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自主招生计划”无实际意义

 学习资料__ABC 2014-04-10

重点高校“农村学生自主招生计划”无实际意义

前日,《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帮寒门学子圆重点大学梦》为题报道清华等高校推出专项计划扩大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招生比例,一些高校推出的专项的确是让人欣喜的,至少,在面对中国重点大学中农村生源下降这一问题他们采取了行动。但是,这样的计划真的能改变高校招生中农村生源比例逐年下降的事实吗?

去年,北大公布的消息是农村生源比例只占百分之十四,而清华则打了一个马虎眼,只是说县级和县级以下高中的生源超过百分之四十。可以肯定的是,这百分之四十里面县级城市的生源占了大多数。农村生源的减少当然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进程有关,但是高校农村生源的比例和中国农业人口的比例或者是中国农村考生的比例相比是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一半,但重点大学中城市生源的比例一般都在百分之七十五以上。这当然不是城市考生比农村考生更聪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就论述过这样的问题,他认为乡下的孩子能辨菽麦和城市孩子能弹钢琴是一样的聪明。只是,现在,城市孩子能弹钢琴能画画就能在考试获得实际的优惠,而乡下孩子能分菽麦却不被认为是一项技能。

重点高校中农村生源的下降其实是中国教育资源长期不平衡结下的苦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城乡长期的不平等的发展造成了农村教育质量和城市教育质量不在一个水平线上。不要说一个大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就是一个县,县城和乡下,教育资源也是有很大的差距。自身的经历,让我感到这种不平等的存在。我在镇上上的小学,去县城上了初中我才知道,人家城里的孩子三年级就开始学英语了,而我却连26个字母只会按汉语拼音来读。不要说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最让我刚到不公的是,我们的教材是黑白的,县城小学的教材却是彩色的。

虽然,现在国家在基础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大,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城市学校的差距正在缩小,但是,师资力量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越来越少的教师愿意扎根在基层学校,就算老师愿意在基层学校教书,但是,只要教书的成绩不错,县城的学校就会把优秀的老师给拉过去。这样的情况下,乡村学校只是一个训练优秀教师的平台,是一个给城市学校提供优秀教师的补给站。乡村学校用自己的血去喂养出城市学校夸张的成绩。也正是如此,现在很多农村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从小学开始就往城里跑,造成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生源但城市却出现学校不够的局面。

另一个让人心生疑问的是,这些高校推出针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专项计划,可是这个计划是否具有可实施性呢?就像各大高校的自主招生一样,这些计划同样强调考生必须是成绩优异。既然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即使在高考中也能够考上一个不错的学校,尽管处在贫困地区,尽管处在农村。就像,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一样,他们在农村也会发出自己的光芒。他们参加这样的专项自主招生,除了给自己的高考提供一点保障以外,几乎没有其他任何的意义。

实际上,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差距最大的是成绩在中上的那些学生。这些学生因为天资差不多,尽管努力的程度差不多,但是因为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以及学校的招生计划的限制,农村学校这些中等偏上的学生是比不过城市考生的。饱受诟病的就是北京考生能以河南省二本的成绩上一个北京的好的大学,而河南考生尽管比北京的考生分数高很多却只能在本省上一个二本院校。

因此,如果不改变中国城乡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状态,这样的专项招生计划几乎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只是让那些非常优秀的农村孩子早一点知道自己能上哪一所重点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