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由于网路电话的普及,国际长途变得很便宜。特别是步入中年后,大家似乎容易怀旧。相对而言我和以前的同学通话频繁起来了。谈话当然大多是忆旧。我的中学同学有好多已经记不清楚了, 因为毕业以后很多同学就没有再见面,时间久了慢慢地也就淡忘了。
想起来也很好笑,25年前我们上中学时男女生根本不说话的,即使和异性同学交往也是讨论学习问题-真的是一种纯真的友谊。高中的生活忙忙碌碌的,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记,后来上了大学,又悄然出国,成家生子,自然和大多数同学失去了联系。可最近几年,同学们纷纷开始聚会了-高中同学聚会了,大学同学也聚会了,连小学同学都聚会了。对于聚会大家也是各有所见。
网上有人说,别轻易参加同学聚会,除了怀念,追忆青春往事,便是比较彼此的发展变化了。他们甚至说有钱有势,混得很得意的同学巴不得天天开同学会,在精神上压倒男同学,在肉体上征服女同学,将同学时期的意淫变成现实。而比较落魄的同学则害怕同学会上见面,精神上受到摧残不说,还要作为得意同学炫耀财势的一个比较道具,心里也许还有个小小的奢望,那就是那些混得好的同学能不能帮上自己一把,其实这是幻想,那些混得好的同学之所以乐衷于开同学会,就是来看你的落魄和女同学们的艳羡呢。同学会是又一次的表演罢了。
就连国外都有人说年轻时参加同学聚会,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哈佛商学院一位教授曾忠告他即将毕业的学生:如果几年后邀请你回母校参加五年一次的同学聚会,你千万不要去。
因为那会让你不可抑制地产生攀比心理,从而心态失衡,不能客观评判自己的成就,引发你职业成功与个人价值的焦虑和徒然担忧。
而且,对五年后重聚场景的设想会影响你的价值取向,你可能会调整职业,以便在短期内获得显赫的身份。
或者不择手段、不顾健康地赚钱,以便能衣着光鲜地参加聚会,会离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的本质越来越远,甚至南辕北辙。
我们现在的同学都到中年了,心理强大到已没什么可担心的了。能混出名堂的已经混出了一点名堂,混不出名堂的估计也混不出什么名堂了。
春风得意,功成名就,也就那么回事了。一事无成,得过且过, 人生也基本定型了。大家无论在哪里都是一样的:人生到山顶了(身体和事业),往后大概都是下坡路了。妒忌是难免的,落寞是正常的,但也不必因此全盘否定自己的事业和价值。到了这个年龄,已经无力折腾。大家最多也只能小忆一回,伤感一下。聚会时最好只谈同学间的友情,不可多带进来世俗的东西-房子,地位,金钱等。谈大家都高兴的话提。
人生短短几个秋,聚一次会更不容易。虽然每次大的聚会我都未能参加,每次回国基本上还是见了几个关系近的同学.长期的国外生活,年龄的步入中年使我有强烈的怀旧倾向,而同学聚会,就是我最好的怀旧形式。但有时侯意外的找到了多年未见的同学(有些已经30年未见),去见他们之前很是激动,但真的坐在一起,似乎反而又没有多少话题。 多年的分别,长期的旅居国外使得我们之间似乎有了一堵无形的墙。大家见面虽然很高兴但好像还是生疏多了。儿时的真诚畅谈似乎再也找不回来了。大家彼此不知从何谈起了。和长久不见的儿时朋友相聚比起和经常联系的同学聚会似乎更拘束了一些。可能是我不善于够通吧?也许是太久没联系的缘故了。其实想想也是好多年没见过的人,坐在一起该聊些什么呢?回忆过去吗?我自己的过去记得都不太清楚,怎么和别人一起回忆呢?那么就是谈谈现在?经历了同学后的几十年生活,大家都变化太大。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有多少哪? 毕竟几十年过去了, 大家有了各自的生活圈子,相互的了解太少了。
尽管有如此多的顾虑或生疏,但我还是从聚会中找到了积极的东西。因为同学之情的珍贵、纯洁,使人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同学们脸上的青春已不在,但增添了些许成熟与责任。大家从热血澎湃、无限憧憬到心态平衡、面对现实,这就是我们经历的人生过程. 二,三十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可能只是一瞬间,可是对人来说,却是很漫长的,因为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有机会成为同学是一种缘分.同事是常常在换的,同学却是永远刻在记忆中的.永远不可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