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杂谈-关于EV

 木立 2014-04-10

      

       自特斯拉以来,纯电动汽车 (EV) 一下子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热点。国家大力投入纯电动车,纯电动车也一下子进入了中国企业的视野。2013年,比亚迪成立美国分公司,向美国销售电动大巴和电动轿车。2013年,万向集团收购美国电池企业A123(美国最先进的电池企业),今年年初,万向集团收购好货电动车企业菲斯克。2014年伊始,吉利集团收购英国电动车企业Emerald Automotive。北汽集团豪言2015年末推出电动车,就连小米雷军也要进入电动车行业。这里不禁要谈谈对于清洁能源的浅见。

        首先要谈谈美国的新能源行业,Tesla的成果让人们觉得美国新能源行业一片大好,但这恐怕是错觉。美国的新能源行业事实上已经跌落谷底。记得大一的时候一个美国归来的教授(郑强)在课上说,当下世界上最好的公司不是苹果,而是Nanosolar。站在2008年的节点上,Nanosolar是一个朝气蓬勃,  大有可为的公司。它生产的太阳能薄膜电池就是那个年代最fancy的技术,人们以为这是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公司。那一年,美国还有两个不著名的公司,一个叫SolarDish,一个叫Infinia。它们生产Solar Dish,碟状太阳能热机,用聚合的太阳能发热,驱动斯特林机发电。碟状太阳能热机,是NASA的技术,后来转换成民用了,真正的高精尖,中国求之而不得。随着2008年的经济危机,这三家太阳能企业全部相继倒闭关门。事实上,2008年后,美国的高科技新能源企业普遍不景气。以两个最好的燃料电池企业为例。Plug Power 半死不活,UTC fuel cell 被并购。

        所以当我看到Elon Musk的Solarcity的时候,我是如此吃惊。在美国太阳能行业的最低谷,Nanosolar倒闭的时候,Elon的企业依旧能赚钱,实在是逆天。2014年伊始,Elon 决定生产自己的电池,不再从Panasonic购买电池。看到这一决定我再生唏嘘,A123的电池技术是美国学界公认的最好。Tesla的团队善于汽车的总装和控制,对于材料研发并没有任何基础,生产出来的电池是否能与日本电池抗衡实是未知数。所以当我看待Tesla的时候,我并不把它作为一个主流的汽车企业,机械企业,而宁愿把它当作是一个IT企业,一个时代的风向标,一个市场的宠儿。

       Tesla的成功容易让人们有两个错觉。美国未来的车辆中将有大量的纯电动汽车,美国是纯电动汽车技术最好的国家。其实锂电池汽车在美国只是旁线中的旁线。我们冷静下来,就能看到美国汽车工业的大趋势。美国的能源最主流的大趋势是页岩气革命,和北美能源自给自足。美国的页岩气革命导致美国的天然气价格猛降。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的燃烧现在是各大汽车厂商,尤其显著的是柴油机公司,沃尔沃重型机械(沃尔沃重型机械并没有被吉利收购)和康明斯的研发重点。页岩气革命不仅在改变汽车行业,还在改变着石化行业。以页岩气为原料的石化工业即将在美国形成,其成本将大大降低,这足够中国石化喝一壶的,这是题外话。对于小型家用轿车来说,油电混合是一个大趋势。我办公室外的停车场大约有40辆车,其中有4辆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汽车。小小的College Town,随处可见以丰田普锐斯为主的混合动力汽车。相对于纯电动汽车,更多的人们更愿意相信油电混合汽车,它们可靠,加电省油费。算一笔简单的经济账。买一辆2,5000刀的汽车,五年贷款,每个月的贷款支出大约330刀。对于美国人来书,家离工作地点有距离是正常不过的。如果每个月油费是150刀。普锐斯能将油费减小一半,那对于美国人来说这就是一笔不小的节约。

       从全世界来看,如果锂电池电动车成为汽车发展的大潮流,日本韩国将成为这个潮流中最大的赢家。成熟的电池技术,超大规模的,精于精细化工的化工公司,和成熟的汽车工业都让日韩两国对于锂电池电动汽车有着先天优势。然而作为锂电池最大生产国的日本,在2014年的国家战略是以油电混合作为近期的主要技术,以燃料电池作为长期投资的技术,看冷锂电池纯电动车,虽然尼桑的Leaf也是纯电动车领域的娇娇者。从日本的决策,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各国关于能源的国家战略应该是什么。美国的天然气便宜,地广。所以天然气作为柴油的替代能源,油电混合来为汽油车省油是为主流。日本国家能源资源贫乏,根本没有锂的矿产,所以锂电汽车不能作为国家战略,而更新一代的燃料电池是以氢气为主体。日本的国家战略体现了他们在节能减排方面一向的执着与不遗余力。

       说了这么多,终于要谈谈中国。中国选择发展汽车工业的方向须看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有什么样的能源结构,二是国家当前面临的大型城市污染问题。首先中国的国家能源政策和汽车工业向美国看没有任何意义,美国天然气的储量巨大,中国是一个贫气国家。如果国家有天然气,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为北方的大城市供暖,和在大城市周边用燃气轮机发电机组取代蒸汽轮机(煤电)机组。这样能够迅速减缓大城市的污染问题。再说汽油。中国的汽油储量不算太大,可以说属于有的用,但永远要省着用的国家。而且除了交通,石油化工也需要大量石油(不知道国内超市的塑料袋还要不要钱了)。所以中国的油价永远不会便宜,汽车工业的唯一走向就是省油。省油的汽车是中国汽车消费的亮点。现在能看到许多价格在10万人民币左右,排量1.2-1.5的汽车。这些汽车在未来会更多地占据中国市场。然后要谈的就是电,这才是中国能源领域的主角。当下的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钢铁大国,重工大国,所有的工业领域都需要电。煤电脏,会带来PM2.5。但是如果中国不是制造业大国,2013年700万人的就业年国家就没有那么容易挺过来。中国需要电,而且在电上中国有着极大的产能。丰沛的煤储量,水电。甚至新能源电力方面中国也有优势,核电,风力机组,光伏太阳能(英利,尚德虽然被并购,但公司还是留在了中国)。在风电和光伏发电方面,中国有着过剩的产能。在交通领域,电同样能够成为明天的主角。

      言归正传,Tesla的纯电动汽车是全世界富人的玩具。但是在中国,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可能成为未来城市内汽车交通的主角。首先谈谈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无需专门充电,它在高速路上并不能省很多电,最适合低速行驶。在走走停停的状态下有极大的省汽油的能力。中国的大城市都有堵车的通病,所以中国的大城市的普通居民最适合油电混合汽车。当中国的大城市中,靠自己挣工资买车买房(会觉得一个月两缸油1600元贵)的年轻人成为城市主体的时候,便宜的混合动力汽车将成为年轻人的宠儿。

      纯电动汽车事实上在中国并不适合作为私家车。因为中国大城市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居住环境拥挤,私家车位紧张,而且车停得很近。纯电动车需要每天充电,在充电时有着火的危险(如果下一代锂电池投入生产,燃烧的危险将大大降低)。电动车电池的寿命不够长,即使是Tesla在每天行驶的情况下也会有严重电池效率折损(Tesla 在车上装120%的电池,在初始销售的时候只说明有100%的电容。这样在损失了20%电容的时候也不会有严重的感觉),所以Tesla的买家大多是有多辆车偶尔开Tesla的富人。普通的私家车主没有经济能力去承担更换电池的支出。那么纯电动汽车在中国最适宜的市场是什么呢?(1)城市公交车。锂电池材料中,价格最低,能量质量比也低,安全性高的是磷酸锂铁电池,即是比亚迪的专长。能量质量比低,说明这种电池作为轿车的能源那么轿车的续航能力会很不足。相反,城市公交车的运行有固定的线路,公交车也是交替运行的,为充电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公交车的停放和充电也都比较易于管理。(2)园区区间车(景区车)。所谓园区,就是一些企业的集中所在地。软件园,商务中心等等。这样的园区中使用电动车同样易于管理。园区往往与高新技术,或者金融相关。纯电动汽车的进入能降低园区内部的污染。(3)政府公车。政府公车总有一天需要与奢华脱节,那么为政府员工提供电动汽车算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且续航能力不需要很大,能够满足上班下班需求即可,充电可以在政府单位实施。电动车的瓶颈在于三点:快充,电池的寿命,安全性。随着资金投入相关电池的科研领域,相信在这三方面纯电动车将会有一个很大的突破。(4)5-10万元人民币以下的车。尼桑的Leaf北美售价2,3000刀,那么相对于日本能生产出更便宜锂电池的中国将能够生产出大量的5-10万元以下的电动车。与传统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同,传统的汽车行业往往是从高端车,然后进入普通人市场,5万元以下的纯电动车很可能是自下而上的过程。中国的江浙地区有许多生产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的工厂。电动摩托的价格大约在5000元人民币以内。所以在很多大企业来看十万元以下的车利润过少,而对于这些电动摩托的厂商来说,5万人民币中已经有一定的利润了。世人皆谈Tesla,但是最后笑傲江湖的难说不是卖5万元以下汽车企业之中涌现的佼佼者。疾风知劲草,时势造英雄。

     说了这么多,总结一下即是:油电混合,低油耗的汽车是当下轿车行业的主流。对于纯电动汽车,未来最大的机遇将来自于中国。文字拙劣,想法简单,博君一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