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泽南

 湘江风雷1995 2014-04-10
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 
江忠源死后不到两年,曾国藩手下又一个得力干将离他而去,这就是被人称为湘军儒将、悍将的罗泽南。
初办团练的曾国藩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所侍者无非就是二品侍郎的空衔,以及当年在京城里开创出来的海内人望。但论实力,曾国藩几乎是一张白纸。有邑有伟人说了,一张白纸可以写最新最美的文字。
曾国藩到长沙的第一步就是把他的老乡罗泽南拉了过来。对于这个罗泽南,任何谈论曾国藩的人都不可回避地要谈及他。曾国藩为什么会看中罗泽南?根本原因就在于此时的罗泽南,手里有一支千余人的武装。在老家时,曾国藩曾与他交谈过,善于识人的曾国藩之所以应允墨絰出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有了罗泽南。
罗泽南,说起年龄比曾国藩还要大三四岁。他字仲岳,号梅泉。现今湖南双峰县石牛乡人。因其家住在罗山山麓,故又称之为罗罗山。
说到这位罗罗山,历史评价很多,然而,我最愿意引用钱基博先生在《近百年湖南学风》一书里对他的评价。他说:
时为之语曰:“无湘乡,不成军。”藉藉人口,而不知无泽南,无湘军。惟泽南以宋儒之学治兵,以兵卫民,皎然不欺其志。此湘军所以为天下雄,而国之人归颂焉。
我观历来对罗泽南的评价,尚无人有钱基博高屋建瓴之眼光和识见。有了这样一个人才来辅佐曾国藩,岂有不成功之理?曾国藩自己也常说,古之成大业者,固在得人。
和当时许多其他湖南士人不一样的地方,罗泽南的家境可能是最差的了。一些史志上都记载,罗泽南的家境情况是“家酷贫”,“大父拱诗屡典衣市米,节缩于家,专饷于塾。”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了要靠典当家里的衣服来买米的地步,节衣缩食,为的是什么?是供泽南读书。家酷贫到了这个地步而不造反,反而热衷于读书。可见,穷不是造反的理由。罗泽南的情况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太平天国造反不是因为穷无法生存的缘故。
泽南读书用两上字概括就是“苦读”。夜里没有煤油灯,怎么办?把书拿到月光底下去读(“把卷读下”),累了就地露宿(“倦即露宿达旦”)。十九岁那年,母亲去世,再过一个,祖父、兄嫂相继死去。“十年之间,迭遭期丧十有一。”就是说屡遭丧亲的打击,十年间死了十一个亲人;二十九岁时,长子、次子、三子先后死去,这一年是道光十五年,大旱,泽南考试回来,到家己是半夜,正要敲门,听到妻子在放声大哭,一问方知三个儿子都饿死了。这样的情景只有诗圣杜甫有过类似的经历,恐怕再找不出第二个比他更命苦的士子了,但越是受到打击,泽南的心更坚、志更大。“不忧门庭多故,而忧所学不能拔俗而入圣;不忧无术以资生,而忧无术以济天下。”这正是孔子圣人所说的“忧道不忧贫”的典型了。直到33岁才得以“补县学生”。
从十九岁起泽南开始自己谋生,在县内各地开馆讲学。他所讲的内容和方法都不同于一般的塾师,他除了教人识字开蒙,应试科举之外,还教人静心养性,练习跳高和拳棒。上午讲学,下午操练。这种方法竟然招来了不少学生,如后来在湘军中冲锋陷阵的李续宾、李续宜、王錱等湘军名将都是此时泽南的弟子。道光二十四年前后,曾国藩的两个弟弟曾国华和曾国荃兄弟一面在城南书院读书,一面附课于罗泽南处。咸丰元年,得以举孝廉方正。可见,饱学之士也不一定科举顺利。此时的曾国藩己是朝廷二品大员。然而,相形之下,泽南并没有怨天尤人。同样是科举不顺,洪秀全是大病之后不讲人话讲“天话”,泽南则是穷年汲汲,究心洛闽之学,“宗周敦颐而著《太极衍义》”,“宗张载而著《西铭讲义》”。周敦颐是湖南学界祖辈,理学开山;张载是湖湘学派先师。故泽南成为湖南士人的典型,同时也是极具湖湘性格的士人。
咸丰二年,太平军从广西窜入湖南。泽南以一介书生在乡操办团练,带领自己的弟子一班人组织起一千多人的队伍。正如他所说:“余以一介书生,倡提义旅,驱驰于吴、楚之间,而其一时之同事者,及门之士居多。共患难,履险蹈危,绝无顾惜,抑何不以厉害动其心耶?当天下无事之秋,士人率以文辞相尚,有言及身心性命之学者,人或以为迂。一日有变,昔之所谓迂者,欲奋起而匡之救之,是殆所谓愚不可及者欤!亦由其义理之说,素明于中故。”他这支队伍不是拉起来像洪秀全那样,而是要把自己平生所学化为匡救时难的经世之功。也正是这支队伍给曾国藩增添了建功立业的信心,也正是得益于曾国藩的赏识和提携,为泽南提供了一个把自己平生所学发扬光大的平台。所以在后来的征战中,泽南成为曾国藩最坚定的助手和沙场先锋。
细心的读者还记得我在前面说过,罗泽南有“老亮”之称,“老亮”就是老诸葛亮,“老”意指他年龄较大。我们也还记得三国里面的关羽,作战之余,爱读《春秋》。泽南颇有此儒将风范。在湘军中除曾国藩之外,泽南也是一个将读书之风带到军营里的将领。白天鏖战疆场,夜晚则在营帐读四书。前后身经大小二百余战,常以坚忍而胜。时人问及他制胜之道,他回答说:“无他,熟读《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数语,尽之矣。《左氏》‘再衰三竭’之言,其注脚也。”
向来只闻读兵法可以打仗,从来不闻读《大学》也能打仗的,可见泽南读书颇有一套心得,而不是读死书。他的弟子李续宾,自负臂力,精于骑射,能征善战,而甘心在一个穷教书匠手下“折节受学”,若不是泽南有非凡的人格魅力,何以驾驭得这样一个悍将?后来,曾国藩对李续宾有过评价,其中之一便是一个“静”字,可见,李续宾深得泽南之学,不愧为泽南高足。
正因为这样,曾国藩出山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罗泽南。后江忠源在南昌被太平军围困,致书曾国藩求救,曾命泽南率2000人前往,因立功官升同知。后又在衡阳协助曾国藩改组湘军。此后一直跟在曾国藩身边,和塔齐布一起,成为曾国藩的左右臂膀,最亲信的一支。后来,两人还结成儿女亲家。可见其关系非同一般。
咸丰五年,他随曾国藩出师江西,久攻九江不下。曾国藩爱将塔齐布因此呕血而死。而太平军又在猛攻武昌。此时罗泽南向曾国藩建议不如暂时放弃九江、湖口,要打破当前僵局,变被动为主动,不如回军上游,占据武昌,打通江西与湖北之间的通道。
这一建议事实证明是很有眼光的,但曾国藩舍不得罗泽南远走,考虑再三,才派他率军回援武昌,还把自己的好友刘蓉派去做他的助手。这时湖北巡抚正是胡林翼,罗泽南和他一起合力作战,进攻武昌,取得大破太平军的胜利。眼看武昌不日即可攻下,罗心里惦记江西战事和困在江西的曾国藩,加紧了攻城的步伐,企图一举成功,然后挥师回援江西。咸丰六年三月,在一次攻城之战中额上中弹,仍然坚持作战。五天后伤势加剧,不治而亡。临终之前,命人取纸墨,写下:“乱极时站得定,才是有用之学。”写罢,握住胡林翼之手,说:“死何足惜,恨贼未平。愿以兵属迪庵。(迪庵是李续宾的字)”说罢撒手而逝。年仅50岁。
得到罗泽南的死讯,曾国藩如五雷轰顶。是时三月,劲草己肥,春华未发。“闻春风之怒号,则寸心欲碎。”他在家书中说:“吾邑伟人,吾店首功,何堪闻此”。清廷追封他为骑都尉,谥“忠节”。
罗泽南之死对湘军的损失是巨大的,影响同样也是巨大的,胡林翼曾作两副挽联,从中可以看出一二:其一是:上马杀贼,下马著书,仗大力撑持,真秀才,真将军,真理学;
前表出师,后表誓志,痛忠魂酸楚,有寡妇,有孤儿,有哀亲。其二是:
公来使我生,公去使我骇,公逝使我悲,七尺躯系天下安危,存宜尸祝,殁宜尸祝;
贼至还他战,贼退还他守,贼炽还他死,一腔血酬半生知己,成亦英雄,败亦英雄。
左宗棠的挽联则云:
率生徒数十人转战而来,持三尺剑,著等身书,亦名将,亦纯儒,独 有千秋,罗山不死;
报国家二百年养士之德,复州六城,杀亿万贼,是忠臣,是良友,又 溺一个,湘水无情。
至于罗泽南对后世的影响,有梁启超评论可作代表:“罗罗山泽南、曾涤生国藩在道、咸之交,独以宋学相砥砺,其后卒以书生犯大难成功名。他们共事的人,多属平时讲学的门生或朋友。自此以后,学人轻蔑宋学的观念一变。”就是这一砥砺,让一门被视为“空疏无用”的学问被视为“有用之学”。有曾国藩、罗泽南,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近世湖湘文化发源于湘乡(即今双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