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络痛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

 神医图书馆318 2014-04-10

胃络痛中医治疗最佳根治方;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脾胃虚弱,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治疗
        胃络痛是因各种不良因素的长期刺激,使胃之气机紊乱,络脉失和。以无规律的胃脘疼痛、痞胀等为主要表现的痛病类疾病。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慢性浅表性胃炎。
        [诊断]
        1.本病病程迁延。好发于青壮年男性。
        2.临床以无规律性胃脘饱胀疼痛为主症,多于纳后明显。常伴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纳差等,或有便血、胃脘部有轻压痛等。
        3.X线钡餐检查缺乏特征性表现。
        4.胃酸分泌大致正常,血清胃泌素可有下降。
        5.胃镜检查及活检为最可靠的确诊方法,可见胃粘膜呈斑点状充血、水肿.、红白相间,或有局灶性糜烂、出血、粘液多而粘稠。活检发现病变浅表,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上皮有变性、再生、化生或增生。
        [鉴别诊断]
        1.胃疡:胃痛常具有节律性与周期性,X线钡餐及胃镜检查可见溃疡的特征性病变。
        2.胃瘅:多为骤起,病势较急,多有感受邪毒,或饮食不当或不洁的病因可询,无慢性迁延性特点。
        3.胆胀、胆石:右上腹疼痛,常因食油腻等诱发或加重,胆囊区触痛明显,胆囊造影或胆囊B超检查可发现胆囊特征性改变。
        [辨证要点]
        1.辨病证特征:肝气犯胃证以胃脘胀痛、痛窜胁肋、嗳气痛轻、怒则痛重为特征;湿热阻胃以胃脘灼痛、胸闷痞满、口苦口粘、苔黄厚腻为特征;肝胃积热证以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口干且苦、脉弦数为特征;瘀阻胃络以胃脘刺痛夜间为甚、舌质紫黯、或见呕血黑便为特征;脾胃虚弱证以胃脘痛、纳差乏力、食后腹胀、面色萎黄、舌谈脉弱为特征。
        2.辨受病脏腑:本病在胃腑,但与肝脾关系密切。
        3.辨虚实:总属本虚标实证、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为本病之特点。本虚是脾胃虚弱(包括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是气滞、湿热、寒凝、食积等。本病是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诸邪犯胃所致。临床表现为本虚标实。初起以邪气犯胃的实证为主,后期则以脾胃虚弱、脏腑功能失调的虚证为主。
        [治疗]
        (一)现代治疗
        (1)一般措施:生活要有规律,保持精神愉快;饮食要按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坚硬、粗糙和有刺激性的食物;要戒酒戒烟。
        (2)保护胃粘膜药物cbs 120mg,每日4次口服,硫糖铝l克,每日3次口服。氢氧化铝胶10ml,每日3次口服。生胃酮50~100mg,每日3次口服。前列腺素E2 50~150mg,每日3次口服。
        (3)对症治疗:胃酸高者可给复方胃舒平或硫糖铝,或β受体拮抗剂;胃酸缺乏或降低者可给胃蛋白酶合剂10ml,每日3次口服。上腹痛者可用颠茄片8mg或阿托品0.3mg,每日3次口服。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者可给予吗丁啉10mg,每日3次口服等。
        (4)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目前常用药物有阿莫西林、四环素、甲硝唑、铋剂、克拉霉素等。依据病情选择不同方案。
        (二)辨证治疗
        1.肝胃不和证
        证候:胃脘胀痛,痛连两胁,嗳气频作,反酸,嘈杂,大便不畅,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克,白芍18克,香附10克,枳壳10克,陈皮10克,川芎6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元胡10克,炙甘草9克。
        加减:
        嗳气呃逆者,加旋覆花10克(包煎),代赭石30克(先煎)、沉香6克。
        胃酸多者,加乌贼骨10克,煅瓦楞30克。
        肝郁脾虚,不思饮食、脘腹胀满者,加太子参12克、川朴6克,青皮10克。
        2.湿热中阻证
        证候:胃脘痞满、疼痛,有热感,纳呆,嘈杂,口干而苦,大便不畅,小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加减。川黄连10克,川朴10克,山栀10克,清半夏10克,藿香10克,枳实10克,竹茹10克,六一散18克。
        加减:
        偏热者,加黄芩10克,大黄10克。
        偏湿者,加薏苡仁30克、佩兰10克,荷叶15克。
        3.肝胃积热证
        证候: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且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泻肝清胃。
        方药: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丹皮12克,山栀10克,赤芍10克,白芍30克,川连10克,吴茱萸6克,乌贼骨15克,生甘草6克。
        加减:
        血热灼络致吐血、便血者,加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三七10克(冲服)。
        火热伤阴,见口干少津,舌红少苔者,酌加生地,沙参,麦冬,玉竹。
        4.瘀阻胃络证
        证候:胃脘疼痛拒按,痛有定处,痛如针刺或如刀割,食后痛甚,或见吐血、便血,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丹参饮合失笑散化裁。丹参15克,生蒲黄10克,五灵脂10克,檀香6克,香附10克,砂仁4克(后下)。
        加减:
        脾虚血瘀者,酌加人参,黄芪等健脾补气品。
        若有吐血、便血者、可加三七粉10克(冲服),云南白药口服。
        5.脾胃气虚证,
        证候:胃脘隐痛,食后腹胀,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舌淡苔薄白,脉缓或弱。
        治法:益气健脾,和中止痛。
        方药:黄芪健中汤加减。黄芪30克,白芍30克,白术12克,茯苓15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大枣10枚,炙甘草6克。
        加减:
        脾胃虚寒者,可加干姜6克,良姜10克,乌药10克。
        嘈杂反酸者,可加乌贼骨10克,煅瓦楞30克,吴茱萸3克。
        痛止之后,可用香砂六君子汤进行调理。
        (三)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三九胃泰,口服,1次1~2袋,1日2~4次,15天为1疗程。用于浅表性、糜烂性、萎缩性胃炎,尤适用于湿热气滞证。
        (2)胃乃安胶囊,口服,1次1粒,1日3次,温开水送服。1~3月为1疗程。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无论胃酸高低,属寒属热,属虚属实均可适用。
        (3)金佛止痛丸,痛时口服,每日2~3次,每次1~2粒。用于各型胃脘痛,有行气止痛之效。
        (4)胃苏冲剂,1次15克,1日3次,温开水冲服。15天为1疗程。用于气滞型胃脘痛,有理气消胀、和胃止痛之功。
        (5)摩罗丹,口服,成人每次服9~18克,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健运失职所致胃痛、纳呆、嗳气等病证。
        (6)参梅养胃冲剂,口服,每次服1包,每日3次,饭后温开水冲服。适用于胃阴不足,肝胃不和所致的胃脘痛。
        (7)十香止痛丸,口服,每次服1丸,每日2次,空腹温开水送服,用于气滞胃寒而致胃痛、腹痛脘胀、胁痛。
        (8)养胃冲剂,1次1包,1日3次,空腹温开水冲服。3个月为1疗程。主治脾胃虚弱型胃脘痛。
        (9)温胃舒胶囊,口服,1日2次,每次3粒。较适用于脾胃虚寒型。
        (10)养胃舒胶囊,口服,1日3次,每次3粒。适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辨证为胃阴亏虚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