸,历时十余年,结果楚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其原因除了客观上因管仲先死、齐桓公力竭,齐国已力不从心、明显地走下坡路外,主要的则是楚成王、斗子文审时度势,谨慎谋划、奋发进取的结果。楚、齐争雄的历程,充分地显示了楚国后来居上、蓬勃发展的趋势。

一代霸主楚成王却被儿子用白绫勒死。楚成王芈頵自即位以来,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大力发展国力,灭国十二,扩地千里,争霸中原,使楚国声威大震,是春秋时期名副其实的一代霸主。

可惜的是,这位霸主晚年却因识人不明,被儿子逼得自杀身亡。

楚成王儿子身上的造反基因,来源却是楚成王自己。

想当初,楚成王正是杀掉了自己的亲哥哥——楚王堵敖,才得以当上国君。

这血腥的一幕在46年后重演,正可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话说回来,楚成王的确是个有为的君主,他在位时,屡屡对周围的国家用兵,先后灭掉了今河南省南部和西部的申、息、邓等国,并伐黄服蔡,多次向郑国进攻,边境线不断北扩东移,这架势猛如迅雷,势不可挡,把中原的一些国家吓得直打哆嗦。

郑国当时在今河南省新郑一代,它被楚国打疼了、打痛了、打怕了,便向东边的齐国求救。

当时的齐国正处于鼎盛时期,多次召集周边的诸侯小国会盟,是个霸主国家。

齐恒公为了救郑,便率领齐、宋、陈、卫、郑、许、鲁、曹、邾八国军队进攻楚的盟国蔡国,蔡军不战而溃,联军一路打到召陵,锋芒直抵楚的北境,楚成王派使者去质问齐恒公:“你们在北边,我们在南边,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国家,怎么招呼也不打,就一下打过来了,我们怎么得罪你们了吗?”

齐恒公不知道怎么回答,还是管仲会说话,胡编道:“从前召公曾经对我们的先君说,‘你们有权讨伐无礼的诸侯,捍卫周王室的尊严’,你们楚国没有按照义务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周昭王南征后也没有回来,这些难道不是你们楚国的责任吗?”

使者把这话传给了楚王,楚王一听,气坏了,召公那是周文王的儿子啊,都多少年前的旧事了,召公和齐国的先君姜子牙说了什么话,如今谁知道啊,即使他说了这话,又有什么法律效应呢,召公只不过是个周朝的一个权臣而已,又不是君王。

但是眼看联军人多势众,好汉也不吃眼前亏啊,楚成王咽了咽胸口上的这口气,让使者回话道:“没有以诸侯礼向周王室进贡包茅,实有此事,这是寡人的过错。但是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汉水,我们也无能为力啊,你们问汉水去吧!”

楚成王这话,前一句谦卑,后一句强硬,刚中带柔,柔中带刚,既表示愿意合作,又表示不会吃冤枉亏。

齐恒公见威慑楚国低头,顺便抢些便宜的任务没有完成,心中实有不甘,因为联军这次浩浩荡荡而来,耗费巨大,自己没有获得任何好处,只是让周王室讨了便宜而已。

齐恒公不是傻瓜,没有利的事情,谁会去做呢?

于是联军继续进逼楚国,到了陉(今河南郾城县南),楚成王派屈完带兵抵御,看着严阵以待、雄纠纠气昂昂的楚军将士,齐恒公也不禁生了怯意,两军从春天一直相持到夏天,谁都不敢轻易进攻。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钱粮在一天天变少,士兵在一天天变老,将帅的心也在一天天疲惫。

终于两方面都有点耐不住了,只不过是那份自尊心还在坚持。

楚国看出了这点,便派屈完去前去讲和,屈完的话很不客气:“你们到底要怎么搞,打还是不打,你们要是讲道理,咱们服气,你们要是不讲道理,方城和汉水就是你们的葬身之地,你们人再多也没用”。

齐恒公见实在占不了任何便宜,也顾不上什么面子了,只好言和,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何必一条道黑到底呢?万一联军先支持不住了,被迫后撤,岂不是面子上更挂不住。

于是联军偃旗息鼓,退回召陵,与楚国结了盟,这才离去。

这回,楚国可是在各路诸侯面前充分展示了自己强壮的肌肉,一下子声名鹊起,楚成王受到鼓舞,开始图霸中原。

齐恒公死后,宋襄公欲称霸,这人可谓是春秋时期的堂吉诃德,外强中干,却又好大喜功,还不识时务,自视甚高。

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与齐、楚盟于宋地鹿上(今安徽阜阳),要求承认他为霸王,楚成王假意一口答应下来。这年秋天,宋襄公又邀陈、蔡、许、曹、楚等国君在盂地会盟(或作霍,在今河南),欲在会上成为霸主。

轻车简从的宋襄公,到了会盟地后,便向各国君主提议:“各位,君命天授,我宋国乃是前朝商的嫡裔,帝高辛的后人,正宗皇胄贵嗣,又是本朝公卿,在座各国中唯一的公国,所以各位应该在我的领导下,统一旗帜,‘尊王攘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你们说好不好?”

其他诸侯都不答话,他们看着楚成王的脸色呢!

只见楚成王黑着脸,瞪了一眼宋襄公,说道:“好一个皇胄贵嗣,要是你都能做霸主,那我算什么?”,说罢一声令下,身边的武士,如狼似虎,扑向宋襄公,宋襄公身边的几个卫兵早吓得魂飞魄散了,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宋襄公就被楚成王拘禁了起来。

楚成王押着他进攻宋的国都商丘,宋军坚守,数月不下,这时周围的诸侯跑出来求情,楚成王这才释放了宋襄公,罢兵回国。

宋襄公回国后,不甘受楚之辱,亦未放弃争霸之心,于公元前638年夏,进攻附楚的郑国。楚成王为救郑率军攻宋。宋襄公遂由郑撤回迎战。泓之战于是爆发。

当时楚军进抵泓水南岸,宋军已占有利之地,在泓水北岸列阵待敌。

当楚军开始渡河时,宋国右司马公孙固向宋襄公建议:“大王,他们人多,我们人少,可以等他们渡了一半时,突然袭击,也许能获得胜利!”,宋襄公拒不同意,说:“不要!我们是仁义之师啊,怎么能干这种卑鄙的事情呢 ?等他们过河,我们再进攻!”。

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向宋襄公道:“大王!他们刚刚上岸,列阵混乱、立足未稳,这时我们突然发动进攻,也许能获得胜利,再晚就来不及了!”,宋襄公又白了他一眼,说:“不要!你要知道,我们宋国可是仁义之师啊,怎么能干出这种卑鄙龌龊的事情来呢?等他们排好阵型,我们再进攻!”

直待楚军列阵完毕后,宋襄公这才大吼一声,下令进攻,道:“上天保佑大宋,仁义之师必胜!我的勇士们向前冲啊!”

一阵战鼓轰鸣中,两军交锋,很快便分出了胜负,楚军实力强大,一经激战,宋军便是大败。宋襄公的亲军全部被歼,宋襄公的大腿也中了一箭,受了重伤。

战后宋国人都怨恨宋襄公指挥不当,让国家遭受这样惨重的失败,失去大片的土地,还被迫向楚国重重纳贡,但宋襄公却并未认识自己的错误,反而向臣民辩解道:“你们知道吗?古代行军打仗,即使关键的时候,也不能失去大礼,做不仁不义的事情,我们作为君子之国,就不能去伤害那些已经受伤的敌人、不能捉拿那些头发花白的老兵、不能依靠险隘的地形来打击敌人,不能主动攻击尚未列好阵形的敌人。我这样做是遵从上天和古代圣贤的指示,有什么错呢?诸位,我完全就没有任何不当的地方啊”。

宋襄公的话只能让他的臣民更加鄙视他,在一片抱怨声中,不久便死于了腿伤恶化。

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也成就了楚成王的霸业,此时楚国的势力已经到了黄河以北,中原各国无不以诚惶诚恐之心来面对这个巨人。

楚成王虽然在国家事业上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是在家事上,特别是储君的选择上,犯了很大的错误,以致白白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按周公所定的“宗子维城”的世袭制,楚国的王位继承人当属长子商臣。但是楚国有自己的习惯,类似草原民族,有“幼子守家”的风俗,王权嗣位常由小儿子继承。

在周礼和楚俗之间,楚成王左右摇摆,使得储君的位置一直没有得到确定。

商臣富于心计,经常把珠玉环佩等小玩意送给成王身边的近臣,以拉拢讨好。于是不少人为商臣说话,把他吹嘘得象树上的花一样。

楚成王听了不少关于长子商臣的好话,便动了立储的念头,他向令尹斗勃咨询说:“商臣这孩子不错,有先王的遗风,你看他做太子,怎么样?”

斗勃是个明白人,知道商臣的底细,便回答道:“大王,您还年轻,现在考虑立太子是不是早了点!”

楚成王道:“不年轻了,我都老了!”

斗勃又道:“恕臣直言,即使要立太子,也不能立商臣。首先,自古楚国的习俗,是幼子守家,立少不立长,我们不能坏了老祖宗的规矩;其次,商臣这孩子,眼睛象蜂,声音象豺,一看便是性情残忍,阴险狡诈之人,如果立他为太子,楚国将来说不定会出什么祸乱,请您三思啊!”

楚成王不听斗勃的劝谏,一意孤行,立商臣为太子,并安排潘崇做他的老师。

商臣果然是小心眼的人,听说斗勃反对立自己为太子,心中愤恨,便想伺机除掉他。

公元前627年,许、蔡两个诸侯国叛晋附楚。晋襄公拜阳处父为大将,兴师讨伐。楚成王便令斗勃为主将、成大心为副将,率楚军援救许、蔡。 两军隔泜水相持两个多月,眼看到了年底,晋军粮草将尽,阳处父渐渐着急起来。他想退军,但是怕被楚军探明虚实,乘势追击;又怕自己担上畏楚恶名,被人耻笑;于是苦苦思索,终于让他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派使者前往楚军大营,传话道:“我奉了我们将军的密令,特来相告,晋楚两军相持了这么久,难分胜负,白白消耗军资,对谁也没好处,还不如痛痛快快打一场,一决雌雄。将军如果想决战,我军愿意退后30里,让你们渡过济水布阵,然后一决胜负,如果你们不敢过河,那么就请先后退30里,让我军渡过济水布阵,然后再作决战。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斗勃早就知道晋军粮草将尽,此时听闻晋军这番狂妄的口气,心中有气,便准备渡河击晋,副将成大心连忙劝阻,要他防备晋军有诈,说万一晋军在楚军半渡之时,突然发动袭击,就不妙了。

斗勃一听有理,便传令全军后退三十里地,重新结寨,等待晋军过河,进行决战。

阳处父见楚军后退,大喜过望,连忙遍告全军说:“哈哈,你们看啊,楚国的将军斗勃,怕了我们晋军,不敢渡水决战,早已逃之夭夭了。现在敌人跑了,我们再渡河就没有必要了,不如等到明年开春,天气转暖,再行战事不迟,你们说好不好啊!”士兵听闻,欢呼一片,于是,阳处父率晋军大摇大摆地凯旋回国,一路欢天喜地。

楚军等了两天,不见晋军有什么动静,便派人去侦察,这才得知晋军早已撤离。

斗勃不战而归,楚成王非常生气。商臣一看时机到了,便进谗言道:“两军相持了两个多月,斗勃就是迟迟不肯出击,最后还主动退让,避开晋军,让人家白白成就霸名,听人说他是接受了阳处父的贿赂。他这样做,对得起楚国的臣民和父王您吗?

楚成王听罢大怒,派人给斗勃送去一把剑,让他自杀。斗勃本来想进宫申辩,不料在宫门口遭到商臣的阻挡。求见不得,洗冤不成,斗勃仰天长叹一声,当场拔剑自刎。

这件事从头到尾,成大心都看在眼中,记在心底,他埋葬了斗勃的尸骨之后,便身穿囚衣,冒死进宫,向楚成王一五一十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楚成王开始有了醒悟,对太子商臣动了疑心。不久,他又看到一个近臣身上佩戴着自己赐给太子之物,觉得奇怪,便追问其此物从何得来,甚至不惜动刑逼问,近臣实在抵赖不了,只好如实道出原委,说是接受了商臣的贿赂。楚成王这才彻底恍然大悟,既痛悔斗勃之死,又后悔不听斗勃之言,于是开始疏远太子。

楚成王的小儿子王子职很聪明,楚成王一直很喜欢他,便想废商臣而立王子职。不过此时商臣已经在朝中渐渐培植了一批势力,楚成王也不敢贸然行事。

正在这时,嫁到江国的王妹江芈回国归宁,居住宫中。楚成王便对江芈说出了自己的心事。江芈沉思道:“老哥,这是大事啊,不可轻举妄动,弄不好会出乱子的,不过,要是能找到商臣的过错,就能名正言顺地废掉他!”

楚成王的身边早就有太子的耳目,这话果然很快就传到商臣耳中。

商臣连忙找师傅商量对策,潘崇道:“我有方法,可以验证这话的真假,你姑妈江芈,性情急躁,一发火,什么事都藏不住,太子可为她设宴,故意激怒她,从中窥探一二!”

商臣依计行事,摆下丰盛的宴席招待江芈,开始时对江芈非常恭敬,亲自倒酒替江芈祝寿,还姑妈长姑妈短的叫个不停,好不亲热,可酒过三巡之后,商臣渐渐露出怠慢的意思。 他先是让厨子直接给江芈送菜,自己不再起身,后来又自行和周围的侍者说话,不搭理江芈,江芈很不高兴,连连发问,商臣还是充耳不闻,江芈果然勃然大怒,站起来厉声道:“你这臭小子,这么无礼,怎么配作太子?”

商臣这才转过头,桀骜道:“我是太子,将来父王会把王位传给我,你能拿我怎么样?”

江芈怒极而笑,道:“哈哈,你这竖子,还想当太子,别做春秋大梦了,你父王早就想废了你,不识好歹的东西,走着瞧吧!”说罢,甩袖登车而去。

回到宫中,江芈怒气未消,径自去见楚成王,恨恨地说:“商臣这孩子,太傲慢无礼,无法担当国君的重任,应该马上废掉!老哥,我看他面目凶恶,拖得久了,怕出意外啊。”

楚成王点头道:“妹子,有了你这句话,我就下定决心了,明天早朝,我就晓喻众臣,废掉商臣!”

江芈听了大喜,正要告辞。楚成王又道:“云梦虞人进献了一头野熊,我让御厨正在烹调。你在晚上酉时来我宫里,我已经约了王子职,咱们三人一起品尝熊掌,商议大事"。江芈连忙点头答应。

那边说道商臣探听了楚成王废储的虚实后,心中惶恐不安,便急忙赶去见师傅潘崇,询问对策。

潘崇想了一想,问道:“太子你能放下身价,侍奉王子职做楚王吗?”

商臣连连摇头:“他比我小那么多,我做不来。”

潘崇顿了一顿,又问:“那么你愿意逃到别的国家去吗?”

商臣道:“无缘无故地逃到别的国家,自取其辱,我也做不到。”

潘崇摊开双手,无可奈何地说:“除了这两条,再也没有别的方法了。”

商臣痛苦失声,跪倒在地,苦苦恳求。

潘崇盯着商臣,皱着眉,阴沉沉地说:“良策嘛,还有一条。但就怕你下不手......”说到这里,潘崇止住话头,默然不语。

商臣一听对这话,似乎有所觉悟,站起身来,咬了咬牙,冷冷道:“到了这步田地,还有什么不忍心呢?先生请直说吧!”

潘崇靠近商臣,低语一番,商臣的脸上的表情不断变化,目光先是惊恐,然后是淡定,其中还透着些许残忍,最后竟是兴奋了。。。

这天傍晚,商臣托言宫中有变,率军围住王宫。手持利剑,闯到楚成王面前。

这一年,楚成王已经即位46年了,46年前,他也曾这样率兵出现在楚王堵敖的面前,一样的场面,一样的形势,一样的结局,不需要太多的解释。

商臣用沾满血的利剑,在楚成王面前砍杀了几名内侍和宫女后,便让人把白绫打个结,扔在地上,两头让两个武士拉着,然后对楚成王说:“父王,您过来,把头放在这里,闭闭眼,就什么痛苦都没有了!”,商臣的表情依然如以前那般温驯,没有任何变化,似乎就象昨天晚上给父王请安一样,脸上还挂着微笑,可是眼睛里却闪着奇怪的光芒,黑夜里狼眼一样的光芒。

楚成王脸部的肌肉抽搐着,他还不想死,他还想见心爱的小儿子最后一面,他哀求道:“能让我吃完御厨做的熊掌,再说好吗?”

商臣呆了半刻,脸上的表情突然发生一百八十度的变化,之前的温驯一扫而光,顷刻间脸上布满了阴云,如同饿狼露出尖牙一般,失声咆哮道:“你想等王子职来救你吗?。。。你始终就是不喜欢我这个儿子,无论我怎么做,你自始至终只喜欢那乳臭未干的小子!”

楚成王知道,此时任何的言语和哀求都无济于事,只能徒找羞辱,他万念俱灰,绝望地看着自己的儿子,凄然问了一句:“我死后,你准备给我什么谥号?”

商臣脱口而出:“灵!尊你为楚灵王”。

楚成王摇了摇头,表示不满意!

商臣想了想,语气平复下来,道:“成!父王你为楚国扩地千里,成就霸业,是有成之君!你生前孩儿不能尽孝,你死后我会发誓维护您的威名!”

楚成王点点头,惨然一笑,抓起地上的白绫,套在脖子上,商臣向两旁使了一个眼色,两个威猛的武士一用力,楚成王便气绝身亡了。

这时御厨刚刚把做好的熊掌端出来,看见这一幕,惊恐不已,手一哆嗦,盛着珍贵熊掌的食器便立马掉落下来,撒了一地。

这无比美味的熊掌,楚成王再也吃不到了,叱咤风云的一代霸主,就这样怀着对生的无比眷念,死在亲生儿子手上,此刻站在一旁的商臣突然潸然落泪,伏地痛哭。

这天晚上,王子职和江芈也未能幸免。。。

第二天,商臣临朝告谕群臣,昨晚楚成王暴疾而亡,自己身为太子,将自动成为新王。

他就是历史上的楚穆王。

楚穆王(?-前614),芈姓,熊氏,名商臣。郢(今宜城楚皇城,一说今江陵纪南城)人。春秋时楚国国君,前625-前614年在位。前626年得知其父楚成王欲改立王子职为太子,以宫甲包围王宫,逼成王上吊而死,自立为楚君。即位后尽力改变楚在城濮之战后的劣势,先后灭江、六、蓼、舒、宗等国,进一步控制了淮南、江北(今安徽中、西部)地域。死后葬在楚郢之西。

楚成王原立商臣为太子时,曾征求过令尹子上意见。子上说:“楚国之举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声,忍人也,不可立也。”楚成王不听,仍立为太子。商臣对子上怀恨在心,泜水退军,乘机谮子上,以致楚成王错杀子上。公元前626(楚成王四十六年),楚成王又想废商臣,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与其师潘崇谋。潘崇给商臣想了个办法来试探楚成王的态度。他让商臣请楚成王的妹妹江芈来喝酒却不尊敬她。江芈大怒说:“难怪大王要废了你,立王子职为太子。”商臣得知实情后,向潘崇请教对策。潘崇说:“你现在还有三种选择,一向公子职南面称臣。”商臣回答说:“我不能以长事少。”潘崇又说:“二就是逃亡他国。”商臣又会答到:“我不能自取其辱。”潘崇说:“这第三种方法倒是来得快,你能成大事吗?”商臣毫不犹豫地回答“能。”当夜商臣以太子甲兵围攻楚成王,楚成王要求食熊蹯(熊掌)而死,企图拖延时间,等待外援。商臣不允,楚成王被迫自缢死。商臣即位,是为楚穆王(625--614)

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国内形势基本稳定,特别在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穆王镇压了企图谋杀自己的楚大夫斗宜申(子西)与仲归(子家)后,统治更加稳定。此时,各国形势则发生了新的变化。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晋襄公卒,晋卿争立新君,相互攻杀,第二年,晋襄公之子继位,是为晋灵公。晋灵公年幼,无志图霸,实力已不如前。河西之秦已渐崛起,秦穆公亦力图插足中原。公元前628年(楚成王四十四年),晋文公卒,秦穆公即命孟明视等袭郑,次年灭滑(姬姓,今河南偃师东南)而还。晋与姜戎在肴(山名,今河南灵洛、灵宝间)截击秦军,秦全军复没。秦原有恩于晋,从此则世为仇敌,相互攻伐不止。楚、秦则利害相同,结为姻亲之国。据秦《诅楚文》载:“昔我先穆公及楚成王,是僇力同心,两邦相壹。绊以婚姻,蕝以斋盟。”楚成王与秦穆公建立的两国友好关系,有助于楚国的继续争霸。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国势不盛,对楚国扩张,不形成障碍。楚穆王就是在这种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下,继续向北、向东进取的。

公元前624年(楚穆王二年)初,晋联合宋、鲁、陈、 、郑等攻打楚之与国沈(今安徽沈丘东南),沈溃。四月,秦军渡河攻晋,至肴,埋葬肴之役秦军尸骨而还。秋,楚军出动攻围江国(嬴姓,今河南息县西南),晋亦即举兵攻楚救江。

公元前622年(楚穆王四年),秦军攻打从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会,不久,让?君南迁建新都,史称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国西境息宁,即移兵东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归(子家)率军灭“叛楚即东夷”(《左传·文公五年》。)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冬,楚公子燮又率军灭蓼(姬姓,今河南固始东北)。

公元前621年(楚穆王五年),秦穆公、晋襄公相继卒,晋又争立新君,秦、晋交战不断,第二年,晋赵盾(大夫,主持国政)与齐、宋、卫、陈、郑、许、曹之君会盟于扈(郑地,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由大夫主盟诸侯。公元前618年(楚穆王八年)春,郑国被迫与楚国和。待晋国来救,楚军已还。夏,楚国又攻打陈国,以惩罚陈之附晋,占领了陈的壶丘(今河南新蔡东南)。秋,楚息公子朱自东夷伐陈,为陈所败,公子筏被俘。陈以小胜大,反而惧怕而请和。冬,楚穆王遣越椒访问鲁国,以示亲善。

公元前617年(楚穆王九年)夏,楚穆王杀斗宜西、仲归,消除了内患,于这年冬,会陈、郑、蔡等国国君驻军于厥貉(今河南项城境),策划攻打宋国。宋昭公被迫请求归服,并亲自引导楚穆王狩猎于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左传·文公十年》谓宋昭公“遂道以田孟诸”。)宋、郑、陈等中原国家转而附楚。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从楚伐宋,中途却逃归,楚穆王于次年即兴兵伐麇,败麇军于防渚(今湖北房县),兵锋直抵锡穴(麇都,今陕西白河东南)。

公元前615年(楚穆王十一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等部)叛楚,令尹成嘉(子孔)率军镇压,执舒君,进而攻打巢国,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十二年),穆王卒。子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穆王二年(公元前624年)初,晋联合宋、鲁、陈、卫、郑等攻打楚之与国沈(今安徽沈丘东南),沈溃。同年四月,秦军渡河攻晋,至肴,埋葬肴之役秦军尸骨而还。秋,楚军出动攻围江国(嬴姓,今河南息县西南),晋亦即举兵攻楚救江。

楚穆王三年(公元前623年),秦又攻晋,楚乘机灭江。江既是晋的盟国,又是秦的同姓国,楚穆王乘秦、晋交战之机,迅速攻灭,显示了楚穆王的机智与果断。

楚穆王四年(公元前622年),秦军攻打从楚之郢(下郢,今河南淅川西南),楚穆王未予理会。不久,让君南迁建新都,史称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国西境息宁,即移兵东向。同年秋,楚穆王遣成大心(子玉子)、仲归(子家)率军灭“叛楚即东夷”的六(偃氏,今安徽六安北)。同年冬,楚公子燮又率军灭蓼(姬姓,今河南固始东北)

楚穆王五年(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卒,晋卿争立新君,相互攻杀。

楚穆王六年(公元前620年),晋赵盾(大夫,主持国政) 与齐、宋、卫、陈、郑、许、曹之君会盟于扈(郑地,今河南原阳西),开始由大夫主盟诸侯。这种形势对楚国北进是极为有利的,楚国有识之士已敏锐地观察到这点。《左传·文公九年》中记载,楚重复内容大夫范山就及时地对楚穆王说:“晋君少,不在诸侯,北方可图也。”

楚穆王八年(公元前618年)春,楚穆王听从了这一意见,即挥师北上,驻于狼渊(郑地,今河南许昌西),攻打郑国,并囚禁郑公子坚、公子龙和乐耳。郑国被迫与楚国和。待晋国来救,楚军已还。同年夏天,楚国又攻打陈国,以惩罚陈之附晋,占领了陈的壶丘(今河南新蔡东南)。同年秋天,楚息公子朱自东夷伐陈,为陈所败,公子筏被俘。陈以小胜大,反而惧怕而请和。同年冬天,楚穆王遣越椒访问鲁国,以示亲善。

楚穆王九年(公元前617年)夏,楚穆王镇压了企图谋杀自己的楚大夫斗宜申(子西)与仲归(子家)后,统治更加稳定。同年冬天,又会同陈、郑、蔡等国国君驻军于厥貉(今河南项城境),策划攻打宋国。宋昭公被迫请求归服,并亲自引导楚穆王狩猎于孟诸(今河南商丘东北),宋、郑、陈等中原国家转而附楚。麇(今湖北西北部)君本从楚伐宋,中途却逃归。

楚穆王十年(公元前616年),楚穆王即兴兵伐麇,败麇军于防渚(今湖北房县),兵锋直抵锡穴(麇都,今陕西白河东南)。厥貉之会和“田孟诸”,是楚国城濮败北后霸业复盛的表现,说明楚国仍是左右中原局势的主要强国。

楚穆王十一年(公元前615年),群舒(偃姓,包括舒鸠、舒蓼、舒庸、舒鲍等部)叛楚,令尹成嘉(子孔)率军镇压,执舒君,进而攻打巢国,楚国势力进一步向江淮地区发展。

楚穆王十二年(公元前614年),在位12年的楚穆王死,死后葬在楚郢之西。其儿子楚熊侣即位,是为楚庄王。

楚庄王(?—前591年),又称荆庄王,出土的战国楚简文写作臧王,芈姓,熊氏,名侣(一作吕、旅),谥号庄。楚穆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最有成就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庄王之前,楚国一直被排除在中原文化之外,自庄王称霸中原,不仅使楚国强大,威名远扬,也为华夏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楚庄王自前613年至前591年,共在位23年,后世对其多给予较高评价,有关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鸣惊人”等也成为固定的成语,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楚穆王12年,楚穆王去世,嫡长子熊侣即位[1],是为楚庄

王(前613——前591)。年纪轻轻的王子侣立,在令尹子孔监督与辅佐下,为先君穆王发丧。

楚庄王继承王位,楚国内部亦正处于一种不安定的状态之中,这不单是因楚穆王去世而引起的。早在前615年,楚国就因令尹成大心之死而发生动荡,楚穆王任命成大心的弟弟成嘉(字子孔)继任令尹,屈从于若敖氏家族的属国舒国及其附庸宗、巢等国背叛楚国,于是成嘉率军讨伐舒国,俘虏了舒、宗两国国君,并且包围了巢国。

公元前613年,成嘉、潘崇决心彻底消灭叛乱势力,率军再次出征,而派公子燮与斗克(字子仪)镇守国都。斗克曾为秦军所俘。后肴之战中秦军惨败给于晋,急于联楚抗晋,才将斗克等人释放回国。斗克回国后一直郁郁不得志,而公子燮欲替成大心为令尹却败给了成嘉,二人臭味相投,很快有了谋反之心。

公元前613年秋天,公子燮、斗克趁令尹子孔出兵征战,宣布郢都戒严,又使人行刺成嘉,阴谋失败。成嘉和潘崇迅速回师围攻郢都。八月,公子燮和斗克人挟持楚庄王从郢都突围,准备外逃,挟持庄王,另立政府。途经庐地的时候,二人被庐大夫戢梁诱杀,楚庄王才得以获救,重返郢都。

楚庄王平定了若敖氏家族,稳固朝中政局后,再无后顾之忧,迅速整顿军马,充实府库,积极备战。

然而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就在楚庄王绞杀子越椒的两年前,晋国权臣赵宣子干了一件与楚庄王相若的暴力革命,他选择以消灭肉体的方式来解决内部矛盾——弑君。经过两年的酝酿,楚国政权完全由楚庄王把持,若敖氏暂藏于史册(若敖氏并未完全剿灭,如箴尹克黄、苗贲皇;还有后裔成虎、斗成然时的再度崛起),晋国则已完全由赵宣子执掌,先氏、郤氏拱卫,晋成公虽欲削弱赵氏之权却有心无力。

自前605年起,晋楚争霸进入白热化,楚庄王与一生中最大的劲敌赵宣子为了夺取中原霸权屡屡出兵郑、宋。

607年,赵盾弑灵公,拥立晋成公,驱除灵公近臣。晋成公畏惧赵氏,小心侍奉,请赵盾继续担任执政。赵盾又以晋无公族为由,命其异母弟赵括为首席公族大夫,统帅赵氏的旧部,并监视朝中诸臣的举动。赵氏势力再度膨胀……

606年,经过短暂的整理,赵盾陪同晋成公发兵南下,攻打郑国,攻势极猛。为争夺郑国,楚庄王也率领楚军北上。郑国君臣惧怕,急忙向晋国求和。晋成公应允,派遣随会到郑国,与郑穆公缔结同盟。楚庄王计划破产,却不甘心,随即攻打陆浑的戎族,并陈兵于周都境内向赵盾示威。晋军撤退后,又移师向郑国进发,欲威逼郑穆公,迫使郑国反叛晋国。面对国土遭到列强轮番的蹂躏,郑穆公一命呜呼。郑国大丧!

楚庄王虽未能在与晋国争夺郑国的比拼中占据上风,有些郁闷。然而绞杀陆浑、陈兵周畿,也让这位楚王光彩了一把,撤兵回国。不想回国后,令尹子越却发动政变,好在有惊无险!

就在平定子越之乱后的当年冬天,楚庄王再度亲率大军攻打郑国,这是了解因为攻打郑国却没有让郑国彻底顺服的缘故。很遗憾,郑国依旧不肯投靠楚国。

第二年,楚庄王又一次出动大军攻打郑国,短短一年间,两次远征郑国,其声威反而令楚国的邻居陈国胆寒,陈灵公与楚国议和,选择暂时放弃晋国以侍楚。赵盾收到郑国的告急文书,急差遣荀林父驰援郑国,楚军已归。荀林父不甘心就此撤兵而乘胜追击,跨过郑国,向南侵犯陈国,报复陈国的附楚之举。

荀林父素与赵盾有隙而亲于晋成公,赵盾对荀林父并不放心,更恐其立大功,威胁自己的地位,遂又招回荀林父,已备来年。

603年春,赵盾又联络卫国孙免,带领着晋国的精锐部队迅速南下,千里奔袭陈国,大军几乎开到楚国势力范围。晋军气势正盛,楚军闭门不出,以避开晋军之锋芒。

602年,郑襄公在公子宋的陪同下又一次与晋国议和,稳固同盟。赵盾以霸主的名义,召集诸侯。这一年冬天,晋成公与周王室的王叔桓公、宋文公、鲁宣公、郑襄公、曹文公、卫成公在晋国黑壤结盟。

赵盾是春秋历史上的第一权臣,可谓“无冕之王”!他时刻利用手中的绝对强权,如国君般发号施令,调令诸卿。正是他的存在令晋国各大家族畏其声威,使晋国的一切资源都被投入于争霸。赵盾执政期间,楚军与晋军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冲突,强势的赵盾辅佐晋成公几乎复兴了国家霸权,其执政后期也逐渐在对楚逐力中占据上风。

601年,就在晋成公黑壤会盟,晋国霸业亟待再创佳绩之时,功成名就的赵盾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为了将晋楚争霸之悬念继续保留下去,赵盾择立上军将郤缺为正卿。郤缺为晋之良臣,又党于赵氏,郤缺上台。他虽不具备着赵盾那样压倒性的权威,但也有着一套他的执政理念。郤缺伙同先榖;提拔公正为国的士会为上军佐;又拉拢憨厚秉正的荀林父,不久安排赵盾之子赵朔入六卿,拔擢栾盾之子栾书为卿。两位晚辈带领下军,作为晋国的下一代领导集团。晋国六卿洗牌完毕,郤缺坐稳执政之位。

郤缺的争霸策略是:对诸侯首先示之以德,如不服从霸主,必须武力讨伐,示之以威,诸侯服从霸主,则应多方怀柔,友好相待,示之以惠。果然,就在郤缺升任正卿的当年,成功策反了陈国,心浮气躁的陈灵公想摆脱楚国的控制,回归晋国的怀抱。

楚庄王本该在赵盾死时,干一番大事业。然而,楚国周围的偃姓诸国发动叛乱,考虑到后方根基不固,庄王暂缓了北上的步伐,而是将楚军主力用于剿灭舒氏(舒氏为偃姓),并与崛起当中的吴国与越国结盟,兵不卸甲,又调兵攻打陈国。陈灵公目睹着晋国诸卿刚刚经历人事换动,很干脆的倒向楚国。

6009月,晋成公再度与宋文公、卫成公、郑襄公、曹文公会盟于扈,稳固同盟,声讨企图反叛霸主的诸侯,并命亲信将领荀林父率领军队南下进攻陈国,惩罚陈国的朝晋暮楚。不料,晋成公在争霸关键时刻亦撒手人寰,荀林父南征之举只能作罢,悻悻而归。

这两年,正卿赵盾与国君晋成公的相继去世,使得晋国政局极度不稳。楚庄王整理后方,再度北上,目标直指郑国。郑襄公求救于晋国,正卿郤缺戴孝出征,与郑军会师,迎接楚庄王的到来。楚庄王力图将郑国夺回,不想晋国方面态度如此强硬,晋、郑联军与楚军在柳棼大战一场,楚军战败。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与晋国真刀真枪的干一场,不想等待他的依旧是失败,楚庄王领败军回国,退出中原。

楚军虽然战败,但已造成郑国朝野上下的恐慌,前599年,郑国为了缓和楚国人的怒气,私下与楚庄王议和。消息传开,晋、宋、卫、曹四国伐郑,郑襄公无奈之下又只能向晋国盟誓。楚庄王无法容忍郑国的骑墙反复,入冬后又率军攻打郑国。郤缺命上军将士会援救郑国,睿智多谋的范武子联合郑军于颖水挫败楚庄王。楚庄王再度郁闷而归,诸侯联军进入郑国国境,由士会统领,驻防郑国。

598年年初,楚庄王再出师伐郑。郑襄公与子良(公子弃疾)商议,拟定了未来几十年间的国策——唯强是从,晋来从晋,楚来从楚。

楚庄王自亲政以来,为争夺霸权而屡屡出征。赵盾死后,趁着晋国的权威真空,对晋政策由战略争取衍化成明刀明枪的军事争夺。

无论是郤成子还是楚庄王,都已深切预感到晋、楚间第二次决战的逼近。双方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巨战做着充分的准备。

598年,郤缺竟然不拘一格,主动向众狄议和,以求稳定后方。几乎同时,楚庄王攻入陈国,将陈国降为楚国的一个县以为己用。

赵宣子之权威、郤成子之多谋,晋国国家机器在此二人的努力下,尚能够压制楚国的强势北上,令楚庄王称霸中原的野心一次次受挫。经过楚庄王一轮又一轮的攻势,以晋国为首的中原联盟似乎依旧是固若金汤,楚庄王终于明白郤缺是一位才能丝毫不逊于赵盾的强劲对手。

上天总是将机遇赠与有准备的人,就在楚庄王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悉心改革,以图东山再起之时。前598年年末,(一说为前597年初),晋国再度山崩地裂,中军元帅郤缺去世。政治嗅觉极为敏锐的楚庄王察觉到晋国诸卿权利即将面临新一轮重组。

597年开春,经过一个冬季的休整,楚庄王趁势而起,以令尹孙叔敖将中军,子重将左军,子反将右军。楚庄王亲统楚国三军精锐部队悉数北伐。

这是楚国这些年来所发动的规模最大、气势最宏伟、攻势最猛的一次进军。面对如此大好时机,楚庄王志在必得。不久,楚军就将郑国团团围住。

围困17天,郑襄公准备求和,命人占卜,不吉利;准备与楚军巷战,吉利,于是乎举国大哭。经过长达三个月的激战,楚军占领郑国,郑襄公袒胸露臂向楚军请罪以求和。楚庄王同意郑国媾和,楚、郑结盟,楚军后退三十里,仅仅三十里。

郑国,已不简单是楚庄王的目标,更是一个诱饵!楚军就驻扎在郑国的土地上,静静地等待着晋国人。

南方狼烟四起,晋国六卿们正在朝中为瓜分利益争论不休,听闻楚国已经攻入郑国。时任正卿的中行桓子率领晋国三军六卿七大夫南下,面对楚庄王咄咄逼人的攻势,荀林父谨言慎行,至黄河北岸安营扎寨。

此时已是六月,楚军进驻郑国之地已近半年,根基已固。晋国将帅打听到郑国已经跟楚王议和,遗憾时机已过,荀林父便想领兵回国,士会随声附和。中军佐先榖(赵盾党羽)当即反对,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由于将军队勇敢,臣下尽力,现在救援郑国却不敢作战,这是不尽力;大敌当前却怯战,这是不勇猛。”二话不说就带领先氏之兵渡过黄河。

司马韩厥将先榖之举报告荀林父,荀林父恐先榖有失,即率全军跟上,晋军由此陷入被动。

哨兵探得晋军渡河的消息,楚庄王率领军队北进,驻扎于郔与晋军对峙。

楚庄王亲自统帅全军,令尹孙叔敖(蒍艾猎)将中军,子重(公子婴齐)将左军,子反(公子侧)将右军,准备饮马黄河后便撤军回国,探知晋军气势磅礴的横渡黄河,回想起当年城濮之战,回想起这几年与晋军的几次交手,庄王一阵寒颤,心里没底!

伍参想跟晋军一决雌雄,稳重的孙叔敖不支持,说:“去年攻陈国,今年攻郑国,不是没有战争。交战而不能取胜,伍参的肉够大家吃吗?”伍参争锋相对:“如果作战且最终获胜,那就是孙叔敖你没有谋略。就算战败,我伍参的肉也会落到敌人的手里,哪里轮得到你吃啊?”

伍参只是个将官,孙叔敖高居令尹,自然不用去在意一个小将官的话,看到楚庄王保持沉默,孙叔敖率中军向南撤退。伍参得宠于楚庄王,向庄王进言:“晋国这个正卿(荀林父)刚刚上任,难以集权;他的副手先榖刚愎自负。他们三军将佐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有效的调动军队。这场战斗一旦拉开,晋师必败!况且敌人的主帅只是臣子,而我们的主帅却是君主,君主逃避臣下,奇耻大辱!”

楚庄王听完后很不高兴,已有一些决战的冲动,领军驻于管地,传令孙叔敖改变行军方向,继续向北进军,还是担心晋军势力庞大,几番派使臣向晋国求和,荀林父、士会、赵朔等都同意双方握手言和,因为双方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然而愿望是美好的,却遭到了先榖、赵同、赵括等好战派的反对。晋国贵族们的矛盾公然暴露在楚国人面前。

赵旃、魏锜二人早不满荀林父,以向楚军请和为名,假传荀林父之命,向楚军宣战,并至楚军阵前骂阵。赵、魏之流,在楚军阵前撒泼,激怒楚国将士。楚庄王亲自带兵出营追杀二人,赵旃、吕锜见楚军已“上钩”,撒腿就跑。楚庄王怒不可解,继续追剿。

晋元帅荀林父害怕赵旃、吕锜二人有失,派荀罃(智武子)接二人回营。

荀罃战车一过,疆场之上,黄土弥漫。潘党望见远处飞扬的尘土,以为是晋军发动了总攻,急忙派人报告:“晋师至矣!”

楚国诸将听闻晋军已经发起攻势,深恐楚庄王孤军深入,军中最高指挥官令尹孙叔敖下令:“进军!速速进军!宁可我们接近敌人,也不能让敌人接近我们!”于是,楚国主力大军倾巢出动,战车驰骋,军士狂奔,突袭晋军。

荀罃的那一小股部队一触即溃,荀罃被俘,楚军顺势向晋军大营杀去。

晋国诸卿的争论依旧没有结果。荀林父还在犯愁,哨兵报告,楚军已不宣而战,已逼近晋营。晋军只是象征性抵抗了一会,面对楚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仓促之间,荀林父不知所措。荀林父下意识就是开溜,在军中击鼓,向三军下达了命令:“撤军!率先渡过黄河之人有赏!”

三军之中,中军与下军早就乱作一团,听闻元帅如此命令,慌忙向北撤退,至黄河岸边,楚军将至。幸亏赵婴齐备有船只,晋军将士抢夺舟楫,争先恐后,先上船者甚至将砍断后来攀着船舷之人的手指,其状惨不忍睹。

晋国的中军与下军都已经失去了战斗力,只剩上军在士会、郤克、韩穿等人的率领下临危不惧。为了打击敌人最后一支有生力量,楚庄王命亲信潘党率领机动战车40乘,跟随唐惠侯攻打晋上军,上军将随会亲自断后,掩护大军撤退。

到了傍晚,晋军的残兵败将溃不成军,还在喧嚷中撤离,楚庄王下令停止进攻,楚军进驻于邲。

邲之战尘埃落定,以楚庄王的大胜,晋军的惨败而告终!楚庄王没有乘胜追击,带领荆楚将士饮马黄河。

记得早在公元前605年,楚庄王曾经率领楚军北上,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主力大军开至东周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当年即位不久的周定王闻讯忐忑不安,派巧言善变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接见王孙满,二人谈论天下大势,楚庄王一时兴起,向王孙满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欲完成祖先“窥中国之政”的夙愿,其勃勃雄心昭然若揭。

邲之战,楚军大破晋军,扬眉吐气的楚庄王终于宏图大展,光耀祖宗,显达后世,也正应承了当年苏从、伍举、潘琮对他寄予的厚望——“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三年不飞,一飞冲天!”

虽然在邲之战中遭遇滑铁卢,晋国国势颇为不顺,但国力依然雄厚。邲之战战败的根本原因是晋国内部的不团结。邲战的一声炮响如同警钟反而将晋国人从霸业迷梦中敲醒。

威严大损的晋国意识到极可能失去诸侯的拥护,晋景公为了挽回部分颓势,拉拢诸侯显得尤为必要。邲战的罪魁祸首先榖毛遂自荐。就在战败当年的冬季,趁楚庄王征萧国之际,先榖与宋国华椒、卫国孔达及曹国人会盟于清丘。然而第二年,卫国背约,竟然去救援楚国的盟友陈国。神经过敏的晋国人深恐卫国此举是向楚国靠拢,立刻派遣使臣去朝歌(卫国国都)问罪,卫穆公只能舍车保帅,杀死正卿孔达来讨好晋国。就这样,晋国人以一种不太理智的手段威逼卫国依旧依附于晋国的羽翼之下。

595年,晋国正卿荀林父向晋景公进言:方今楚强,然晋未衰,必出师于郑,示之以整,使谋而来。晋景公批准荀林父之谏,亲自率领晋国全军向郑国进发,郑襄公不敢对敌,坚守不出。晋景公携荀林父、士会、郤克、赵朔、荀首、栾书在郑国的国土上检阅部队,并通告诸侯:晋国人再度站起来了。

一觉睡醒且再度团结的晋国人又在中原大地上耀武扬威。楚国有必要压制晋国的反扑气焰,然而吃一堑长一智的晋人在晋景公的带领下气势如虹,楚庄王决意向晋国最忠实的盟友宋国发起挑衅。

595年,楚庄王遣申舟使齐,挑衅宋国,遭到宋文公及右师华元等人的反感。宋国人一不做二不休,杀死申舟,楚庄王即刻以此为借口,向宋国出征。至这一年九月,楚庄王已亲率楚国精锐部队包围宋国都城,作为对晋国示威于郑国的报复。面对楚国咄咄逼人的攻势,宋文公带领臣民坚守城池长达半年,城内已是易子相食,饥寒交迫。

第二年开春,宋文公派遣乐婴齐往晋国,向晋景公求救。晋景公意欲遣军救宋,大夫伯宗反对出兵,认为此时楚军国势鼎盛,有上天眷恋,难与争锋。晋景公纳其言,派遣解扬告知宋国人晋援将至,并鼓励宋国人坚持抗战。事实上,晋景公还没有从邲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来,不敢再轻易向楚军宣战。

至前594年五月,攻守双方都不能再坚持。宋右师华元突围,趁夜潜入楚营,登上子反的床。子反不备,为华元劫持。华元对子反将宋国国情据实以告,子反醉醺醺的也告诉华元:“楚军的粮草只剩几日之用”,无奈之下,子反与华元私下盟誓。后子反将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知楚庄王。庄王知道吞宋已成妄想,更担心此时晋国的后来居上。楚庄王下令撤军,与宋国握手言和。

自此长达8个月之久的跨年度攻坚战,虽以楚国无功而返而告终,但也让中原诸侯谈虎色变。

邲之战是晋国霸业第一次衰败的起点。往日自以为不可一世的晋人遭到当头一棒,对诸侯的控制力大大减弱。而自齐桓公后便已注册为大国的姜齐便是第一个想脱离晋国控制的诸侯。

早在前599年,齐惠公崩逝,其子吕无野立,是为齐顷公。齐顷公年轻气盛、刚猛精进,目中无人的齐侯急于摆脱晋景公的控制。

就在邲之战结束的第二年,齐顷公下令攻伐自恃有晋国撑腰的莒国,打响了反晋革命的第一枪。

齐顷公为瓦解晋国东方的战略碉堡——鲁国,加大对鲁国联络。时鲁国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夺得鲁国军政大权,分别与晋国侈卿建立起较为牢固的跨国联盟以作为外援。鲁宣公及东门氏(即公孙归父,东门襄仲之子)在晋国霸业一片迷茫之时,积极联络齐国当权派以作为对抗三桓。鲁宣公与齐顷公,一拍即合。

经过几年的奋斗,齐顷公胆子越来越大。前592年,晋景公命时任中军佐的郤克出使齐国,征召齐顷公参加会盟。齐顷公玩心大发,竟在朝堂之上捉弄郤克。后在敛盂之会上,齐国代表高固(高宣子)又逃席而去。

591年开春,郤克鼓动晋景公,晋景公忍无可忍,率军与卫太子臧伐齐,也只是小打小闹。在晋国霸权最为迷茫的那几年间,楚庄王联齐以制晋的战略取得极大成功,使得晋国长期忙碌于在北方与齐国周旋,基本无暇南顾。

值得一提,楚庄王也曾联络秦国。前594年,秦桓公以杜回为将攻晋后方,不想竟然被晋国当时并不入流的大夫世家——魏氏(魏颗,令狐文子)大败于辅氏。

591年,英雄一生的楚庄王突然病重,他已经预感到自己不久人世,招重臣至病榻之前,望着太子审。其弟子重、子反,申公巫臣等在一旁听候庄王遗命,知会其意。

这年入秋,楚庄王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与世长辞!令尹子重、司马子反依照庄王意志,拥立年仅十来岁的太子审为楚君,是为楚共王。公子婴齐摄君事,主内外,掌握了楚国的军政大权。

庄王尸骨未寒,贵族间的新仇旧恨迅速暴露,以令尹子重为首的王族与申公巫臣为首的屈氏卿族矛盾激化。子重、子反素恨屈巫,屈巫预感到危机来临,便左右逢源,最终带着寡妇夏姬,流亡他国以避政敌的迫害。子重、子反杀掉了屈巫留在楚国的同族,瓜分了其家族的财产。悲痛万分的屈巫联络晋国外交大使郤至,意欲投奔晋国。晋景公任之为大夫,命其往吴国,教吴人以军阵之术与抗楚之策,吴国始强,令楚国后患无穷。

就在子重、子反为排斥异己殚精竭虑时,晋国正卿郤克以其侄郤至专对楚国外交,与楚人周旋。郤克之志在齐而不在楚,乘楚国重臣反目之际,于前589年出动大军攻伐齐国,齐顷公大败而还,与晋国结盟。楚国联齐制晋的计划彻底破产。为了挽回颓势及霸主荣誉,这一年冬天,子重辅佐楚共王出兵北上,攻至鲁国,号召诸侯会盟。13国代表汇聚蜀城,规模虽大,却各怀心机。这不过是楚庄王昔日功业的最后回光。

楚庄王死后几十年间,楚国国力直线下滑,很快被晋国反超。子重为缓衰败之势,欲与晋国弭兵,平分霸权。楚共王晚年,目睹着晋悼公一次次会盟诸侯,声势昊天,暴病而亡。至楚灵王时,欲重塑庄王之盛却好高骛远,身死人手。楚平王时,奸逆当权,继续沦落;至楚昭王,几为吴国所灭,楚国永恒的退出了争霸行列。楚国的霸业渐行渐远,名存实亡。

斗克只是若敖氏旁支,竟也足以拥兵自重,挟持庄王。如果换成是整个若敖氏家族一起行动,此时的楚庄王则完全没有抵抗之力。不管庄王有多大的雄心壮志,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612年,赵盾派遣上将军郤缺率领晋国上、下二军突袭一直依附于楚国的蔡国(今河南上蔡县一带),竟在楚国的家门口向蔡国发起猛攻,蔡庄侯一面抗拒晋军,一面派人向楚国求救,楚庄王视而不见。不久蔡都失陷,国破家亡之际,蔡庄侯只能与郤缺签订城下之盟。蔡庄侯丧权辱国,于第二年就悲愤而亡,楚王宫依然载歌载舞。

公元前611年,楚国发生大饥荒。巴国东部的山戎族趁机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今天的湖北房县一带)。楚国人组织防御,派部队在大林一带布防。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机作乱,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今天湖北钟祥一带)。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短短三年间,各地的告急文书雪片般飞往郢都,各城各地都开始戒严,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的气氛。天灾人祸逼得楚国几陷崩溃。而那位少不经事的楚庄王,却一如既往地躲在深宫之中,整日打猎喝酒,不理政务,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子,上边写着:“进谏者,杀毋赦!”

直至前611年,楚庄王依旧在花天酒地,依偎于国君而生存的诸大夫心急如焚。

一日,大夫伍举进见庄王。楚庄王手中端着酒杯,口中嚼着鹿肉,醉醺醺地在观赏歌舞。他眯着眼睛问道:“大夫来此,是想喝酒呢,还是要看歌舞?”伍举话中有话地说:“有人让我猜一个谜语,我怎么也猜不出,特此来向您请教。”楚庄王一面喝酒,一边问:“什么谜语,这么难猜?你说说!”伍举说:“谜语是‘楚京有大鸟,栖上在朝堂,历时三年整,不鸣亦不翔。令人好难解,到底为哪桩?’您请猜猜,不鸣也不翔。这究竟是只什么鸟?”楚庄王听了,心中明白伍举的意思,笑着说:“我猜着了。它可不是只普通的鸟。这只鸟啊,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你等着瞧吧。”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便高兴地退了出来。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打猎,饮酒玩女人。大夫苏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楚庄王说:“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楚庄王很吃惊,便问:“你怎么能死呢?楚国又怎么能灭亡呢?”苏从说:“我想劝告您,您听不进去,肯定要杀死我。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楚庄王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

楚庄王终于同意了伍举、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庄王开启霸业自此始。

楚庄王亲政的当务之急就是攻伐反叛的庸国。

611年,楚庄王撇开令尹斗般,乘坐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会师,亲自指挥,将楚军分为两队:子越从石溪出兵;子贝从仞地出兵,并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人。楚王督战,将士们猛攻庸国。不久,庸国不支,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楚庄王经平定内乱与灭庸后,统治已趋稳定,遂萌北上图霸之志。中原诸侯仍以晋实力最强,它西抑秦东制齐,秦、齐虽强却仍非晋之对手。时晋灵公也已亲政,然大权却依旧把持于赵盾(赵宣子)手中。灵公渐长,对内残害臣民,对外受赂无信,故国内统治既不稳定,国外威信也日益下降,更与权臣赵盾矛盾异常突出,势同水火。这就为楚庄王北上提供了有利时机。

公元前610年,晋会卫、陈等诸侯于扈,以郑有二心于楚,拒绝郑穆公与会,经郑子家书告赵盾,申辩郑居大国之间不得不从强令的苦衷,晋才允于请和。从中亦可知楚已复强,郑不得不考虑与楚改变关系。

公元前608年,郑即以晋无信,伐齐、伐宋,皆因受齐、宋赂,半途而废,于是叛晋而“受盟于楚”。于是附晋之郑主动与楚结盟。随着楚国的稳定与实力的增强,一些中原国家,开始看风使舵,认真选择自己的出路了。恰在这时,陈共公卒,楚庄王不派人前往吊唁,陈灵公一气之下,与晋结盟。楚庄王见时机已到,立即亲领大军攻陈,接着又攻宋。晋赵盾率军会宋、陈、卫、曹诸国军队于棐林,攻郑以救陈、宋。

同年冬,晋为摆脱被动局面,从赵穿计,攻打秦之与国崇,想迫使秦来救,然后便于向秦求成,不料秦国并不理会。晋又攻郑,以报北林之役。

公元前607年春,郑受楚命攻宋,以打击晋国。郑、宋战于大棘,宋军大败,郑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华元逃归,为宋筑城。秦为报复晋侵崇之役,出兵攻晋,围焦。秦、晋关系一度紧张。同年夏,晋赵盾解焦围,接着联合卫、陈攻郑,以报大棘之役。楚庄王立即命子越椒领兵救郑,赵盾以斗椒属若敖氏“殆将毙矣,姑益其疾”为由,悄然退去。郑攻宋、秦攻晋,以及赵盾不敢与斗椒正面交锋,虽有晋灵公不君之故,也侧面说明其时楚国实力日益上升,连一生不服软的赵盾都不敢接战。

正当晋国外争不利时,国内又因晋灵公暴虐,这年为赵穿所杀,赵盾等立公子黑臀为晋侯,是为晋成公。晋成公初立,即于公元前606年,就率军攻打郑国,抵达郔(今河南郑州北),郑被迫与晋和,订立了盟约。

同年春,楚庄王亲领大军北上,攻打陆浑之戎(散居黄河南、熊耳山北之阴地,又称阴地戎),至于洛水,直抵周天子都城洛邑附近,在周王室边境陈兵示威,“观兵于周疆”。周定王惶恐不安,派周大夫王孙满慰劳楚庄王。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蔑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取代周王室条件还不成熟,便退兵了。

楚庄王现兵周疆、问鼎轻重,标志着楚国已进入空前强盛时代。

就在楚庄王与赵宣子的争霸刚刚拉开序幕,楚国若敖氏家族就发生火并。时斗般为令尹,子越椒为司马,蒍贾为工正。子越与蒍贾都对斗般不满而勾结在一起。蒍贾诬陷斗般,子越椒为夺得令尹之位,与蒍贾同谋。蒍贾杀死斗般后,子越又与蒍贾不睦。

楚庄王北征,令尹子越攻打蒍氏,将蒍贾囚禁,幽而杀之,驱除蒍氏,并驻兵蒸野,等待着王师回归。

楚庄王大军凯旋,听闻令尹子越发动军变,一阵寒颤,派人去打探,得知若敖氏叛军势大。庄王以楚国三王(文王、成王、穆王)之子为人质作为与子越椒和谈的条件,以此作为缓兵之计。子越椒已是背水一战,对庄王的条件断然拒绝。

庄王只能一战。7月初七,楚庄王带兵与子越的若敖氏家族亲兵与皋浒决战。子越椒自小在军营中长大,英勇善战,带领叛军猛攻楚王军,子越椒向楚庄王连射几箭都差之毫厘,叛军威势大振,楚王军士卒看到子越椒如此骁勇,开始胆怯。

危急时刻,楚庄王击鼓,下令反攻,养由基(一说是潘党)拉弓搭箭,射死了子越椒,若敖氏叛军失去领袖后,瞬间树倒猢狲散,军阵大乱。楚庄王趁势反扑,叛军兵败如山倒。楚庄王乘胜追击,掩杀若敖氏。

自幼饱受若敖氏家族的欺凌与压制,楚庄王对斗氏与成氏二族算总账,罢免了朝中多数亲信,牵连甚广。子越椒之子苗贲皇在父亲被杀后逃亡晋国,箴尹克黄因为其父子文功勋卓著而免遭屠戮,幸存者也难再在跻身政坛高层。

若敖氏曾在楚国国基框架构建的过程中出将入相,立下不世之功,其中垄断甚至世袭令尹一职,更使得若敖氏家族长期权倾朝野。

楚庄王剿灭若敖氏后,欲令朝中的军政重心完全集中于庄王一人之手。为了防止楚国又有其他的家族成为下一个若敖氏,楚庄王在令尹一职上的设定颇有新意——架空令尹。

子越的强悍成为若敖氏家族灭亡的导火索,但若子越不是被一箭射死,这场政变不可能如此轻易的一战而定胜负。为防止危机的再度降临,手腕强硬的楚庄王需要一位性格相对懦弱,没有多少宏图大志的亲信担任令尹,哪怕这个人物没有什么惊世之才。只要他会循规蹈矩,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就足够了。

终于,楚庄王选择虞邱子为令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摆设。虞氏在楚国并非强族,无权无势,要想立足,就必须唯楚庄王马首是瞻。虞邱子当然也明白自己的作用,他更不可能有多少非分之想,每日记着念“哦米拖佛”就足够了。

当令尹成为国君的影子,那楚国的国家集权自然水到渠成。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楚相)经虞邱举荐,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今安丰塘),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到“孙叔敖举于海”,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楚庄王,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在位初期,“昏聩闭塞,贪图酒色”,国政皆赖于成、斗二氏,无所作为。

庄王亲政后,励精图治,对内分令尹之权,压制若敖氏,任用苏从、蒍贾、伍举等贤臣。后子越政变,庄王沉着应对,一战定乾坤,稳定后方;对外与晋国赵盾、郤缺多次争霸受挫,却能屡败屡战,任用孙叔敖大胆革新,楚国大治。

邲之战,军令统一的楚军大败政出私门的晋军,宣告着楚庄王霸业的功成名就,其雄才大略使楚国称霸于中原,号令诸侯,打破了晋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并矢志不渝的维护着霸业的延续,时刻盯防着晋国的反扑。楚庄王的强势北进,客观上促使着先进的中原文化与个性独特的荆楚文化的水乳交融,也为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民族大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丰功伟绩足以永载史册,千古传颂。

然而,楚庄王并未将楚国国策法律化,依旧采取人治而非法治,终为时代所局限,其处理后事上的疏忽导致人亡霸灭也就显得胜败有凭。而自楚庄王后期所推行的王族政体也对日后的楚国影响极为深远。此后百余年间,子重、子辛、子囊、子庚、子南、公子围、子皙、子瑕、子常、子西、子国等楚国王室成员先后充当令尹,虽亦一度抑制了卿族势力膨胀,却日渐腐败直至沦丧,成为楚国发展图强的最大毒瘤。

轶事典故

庄王葬马

《史记·滑稽列传》中说,楚庄王有一匹心爱之马,庄王给马的待遇不仅超过了对待百姓,甚至超过了给大夫的待遇。庄王给它穿刺绣的衣服,吃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枣脯,住富丽堂皇的房子。后来,这匹马因为恩宠过度,得肥胖症而死。楚庄王让群臣给马发丧,并要以大夫之礼为之安葬(内棺外椁)。大臣们认为庄王在侮辱大家,说大家和马一样。从而,众臣对庄王此举表示不满。庄王下令,说再有议论葬马者,将被处死。

优孟听说楚庄王要葬马的事,跑进大殿,仰天痛哭。庄王很吃惊,问其缘由。优孟说,死掉的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堂堂楚国,地大物博,无所不有,而如今只以大夫之礼安葬,太吝啬了。大王应该以君王之礼为之安葬。庄王听后,无言以对,只好取消以大夫之礼葬马的打算。

庄王葬马这则寓言,从原先庄王执意以大夫规格葬马,到最后庄王答应放弃奢侈的葬马之举,映射了庄王从昏庸之君到圣明霸主的史实。“庄王葬马”以及“一鸣惊人”是楚庄王人生的一个缩影。从最开始庄王昏庸无道,到最后大彻大悟做明君,都表现在这两则寓言里。

后世也有类似庄王葬马的事情。汉武帝时期,大宛向大汉进献了一匹汗血宝马。汗血马一生为汉朝立过不少功劳(成语汗马功劳即源自汗血马)。它死后,武帝执意要将汗血马厚葬,同样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后来,武帝也同样取消葬马之念。可见这两次葬马的事情基本雷同。

绝缨之宴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楚庄王依靠名将养由基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 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 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 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

优孟智劝楚庄王

过了三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位大臣总是在前面冲锋陷阵,五度交锋五度奋勇作战,带头击退了敌人,最后终于获得胜利。楚庄王讶异地问他说:“我的德行浅薄,又不曾特别优待你,你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为我出生入死到这样的地步呢?”那大臣回答说:“我本就该死!从前喝醉而失去了礼节,君王您隐忍而不诛杀我。我始终不敢因为君王您蔽荫的德行而不显扬地加以报答,常常希望自己能够肝脑涂地,用颈上的热血溅到敌人身上很久了!我就是那天晚上帽带断了的人哪!”于是打败了晋军,楚国因此而得以强盛。

庄王伐陈

楚(荆)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以后)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什么缘故呢?”(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敛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统治者!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那么老百姓力量疲惫了。派军队去讨伐它,陈国可以拿下。”楚庄王听从了宁国的建议,于是攻下了陈国。

问鼎中原

春秋时楚庄王北伐,并向周天子的使者询问九鼎的重量,大有夺取周朝天下之势。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戎(今河南嵩县东北)之机,把楚国大军开至东周 的首府洛阳南郊,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即位不久的周定王忐忑不安,派善于应对的王孙满去慰劳。庄王见了王孙满,劈头就问道:“周天子的鼎有多大?有多重?”言外之意,要与周天子比权量力。王孙满委婉地说:“一个国家的兴亡在德义的有无,不在乎鼎的大小轻重。”庄王见王孙满拿话挡他,就直接说道:“你不要自持有九鼎,楚国折下戟钩的锋刃,足以铸成九鼎。”面对雄视北方的庄王,善辩的王孙满先绕开庄王的话锋,大谈九鼎制作的年代和传承的经过,最后才说:“周室虽然衰微,但是天命未改.宝鼎的轻重,还不能过问啊。”庄王不再强求,挥师伐郑,以问郑背叛楚国投靠晋国之罪。

5楚庄王台

位于荆州城北8公里处纪南城内东北隅。《水经注》载: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现高6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0年在位,是楚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97年,晋楚之战,楚获大胜,威震九州,庄王为安抚列国君主,建筑高台,邀请列国君主来此聚会,众诸侯推庄王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庄王威望日重,楚国国势日强。后人因而谓此台为钓诸侯台,故又名"钓台"

楚共王(前600年—前560年),芈姓,熊氏,名审,郢(今宜城楚皇城)人。楚庄王之子,时年幼,由重臣令尹(相当于丞相)子重专政,楚共王六年(前585年)发生“子仪之乱”,大夫析公逃到晋国,成为谋士,这是“楚才晋用”的典故。

楚共王熊审,公元前590年——前560年在位,公元前591年(楚庄王二十三年)七月,一生戎马倥偬,称霸中原的楚庄王病逝,楚共王立。在料理楚庄王丧事后,把注意力转向东方,一方面与齐结盟,另一方面把矛头继续指向晋国及其盟国。但楚共王缺乏治国经验,亦无争战阅历,全靠令尹子重等一班旧臣支撑,而子重等又居功自傲,在强敌面前,不顾国家利益,伸手要赏田,目的未遂,又贪婪侵占,终演成内乱。楚国霸业开始衰退,而楚共王在位后两年,利用庄王的声威,邀诸侯结下的蜀之盟,则是楚国霸业达到鼎盛之时。但盟后不久,晋与楚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焦点在于争夺郑、宋。楚共王虽欲在争霸中力压晋,但他却没有楚庄王卓越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楚由此而衰也是必然的。

楚弓楚得

楚弓楚得的故事应流传于春秋战国时期,现存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公孙龙子·迹府》,该书提到楚国的一位君主带着“繁弱之弓”和“忘归之矢”到云梦泽打猎,却把弓遗失了,他的侍臣都要去找,楚王却阻止了他们,说道:“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这则故事想表达出楚王胸襟广大,但后来演变成为成语“楚弓楚得”。 故事虽提及楚王,但并未说明是哪一位楚王,《吕氏春秋·孟春纪·贵公》甚至连楚王都未提及,只说是一个楚国人(荆人),刘向在《说苑·至公》一书中说楚王指楚共王,后来的《艺文类聚》“卷六十·军器部”中又说弓是“乌号之弓”。

楚共王的儿子

王子招(楚康王)、王子围(楚灵王)、王子比(初王)、王子黑肱、王子弃疾(楚平王)、王子茷

均为庶出

名将不得携箭上战场

楚共王是楚国楚庄王之子。他这一辈子始终生活在父亲的光环和阴影下,人们经常会用他与其父亲进行对比参照。

楚共王是一个很温和的人,他温和得甚至使人觉得他有点迂腐。

楚庄王驾崩不久,楚国申地行政长官兼外交大臣屈巫,利用出使齐国的机会携夏姬私奔到楚之敌国晋国,在楚国引起轩然大波。此夏姬被喻为春秋战国时期五大美女之首。

楚庄王灭掉陈国的时候,面对夏姬的美貌很动心,想把她纳入后宫。就是被屈巫所劝阻。楚国司马,即兵马大元帅公子侧也想娶她为妻,也被屈巫的一席话吓得打消了念头。哪知道屈巫这几年期间,一直在处心积虑地娶夏姬为妻,这自然引得公子侧暴怒。他向年幼的楚共王建议,用以重币把屈巫从晋国引渡回国。楚共王拒绝了他。公子侧基于屈巫为了一个克夫的寡妇不惜冒犯楚国之法,忘掉自己的使命,叛逃晋国,欺骗楚庄王等大罪,要求诛灭其九族。楚共王很快把屈巫的功过从公私分开来说,认为屈巫为楚庄王谋划则忠,但涉及到个人利益时,则不忠。既不否认他的叛国,却把性质与罪大恶极区分开来。年幼的楚共王当时的决策,就是从政治方面考虑,甚至可以说是深谋远虑。如果按照公子侧泄私愤的做法,等于把屈巫推到了绝路上,使他一心事晋。后来公子侧灭屈巫之族,使屈巫亲赴吴国,为吴训练军队。为了取信于吴,把儿子留在吴国,可见他对自己祖国的决绝。这样晋吴联盟,在楚国后背上插上一刀。

楚国“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这两个成语的创立者——楚国名将养由基,在楚齐大战之前,进行军事演习时,将叠堆的披甲射穿了七层,拿给楚共王看。大臣向共王夸奖他:君有如此猛臣,何愁战而不胜?哪知楚共王很不高兴地说:如此卖弄技法,肯定会死在这种射技之上。于是楚晋大战时,楚国这位伟大的名将只能遵命背着空空的箭囊上战场,楚共王被射伤眼睛后,羞怒交加,命令养由基将射他之人杀死。给他两枝箭,养由基果然不辱使命,将射伤楚共王之人射死,便把另一枝箭交还给楚共王。

尽管这件事情是被称为楚共王的历史笑谈,以为是他迂腐的表现,我却相信只有温和的君王才能有如此的思考。

温和典范

楚晋大战时楚国处于劣势,公子侧有个侍从阳谷,见主公心情不好,便偷偷端来他喜爱之物,将酒称之为“椒汤”大拍主人的马屁,这个历史上著名的马屁,便断送了楚国兵马大元帅的性命。公子侧就这样因馋酒误事,醉得不省人事,楚共王三次派人与他商量军务,他依然无法醒来。不得已楚共王只得听从令尹公子婴齐的建议,撤离战场。养由基把公子侧绑在车上,行了两百多里,他才醒来。知道自己醉酒误事,大叫阳谷,大哭起来。楚共王害怕公子侧畏罪自杀,特别昭令,过去的时候令尹成得臣因为先王不在军中,打了败仗,自杀谢罪,尚在情理之中。现不谷率军打仗,公子侧只为副将,如有失误,全因寡人之过失也。哪知令尹公子婴齐,平时与公子侧不和,便利用这一事件大做文章,迫使公子侧自杀身亡。但从这件事情本身看来,楚共王的确是温和之人。

这位皇上,给楚国生养了五位王子。老大名招,即后来的楚康王。四子依次排列为公子围、子比、子皙、弃疾。因五个儿子皆庶出,故楚共王这个忧郁寡断之君,无法决定谁继任王位。楚共王便派祭师手擎玉璧,遍祭楚之名山大川,祈祷神灵从五子之中挑选一位主持社稷。

楚霸已是明日黄花

后楚共王将这块玉璧藏于祖庙,在某个节日,召五王子按长幼之序进入祭祖。偷看谁能接触在玉璧上,谁便可以继承王位。大公子招率先祭拜,膝盖跪上玉璧;二公子围祭拜祭时,胳膊肘压住了玉璧;三子比和老四子皙祭拜时无缘接触玉璧;倒是年幼的老五公子弃疾,被人抱入祖庙祭拜,他两次跪拜,都压住玉璧。

我们现在看来,这个玉璧也许暗示宿命,也许楚国康王之后,内乱不休,皆因它而起。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驾崩,楚康王新立。楚康王在位十五年,尽管无大成就,却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危害。甚至可以说,他依然是沿着先王争霸的道路上前进。楚共王逝,楚国大丧。吴国以为有可乘之机,违背当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国遵循的“闻丧不伐”的游戏规则,突袭楚国,以为可以趁虚而入抢夺地盘。楚国用败兵之计,将吴师诱入一个包围圈,伏兵迎头痛击,吴师死伤惨重,溃不成军,只好落荒而逃。楚国在这一战中,甚至俘虏了吴国大将公子党。

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吴国的羽毛已丰,对楚国骚扰不断,特别让楚人头痛的是吴之水师。楚康王训练“舟师”,以应对吴国。楚还反其道而行之,楚水师进入吴境,尽管所获不多,有点无功而返,但打出了楚国的威风。从此,使吴国水军再也不敢随便进入楚国的水域了。他征伐郑国,尽管有些力不从心,也一再在诸侯各国面前显示了楚国北上争霸的雄心壮志。

一个国家历史太过长久,包袱很重。何况楚国是一个以王权公族为核心的国度,王权经常被削弱,多次酿成内患。楚康王还有一点值得称道的是,就是进行了行政体制改革。他任命令尹的同时,增设了右尹一职。任用大司马时,增设右司马和左司马两个职务。对莫敖之职也做了改良。不仅这样,楚康王连管理车马机构也作了改良,设立了大厩、中厩、宫厩等。通过改革,权力重新分配,建立相应的制衡机制,加强了王权。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楚国的衰退已经显现。他死后,其子熊员继承了王位。熊员的叔父公子围便是令尹,主持楚国政事。从楚国的历史看,新王死幼主立,在这种权力交接之际,是王权最衰弱的时期,公子围篡位的野心昭然若揭,他出行和接见外国使节,均是沿用楚王的仪式。在一次与诸侯会盟中,完全是一副楚国真命天子的派头,当时的诸侯各国预言,楚国离内乱不远。在篡夺王位的过程中,他认定兵马大元帅蒍掩是他最大的障碍,处心积虑加害于他,将国家的军政大权集于一身。这时我想到楚成王初立之时,其叔父子元因为慑于若敖氏家族的权势,才不敢轻举妄动,否则楚成王也一如熊员的命运。

公子围在出使郑国时,行至楚国边境,宫廷眼线来报新主染恙,他以为是天降良机,即刻返回宫廷,以探看新主为名,亲手将其勒死,并杀死年幼的王子。他便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楚灵王。楚灵王精通音律,应该是一位舞蹈家,据说宫廷歌舞时往往会亲入舞池,跳上一曲,使王公贵族疑为天人,瞠目结舌。他给后世留下了楚国宫廷最为生动的一幕,就是“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他生命终结的东征之战,时逢大雪纷飞,他穿着裘皮大衣,戴着貂皮帽,从中军帐内踏雪而出,面对着皑皑白雪大为抒情:啊!好雪,好雪!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不仅是一个舞蹈家,还是一位诗人。可惜他的豪迈诗情用错了地方,当时随他东征的士兵衣衫单薄,手持兵刃立于帐外,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他的视而不见,令全军将士寒心。

这时,楚共王的老三子比、老四子皙在老五弃疾的操纵下发动了宫廷叛乱,消息传到军中,楚灵王的军队随即溃散,可怜一代骄奢淫逸的昏君独自在空旷的山间转悠,身边连一个侍从都没有了,希望找个农户讨一碗残羹冷炙而不得,最后落得一个羞愤自尽的下场。

宫廷政变,楚共王的三个儿子,按照长幼排序分配了权利,老三子比为王,老四子皙为令尹,老五弃疾为司马。弃疾尚在襁褓之中时,曾被抱入祖庙祭拜,也就是身体接触到玉璧之人,命运预示他比两个兄长更具有继承王位的资格。此时的蔡国国破,由楚共王的老五弃疾为蔡公,蔡国的遗族把复国的希望寄托在弃疾身上,为他筹谋争夺王位的计划。蔡国人自愿和弃疾合作,在新王当立之初,楚灵王生死不明,国势动荡,弃疾派一些心腹之人在郢都内外造谣惑众,楚灵王已率领东征大军逼进郢都,并宣部了叛乱者的十大罪状。一时间,城中人心惶惶,宫廷上的子比尚未坐热龙椅,因他太了解兄长凶残的本性,便急急如丧家之犬,不知所措,弃疾乘机恐吓两位兄长,使他们双双自杀而亡。

历史像预言的那样,弃疾登上楚国的王位,史为楚平王。楚平王之所以广为后人所知,他乃因为政治原因,代儿子娶秦女为媳,宠臣费无忌告知,这个秦女可是天底下第一美女,不妨纳入后宫,留作自用。厚颜无耻的楚平王便在儿媳拜会他时将之截留。我不知道唐明皇让儿媳杨贵妃投怀送抱时,是不是因为楚平王的先例而少了些许内疚。

就是这个楚平王,把楚国的国运送入谷底,将伍子胥逼出昭关,留下了“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历史恩怨。

伍子胥这个楚国的叛臣到了吴国之后,与军事天才孙武联手,训练吴国的军队,得知楚平王已经暴亡,大哭起来,此仇难报,此恨难消!当他打回楚国时,将楚平王掘坟鞭尸,以泄心头之恨。

楚共王之父是楚国天空的太阳,光耀千秋。而楚共王本人一生政绩平平,性情温和,却生养了三个体格剽悍、性情凶残的儿子,几乎给楚国带来了灭顶之灾,楚国被他的三个儿子统治后,国运衰败,民生凋敝,军威不振,腐败盛行,楚国的争霸之势已成明日黄花,此乃楚共王之大过也!

楚共王乃一耿直之人,他病重之时,摒退左右,只对令尹忏悔。他十二岁继位,认为自己无德,又少主社稷,未得先王之教诲。率军亡师于鄢,羞辱社稷。请谥为“灵”或“厉”(此为恶谥),这倒有乃父坦荡遗风。

但驾崩后,据《左传·襄公十三年》记载,子囊评论他的是非功过:“赫赫楚国,而君临之,抚有蛮夷,奄征南海,以属诸夏,而知其过,可不谓共乎?请谥之‘共’。”

楚共王这种自责忏悔的精神,说明他从未忘记先王之霸业。如果撇开他的三子之乱楚,再就是治国安邦的能力外,我们认为,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积劳成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依然可以为楚国后世敬仰!

公元前589年,楚大夫巫臣为娶夏姬为妻,经过精心筹划,借出使齐国之机携带夏姬逃晋,废弃了共王的使命。

《新序;杂事一》和《左传;成公二年》载,楚大夫公子侧准备将巫臣在楚的族人流放,为此去向共王请命说:“申公巫臣曾经劝谏先王(指共王之父楚庄王)不要收纳夏姬,现在他却废掉使命,携夏姬逃至晋国,他有欺先王之罪,请求将他的族人流放。”

共王回答说:“巫臣为先王谋划则忠,为自己谋划则不忠。他对先王醇厚亲爱,对自己轻薄寡虑,没有什么罪过。”遂拒绝了公子侧的意见。

夏姬本是陈国大夫夏御叔的遗孀,楚国灭陈时,楚庄王和公子侧先后准备娶走,均被巫臣找借口劝阻,尤其是,巫臣有意编造说夏姬是克亲的灾女,才使公子侧打消了娶走夏姬的念头。

但时隔不久,巫臣竟不惜冒犯楚国之法,废掉使命而携夏姬叛逃晋国,这使公子侧顿时产生了受骗的感觉,由此又勾引起他失去所爱的嫉恨,出于一种报复心理,他寻找出一条并非捏造的罪名,请求楚共王给巫臣在楚国的族人以株连性惩罚。

楚共王对于贪色叛逃的大臣不会心无所恨,但他出乎意料地做出了宽容叛臣的决定。他把这一决定以机智的回答表达出来,既没有否认巫臣贪色逃晋的过错,又没有肯定其“欺骗先王”的大罪。楚共王的回答界限分明,是非明确,在效果上既婉辞了公子侧关于处罚巫臣族人的请求,达到了宽容叛臣的目的,同时又避免了给人们留下有罪不罚、亵渎国法的消极印象。

楚共王告诉公子侧:“巫臣为先王谋划则忠,为自己谋划则不忠。”

这一回答的关键点是把巫臣的事君之事和为己之事严格地区分开来,其暗含的前提是,一个人只要事君尽忠,他个人私事如何处理是不必计较的,这就在承认巫臣贪色逃晋之事实的前提下,彻底排除了对其定罪的可能。

楚共王还对公子侧讲,巫臣“对先王醇厚亲爱,对自己轻薄寡虑”,这样一说,巫臣非但没有罪过,似乎还成了一个爱君而忘我的少有的忠臣,公子侧至此再也难有话说了。

楚共王的回答无意间给了世人一条重要的提醒,即分析判断一个政治人物,应该把他的为国之事和为己之事区分开来,主要看他在为国之事上的立场、态度、能力和实绩,而不要过分考究其处理私事的枝末细节,应该“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

楚共王决意宽容巫臣,是有自己深沉考虑的。巫臣是一位很有才智的人物,他逃楚居晋已成事实,其在楚的族人不会不被他所挂念,这一因素会使他永远不能全力事晋,但如果其族人受到楚国处罚,必然会把巫臣逼到全力事晋的道路上,这将给楚国带来莫大的不利。两相比较,还是不予处罚为上策。

据《左传·成公七年》和《史记·晋世家》载,公元前584年,楚将子反(即公子侧)诛灭了巫臣的族人,巫臣闻讯后立即写信告诉子反说:“尔以谗慝贪婪事君,而多杀不辜,余必使尔罢()于奔命以死。”于是他亲赴吴国,打通吴晋外交。教给吴人车战和列阵之法,并将儿子孤庸留于吴国,诱导吴国从侧翼攻楚,楚国自此出现了一个后方大患,不仅减削了北上争霸的势头,而且后来一度为吴国攻破。巫臣这种对楚报复的行为,也从反面说明了楚共王宽容决定的正确性。

公子侧认为巫臣的罪责是“欺先王”,其实楚共王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作为庄王当时的太子,他庆幸父王没有接纳夏姬,使自己的太子之位免受了可能发生的夏姬生子的威胁,他内心为此是感谢巫臣的,他不愿意让巫臣为此事而蒙罪。这一内心的隐情难以出口,因而用另一机智且极为得体的方式作了回答,拒绝了对巫臣的定罪

芈姓,熊氏,本名熊招,楚共王之子。前559年至前545年在位。即位五年,担心“国人谓不谷主社稷而不出师,死不从礼”,出兵伐郑。

鲁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国大夫椒举为楚康王猜忌,愤而奔晋,楚国大夫蔡声子返楚,与令尹(宰相)子木会谈,言及晋、楚两国政事,声子指出:“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於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这是成语【楚材晋用】的典故。据《南康军图》记载,为秦将王翦所追杀,匿於谷中,号康王谷。楚康王十五年(前545年)冬天,康王卒。

公元前560年,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数十年的楚共王去逝,共王长子熊昭在文武百官的拥戴下,于公元前559年正式继任为王。后人称之为楚康王。

楚康王在位十五年,面对的政治环境与父王楚共王颇为相似,不仅要北上中原,与晋国争霸,还得花很大气力应对吴国从东面对楚国的不断骚挠和侵袭。两面作战,广大将士疲于奔命,苦不堪言。严峻的形势促使楚康王不得不寻找和解之路,以尽快打破这种不利于楚国发展的僵局。此时,晋国更是内外交困,穷于应付,深感征战之累,也想与百年宿敌楚国和解。最后,经过宋国调解,楚晋两国与数个诸侯国在公元前546年订立了罢战息兵,平分霸权的盟约。楚康王不仅成功地解除了北方中原各国对自己的强大军事威胁,而且还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当仁不让地与晋国国君晋定公一起当坐上了中原的霸主的宝座。春秋时代,楚晋两霸并立,就好比二十世纪冷战时代的美国和苏联同时并霸一样,令世人瞩目。

楚康王个人生平事迹主要包括:争斗江淮 力挫东吴 、改革内政 巩固王权 、四伐郑国 北上求霸 、巩固同盟 强化外交 、向戎弭兵 晋楚并霸

吴国与楚国虽属长江流域,但因地理位置相距较远,一个在湖北西北部,一个在江苏一带,各自独立发展,互不相犯。楚庄王时代,当楚国地跨江淮,傲视群雄时,吴国也已征服了周边众多小国,成了东部的一个势力雄厚的大国。吴楚两国势力开始在中间地带交汇碰撞。公元前601年,吴楚缔结友好盟约,相约和平共处,共谋发展。但历史的意志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两国中间地带的小国或被灭,或臣服后,争城夺地的决定了两国必然由同盟走向对立。而北部的晋国为了从战略上扼制楚国的发展,也在苦觅良策。一个偶然的事情使这两个各怀鬼心的国家走在了一起。

公元前589年,也就是楚共王二年,楚国重臣,申公巫臣为了得到那个拥有绝世之姿,曾与陈国君臣三个私通,后被楚庄王俘获到楚国的夏姬,利用楚共王派其出使齐国之机,偷偷地带着夏姬叛逃到了晋国。为了报答晋国接受自己之恩,更为了报复楚国诛其九族之仇,巫臣向晋国进献了“联吴制楚”的毒计,并于公元前584年亲赴吴国,教之吴国以战车之法,为吴训练军队,鼓动吴国向楚国开展进攻。得到中原先进武器和先进战略战术的支持,野野勃勃的吴国从此开始走上了武装对抗楚国,意欲独霸江淮流域的道路。楚吴之间历时八十余年的区域争霸战拉开序幕。

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逝,康王新立,吴国认为有机可乘,违背当时各国普遍遵守的“闻丧不伐”的游戏规则,派大军突袭楚国,想抢夺地盘。令尹子庚受命出征,楚国名将----“箭王”养由基用败兵计,将吴兵诱入一个名为庸浦的地方所设立的包围圈,子庚命埋设的三处伏兵倾巢而出,吴兵溃不成军,落荒而逃,此战中,楚国还一举俘获了吴国大将公子党。楚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吴国地处江河湖泊之地,国人多识水性,建有庞大的“水军”(时人称之为“舟师),常以“舟师”为支撑,进攻楚国。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楚康王审时度势,作出了打造战船,组建水军,以“舟师”对抗吴国“舟师”的决定。公元前549年(楚康王十一年)夏天,楚国正式组建到位的“舟师”受楚康王之命,向吴国境内进发,虽因吴设防甚严,所获不多,无功而返,但却在一定程度上打出了楚国的威风,展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从此,吴国水军再也不能像先前一样如出入于无人之境了。楚国水军的建成,不仅让熟习于水战的吴国神经为之紧张,更让还只习贯于兵车之战的中原各国为之提心吊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打击了中原各国特别是晋国的嚣张气嚣。

为了争夺中间地带,楚吴两国在楚康王时代发生了数次战争,虽互有胜败,但总体而言,楚康王占有明显上风,其中就为经典的战例是攻灭舒鸠之战。

舒鸠(今安徽舒城)是群舒部落之中的一支。群舒部落中的舒庸,舒蓼等部落早为楚国所灭,舒鸠因位于原群舒部落中偏南,与吴较近,故还没有被楚吞并,但却早已臣服楚国。公元前549年冬天,吴国利用晋平公率诸侯联军攻齐,楚国发兵攻打郑,援助齐国的机会,唆使舒鸠背叛楚国。听说舒鸠想背叛自己,康王大怒,为保楚国威风,亲自领军前往讨伐。楚康王屯兵于荒浦,命手下两员大将前去责问舒鸠。舒鸠见楚国大军压境,心胆欲裂,不仅矢口否认,而且表示愿与楚国再订永远称臣纳贡之盟,见其信势旦旦,楚康王最终与其握手言欢,领军而还。

但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48年,秋天,舒鸠因离吴国太近,实在难以抵挡吴国的攻伐之苦,就乘楚国令尹蒍子冯去逝之机,咬着牙,迫不得已的归服了吴国。闻听舒鸠背信弃义,楚康王怒火中烧,命令新上任的令尹子木率大军前往攻讨。楚军一路势如破竹,轻取舒鸠战略重镇离城(今安徽省舒城县西)。舒鸠难挡楚军铁蹄,求救于新主,吴国为保护新入盟的小兄弟,自然领兵来救。楚国令尹子木冷静地命右师先至舒鸠,左师却作战略后撤,伺机寻找战机。楚吴两军在战场上相持不下,僵持了七天七夜。大将子疆认为久居敌方区域不利,应速战,令尹子木接受其“私卒诱之,精兵会之”的建议,派其带领一队人马向吴国挑战,将吴兵引入伏击圈,将吴军打的鬼哭狼嚎,抱头鼠窜。一举灭掉了叛服无常的舒鸠。灭鸠设县强有力的打击了吴国对楚国的挑战行为,以实际行动证明了楚国在康王之时仍在对吴作战中具有主动地位。楚国在东面与吴国的争霸战,不仅威服了吴国,也为楚国在中原与晋国争霸起了配合作用。为晋楚弭兵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果说胜吴灭鸠之战充分证明了楚国在康王时期在淮河流域中游具有绝对控制权,那么,在争夺战中一箭射死吴王诸樊,则更是打出了楚国的威风和霸气。

诸樊是吴王寿梦的长子。公元前561年,寿梦死,诸樊继位为吴王,由此可见,他比楚康王早一年登上王位。为了挽回楚国灭舒鸠一役中的败局,重新找回吴国在江淮地区的控制权,吴王诸樊赌徒似的想做垂死挣扎。公元前549年冬天,他亲自率领吴国军队赴向楚国的巢邑(今安徽瓦埠湖南),想用武力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弥补失去舒鸠的损失。面对浩浩汤汤的吴国,巢邑守军知道硬拚不行,只能智取。于是,一场比诸葛亮早近600年的空城计就在楚国抵抗吴国进攻的战争中上演了。巢邑守军大开城门,诸樊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早已垂涎三尺的巢邑,正当他得意非凡之时,埋伏在一段短墙后面的巢邑守将,箭法十分高超的牛臣突然出击,只一箭就将诸樊当场射死。诸樊被斩首,吴军大乱,埋伏的巢军发起突击,吴军乱成了一锅粥,落荒而逃。楚国再次捍卫了祖国的尊严。

晋楚争霸,交相征伐百余年。先有城濮一役,晋公文雄霸中原,统领诸侯。继有邲之战,成就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梦想;后有鄢陵一役,晋悼公击败楚共王,复霸中原。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征我伐,你侵我袭的争霸战,使两国人民背上了沉重的负担。当历史的车轮驶入公元前五世纪时,适逢楚康王和晋定公分别主政楚晋两国。尽管两人都欲仿效先辈独霸中原,统领诸侯,独领风骚。但个人之力却难挡历史前进之轮。饱受战争之苦的黎明百姓渴望和平的强烈愿望如洪钟大吕激荡在中原大地的上空,也声声敲击在各国统治者的心头。虽然两国仍然时不时地发生着争吵,进行着你死我活的较量,但两国争霸战的大幕却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开始徐徐下落。因为两国所面监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开始对他们的争霸之战形成明显的反作用力。这种反作用力首先从晋国暴露出来。

晋国早在晋景、厉公时期,内部矛盾就很尖锐,晋厉公本人就是在统治集团内部倾轧中丧命的。晋悼公立,政局一时稳定,但他是依靠网络贵族与对外争夺,才得以维持其统治的。晋悼公复强,时仅十六年。卒后,国内矛盾迅速暴露。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2年,晋国范氏与栾氏发生火拚。栾盈出奔齐国。公元前550年,栾盈在齐庄公帮助下,潜回晋国,发动了一场声势洁大的反叛运动,叛乱虽被及时弹压,但却将晋国氏族日盛,内政尖锐,六卿专权,勾心斗角而公室日卑,国力下降的国内矛盾暴露无遗。晋定公既醉心于南下与楚争霸,又忙于抚平国内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常感力不从心。既要运筹帷幄于与楚争霸的战略战术,又要面对国内不断增强的赵,韩,魏等公族势力,寻找平衡点,以防大夫专权,政出多门。晋定公如履薄冰。

此时,晋国的外部形势也日益陷于被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范宣子为政,“征诸侯之币重”,郑子产致书范宣子说:“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若吾子赖之,则晋国贰。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何没没也!将焉用贿?”因晋国对附属国征收十分沉重的赋税,属国的离心力已开始出现,不满之情已开始在不同的场合大肆宣泄。范宣子只得减轻诸侯之币。范宣子死后,赵文子(赵武)为政,实行“令薄诸侯之币,而重其礼”之政,也从侧面说明晋对属国的勒索是很苛重的,以致郑子产致书抨击。晋面临国内矛盾重重、国外楚、秦、齐威胁,又恐属国生二心,故在公元前548年,不得不改变政策,对属国以礼相待,减轻求索,并进而考虑与楚再度弭兵。

此时的楚国,虽没有晋国那样严重的国内矛盾,但自鄢陵之战失败后,楚国也在开始走下坡路,与晋争夺与国时,往往处于劣势。而最高统治者康王面对日益上升的公族势力,也是寝食难安。虽然用“杀一儆百”的方式,杀令尹子南于大堂之上,但担心大权旁落的心理顾虑,仍然时时存在。在江淮流域,尽管屡次打败吴国的进攻,但为其所制,疲于奔命,使他常感分身无术,心力交瘁,再欲北上争霸,就觉有点感束手无策,力不从心之慨。

自楚共王始到康王时代,楚国政治还出现了一个突出的严重问题,即公族与世族及世族之间争权夺利、相互倾轧激烈,造成一些世族逃往晋国及其他国家。《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第二次弭兵前夕,蔡声子(公孙归生)在同令尹子木的谈话中,详尽地列举了楚国自楚共王以来世族外逃,给楚国带来严重危害的事例。他说:“晋卿不如楚,其大夫则贤,皆卿材也。。。。。。虽楚有材,晋实用之。”他告诫子木:“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赏僭,则及淫人;刑滥,则惧及善人。”“今楚多淫刑,其大夫逃死于四方,而为之谋主,以害楚国,不可救疗,所谓不能也。”他希望楚国统治者勤赏、畏刑、恤民,实行礼治,再不要滥刑逼使大夫逃往他国。蔡声子的话剌痛了子木和楚康王,使他们不能不感到忧虑,转而考虑与晋弭兵。

无论是晋国还是楚国,自鄢陵之战后,国内政局不稳,盟国不堪忍受沉重的需求勒索,离心日显,都无力继续发动大规模的战争,都想息兵罢战,把原来的弭兵运动变成现实。宋国地处楚晋两国中间地带,担任执政的向戌敏锐地洞察到了楚康王和晋定公的内心世界,捕捉到了弭兵罢战已是大势所趋势的信息。由于与晋国赵文子,楚国楚令尹子木都有交情,他就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推动两国走上和平之旅的道路。公元前546年,楚康王十四年,晋平公十二年,他先来到晋,提出弭兵问题,晋国迫不及待地同意了。到了楚国,楚国考虑再三,虽认为楚晋结怨太深,一时难以和平相处,但还是同意一试。至齐,齐人先犹豫,后考虑到晋、楚均同意弭兵,又怕失去民心,也就同意了。其他国家自然极力赞同。这年5月,楚、晋、滕、邾、齐、鲁、卫、陈、蔡、郑、曹、许等国政要受宋国向戌之邀,齐聚宋都商丘蒙门(东北门),共商和平大业,欲订罢战盟约。既为和平大会,各国所带之军都以篱笆为墙,不再挖沟,设垒,以示友好。与会国家虽然很多,但关键还是在于晋、楚两个大国的态度。经向戌反复斡旋,晋、楚终于达成初步协议:各国罢战,晋楚并霸,“晋楚之从交相见”。规定晋的盟国必须朝楚,楚的盟国也要朝晋,奉晋、楚为共同霸主。由于秦、齐亦大国,所以规定秦不朝晋,齐不朝楚。而邾、滕分别为齐、宋附属国,故不与盟。

百年宿怨,一会即解,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盟会期间,楚晋双方明争暗斗,气氛曾经十分紧张,差点引起火并。晋人见“楚氛甚恶,惧难”,甚至作好撤退准备。在歃盟时,“晋、楚争先”,“楚人衷甲”,各不示弱。最后,晋国由于志在早日弭兵,无赖中,只好退而求其次,楚国令尹子木首先歃血盟誓,但在书写盟约时,却将晋国列为第一,以求平衡。

向戌弭兵的结果是晋楚平分霸权,康王没有通过大规模的战争就得到了他的先王为之苦苦奋斗,苦苦追求的东西,稳稳地当现晋定公平起平坐,当上了梦寐以求的中原霸主。客观而言,弭兵之会,楚国得到了东西远比晋国所得到的东西要多得多。此次弭兵之会是春秋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晋、楚争霸基本结束,楚国北面威胁基本得以解除,楚康王可以用全部之力转向与吴争战。

楚郏敖,原名熊员,楚康王之子。在位时,其叔公子围任令尹,有篡位野心。他使公子黑肱、伯州犁在郑边境修筑犨、栎、郏三城,郑人害怕。四年,公子围弑楚郏敖及其子熊慕、熊平夏而自立,是为楚灵王。

芈熊员,姓芈名员,也称楚熊员,谥号为楚郏敖。中国诸侯争霸时代楚国的第二十八任君王,他的祖父是楚国第二十六任王芈熊审,他的父亲是楚国第二十七任王芈熊昭。

楚康王十五年(丙辰,公元前545年)冬天,楚康王死后,其儿子楚熊员继承楚君之位,为楚郏敖。

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有位仅4年的楚郏敖因生病卧床,结果被叔叔楚熊围用束冠的长缨勒死。勒死楚郏敖的楚熊围自立为楚国国君,为楚灵王。

楚灵王(?―公元前529年),芈姓,熊氏,初名围,是楚共王的次子,杀了侄儿楚郏敖自立,即王位后改名虔。公元前541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是春秋时代有名的穷奢极欲、昏暴之君。公元前531年,蔡灵侯至楚,楚灵王杀之,蔡国灭亡。公元前530年,派兵围徐,威胁吴国。公元前529年楚国人民推翻了他的统治,灵王逃亡,随从相继离去,最后吊死郊外。

灵王有二子熊禄(世子)、熊罢敌,都被蔡公熊弃疾杀死

楚灵王出生于上郢(今湖北宜城东南)。楚郏敖四年(庚申,公元前541年),楚郏敖生病卧床,于是,芈熊虔借口入宫探病之时,用束冠的长缨将楚郏敖勒死。于公元前540年自立为楚国国君,更名为虔。立都于上郢。他即位时,是楚国与晋国平分霸权的时候。

楚灵王三年(公元前537年),大会诸侯,派人去各国,请他们来楚国的申地会合,可是,灵王却并没有利用好这次会盟的机会,鲁国和卫国没来参加,宋国更是只派了一个代表。这使灵王很不愉快,尤其对于晋国没有参加,更使灵王恼怒不已。

大臣伍举告诉灵王:“这情况却不是一个好兆头,我们一方面要对到会各国以礼相待,同时也要展示我们的武力,使诸侯心有敬畏,然后再讨伐那些没有到会的诸侯。”

灵王没有把他的话放在心里。他在这次会盟中。处处表示出骄纵的习气。当场侮辱别国派来的使臣,杀死一些无辜的下属,并且对来到的各国君王毫无礼貌,这就埋下了祸根。

灵王对外只是信强权这一套。为了博得好名声,他进攻吴国的朱方(地名),俘虏了曾经参与弑杀齐庄公的逃到那里避难的原齐国令尹庆封,杀死他家一族人,并且将庆封拉到街上示众。灵王向着公众宣布说:“大家都不要学庆封的样子。他杀死了自己的国君,欺压老百姓,还强行让大夫们都支持他。“

庆封便反唇相讥说:“大家也不要学楚共王的儿子围那样。杀死了自己的国君,那国君便是自己亲哥哥的儿子。还要强行让诸侯们支持他。”

庆封这一句话羞辱了楚国,只羞得灵王面红耳赤。满街的人见了掩口而笑。灵王恼羞成怒,传令把庆封杀了。

楚灵王为了维持霸主国的面子。四处征讨,与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他借平定陈国内乱为名,虽然杀了几个导致陈国内乱的大夫,却趁机灭掉了陈国,又诱杀蔡灵侯,不顾诸侯调解攻灭蔡国,甚至把蔡国的世子有杀了祭神。吴国为朱方之役失败的耻辱,起兵来攻楚。灵王为报复又去伐吴,却失败了。他为了掩盖失败,不去想整顿军务。却下令修建宫室,造起了一座宫殿,名为“章华宫“,占地四十里,中建高台,台高三十仞,叫做“章华台“,又叫“三休台“,取其高大,登上台顶中间要休息三次;又在台周围修建了大量亭台楼榭,极尽精美。建好高台后,灵王又派传臣去诸侯国召集诸侯,来庆贺落成,并从此住在章华宫中享乐起来。

楚灵王就这样为所欲为,连年战争耗费了先辈多年的积累,花天酒地,失去了百姓的民心。

到灵王十一年的冬天,楚灵王又发兵去打徐国。当时正值下雪天气,士兵们身着铁甲。手执兵器,暴露在风雪之中,寒冷难耐。灵王却身穿“腹陶裘“,外披“翠羽披“,头顶皮帽,足踏豹皮装饰的锦靴,站在中军帐前观看雪景,连声赞叹“好雪!“便士兵们身冷心更寒。

灵王便在乾溪这个地方呆着,每天吃喝玩乐,这样便完全把自己国家的大事忘记了。右尹郑丹曾经劝他班师,本来已经说动了,却正好伐徐的将领传来捷报。灵王以为徐国早晚可灭,班师的事也就不提了。他常年在外征战,却不料国内出事了。蔡公弃疾(灵王的弟弟,后为楚平王)等人趁灵王不在家,杀掉灵王的儿子太子禄和公子罢敌,立自己的另一个哥哥公子比为王;同时还派人到乾溪去,向楚国的官兵说:“你们的国家已经换了新的国王,你们要回去的,可以留任原来的官位,你们所拥有的土地也可以归还你们;如果你们不回去投靠新王,继续跟着这个昏君。那么你们被抓住以后,就要被杀头并夷灭三族。”

让他们这样一说,灵王的部队本来便非常不满,就一下子作鸟兽散,只剩下灵王在乾溪。

这个昏庸的君王见自己的王位子丢了。还听说自己的儿子也被杀死,就倒在地下嚎陶大哭,喊天呼地。他对旁边仅存的两个随从说: “我不是为自己伤心,我是为儿子伤心。我对儿子多好啊,怎会遭到这种报应啊?”

这时一个随从说:“你杀别人的儿子太多了,能不到这种地步吗?”灵王被他抢白了这一句话,当即止住了眼泪。

这时,郑丹来到他的身边。灵王非常信任他,就问郑丹,郑丹说:“我看你应该回到楚都的郊外,看看国人的反应怎么样?“灵王慌忙摆手:“这还用看吗?我要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他们准得把我杀了。”

郑丹说:“那你就去诸侯家去找救兵吧。”

灵王说:“那也不行,我把他们的王给得罪了,谁会在这时候帮助我呢?”郑丹觉得这个以前不可一世的君主,如今真正可怜极了,真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最后觉得自己也帮不了他,便离开了他。

楚灵王孤独极了,一个人在山里闲荡,走得饿了,就想下山去要点吃的。他遇上以前的一个熟人涓人畴,就热情地和他打招呼说:“我都三天三夜没有吃东西了,给我一点儿吃的吧。“可是那人说:“我们的新国王已经下达命令,谁要是送你吃的,就会给杀头。“灵王又气又饿又累,一下倒在了地下,正好压在了那人腿上,昏了过去。那人抽出了自己的腿,边走嘴里还边说:“你这罪恶滔天的家伙,你也有这一天啊!“灵王后来又遇到大夫申无宇之子申亥。他为王之前和之后,申无宇都出于正直冒犯过他,但他并没有处置申无宇,所以申无宇临死时叮嘱申亥报答灵王的恩情。申亥把灵王请到家中,给他饮食,还让两个亲生女儿给他侍寝。但灵王已经没有这个心思了,衣不解带,只是哭。半夜里,哭声没了。申亥的女儿向父亲报信说,楚灵王已经自缢而死。申亥竟然杀了自己两个亲生女儿给灵王殉葬。

楚灵王死后,死讯一时没有传开。蔡公弃疾听从手下献计,假称灵王杀回来了,吓得公子比和公子黑肱自杀,于是他自己登上了王位,成为楚平王。当时楚灵王的尸体还没找到,只找到被灵王丢弃的衣冠。为了稳定人心,平王在灵王落难的地方附近找了具无名死尸穿上灵王的衣冠,假称找到了灵王的尸体。三年后,平王再次访求灵王的尸体,申亥出头,灵王的尸体才被找到并以王礼重新下葬。

灵王好细腰

楚灵王偏爱细腰之士,“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就是指他。所以朝中一班大臣,把一日三餐减为只吃一餐。然后起床整装,先要屏住呼吸,然后把腰带束紧,扶着墙壁站起来。等到一年后,满朝文武官员脸色都是黑黄黑黄的了。

灵王与长秋

传说灵王喜爱打猎,一日在放鹰台附近打猎时,偶遇一小家碧玉的小姐——长秋,好色的灵王对长秋一见倾心。长秋知书达理,不愿嫁给灵王,不愿和众女分享。灵王便在他们偶遇附近暗修园,命名长秋庄,希望和长秋在此共享平常夫妻生活,为长秋住所取名——梦苑,长秋为之动情,爱上灵王。谁知,久之,灵王便对贤淑的长秋失去兴趣,觉得她不善媚,长秋失宠,灵王不再弥留梦苑,也未正娶长秋。不久长秋郁郁而终,灵王顿感失心之痛,改梦苑为遗梦苑,意指佳人已去,空留梦。后此地一直源用长秋地名,人们也称遗梦苑为遗梦园(圆),希望长秋好梦能圆。

橘逾淮为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灵王知道后,问大臣侍卫们:“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将要来楚国,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好呢?”大臣回答说:“在晏婴来的时候,请允许臣等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经过,这时候,大王您就问‘他是什么人?’”。臣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您问,他犯了什么罪?臣就回答说他犯了偷盗罪。

晏子来到了楚国,楚王赐给晏子酒喝正喝得正高兴时,两个士兵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什么人,犯了什么罪?”官吏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擅长偷盗吗?”晏子回答道:“我听说橘树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出生成长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树,橘树和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可是进了楚国就偷盗,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盗了嘛?”

楚王尴尬地笑着说:“圣人是不可以随便戏弄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楚訾敖(?—前529年),汉族,芈姓,熊氏,名比,字子干,楚共王的第三子,楚康王、楚灵王的弟弟,也被称为公子比、右尹子干、楚初王。前541年,公子围杀死侄子自立,公子比北逃晋国。前529年,楚国人推翻楚灵王,公子比回国即位,不久又被弟弟楚平王逼迫自杀,被葬在訾这个地方,因此称为訾敖。

起初,楚共王有五个宠爱的儿子:公子昭、公子围、公子比、公子黑肱、公子弃疾,没有嫡长子可立。于是就祭祀群神,请神来决定派谁主掌国家。楚共王暗中和巴姬在祖庙内埋藏一块壁玉,然后召见五个公子齐戒入内,公子昭跨壁而过,公子围用手肘爬过,公子比、公子黑肱都远离壁玉,没有从上面经过。公子弃疾年幼,被抱进庙,一拜再拜都正好压在壁上。

所以公子昭以长子而即位,为楚康王,到了他的儿子楚郏敖失国,公子围为楚灵王,结果身遭弑杀。公子比做了十几天的王,公子黑肱没有即位,又都被杀。楚郏敖的儿子被楚灵王所杀,灵王的儿子又为弃疾所杀;四人都没有后代。唯独公子弃疾,后来即位为平王,终于延续楚国的世系。

楚平王(?―前516年),芈姓,熊氏,名弃疾,楚共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灭陈、蔡二国后立他担任陈公、蔡公,后楚灵王死,楚平王立,登上王位后改名居,为了与各诸侯国和好,楚平王立陈哀公子陈悼太子太子师之子公孙吴为陈国君主,蔡灵侯子世子友子公孙庐为蔡国君主,恢复两国。

楚平王曾经任用奸臣费无忌,夺取自己儿子熊建的妻子,又打算杀死熊建,熊建出奔后,平王又杀害支持熊建的大臣伍奢、伍尚父子,伍奢另一个儿子伍子胥投奔吴国,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率伍子胥等又大举伐楚,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郢。那时平王已死,昭王逃亡随国(今湖北随州)。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史称柏举之战。

1973年,湖北省当阳季家湖楚城遗址1号台基出土一青铜甬钟,其铭文共有12字,即“秦王卑命,竞(景)平王之定救秦戎。”李零等学者考证,此竞坪王可释读为景平王,即楚平王。景平为楚平王的两字谥。而李零更指出,战国时代楚国的景氏得名于楚平王的谥法,所以景氏为楚平王的后裔。

楚自康王末年,不安的情绪已笼罩着全国。康王死,其长子继位,是为郏敖;郏敖四年,楚康王的弟弟老二(子围)杀之而自立,是为楚灵王;灵王十二年,灵王领兵围攻徐都,老三(子平)、老四(子晰)、老五(弃疾)发动了宫廷政变。围攻徐都的楚师撤离,众人按年龄长幼推老三为王,是为楚初王,老四为令尹,老五为司马,但因灵王去向不明,郢都人心不稳,弃疾从中得到启发,决定利用这个动荡时机,置老三、老四于死地。五月己卯之夜,弃疾派人绕城大呼,说是灵王驾到了,满城为之骚动,蔓成然奉弃疾之命进宫,故作惊慌,对老三、老四说:灵王回来了,国人要来杀二位了,司马也快要进宫来了,二位要早作打算,以免受辱,众怒如同水火,可触犯不得呀!蔓成然刚说罢,又有人受弃疾指使跑进宫来说:外面大队人马就要冲进来了!子干和子晰以为已到穷途末路,都自杀了。次日,弃疾即王位,改名熊居,是为平王,时为公元前529年。平王即位后,封赏功臣,命蔓成然为令尹,让观从自选官职。观从自荐为很少有人竞争的卜尹(类如神职,无巫学根底者不得预其选)。

公元前516年,平王死,在位13年。平王善终,但他把祸胎留给了他的后一代楚昭王。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阖闾率伍子胥等又大举伐楚,占领了楚国的都城。那时平王已死,昭王逃亡随国(今湖北随州)。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史称柏举之战。

楚昭王(约公元前523年―前489年),芈姓,熊氏,名壬,又名轸(珍),楚平王之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去世,不满十岁的太子壬继位,是为楚昭王。楚昭王是楚国的一位中兴之主。

公元前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平王派大夫费无忌到秦国去为太子建迎娶新妇。新妇很漂亮,接来,还没到京城,费无忌就先回京城,对楚平王说:“这个秦国女子太漂亮了,您可自己娶她,再替太子另找一个。”楚平王听了他的话,最终自己娶了这位秦国女子,生下儿子珍,另给太子建娶亲。

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去世。将军子常说:“太子珍年小,况且他的母亲就是前太子建应当娶的。想立令尹子西为王。”子西是楚平王的庶弟,有仁义。子西说:“国家有一定的法则,改立君主就有祸乱,再说改立的话就要招致杀戮。”于是仍立太子珍,是为楚昭王。

公元前515年(楚昭王元年),楚国百姓不喜欢费无忌,因为他中伤太子建而使太子建逃亡,又杀害伍奢父子和郤宛。郤宛的同宗伯氏的儿子伯嚭和伍子胥都逃往吴国,吴国军队屡次侵略楚国,楚国百姓非常怨恨费无忌。楚国令尹子常杀了费无忌以取悦楚国百姓,楚国百姓这才高兴。

公元前514年(楚昭王二年),吴王僚趁楚平王驾崩,楚国国内局势动荡之机,派兵攻打楚国。派弟弟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军包围楚国的六邑、潜邑(今安徽霍山东北)二邑。吴军后路被楚军切断,进退两难。时遇吴国发生宫廷政变,公子掩余逃奔徐国,公子烛庸奔钟吾(今江苏宿迁)。

公元前512年(楚昭王四年),吴王阖闾要求徐国引渡公子掩余,要求钟吾引渡公子烛庸,二公子无奈,向楚国请求避难。楚昭王令监马尹大公迎接二公子,把他们安置在养邑(今河南沈丘县),为二公子筑城,并以城父和胡邑割田,扩大二公子的封邑。吴王阖闾因徐国和钟吾纵容二公子逃奔楚国,一举攻灭了二国。接着命伍子胥为行人,询问攻打楚国计策,伍子胥建议三分吴军,轮流骚扰楚国。不久,伍子胥就受命执政,位同上卿。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孙武、伯嚭率军攻打楚国,夺取楚国的舒邑,诛杀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吴王阖闾询问诸将可否攻入楚国的都城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孙武说:“民众疲劳,不能攻打郢都,要等待时机。”吴王阖闾听从他的建议。

公元前511年(楚昭王五年),吴又侵扰楚国,攻伐到夷,并向潜、六进逼。楚沈尹戌帅师救潜,吴师便归。接着,吴师又围攻楚的弦,左司马戍、右司马稽帅师救弦,到达豫章,吴师又归。(另:《史记》中写的是攻占潜、六。)公元前509年(楚昭王七年)(或前508年),吴王要舒鸠氏欺骗楚人说:“楚若以师临吴,吴畏楚之威势,可代楚伐桐。”吴王又向舒鸠氏说明,这样做是为了使楚对吴消除顾忌。果然,这一年秋天,楚国派子常、囊瓦攻打吴国,吴军在豫章大败楚军,接着又攻克巢,活捉楚守巢大夫公子繁。

公元前506年(楚昭王十年)春天,晋、齐、鲁、宋、蔡、卫、陈、郑、许、曹、苔、邾、顿、胡、滕、薛、杞、小邾共18国在召陵会盟,商议伐楚。吴军乘舟溯淮水而上,然后舍舟而行,通过汉东之隘道,直向楚都进逼。楚国闻吴师来犯,也发兵渡过汉水,在小别山至大别山与吴进行了三战,楚师皆不利。接着,吴、楚二军相峙于柏举。阖庐之弟夫概先以其部下五千人击楚子常之卒,楚师乱,吴大军出而追击,一直追到清发水(今水,在湖北安陆县)。在楚师一半已渡过河水时夫概出击,楚师没有斗心,又大败而逃。楚师在路上饥饿难忍,准备炊事而食。吴军奋力扑击,楚师弃食奔逃。吴军在雍再一次击败楚师。在孙武、伍员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柏举决战后,昭王一家连同其妹季携随从弃都避难。昭王渡过汉水,一天晚上,正露宿时,遇到强盗。强盗用戈击昭王,王孙由于扑在昭王身上,昭王无恙,王孙由于则因肩部重伤而昏迷不醒。在黑暗和慌乱中,昭王一行逃往郧国。郧公为辛,其弟有怀和巢,斗怀要杀死昭王,想要为其父报仇,被斗辛断然阻止。辛和巢护送昭王一行逃到了随国。

楚大夫申包胥跑到秦国求援,对秦哀公说:“吴国像大野猪、大长虫(长蛇),要把上国一个一个吞灭。敝国灭亡了,贵国也将不得安宁。贵国何不出兵?出了兵,至少可以分到一些土地和民众。以后敝国如果永劫不复,也将是贵国的土地和民众。贵国如果有意保存敝国,敝国将世世代代服事贵国。”秦哀公听了尚不为所动,答称要商量商量。申包胥不肯告退,也不肯进食,哭了77夜之久,秦哀公终于答应出兵了。

昭王长庶兄子西建树王旗,安定人心,招集散兵,组织抗战。至公元前505年,这场战争把另外几个国家也或深或浅地牵址进去了。周天子见楚国为吴师所破,自顾不暇,派刺客到楚国,杀死了王子朝。蔡国因负责吴师的补给而缺粮,向鲁国求助,鲁国送了些粟给蔡国。越王允常见吴师主力久出不归,乘隙袭扰吴国。秦师500乘,以子蒲、子虎为帅,出武关,过申县,败夫概王于沂邑。与此同时,散而复聚的楚师败吴师于军祥(今湖北随州市西南)。秦师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师出没于汉水南北,楚人则支援秦师和楚师而阻扰吴师,吴师穷于应付。是年秋,楚秦合兵击灭为虎作伥的唐国。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后方大患日亟,当即命全军撤回吴国。

吴师退走之后,昭王回到郢都,时为10月。历时10月余的大战终于结束了。在这场大战中,受祸最惨的是郢都的国人,郢都经吴师蹂躏,残破不堪。公元前504年四月十五日,吴国的太子终累打败楚国的水军,俘虏了潘子臣、小惟子和七个大夫。楚国大为恐惧,害怕灭亡。子期又带着陆军在繁扬被战败。令尹子西高兴地说:“现在可以治理了。”从这时开始把郢都迁到鄀地,改革政治,来安定楚国。迁都后新都仍称之为郢,以示不忘其旧。 从昭王十一年冬起作为首都的郢,称为“载郢”。

公元前496年二月,楚国灭亡了顿国。前495年二月,楚国灭亡胡国,俘虏了胡子豹。前494年春天,楚昭王联合陈、随、许发兵包围蔡国国都。离城一里建筑堡垒,宽一丈,高二丈。役夫屯驻九昼夜,和子西的预定计划一样。蔡国人把男女奴隶分别排列捆绑作为礼物出降。楚昭王让蔡国迁移到长江、汝水之间就回去了。前491年夏季,楚国攻下夷虎,开始策划向北方扩张。

楚昭王二十七年(前489)的春天,吴国攻打陈国,楚昭王救助陈国,驻军在城父。十月,昭王病倒在军中。天空有红色云霞象鸟一样,围绕太阳飞翔。昭王向周太史询问吉凶,太史说:“这对楚王有害,可是能够把灾祸移到将相身上。”将相听到这句话,就请求向神祷告,自己代替昭王,昭王说:“将相如同我的手足,今天把灾祸移到手足上,难道能够免除我的病吗?”昭王不同意。占卜病因,认为是黄河在作祟。大夫们请求祭祷河神。昭王说:“自从我们先王受封后,遥祭的大川不过是长江、汉水,黄河神我们不曾得罪过。”昭王没有答应大夫们的请求。

临终之际,楚昭王要子西继为王,子西坚辞不受;要子期为王,子期的态度一如子西。昭王又要子闾(公子启)继为王,子闾也坚持不受,昭王连说了5次,子闾连辞了5次。子闻见事态如此,为了安慰昭王,假意受命,七月,昭王死,子闾与子西、子期议决,封锁消息,阻绝路口,秘密派精干的使者回郢都,迎昭王子熊章到城父,立之为王。惠王即立,楚师才回国。随后下葬昭王。

楚惠王(?—前432年),芈姓,熊氏,名章,《墨子》及出土文献作楚献惠王,楚昭王之子,母昭王夫人(越国之女),春秋晚期、战国初期的楚国君主,在位五十七年。

楚惠王即位后,接受郢亡的沉痛教训,重用子西、子期、子闾等人,改革政治,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使楚国国势得以迅速复苏,再度步上争霸行列。

在位时期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成为一方强霸。惠王九年,乘吴国被越国打败之机,率兵攻吴。楚国长期受累于吴的局面,即告结束。

公元前489年(楚昭王二十七年),楚昭王病情加重,于是召集各位公子和大夫说:“我无才能,两次使楚国军队蒙受耻辱,今天能够享受天年寿终正寝,是我的幸运。”楚昭王推让给他的弟弟公子申担任楚王,公子申不肯接受。又推让二弟公子结为王,也不肯接受。于是又推让三弟公子闾为王,公子闾推辞五次,最后才答应做楚王。

楚国将要与吴国交战,十一月十七日,楚昭王在军中逝世。公子闾说:“楚昭王病重时,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位,而让给我们这些臣子,我之所以答应楚昭王,是为了宽慰楚昭王的心。现在楚昭王已经逝世,我怎能忘记君王推让的好心呢?”于是与子西、子綦商量,暗地里派出军队封锁道路,迎接王子章并拥立他为王,是为楚惠王。然后撤回军队,返回国内,安葬了楚昭王。

公元前487年(楚惠王二年),子西将楚平王之子太子建的儿子胜(白公胜)从吴国召回楚国,任命他为巢邑大夫,称为白公。白公胜喜欢用兵而能礼贤下士,总想为父亲报仇。

公元前483年(楚惠王二年),白公胜向令尹子西请求出兵讨伐郑国。当初,白公胜的父亲太子建逃到郑国,郑国杀死了他,白公胜只好逃到吴国,子西又让他回到楚国,因此白公胜怨恨郑国,才想讨伐郑国。子西答应了他,但是没有发兵。

公元前481年(楚惠王八年),晋国讨伐郑国,郑国向楚国告急,楚国派子西救援郑国,子西救援郑国后接受郑国贿赂而回。白公胜很生气,于是就和敢死的勇士石乞等人在朝堂上突袭杀死令尹子西、子綦,趁机劫持楚惠王,把他囚禁在高府,想杀死他。楚惠王的随从屈固背着楚惠王逃到昭王夫人(越国之女,楚惠王的母亲)的宫里。

白公胜自立为楚王。一个月后,叶公沈诸梁在蔡(州来,今安徽凤台)听闻白公胜谋反,征发楚国方城之外军队前来镇压。叶公沈诸梁由都城北门而入,得到箴尹固和楚国国人的协助,白公胜战败,逃到山上,走投无路自缢身亡。楚惠王恢复王位。

白公胜失败后,楚惠王待内部局势一稳就借机向外扩张。

公元前478年(楚惠王十一年),楚惠王命武城尹公孙朝(子西之子)率军攻打陈国,杀死陈国国君陈湣公,灭亡陈国,并以陈地设置为县。

公元前477年(楚惠王十二年),巴人攻打楚国,包围楚国城邑鄾。同年三月,楚将公孙宁、吴由于、薳固在鄾击败巴人。

公元前476年(楚惠王十三年)春天,越国攻打楚国。同年夏天,楚惠王派公子庆、公孙宽率军追击越军,追至冥地时没有赶上越军,于是退兵回师。同年秋天,楚惠王为报复越国,派叶公沈诸梁率军攻打东夷。三夷(今浙江宁波、台州、温州一带)与楚国会盟于敖(东夷之地,今浙江滨海处),楚国势力已及东海,之后楚国不断向淮海一带扩张。当时,吴国强大起来,欺辱齐国、晋国,讨伐楚国。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灭杞国公元前447年(楚惠王四十二年),楚惠王发兵灭亡蔡国,蔡国国君蔡侯齐逃亡他国。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四十四年),楚惠王灭亡杞国(今山东安丘东北)。自越国灭亡吴国后,无力统治江淮、淮北地区,楚国趁机扩张至泗水一带。[18]借机向宋国进攻。

公元前441年(楚惠王五十年),楚惠王命鲁国人公输般制造云梯,准备向宋国进攻。后为墨子所阻止。

公元前434年(楚惠王五十五年),楚惠王去世,其子楚简王继位。

轶事典故

楚惠王吞蛭病

楚惠王一次在吃凉酸菜时发现有水蛭,于是就吞食了,之后腹部得病不能吃东西。令尹问楚惠王怎么得这病的。楚惠王回答说:“我吃凉酸菜发现有水蛭,想如果责备厨师而不治他们的罪呢?这是破坏法令而使自己威严建立不起来的做法,我没有这样做的原因是怕百姓知道。要责备并给予他们惩罚呢?那厨师和管膳食的人按法律都该处死,心又不忍。我害怕左右的人看见,于是就吞食了。”令尹离开自己的座位再次叩拜并恭贺说:“我听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帮助有德行的人。君王具有仁德,靠天的帮助,病不会造成伤害。”这天晚上,楚惠王去厕所方便时排出了水蛭,同时患有多年的心腹积块也全都痊愈了。

楚简王,芈姓,原名熊中,又称柬大王,楚惠王之子。在位二十四年,即位初北伐灭莒(今山东莒县),以莒为邑;简王十九年(前413年)伐魏、攻至上洛(今陕西洛南)。

楚声王(?―前402年),芈姓,熊氏,名当,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简王之子,前407年―前402年在位,在位仅六年。楚声王在位时期,楚国社会动荡不安,国事积弊日深。

楚声王六年(前402年),楚声王被“盗”所杀,其子熊疑继位,是为楚悼王。

楚悼王(?—前381年) ,芈姓,熊氏,名疑(一作类),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声王之子。楚声王六年(前402年),在位仅6年的楚声王被“盗”所杀后,熊疑继承王位,为楚悼王。

楚悼王元年(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时,国内外形势,已远非他的曾祖父楚惠王时的情景。最主要的变化是国外,三晋已经强大了,楚国处于一种被逼的窘境。

楚悼王二年(公元前400年),三晋联军败楚师于乘丘(今山东巨野县西南),三晋的意图就是要削弱楚的右翼,以解除其左翼的威胁。

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国攻打韩国,夺取了负黍(今河南登封县西南)。

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来报复,大败楚师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榆关(今河南新郑东北)。楚国不仅丢失了这两处重要的战略要地,连楚国侵占郑国的大梁等地也被魏国夺去,弄得楚国无法招架,只得“厚赂于秦”,请求秦国援助,秦国于是出兵攻占韩国的六邑,三晋便转而对付秦国,这样才减轻了楚国的压力。三晋见秦楚联合,便转而拉拢齐国,从此三晋与楚的矛盾也就更尖锐、复杂,因而对楚构成了极严重的威胁。

楚悼王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极想摆脱这种困境地,但自己又拿不出良策,不知从何下手。更令他伤脑筋的是,没有一个能替他分忧办事的大臣。屈、景、昭三家大贵族他们都有很大的势力,掌握着一些要职,他们欺压老百姓有办法,但在治理国家,抵御外侮方面却没有办法,他们依仗权势,连悼王有时也要让他们三分。悼王一方面羡慕他的先辈都有贤臣辅助;一方面也在积极寻访和物色人才。他为此作了多年的努力,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正当他热切盼望人才的时候,吴起来到了楚国,对悼王来说,真是喜从天降,他感到这是上苍有眼,没有辜负有心人。因此,悼王用隆重的礼节和最高的规格接待了吴起。

吴起原来是卫国人,出生在一个很富有的家庭,从小喜好军事,为了实现其志向,不惜倾家荡产奔走列国,希望得到诸侯的重用,以便施展才华做一番事业。不料到处碰壁,回家反遭到乡亲邻里的讥笑。吴起一气之下,杀了诽谤和侮辱他的人,决计外出求学。和母亲告别时,发誓不做上卿或相一级的大官,决不返回家园。他先来到鲁国,拜当时的儒家大学者曾子为师,攻读儒学。不久,他的母亲去世,曾子要他回家去尽孝道。他感到,学业无成,自己立下的誓言没有达到,无颜回家去见母亲灵位,就没有去。曾子很恼怒,便把他逐走。吴起离开曾子后,便一心攻读兵书,研究韬略。有一年,齐国发大军进攻鲁国,鲁君惊恐万分,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命吴起为统帅,没有想到竟大破齐军。吴起立了战功,不但没有受到表彰,反而遭到鲁国贵族的疑忌和排斥,他们对鲁君说:“鲁国是个小国,打了胜仗,出了名,其他诸侯国就会一起来攻打我们,鲁国就算大难临头了”。鲁君听信谗言,吴起不得不离开鲁国。

吴起听说魏文侯很贤明,正在任用李悝衽实行变法,也极需要人才,他便来到魏国,魏文侯问李悝,吴起这个人怎么样,李悝说:吴起很会用兵打仗,即使齐国名将司马穰苴再世,也不能超过他。魏文侯非常高兴便任命吴起为大将。吴起为将,治军有方,“爱兵如子”。他能与士卒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行军时不坐车,与士卒一样背着行装和军粮;宿营时也跟士卒一样不铺设席子。有一回,他统帅魏军攻打中山国,他发现了一个士兵生了毒疮,亲自用嘴替这个士卒将脓吸吮出来。这个士卒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禁痛哭起来。旁人问她:“吴将军亲自为你的儿子吮出脓血,你为什么不感到高兴,反而这样悲伤呢?”这个母亲抽泣着,回答说:“从前我的丈夫生了毒疮,也是吴将军替他吮出脓血的,病治好后,他就英勇战死在疆场了。现在吴将军又亲自为我的儿子吸吮毒疮,我的儿子又必然以死相报,我不知道他将战死在什么地方,所以禁不住哭出来。”吴起不仅能善待士卒,而且纪律严明,赏罚分明,同时还深知布阵和各种作战方法,特别精通各军兵种协同作战。魏文侯曾命吴起统率魏军步兵五万、命令全军:“三军将士要坚决服从指挥,明日迎战敌军的战车、骑兵和步兵,如果车战的不能缴获敌人的战车,骑战的不能虏获敌人的骑兵,步战的不能俘虏敌人的步兵,即使打败了敌人,都不能算有功。”第二天战斗开始,魏军个个勇敢,人人争先,杀得秦军无法招架,溃如山倒。吴起终于以魏军五万,打败秦军五十万,立下赫赫战功,接着又连破秦军五城,使秦军不敢东向。从此,在当时列国之间,听到吴起这个名字,真是如雷贯耳。因此,他来到楚国,悼王怎能不万分高兴呢?

悼王心中也有一些疑惑:像吴起这样的奇才,魏国怎么会放他走呢?在接待吴起的宴会上,悼王便提出了这个问题:“将军为魏军建立了那么多功勋,魏国怎舍得将军?”吴起回答说:“不瞒大王,要还是魏文侯在世,对下臣很信任,我又怎么会舍得离开魏国。现在武侯继位,听信小臣谗言,使下臣无立足之地,这样我才来投奔大王。”

悼王喜形于色,说:“太好了,太好了,万分欢迎!”悼王口里说着,心里却在盘算,吴起这来到底是真还是假呢?本来很想马上就任命他为令尹,一来怕吴起不一定是真心,二来也怕众臣不服,他稍作思索就对吴起说:“听说你在魏国当过西河太守,把那里治理得很不错,现在我们宛这个地方的太守已年老该退休了,能否烦请你先到那个地方做个太守,做个榜样给其他各地看看呢?”吴起欣然答应了。悼王也的确希望他能做出个榜样来,这样,一方面可要其他各地效法;另一方面也就表明吴起对自己是忠心的,因此就可更加重用吴起来把楚国治理好。

吴起到达宛以后,因有治西河的经验,也就驾轻就熟,有的经验甚至还可以原封不动的照搬。吴起开始了他在宛地的改革,首先他整顿宛地的吏治,重用和提拔廉洁奉公的有能之士,裁汰庸碌无能之辈,打击贪官污吏。同时,推行耕战政策,奖励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府库,使宛地粮饷充足。此外,还使农村基层组织和军队组织挂钩,使到了一定年龄的农民忙时务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到战时即可拉上前线打仗。通过吴起的治理,使宛地面貌一新,不仅百姓安居乐业,而且兵精粮足。与此同时,吴起作了许多社会调查,对楚国的许多情况,都有较深的了解。

悼王为此十分高兴,从而也就更坚定了重用吴起的决心,于是把吴起调回郢都。悼王虚心地向吴起请教:“吴将军,你看楚国的主要弊端在哪里,为什么对外作战老吃败仗?”吴起说:“我看楚国的主要问题在大臣权势太大和封君太多。大臣的权势太大就不听您的指挥和调度,直接威胁到大王的权威和信誉,他们的权越大,老百姓也就越苦。封君太多,他们不只在各地作威作福,而且大部分肥沃的土地都被他们侵占,国家的赋税也就征收不上来,府库空虚,国家自然贫弱。”悼王说:“你说得太对了,我也深有此感。还有哪些问题,请你再说说。”吴起又说:“楚国有的是土地,列国中哪一国也没有楚国的土广,但楚国的土地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楚国所不足的是人民,然楚国也并不真是人口不足,关键是楚国的人口绝大多数都被大官僚、封君、贵族占住了,因此,国家要人,感到人力不够,要兵,感到兵源不足。而且,低下层人负担过重,难以养家活口,他们的生产所得全被盘剥而光,谁又愿多种土地和开垦荒地?”吴起通过他在宛地的实践,谈了楚国官场中许多腐败和不正之风以及军队中组织痪散和对士兵的虐待等许多问题。他和悼王谈了三天三夜,越谈越投机。悼王深为他的洞察力、分析力及渊博的学识所折服。最后,他向悼王提出:要想富国强兵,只有实行变法改革。悼王说:“我听你的,我把这件大事就交给你了。”

由吴起领导并得到悼王全力支持的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果。原来“贫国弱兵”的楚国很快强盛起来了。吴起统率楚军,驰骋征战,首先征服了南方五岭一带的百越部落,使楚国南部的领土,扩展到今湖南和广西交界的一带。建国以后,在这一带出土的楚文物,已充分证明这一事实。接着又在西面打败了秦国。历来对楚国威胁最大的是北面的三晋,特别是魏国对楚更是虎视眈眈,威胁最大。楚国在北方的一些土地,如原陈、蔡的一些地方,也被他们占去不少。魏国的威胁,成为悼王的心腹大患,不打败他们,压倒他们,悼王寝室不宁。悼王总在寻找机会,希望能战胜他们。机会终于来,悼王十九、二十年(公元前383——382年),魏、赵两国为争夺卫国而交战,齐国协助魏国,于是魏、齐、卫联合伐赵,战况激烈,于赵不利。赵走投无路,便向楚求救。楚国谋臣中有人主张这是三晋内部的事,用不着去管他;也有人主张不如坐山观虎斗,也可派点兵去观望,如果赵快取胜,就帮他一把;不过魏太强,赵要取胜难,当魏快胜利时,就快把兵撤回来,我军不去和魏拼,免得吃亏。吴起力排众议,认为这是出兵战胜魏国的好机会,我们不出兵,魏胜赵后,力量会更强,于我更不利;而我们现在出兵,看来是我们帮赵,而实是赵帮我们,并且现在的楚军,已足以打败魏军,何况还有赵军帮忙呢?有人认为吴起太狂,说魏还有齐、卫帮忙呢!吴起说:齐、卫并不会真正肯下大力气,再者他们的力量并不强,只要打败了魏军,他们就会自动撤走。

楚悼王二十一年(庚子,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命吴起统大军救赵。吴起分析了当时的战局,如果直接赴赵,一是路途较远,楚军需要长途跋涉;二是魏军的主力都到了赵地,而自己国内空虚,不如直接攻魏,攻魏薄弱的地方,这样,既可解赵之围,又可迅速取得战果。这一着果然十分灵验,楚军攻势凌厉,前线的魏军只得赶紧撤回,在州西被楚军打得大败。楚军所向披靡,横扫中原,一直打到黄河边;而赵军也趁势反击,占领魏的棘蒲等地。卫军成了缩头乌龟,齐军则跑回老家了。这一仗打出了楚军的威风,不仅收复了北方原陈、蔡被三晋占去的土地,并又新拓卫一些土地。而且,从战略意义来看,楚、赵从此修好,赵不再参与魏、韩伐楚,从此也就瓦解了三晋联盟,实际是楚在魏的后方找到了一个牵制魏的力量。这样,魏已再不是楚最可怕的劲敌了。正当楚军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捷报不断向郢都都传来的时候,悼王可能太兴奋、太激动了,突然病逝。吴起只得从前线赶回都城,进宫料理悼王的后事。然而,旧贵族屈宜臼、阳城君等人不甘心失败,认为复仇的时机已经到了,他们纠集在一起,借到王宫对悼王进行悼念之机,丧心病狂地向吴起发起突然袭击。吴起情知自己性命难保,急中生智,临死卧伏王尸,并大喊“群臣乱王”,这些疯狂的贵族,仍未停息,继续射杀吴起。乱箭射中吴起,同时也射中王尸。他们将吴起射死犹不解恨,还把吴起的尸体拿出去肢解了,可见他们对吴起的痛恨程度。

悼王的丧事料理完后,楚悼王的儿子芈熊臧继位,为楚肃王。那些杀死吴起的家伙,不仅弹冠相庆,而且又都跑到肃王面前来表功,开始肃王不露声色,只是说:“吴起该杀,你们杀得“好”,要‘赏赐’,还有哪些人?”这些得令智昏的蠢货,一听说有赏,便一个个来争功。肃王要新令尹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一个也不要漏掉,然后要他们回去,等待赏赐。正当这伙权贵在梦想受赏的时候,肃王下了一道命令:要新令尹把他们统统抓捕归案,依法惩处。因为按楚国的法律,凡用兵器触到国王尸体的,一律处死,并罪及三族。除旭城君一个逃走外,其余70多家都被一网打尽。阳城君的封邑也被没收。而这些正是在吴起料想之中的,故《吕氏春秋·贵卒》的作者认为,这是“吴起之智”。

楚肃王(?―前370年),芈姓,熊氏,名臧,汉族,东周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悼王之子。楚悼王刚死,旧贵族射杀吴起,吴起跑入灵堂,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结果贵族殃及楚悼王的尸首。楚肃王继位后,以伤害悼王尸体罪,收捕作乱贵族七十余家,并处以三族之刑。楚肃王四年(前377年),蜀伐楚,取兹方(今湖北松滋),楚被迫筑扦关(今湖北宜昌市西),进行防御。楚肃王六年(前375年),魏攻楚,战于榆关(今河南中牟西南),韩国乘机而攻灭郑国,并迁都至郑(今河南新郑)。楚肃王十一年(前370年)去世,其弟熊良夫继位,是为楚宣王。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在位),汉族,楚国国君,芈姓,原名熊良夫,楚肃王弟,肃王无子,良夫继任。遣师西侵巴地(四川重庆以东巴国东南),前343年又发兵灭亡陈、蔡。令尹昭奚恤当权,北方诸国都怕他。宣王甚异之,大臣江乙告诉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权势作威作福。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为楚威王

楚肃王十一年(370),楚肃王卒,由其弟楚宣王继位。在位期间,对外“广辟土地,著税伪财”(《墨子·公孟》),兼并战争激烈,形势也更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楚宣、威王一方面坚持休兵息民,保持实力,不轻易出击;另一方面则洞察形势,抓住有利时机,也大力加入兼并战争的行列,攻城略地,开拓疆域,使楚国在战国时期出现了最强盛的局面。

当是时年,魏、赵、韩和秦、齐二国势力与日增强,相互竞逐,尤以魏、齐二国为盛,而魏惠文王东征西讨,南侵北战,成了天下霸王,威摄天下。使楚、秦姻亲,相互照应,共同抵御魏、齐的南侵西征,并取得了商洛、泗上的胜利。楚宣王五年(前365年),魏、赵、韩西征伐秦,秦与魏、赵战于陕北、河西,与魏、韩战于洛南,连手,打得秦军节节败退,魏取河西华阴、潼关,赵夺榆关,延安,韩取灵宝至潼关。在陕西东南部,魏、韩连手,大败秦军于洛南,兵指商州古道。楚宣王闻讯,举兵十万,经少习关(武关)、商邑(丹凤)至商州,大战韩、魏联军。翌年,楚、秦十八万联军于商州丹阳击退魏、韩二十万联军的进攻,并于同年在洛南大败魏、韩联军,魏军败退潼关、安邑,韩军败退洛地三川。当时楚为大国,地阔三千余里,将兵七十余万,与秦世代为姻亲。于是,楚宣王随将商州古道以北的广大地区让与秦献公,秦献公铭感五内。及后,楚宣王挥师北上,与魏军战于鲁阳、禹州,大败魏军,夺回鲁阳、禹州二地,围困魏军于许昌。秦师则与魏军战於石门(陕西)、少梁,秦军虽然大败魏师,但是还不能夺回河西之地。

楚宣王七年(362),秦献公卒,二十一岁秦孝公立,秦国河山以东的强国有六,齐、楚、魏、燕、韩、赵并峙。淮北、泗上之间仍有小国十余个。而秦国仍然荒僻在雍州,东受魏欺,南要楚扶。秦不为各国重视,连权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愿意搭理秦国,不能参与中原诸侯的会盟。于是,他愤然喊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在这一年,秦孝公颁布了“求贤令”。卫国人商鞅在这种背景下来到秦国,并很快受到重视。经过商鞅的两次有力的改革举措,使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商鞅变法是先秦最彻底的一场变革,它取消世袭的特权,规定按军功给予爵位和田宅奴隶。从此秦国日益富强

楚宣王十六年(354),魏惠文王兴兵南侵,与楚军决战于许昌之南和方、叶西北的禹州、古城,双方投入兵力各二十万,楚军在许昌之南大败魏师,韩哀侯出兵十万助魏击楚,楚宣王见状,随收兵退守方、叶,汝州、禹州、古城又被韩、魏所占。卫鞅乘此机会,率秦军东进,与魏军战于河西,败魏军于华阴,兵指潼关、韩城、安邑。因魏军主力在许昌、禹州与楚师胶战,华阴、河西魏军防守薄弱。魏惠文王闻讯,急从晋城、晋中调大军二十万进安邑,于韩城、潼关大败卫鞅,击退秦军的进攻。卫鞅随率军南下,攻击洛川韩军,拓地至商南以北。

楚宣王十八年(352),齐联合宋、卫攻围襄陵(今河南睢县),魏惠王以韩国军队击败了齐等三国联军,齐国无奈,只得请楚将景舍出来调停,与魏国和解《水经·淮水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次年,魏又归还赵都邯郸,迫赵盟于漳水之上,强迫泗上宋、鲁等十二诸侯国来朝。

楚宣王二十七年(343),魏惠文王命大将军庞涓率三十万大军伐赵伐齐,齐威王用孙膑退避减灶,示弱骄兵和声东击西之计,于马陵大败庞涓,三十万魏军几乎殆尽。魏国因连年征战,再经此一败,随元气大伤,由盛转衰。魏惠文王天下霸主的地位已开始动摇,齐威王更是趾高气扬,以为天下霸主非他莫属了。卫鞅乘机率二十万秦军东进击魏,意图攻取魏国河西之地,赵军也乘机尽出邯郸,南下攻取魏国的安阳。魏惠文王面对齐、赵、秦的三国入侵,随命大梁、濮阳魏军迎战齐师,魏公子卬率安邑、洛阳二十万魏军迎战卫鞅二十万秦军,自己率军迎战邯郸的赵军。后因公子卬受卫鞅欺诈,兵败河西华阴,随向齐王割地求和,同时让出安阳给赵国,以求罢兵言和。魏国国势一年不如一年了。

楚宣王二十八年(342),时淮北、泗上之间仍有十几个小国,楚宣王率军三十万东进淮北,齐威王率二十万齐军南下泗上,越王之侯率二十万越军出广陵(扬州),北上淮北,宋君偃也率军十万东进徐州,四国军队为争夺淮北、泗上千里膏腴之地而展开了激战,楚宣王审时度势,与越王之侯的二十万越军战于淮北,于江苏淮安、盐城大败越军,越王率败兵退回广陵。楚宣王随挥师北上,于徐州大败宋军、齐兵,夺得徐州,宋君偃率残兵逃回商丘。然后,楚军与齐军大战于枣庄、临沂,双方相持数月,互有胜负,最后,楚军集中优势兵力,于枣庄大败齐军,接着又在临沂打败齐军,齐军向东撤走,夺得日照、连云港等海岸地带。淮北、泗上争夺战以楚军全胜而告终,除了山东的几个小国外,淮北、泗上的十几个小国尽入楚国版图。

正当楚宣王与齐、越、宋三国军队大战淮北之时,卫鞅率二十万秦军出蓝关兵分二路,一路东出洛南,一路东出商洛古道,二路秦军会合于商州,赶走商州西南面丹江一带的数百楚军,接着又挥师东出,夺取具有数千楚军把守的丹凤和少习关(武关),并派大军驻守商洛、丹凤和少习关。把丹江以北,少习以西,连同整条商洛古道并入秦国版图。楚宣王闻讯,命十万楚军驻守淮北、徐州、泗上,率二十万楚军班师回荆州。楚宣王派使者质问秦孝公说:“楚秦世代姻亲,推心置腹如兄弟,昔日我助秦败三晋,并将洛南至灵宝七百里地让与你父献公,约定商州和商州古道乃楚、秦所有,共同经营管理。今你乘我率师东进,兴兵东出商洛,赶走我商州、丹凤、少习驻军,是何道理?莫非你想撕毁楚秦世代姻亲,与楚交恶吗”?

秦孝公听后落泪地说:“这些都是卫鞅背着我干的,只怪我当初把二十万大军的兵权交给了他,而今悔之不及呀”!使者随回荆都禀报楚宣王,秦孝公见楚国使者一走,立即八百里快传卫鞅说:“你有大功于秦,本欲与你共同分享秦国,今楚宣王派使者前来,它日必兴师问罪,奈何。现将商州、洛南、丹凤七百里地赐给你,命你为侯,封你为商,你可自立,不必再回咸阳了”。卫鞅不知是理,随号商君,自立商国,并改姓名为商鞅,接着令军士大兴土木,建造从商洛到商南的第一座规模宏大的城池商邑(在现丹凤县),阻断商洛到商南的商州古道,并增高加固少习关,以大军十万驻扎商邑、少习,大军十万驻扎商州、洛南,并招兵买马,扩军备战。楚宣王大怒,正想举兵讨伐卫鞅,前方快马来报,齐威王正聚集军队,南下泗上,魏惠文王举兵南下周口。楚宣王西伐卫鞅的事随暂时放下,令大将屈武(屈匄之父)率十万楚军驻守商南、浙川,然后移师十万于周口、阜阳,十万于徐州、淮北。魏、齐军队闻讯,随不敢南下。翌年,楚宣王重病,岁末死,在位三十年。临死前,乃念商州楚地。

虚心纳谏

西元前353年,楚宣王任命昭奚恤为令尹,江乙进言:“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他家里去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况且一有专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狐假虎威

原文

楚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于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兵甲也——犹百兽之畏虎也。”——————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译文

楚宣王问群臣,说:“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老虎寻找野兽以便吃了充饥。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我掌管森林中的野兽,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兽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知道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以为是害怕狐狸。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楚威王(?―前329年),芈姓,熊氏,名商,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宣王之子,也继承了宣王救赵伐魏与开拓巴蜀的格局,是战国时代楚国继楚悼王以後使楚国国势发展最强的君王。他一生以恢复庄王时代的霸业为志业,力图使楚国冠绝诸国之首。旧说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疆,尽取吴地,在长江边在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南京城)。宋代有所谓威王埋金的故事,楚威王觉得南京“有王气”,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楚威王七年(前333年)大军伐齐,与齐将申缚战於泗水,进围徐州,大败申缚。楚国的势力至此不仅直推泗水之上,更扩张到长江中下游与江淮地区。楚威王的声望,显赫一时。威王十年而卒,子楚怀王熊愧继位。

338年(楚威王二年),秦孝公去世,秦国内部发生动乱,商鞅被害。楚国、韩国和赵国奉行联秦以制魏的方针,前337年,楚威王、韩昭侯、赵肃侯都派使者前往秦国,向秦惠文君致贺。与之同时,蜀王使者也前往秦国向秦惠文君致贺。《史记 秦本纪》记载:“惠文君元年,楚、韩、赵、蜀人来朝”。

当时,齐国在齐威王的治理下已经日益强盛,最终在马陵之战击败了魏国。前334年(楚威王六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相约并力讨伐楚国。此事引起了楚国的极大愤怒。

333年(楚威王七年),楚威王以景翠为楚师元帅,歼灭越师主力,杀死越王无强,尽取越人所占吴地。越人从此离散,成为楚国的附庸。最终,越国在楚怀王时彻底灭亡。

在楚国灭掉越国的同一年,即前333年(楚威王七年),景翠在攻灭越国后,移师北上,与齐师大战于徐州,击败齐国,进围徐州,取得了楚威王在位期间的最大胜利。此战之后,楚国达到了他在战国时期的顶峰,其版图,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五岭,北至汝、颖、沂、泗,囊括了长江中下游以及支流众多的淮河流域,根据《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苏秦曾对楚威王说:“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苏秦出生不久,还没有燕昭王,此时楚国是楚威王,所以最有可能是苏秦三四十岁的时候和年长的楚威王说的呢)

《史记 苏秦列传》记载,楚威王曾对苏秦说:“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不见胜也;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县旌而无所终薄。”由此可以反映出楚威王对当时楚国所处局势的清醒认识。

332年(楚威王八年),魏国将阴晋(今陕西华阴东)献给秦国,从此掀起了割地赂秦之风。阴晋易手之后两年,河西魏地全部被秦国攻占。又一年后,秦国又开始侵占河东的魏地了。

329年(楚威王十一年),楚威王去世,在位十一年,子熊槐即位,是为楚怀王。

当今经过专家考证,所谓前333年,楚威王灭亡越国其实是楚国和齐国交战,起因是齐、魏徐州相王,与越国无关。所有先秦史书中都没有提到过越国和楚国在前333年有过交锋,而越国真正破灭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306年,也就是秦武王举鼎而死的第二年。那时候,本来是越王无疆和楚王商量好一起进攻齐国,但是楚怀王没有出兵,这就引起了越王的不满。齐国因为受不了越国的进攻,便和越王讲和,一起进攻楚国。谁知道,越国刚和楚国一交战即战败,越王无疆被杀,楚国大并越国土地,成为当时最大的“巨无霸”。楚怀王设江东郡,越国退守会稽。终战国之世,始终都没有再次进入历史的记载当中。这是当时名动一时的大事,使得中原各国无不惊恐。

楚怀王(前怀王熊槐)即熊槐。

楚怀王(?―前296年),芈姓,熊氏,名槐,汉族,战国时期楚国国君,为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楚国本来是六国中的强国,拥有强大的国力,但楚怀王贪婪成性,屡次中秦国丞相张仪的计谋,得不偿失,本是齐国的坚定盟友,却背齐投秦,把楚国的国力耗尽,终于身死异国。

熊槐(360—前296):战国时楚国国君。

他是楚威王之子、楚顷襄王之父,史称楚怀王,公元前328年~公元前299年在位。

曾被山东六国推为纵约长。又乘越内乱,攻灭越国,设郡江东。但他排斥改革派,误信秦说客张仪,毁坏齐、楚联盟先后败于秦、齐,失去汉中等地。在位时利令智昏,任用佞臣令尹子椒、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宠爱南后郑袖,排斥左徒屈原,致使国事日非。前299年入秦被扣,死于秦。

公元前313年,秦国张仪欺骗怀王要其以断绝齐国之交换取秦国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与齐国断交后只得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前311年秦国攻取召陵,三战皆败,楚国于是走向没落。

到公元前306(楚怀王二十三年),楚国乘越内乱的时候,联合齐国进攻越国,占领越国位于原吴国故地的国都,杀死越王无强,把原来吴国一直到浙江的土地全部攻下,并设江东为郡。越国因此分崩离析,残部逃往越国故地,各族子弟们竞争权位,有的称王,有的称君,居住在长江南部的沿海。

公元前29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秦昭王约怀王在武关会面。怀王不听昭睢、屈原劝告,决定前往武关,结果被秦国扣留,秦王胁迫怀王割地,怀王不肯。怀王被扣留期间,楚人立太子为王,是为楚顷襄王。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逃走,秦人封锁通往楚地的道路,怀王逃到赵境,赵国不敢收留他,怀王企图逃往魏国,但被秦国追兵捉回。

公元前296年怀王在秦国病逝,秦国把遗体送还楚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张仪至秦,详醉坠车,称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仪以吾绝齐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遗北辱齐王。齐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齐交合,张仪乃起朝,谓楚将军曰:“子何不受地?从某至某,广袤六里。”楚将军曰:“臣之所以见命者六百里,不闻六里。”即以归报怀王。怀王大怒,兴师将伐秦。陈轸又曰:“伐秦非计也。不如因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於秦,取偿於齐也,吾国尚可全。今王已绝於齐而责欺於秦,是吾合秦齐之交而来天下之兵也,国必大伤矣。”楚王不听,遂绝和於秦,发兵西攻秦。秦亦发兵击之。

十七年春,与秦战丹阳,秦大败我军,斩甲士八万,虏我大将军屈匄、裨将军逢侯丑等七十馀人,遂取汉中之郡。楚怀王大怒,乃悉国兵复袭秦,战於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楚,至於邓。楚闻,乃引兵归。

十八年,秦使使约复与楚亲,分汉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原得张仪,不原得地。”张仪闻之,请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於子,柰何?”张仪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郑袖,袖所言无不从者。且仪以前使负楚以商於之约,今秦楚大战,有恶,臣非面自谢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仪。诚杀仪以便国,臣之原也。”仪遂使楚。

至,怀王不见,因而囚张仪,欲杀之。仪私於靳尚,靳尚为请怀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无秦,必轻王矣。”又谓夫人郑袖曰:“秦王甚爱张仪,而王欲杀之,今将以上庸之地六县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宫中善歌者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贵,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郑袖卒言张仪於王而出之。仪出,怀王因善遇仪,仪因说楚王以叛从约而与秦合亲,约婚姻。张仪已去,屈原使从齐来,谏王曰:“何不诛张仪?”怀王悔,使人追仪,弗及。是岁,秦惠王卒。

二十年,齐湣王欲为从长,恶楚之与秦合,乃使使遗楚王书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张仪走魏,樗里疾、公孙衍用,而楚事秦。夫樗里疾善乎韩,而公孙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韩、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则燕、赵亦宜事秦。四国争事秦,则楚为郡县矣。王何不与寡人并力收韩、魏、燕、赵,与为从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乐听,则王名成矣。王率诸侯并伐,破秦必矣。王取武关、蜀、汉之地,私吴、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韩、魏割上党,西薄函谷,则楚之彊百万也。且王欺於张仪,亡地汉中,兵锉蓝田,天下莫不代王怀怒。今乃欲先事秦!原大王孰计之。”

楚王业已欲和於秦,见齐王书,犹豫不决,下其议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听齐。昭雎曰:“王虽东取地於越,不足以刷耻;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耻於诸侯。王不如深善齐、韩以重樗里疾,如是则王得韩、齐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赵攻上党,楚攻河外,韩必亡。楚之救韩,不能使韩不亡,然存韩者楚也。韩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为塞,所报德莫如楚厚,臣以为其事王必疾。齐之所信於韩者,以韩公子眛为齐相也。韩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齐、韩重樗里疾,疾得齐、韩之重,其主弗敢弃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里子必言秦,复与楚之侵地矣。”於是怀王许之,竟不合秦,而合齐以善韩。

二十四年,倍齐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赂於楚。楚往迎妇。二十五年,怀王入与秦昭王盟,约於黄棘。秦复与楚上庸。二十六年,齐、韩、魏为楚负其从亲而合於秦,三国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质於秦而请救。秦乃遣客卿通将兵救楚,三国引兵去。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与楚太子斗,楚太子杀之而亡归。二十八年,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复攻楚,大破楚,楚军死者二万,杀我将军景缺。怀王恐,乃使太子为质於齐以求平。三十年,秦复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驩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於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驩,则无以令诸侯。寡人原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原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柰何绝秦之驩心!”於是往会秦昭王。昭王诈令一将军伏兵武关,号为秦王。楚王至,则闭武关,遂与西至咸阳,朝章台,如蕃臣,不与亢礼。楚怀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彊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於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乃欲立怀王子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於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於齐,齐湣王谓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曰‘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然则东国必可得矣。”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太子横至,立为王,是为顷襄王。乃告于秦曰:“赖社稷神灵,国有王矣。”

顷襄王横元年,秦要怀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应秦,秦昭王怒,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十五城而去。

二年,楚怀王亡逃归,秦觉之,遮楚道,怀王恐,乃从间道走赵以求归。赵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与秦使复之秦。怀王遂发病。

顷襄王三年,怀王卒于秦,秦归其丧于楚。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绝。

优柔寡断,以致身死

楚怀王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在中原齐、秦两大国的斗争中,首鼠两端,所以遭到齐、秦两国的攻击。楚怀王二十年,齐宣王写信劝楚背秦与齐和好,当时秦国已是秦武王的第二年,张仪已死,怀王于是听从令尹昭睢的建议背秦亲齐。怀王二十四年,秦昭王即位。秦昭王的母亲是楚人,力主与楚和好,秦以厚礼送给楚王,怀王又背离齐国与秦和好,并到秦国迎女,从而结成婚姻之好。怀王二十五年,楚怀王与秦昭王相会于黄棘(今河南新野县东北),秦国退还侵占的上庸地给楚。

楚、秦联合对齐构成威胁,于是齐国就联合韩、魏进攻楚国。韩、魏本与秦"连横"对付齐、楚,但秦国在同韩、魏和好的同时,照样对它们进攻,如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出兵攻占了韩国时大县宜阳(今河南宜阳西),斩杀韩卒6万。秦昭王四年攻取韩国武遂(今山西垣曲县东南)。秦昭王元年攻魏皮氏(今山西河津县西),未被攻下。

秦昭王四年,秦攻占魏国的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东南蒲州镇)、晋阳(今山西芮城县西)、封陵(今山西芮城县西南)三地。于是韩、魏两国投向齐国。

大致在齐宣王十年(公元前310年)以前,齐国的田文继其父田婴袭了薛的封号,号称为孟尝君或薛公,并当上国相,掌握齐国大权。韩、魏的倒向齐国,除秦国的进逼外,还与孟尝君的合纵策略有关。孟尝君在韩、魏投向齐国后,就发动向秦国的盟国楚国进攻。齐宣王十九年,齐、魏、韩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在垂沙大败楚军,杀死楚将唐蔑(或作唐昧),楚国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土地全部丧失,被韩、魏两国分得。宛地是一个富庶的地方,是楚国北进中原的门户和长期经营的重要战略重地,它的丧失就堵死了楚国北进的道路。

楚不敌三国的进攻,于是把太子横送到齐国作人质,向齐国屈服。

楚国向齐屈服是秦国最担心的,秦国于是在楚怀王二十九年出兵攻楚,斩杀楚军2万,楚将景缺被杀。次年,秦再攻楚,占领八城。同时秦昭王给楚怀王去信,约怀王在武关相会,以结两国友好。怀王接到信后感到难办,想前去相会,怕再被欺骗;不去,又怕秦国发怒,遭到更严重的打击。令尹昭睢主张不去,认为秦国不可信,它有兼并诸侯的野心,我们只要增加兵力防守就是了。怀王的儿子子兰却极力劝他前往,认为不应断绝了秦人的欢心,楚怀王于是决定前往。

秦昭王根本没有到武关,只派一将军在武关埋伏,假称秦王。楚怀王一进武关,秦军遮闭关门,把怀王劫持到咸阳,在章台朝见秦昭王,不以国君礼接待他,而把他当作一蕃臣。怀王大怒,失悔未听昭睢的话。秦国把怀王软禁起来,要挟他割让巫、黔中郡给秦,以结两国之好。楚怀王也准备同意与秦结盟,秦昭王却坚持要先割地后结盟。怀王十分生气地说,秦国欺骗我又强迫要我给他土地,就坚决不给,秦国就把他关在秦不让回国。

楚怀王被囚在秦,国内大臣于是从齐国接回太子横立为王,就是楚顷襄王,并通知秦国,楚国内已有新国王了。

楚顷襄王元年(公元前298)秦昭王见怀王不给他土地,楚国内又立了新王,就发兵出武关攻楚,大败楚军,斩杀楚军5万人,夺取析(今河南浙川)地15 座城而去。次年,怀王从秦逃走,被秦国发现,堵塞通往楚的道路。怀王恐惧,从他道逃到赵国。赵惠王年幼即位,他的父亲赵武灵王在代地未归,惠王不敢让怀王进国。怀王打算逃到魏国,被秦人追上,又把他劫持到秦国。楚怀王受这样折磨,到秦就病倒,顷襄王三年他就死在秦国。当秦国把怀王的尸体送回楚国时,楚国人人都感到悲痛,秦、楚关系也就彻底破裂了

楚顷襄王熊横,汉族。芈姓,熊氏,名横,公元前298-263在位,在位时楚国已处于衰落状态。楚国自公元前312年丹阳、蓝田之役,被秦国打败以后,便一直受秦国欺压。楚怀王便想重新和齐国联合,而秦昭襄王则给楚怀王写信请他到武关(在陕西丹凤县东南)相会,当面订立盟约。尽管大夫屈原力阻,但楚怀王还是听信了公子子兰的话去了秦国。但一到秦国后,秦昭襄王就将楚怀王押到咸阳软禁起来,一年多后病死在秦国。

楚国的大臣们听到国君被押,便立太子熊横为新的国君,即楚顷襄王。而强秦见打击楚的时机成熟,于公元前 279年令白起率军进攻孤立无援的楚国,并决定长驱直入楚国腹地,给楚以毁灭性打击。最终秦军大败楚军,掠取十六城 。公元前280年楚割上庸、汉北等地予秦。公元前278年,秦兵继续进攻,攻陷楚都郢,迫楚顷襄王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最后,秦军又西取西陵 (今湖北宜昌),再向东攻占竟陵 (今潜江西北)直至安陆一带,向南直达洞庭湖边。大别山以西的江汉地区尽为秦有,从此楚国本土丧失殆尽,楚国更加衰弱下去,直至灭亡。 公元前263(楚顷襄王三十六年),楚顷襄王病死,在秦国做人质的太子完逃回楚国立,是为楚考烈王。

楚考烈王(?―前238年),芈姓,熊氏,名完,汉族,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顷襄王之子。楚考烈王继位后,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迁都寿春。楚、赵结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八万大军,奔赴赵国。《史记》说考烈王有三子。《战国策》说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嫣。

楚考烈王即位后,以春申君黄歇为令尹,赐淮北地十二县,由陈国故都陈郢(河南淮阳)迁都寿春(安徽寿县)。楚、赵结盟,楚考烈王令春申君以八万大军,奔赴赵国。《战国策》和《史记》说: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患之。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嫣。李嫣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

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黄歇被任为令尹后,秦即对楚发起了攻击,以试探楚国态度。黄歇为奉行其亲秦附秦路线,割州陵(今湖北咸宁西北)给秦,秦也就继续维持“善楚”政策。接着,秦执行“远交近攻”策略,兵锋又集中指向三晋。

其间,韩、魏早已被逐步削弱,唯赵尚强,故秦与赵的争夺极其激烈。公元前270年(楚顷襄王二十九年),秦攻赵,越过韩之上党,进围赵之阏与(今山西和顺)。次年,赵命赵奢率兵往救,大破秦军,阏与之围遂解。

公元前262年,楚割州陵与秦后,秦命白起大举攻韩,攻取了野王(今河南沁阳),绝上党通韩都新郑之路。韩欲献上党与秦求和,但上党郡守则欲以上党与赵,联赵抗秦。赵国接受,遣老将廉颇率军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以拒秦。秦命白起、王[齿乞](齕 he)率军进攻,廉颇坚壁固守,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公元前260年(楚考烈王三年),赵孝成王误中秦反间计,改以无实践经验的赵括(赵奢子)取代廉颇,结果被白起打得大败。赵括全军覆没,本人亦战死,赵国从此削弱。此即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公元前259年(楚考烈王四年),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息为由,建议允许赵、韩割地请和。秦昭王同意。秦退兵后,赵拒绝割地给秦,秦昭王又想派白起攻赵,白起认为时机不成熟,托病不出征。秦昭王改派五大夫王陵进攻赵都邯郸。赵国军民奋力抵抗,王陵失利。秦昭王重又想派白起出征,白起终称病不行。秦昭王只得派王齕取代王陵,王齕亦攻邯郸不胜。范睢于是荐举郑安平为将,加强对赵的进攻。在这严峻时刻,赵孝成王向魏、楚求救。公元前258年(楚考烈王五年),赵平原君赵胜奉命前来楚国。他想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却只选出十九人。这时一门客毛遂自荐随往,赵平原君以为他在门下三年,未闻其能,不肯带他去。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赵平原君正在用人之际,就带毛遂同去了。

赵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毛遂于是拔剑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说:“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赵平原君回国后,楚国出兵救赵(《史记·平原君列传》。)这时,魏安釐王虽已出兵救赵,却又害怕秦国报复,故命魏将晋鄙留军壁邺(今河北磁县南),停止不进。魏信陵君恳请魏安釐王宠姬如姬窃取兵符,击杀晋鄙,领兵大败秦军于邯郸城下,秦将郑安平投降,王?败退,邯郸之围遂解。

这次救赵败秦,魏信陵君起了重要作用,当然与楚国出兵也是分不开的。据《史记》的《春申君列传》、《平原君列传》等载,楚军救赵的统帅是黄歇。然据《史记·楚世家》载,则是景阳。黄歇执掌楚国军政大权,由黄歇主持调兵遣将,组织救赵行动,是无疑问的,而奔赴前线直接指挥作战的,当是景阳。

秦罢邯郸后,立即对魏国进行报复,攻取了安邑。第二年,即公元前256年(楚考烈王七年),秦又攻韩、赵,韩、赵惨败,各国震动。西周君恐惧,与诸侯联合,出伊阙(今河南洛阳西南龙门)攻秦。秦昭王命秦将[]攻打西周,取河南(今洛阳西,西周君都邑),西周遂亡(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元年),周考王封弟揭于王城(今洛阳西,即河南),号西周,是为周桓公,亦称西周君。故此西周,是周考王分封的诸侯国。这年西周亡,依附西周的周赧王亦卒,秦取九鼎宝器。)正在救赵解邯郸之围的楚将景阳,当秦攻韩、赵时,亦继续率军援赵,故《史记·楚世家》有“(楚考烈王)七年,(景阳军)至新中,秦兵去”的记载。新中,《索隐》以“中”字误,应为新市,在巨鹿境。《正义》:“新中,相州安阳县也。七国时魏宁新中邑,秦庄襄王拔之,更名安阳也。”则此新中在安阳。

西周亡后,东周(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西周威公卒,少子公子根与太子朝争立,韩、赵支持公子根叛立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是为东周惠公。周王畿分裂为西、东两部分,故自此又有“西周”和“东周”之称。)君虽尚存,则再不称王,从此史家以秦王纪年。故秦虽败在邯郸城下,但实力未减,仍取得重大胜利,楚等国援赵抗秦,虽解了邯郸之围,但三晋接着又遭到很大创伤,形势对楚国日益不利。

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相国春申君为此甚为忧愁,虽然进献了许多妇人,却始终没能生儿子。

这时赵国李园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他设计了计谋,先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宠爱。当李园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就和妹妹商量了一个计谋。

李园妹妹向春申君说了一番话,春申君认为很对。“君王宠信你,就连兄弟也不过如此。现在你当楚国相国已经20多年,可是楚王还没有儿子。等到楚王死后,必然拥立兄弟为王。楚国王位更换,必然重用自己的亲人,您又怎么能长久得到宠信呢?不仅如此,您出任宰相的时间又长,难免对大王兄弟有许多失礼得罪之处。将来大王兄弟如果真能登上王位,您定会身受大祸,又怎能保全相国和江东的封地呢?现在臣妾已经知道自己怀有身孕,旁人却谁也不知道。臣妾受你的宠爱还不算久,假如能凭你的高贵身份而把臣妾献给楚王,那楚王必然会宠爱臣妾。万一臣妾能得上天保佑生个儿子,那岂不是你的儿子作了楚王,到那时楚国的所有不尽在你的掌握之中吗,这和面对着不可猜测的罪过相比,哪一个更好呢?”春申君认为这话很对,就向楚王说进献李园妹妹。后来果然生了一个男孩,立为太子,立李园的妹妹为王后。考烈王也很重用李园,因而李园也就掌握了朝政。

李园深恐春申君越发骄纵或者泄漏内幕,因此就在暗中养着刺客,想杀死春申君灭口,不过有很多人知道这件事。只是春申君不作晓。当春申君作楚相国第二十五年时,考烈王生病了。朱英对春申君说李园有害他之心,而春申君却不相信。17天后,楚考烈王驾崩,李园果然先入宫中,暗中在棘门内布置刺客。当春申君经过棘门时,李园的刺客从门两边跳出杀死他,然后将他的头割下丢到棘门外,同时又派人杀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李园的妹妹所生的孩子,被立为幽王。

在古代人治的社会中,如果与王室能沾上血缘关系,那么权力地位肯定会非常的显赫尊崇。尤其是那些最高权力者的母系势力,通常都能把持朝政、独揽大权。历史上的武则天、慈禧太后等之所以能独占最高权位,还不是因为她们的儿子都当了皇帝。所以吕不韦、李园之流,不惜代价,以自己的爱人或者妹妹为工具,精心谋划,极力游说,等这些女性工具当上母后之后,自己飞黄腾达的日子也就来临了。

李园比吕不韦高明一着的是他没有直接向楚考烈王进献妹妹,而是通过了春申君这个跳板使其妹成为母后。李园深知,让与楚王亲近的春申君推荐妹妹比自己强有力的多。而且最后收拾掉这个人,也是最容易的。

奸臣手段,何其毒也,但最毒的莫过于这个任人唯亲的人治制度。有人治而无法治,只知私人关系而没有科学公正的选拔、任用制度,那么类似李园、吕不韦这种大奸大恶肯定会不断涌现、大行其道。

也有史料认为考烈王还有其他儿子。司马贞《史记索隐》说:“楚捍有母弟犹,犹有庶兄负刍及昌平君,是楚君完非无子,而上文云考烈王无子,误也。”也有史料说楚王负刍是楚哀王的庶出哥哥,昌平君是负刍的弟弟,也相当于说负刍和昌平君也是考烈王的儿子。

楚考烈王故事很复杂,曾有四个儿子相继为楚王:

1、楚幽王,238-228年,李园妹之子,李园辅政,杀春申君。

2、楚哀王,228-228年,只有两个月,李园妹之次子。

3、楚王负刍,228-223年,负刍诬蔑李园妹之子为私生子,非正统。可能是项燕引导的政变。秦王翦攻楚寿春,败而亡。

4、昌平君,楚考烈王做太子时质于秦,娶秦王女而生子。秦楚亲善,封为秦昌平君,任相国,迁陈郢以安扶楚民,后反秦,被项燕推举为楚王。

楚幽王(?―前228年),芈姓,熊氏,名悍,汉族,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考烈王之子(一说经过李园设计,楚幽王实为春申君之私生子)。

幽王十年(前228年)三月,幽王卒,同母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1930年代安徽寿县的楚幽王墓被军阀盗掘。

楚幽王,楚考烈王之子(一说经过李园设计,楚幽王实为春申君之私生子)。后来李园又设谋陷害,以自己取代春申君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楚幽王三年(前235年),秦国继攻赵国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无功而退。

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三月,楚幽王卒,同母弟熊犹代立,是为楚哀王。

《战国策》中记载:楚考烈王没有儿子,相国春申君为此甚为忧愁,虽然进献了许多妇人,却始终没能生儿子。这时赵国李园想把自己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他设计谋,先把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得到春申君的宠爱。当李园知道妹妹有了身孕,就和妹妹商量了一个计谋。使得春申君又将她献给了楚考烈王。进宫不久后的李环,生下一子,名熊悍,后被立为太子。因此,楚考烈王开始重用李园,使得李园很快就掌握了朝政。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春申君听说李园有害他之心,但却不相信。十七天后,楚考烈王驾崩,李园果然先入宫中,暗中在棘门内布置刺客。当春申君经过棘门时,李园的刺客从门两边跳出杀死他,然后将他的头割下丢到棘门外,同时又派人杀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太子悍继承了王位,为楚幽王。李园取代春申君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楚哀王(前228年在位),汉族,芈姓,名熊犹,楚幽王之弟。哀王继位二月余,哀王异母弟负刍的门客杀哀王。楚哀王就这么死了。

楚哀王(前228年在位),芈姓,熊氏,名犹,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幽王同母弟。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熊犹继位,是为楚哀王。楚哀王在位仅两个多月,就被异母兄负刍的门客杀死,其母王太后李美人也被杀,舅舅李园家满门抄斩。负刍自立为楚王。

公元前228年,执掌楚国政权只有十年的楚幽王英年早逝,魂归西天。他的亲弟,考烈王与李环所生的次子熊犹,在大臣们的拥立下,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规则,登基为王,是为楚哀王。但是,楚哀王仅仅只在楚王的宝座上坐了二个月,就被他人赶下了台,且命丧黄泉。发动这场宫廷政变的人是负刍,楚幽王熊悍和楚哀王熊犹的庶兄。负刍既是庶兄,没有王位继承权,他本应该尽力辅佐,效力楚廷,共同抗击暴秦,为何却冒天下之大不匙,将自己的弟弟打翻在地,落下个弑王窃国的千古骂名?深入地研读了楚国发展史后,我们才知道,原来,这场血光之灾,早在他们的父王考烈王当政时,就埋下了祸根!当年,赵国人李园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竟然与楚国令尹,封号为春申君的黄歇,合演了一场绝妙的“双簧”。李园将自己美若天仙的妹妹李环献给黄歇,黄歇与李环享尽鱼水之欢,待李环有了身孕后,却又瞒过考烈王,将李环献给了考烈王。娇艳无比的李园很快就得到了考烈王的宠信。不久后,李环在王宫中竟然产下了一对双胞胎,就是后来被称为幽王和哀王的熊悍、熊犹。

楚王负刍(?―前223年),芈姓,熊氏,名负刍,汉族,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考烈王之子,楚哀王庶兄。公元前228年,负刍的门客杀死楚哀王,负刍自立为楚王。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

楚王负刍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军伐楚,大破楚军,占十余城。他向秦国提出,拟献青阳(今湖南长沙)以西地以求和。秦仍派二十万大军攻楚之平舆(今河南平舆北)、寝(今安徽临泉)和陈城(今河南淮阳)等地。楚军趁秦军不备,进行反击,大败秦军,杀秦军七个都尉,收回失地。 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年),他因不愿献青阳以西地,并派楚军袭击原楚都郢所在地的秦之南郡(今湖北武汉以西至四川巫山以东;郡治设在今湖北江陵东北郢城,后迁江陵)。同年,秦始皇出兵六十万攻楚。他出动主力拒秦;大将项燕被秦军击败后自杀。

楚王负刍五年(公元前223年),秦军攻入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楚王负刍被俘,楚国灭亡。楚王负刍的弟弟昌平君熊启在淮南被拥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后来,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兵败自杀。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又向江南楚地进攻,尽占楚境15年(公元前222年—公元前208年)。

公元前223年在位,汉族,芈姓,熊氏,名启。《索隐》说为楚王负刍之弟,或曾任秦相国。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反秦于郢陈,后作战不利,向江南败退,楚王负刍五年(前223年),秦军攻占楚都寿春,负刍被俘。昌平君在淮南被拥为楚王,定都兰陵,以长江为屏障,据吴越之地。秦军蒙武来攻,昌平君兵败自杀。楚国灭亡。

义帝即熊心。

楚义帝:即熊心,战国时楚怀王熊槐之孙,楚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项梁起事,采纳范增的建议,自称武信君并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从民望。项梁在定陶败死,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兵救赵。又令刘邦西向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杀宋义,在钜鹿大败章邯,怀王遂以项羽为上将军。后来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答覆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怀王,于是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弑怀王于长江中。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秋七月,陈胜、吴广于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起事反秦,夺取陈县后,遂立国号“张楚”,陈胜自称楚王。天下英雄响应,九月,楚人刘邦起兵家乡丰县(今江苏丰县),响应陈胜吴广起义,东攻沛县(今江苏沛县),被萧何等人拥立为沛公(即沛县长官)。同月,楚国名将项燕之后项梁、项羽叔侄起兵于会稽(今绍兴),项梁自号武信君。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腊月,陈胜被秦将章邯击败,下落不明。同年夏六月,项梁获悉陈胜确已遇害的消息,遂召集刘邦等各路将领至薛县(今山东滕县)商议反秦大计。谋士范增献策说:“陈胜败固当(理所当然)。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熊槐)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所以)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楚王后代)而自立,其势不长(不能长久)。今君(项氏叔侄)起江东,楚蜂起(蜂拥而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不复立楚之后也《史记·项羽本纪》”。项梁采纳范增的建议,访楚王后裔怀王之孙熊心立为楚怀王,定都于盱台(今江苏盱眙)。熊心与其祖父谥号相同,以期承袭其威望,“从民所望也”。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秋九月,秦将章邯于定陶(今山东定陶县)击败楚军,项梁兵败丧命。此时,刘邦、项羽仍在攻打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而陈胜旧部吕臣驻守“张楚”旧都陈县(今河南淮阳),均位于定陶西南边,倘若秦军乘势南下,盱台危矣。刘邦,项羽为稳定军心,保卫怀王,抵御秦军,急移师东归,并请怀王北上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吕臣也觉形势严峻,弃守陈县,投奔怀王,驻军彭城东,与驻彭城西边的项羽,驻砀郡(今安徽砀山)刘邦彼此形成犄角,互为声援。而秦将章邯“已破项梁,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楚正面军事压力暂时消退,怀王开始着手整顿楚国政局,并亲理楚国军政事务,积极策划伐秦灭秦总的战略布置。

闰九月,“怀王并吕臣,项羽军自将之”,即将项羽、吕臣二支军队合并一处由自己直接统帅,怀王开始掌统南方各路反秦义军。怀王破格提拔宋义为卿子冠军,确立自己亲信掌握兵权,率项羽、范增、英布等将北上救赵。同时发表了著名政治宣言,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并同意刘邦收集项梁、陈胜余部西行攻秦。但项羽不愿北上救赵,更愿与刘邦西行入关。怀王认为“项羽为人慓悍,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没有答应项羽要求,而只遣沛公西行攻秦。

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冬十月),沛公刘邦“入破咸阳,平秦”。二个月后(冬十二月),项羽于巨鹿大破秦军主力后拥兵四十万继刘邦入关,“诛秦王子婴,屠杀咸阳”。

秦亡,项羽因晚于刘邦入关,故使人还报怀王要求改变先前“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约定,怀王不允。项羽原本就对怀王不肯遣他与沛公俱西入关有所怨恨,此时更为恼怒,怨曰“怀王者,吾家(项家)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专主约(怎么一个人主持约定)(《汉书·高帝纪》),又曰:“天下初发难时,假立诸侯后(后裔)以伐秦。然身被坚执锐首事,暴露于野三年,灭秦定天下者,皆将相诸君与籍(项羽)之力也。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分地称王)(《史记·项羽本纪》)”。春正月,项羽佯尊怀王为义帝,“实则不用其命”。春二月,项羽仿效旧制,大行分封王侯。并自立西楚霸王,将义帝都城彭城据为已有,借口“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迫义帝迁都于长沙郡郴县。郴县地处五岭北麓,古为南蛮百越之地,位于湘江干流耒水上游河谷。战国初期,仍处于“各以邑落自据”的氏族社会,楚人称其为“菻”,意为长满青蒿的地方。战国中期,楚悼王拜吴起为相“南平百越”,“菻”为楚征服,为楚南边陲。楚怀王熊槐时期,方形成一定规模的城邑,故改称为“郴”,(据楚“鄂君启舟节”铭文考证,原篆左从“邑”,右从“廪”之初文的楚篆字是“郴”的通假字,原意引申为“边远之邑”)。郴城怎比得上彭城繁华。义帝自然不肯移身迁都,仍居彭城。

义帝元年(公元前206)夏四月,项羽欲还都彭城。怎肯让义帝与其共居一城,故派遣将士迫义帝徙郴,义帝无奈只得出都就道,但左右群臣,依恋故乡,怨声载道,未肯速徙。项羽大怒,暗令义帝途经之地的三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欲将义帝击杀于途中。义帝元年,即汉王元年(公元前206)冬十月,英布遣将追杀至郴县,将义帝弑于郴城穷泉傍。郴人怜之,将义帝葬于城邑西南边的后山。

汉二年(205)三月,汉王刘邦统大军东渡黄河直指洛阳,途经新城(今河南商丘),遇三老董公获知义帝死讯,汉王十分悲痛,令三军发丧,缟素三日。发檄文布告全国:“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史记·高帝本纪》)”。天下诸侯响应,汉王得各路大军,共计五十六万人,杀奔彭城,讨伐项羽,揭开三年楚汉之争序幕。

公元前202,刘邦灭项羽,统一天下,建立汉王朝后,遣王陵、周勃、樊哙三侯至郴为义帝发丧。后人建祠庙以祀义帝,并将三侯所过永兴、桂东,建立三侯祠以祀。

,怀王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拟令沛公西略地入关。项羽奋怨秦破项梁军,愿与沛公偕而西。怀王诸老将皆进谓项羽僄悍猾贼,凡所过无不残灭,不如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怀王乃卒不许项羽而独遣沛公。沛公先破咸阳,秋毫无所犯。秦王子婴降,封之。与咸阳民出令三章耳,果不负诸老将所称于怀王者也。项羽闻,复引兵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烧秦宫室,使人致命怀王。怀王曰:如约。乃尊怀王为义帝。项羽欲自王,称西楚霸王,都彭城。而先王诸将相,又负义帝为王时初约也,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然巴、蜀亦关中地。故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而三分关中,王秦降将以距塞汉王。乃立秦章邯为雍王,王咸阳以西,都废丘;司马欣为塞王,王咸阳以东至河,都栎阳;董翳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为西魏王,王河东,都平阳;楚将瑕邱申阳为河南王,都洛阳;韩王成因故都,都阳翟;赵将司马卬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赵王歇徙王代;赵相张耳为常山王,王赵地,都襄国;当阳君黥布为九江王,都六。义帝柱国共敖为临江王,都江陵。番君吴芮为衡山王,都邾。燕将臧荼为燕王,都蓟。燕王韩广徙王辽东。徙齐王田市为胶东王,都即墨。齐将田都为临淄王。都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博阳。项羽令诸侯各就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乃徙义帝长沙郴县,趣行,群臣稍倍叛之。项羽阴令九江王等行击义帝,黥布乃使将追杀之于郴。称王者二年,月二十。称帝元年者,月十。是项羽终之以大不义矣,而真楚亡。新城三老董公言于汉王,汉王闻之,袒而大哭,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尽君臣之礼。使使告项羽放逆之罪于诸侯,愿从击楚之弑义帝者。而西楚亦因以亡。

野史吴非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以其名也,名之既正义矣。帝不自用,其谓宋义为知兵者,齐高陵君言之;而遣沛公入关,不果遣项羽者,诸老将言之;斯不亦断乎。顾其所以被弑者,未尝不由于此也。虽然,宋义即不上将军,沛公即不独遣,迹项羽之行以测其心,岂真能终全大义,而以其名尊义帝而不弑哉?故其他惟听于项羽之为之耳。使项羽不弑义帝而义帝在,吾不知汉王功成时所以处义帝者何如?不幸而弑之矣,汉王于发丧后犹且曰,义帝无后,齐王韩信习楚风俗,徙为楚王。嗟乎!是又高祖之巧以其名归义帝,即亦巧以其自归矣。心焉奚问?则其为陈涉于砀置守冢,与以鲁公礼葬项羽,以王者礼葬田横,有以也。

怀王之约是在六国宗室的王位继承权获得普遍承认的背景下,以楚为盟主的反秦军约定的对战后秦国的处置方案。按照怀王之约,率先入关的刘邦本应以秦王的身份统治整个故秦之地,恢复秦统一前七国并立的局面。虽然由于项羽对怀王之约的曲解(是不是故意的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刘邦只成为了汉王。但在项羽的分封体系中,汉政权建立的法理依据仍然是怀王之约,它同样是关中秦地政权的延续(这是不是玩文字游戏、秦地与原属秦地的汉中巴蜀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所以刘邦在进入汉中后即开始逐步废除楚制,转而行秦制,两个集团因此结下了梁子,为楚汉争霸埋下了伏笔。

对于项羽来说,承认怀王之约,就是承认七国复国、王政复兴的既有天下秩序。在这个天下秩序下,楚怀王熊心、赵王赵歇、齐王田巿、魏王魏豹、韩王韩成、燕王韩广,再加上新的秦王刘邦,几乎将天下的权益收揽干净。如果顺从这个秩序,自己和各国将领都将回到各自的王廷之下去做将军,讨封求赏,任人宰割,这是根本不可能容忍的事情。项羽清楚地知道,如今的自己,功高不仅震主,早已震动天下,挟如此无赏之功,举世已经没有可以行赏之主了。至于怀王,从来不信任自己,自己也从来没有将怀王放在眼里,互相警惕戒备。当怀王的回答传达到项羽军中时,项羽决定,废弃怀王之约,否认既定的天下秩序,由自己主宰,按照论功行赏的原则,重新分割天下,建立新的统治秩序。项羽召集各国各路将领说:“怀王是我项氏所立,没有功劳勋阀,岂能专断主持天下公约!天下纷乱之初,暂时拥立六国后人为王以诛伐暴秦。然而,亲身被坚执锐野战,风餐露宿三年,终于灭秦定天下,靠的是诸位将领和我项籍的力量。”诸位将领跟随项羽征战,与项羽同利,都表示愿意听从项羽的安排。

怀王熊心不惧项羽仍坚持约定,拥兵自重的项羽由于对熊心新恨旧怨,便佯尊熊心为义帝。此时,义帝除具有较强道义影响力外,已无任何实际权力,仅为各诸侯争斗的利用工具。

  “项羽深知自己与义帝已存芥蒂,不能也不肯挟义帝以令诸侯,但也惧怕义帝被他人利用,故迫义帝徙郴,使其居边陲之地,远离政治中心,以削弱其影响力,当义帝及随臣“稍倍叛之”,或者存在像苏轼分析的“非羽弑帝,则帝杀羽”的忧虑,项羽便采取下策,弑杀义帝于郴,丧失道义,失去了民心,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楚汉战争的结局。故司马迁于《史记·项羽本纪》中评道:“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历代持此观点者大有人在。[]李涂认为:项氏“立义帝以后,一日气魄一日;杀义帝以后,一日衰飒一日”(《文章精义》)。苏轼也曾评道:“项羽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李晚芳在《读史管见》中评述:“羽由微而盛,由盛而亡,中以义帝为关”。清末民初史学家蔡东藩一针见血的评论:“自羽弑义帝,为天下所不容,而汉乃得起而乘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