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同事频频创作出为“天热”抓狂的msn
ID,上海同事却仍然慢悠悠地等待进入“梅雨”季节。上海的夏初,还是带点温柔劲的,不像北京已经火辣辣窜到36、37度,在上海恼人的雨水到来之前,这里最高不超过30度,最低温度22度左右,下午三四点走在马路上,那可真是享受,在这段城市漫步的黄金时段里,我不得不承认,上海是一座比北京更适合行走和逛街的城市。
前几天在上海,走过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所在的安福路,意外发现这条安静的小马路上,开出了5、6家新店,从咖啡简餐到个性家居,卖的商品虽然不同,总体风格却是十足的“小资情调”。一家家地走进去,由于每家店都小巧玲珑,而且都还开业不久,有的还在做最后的调整,往往老板也在里面,热情地为你介绍,感觉温馨备至。 从最后一家店走出来,我才发现自己已经在这短短的几十米中花了将近30分钟,认识了不少有意思的人。这可能就是逛街的乐趣,边走边看,我很难想象如果自己开着私家车,在路上有一些新的发现,我是否会停下来?恐怕想要停下来,警察也得找我麻烦,这种小马路岂是你想停就能停的? 上海的停车难,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不过上海小小的街道和越来越多独具风格的小店,却为无目的逛街,提供了便利,这种“无目的”,往往能带来一些让你怦然心动的“有意义”,就因为在行走中的发现,又多了一些让你喜欢这座城市的理由。 我始终觉得,城市生活的舒适度和幸福指数,和这座城市提供给人们的行走空间有很大的关系,在北京,我就很少有“逛街”的乐趣,更多的只是“购物”。 北京的店喜欢往商厦、购物广场里“扎堆”,如新光天地、世贸天街,有种集团作战的感觉,扯出一面大旗奋力挥舞,在气势上压倒你;上海则有点游击战的味道,除了一些著名的百货商场,如百盛、太平洋等,真正的特色小店还是在街边,有的还藏在弄堂里、洋房里,大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笃定。 在北京逛商厦,总感觉自己是有计划、有目的地想要完成一件事,常常是“因为我今天想要买什么,所以后来买了什么什么……”是很理性的因果关系,这和在上海不一样,在上海的购买行为,往往是一种很不确定的转折关系,“虽然我今天本来没想买什么,但是路过某某路的时候,我买了什么什么……”这也确实难为了上海的姑娘们,从地铁一号线的购物热门站点(如黄陂北路、陕西南路)出站,想要管好自己的荷包,还真是一件难事。 当然,北京的后海和某些胡同,也是很值得逛的,不过还是给人“景点”的感觉,真的想去玩,才会去那里。就好像在北京,你很少会和朋友说我路过“后海”或者“三里屯”,而在上海,说路过“衡山路”、“淮海路”,哪怕是“新天地”,也觉得很正常,因为这是有些白领上下班的必经之路。 现在大家很喜欢说一个词“大气”,无论是社区规划还是建筑楼盘,似乎一个“大气”已经能够涵盖所有的优点,在视觉上,“大气”的东西可能真的会比较好看,不过它是否真的好用?其实,对个人来所,衣食住行,更多时候只是一个“市井小世界”,要达到触手可及的便利,恐怕要求太高了,退而求其次,能“触走可及”也是一种不能忽略的幸福考量指数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