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沙然】此岸回忆,彼岸忘记(04.8.20)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1
    实在是喜欢被江水包围着的城市———比如上海,比如武汉,还有南京,灵气中透着大气。历经了滔滔江水千百年的冲刷荡涤,她们都拥有沸腾的人气以及与潮流合拍的步伐,绝不似水乡小镇的温软细润。这些城,曾经有过许多的码头和轮渡,曾经迎来送往过比江水还要汹涌的人潮。记得池莉在小说里写到,一大早赶着上班的人们,在轮渡里吃早点、打扑克、吹牛皮、逗小孩,谈论北岛的诗:生活究竟是梦还是网……那时,生命怎样忙碌,轮渡就怎样忙碌。

  外婆家住在南码头,我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坐轮渡到浦西去,也许是为了离开,也许是为了到达,也许什么也不为。

  我喜欢轮渡的厚重,像一头好脾气的蓝鲸,让我非常有安全感。它准时准点,决不因为客人少而不泊岸,也决不因为等人而多停一秒。我喜欢听汽笛声,那一声呜咽似乎是从江底蒸腾而出的,好比京腔里的程派韵白,深入鼓膜,直指心扉,既是到达彼岸的预示,更是告别此岸的离歌,虽然听起来隐隐有些凄凉。

  而今,我们身处于迅捷高效的信息时代,地铁里,每个人的脚步都那么的匆促,轮渡实在是缓慢、笨重而又沉滞的交通工具,实在显得不合时宜。大桥、隧道、高架……我们有更多的到达目的地的方式可供选择,它们是如此真实地蔓延于地球表层,像疯长的水葫芦,看上去花团锦簇(也许在繁华的背后隐藏着必将爆发的灾难?)。它们又是如此冷漠地穿梭在城市的缝隙里,有如冰冷的器械进入奥妙复杂的人体。对于感官敏锐的人而言,比这种巨大的紧张感更可怕的是巨大的疏离感———离别是瞬间的事,只要愿意,我们甚至不必像等轮渡那样静静待上一刻钟。

  因此,轮渡在我心里始终是不可替代的。这种感觉就像生命里最初的爱人,你不知道他有什么好,但是你会永远记得他。使用过人类所有的交通工具,惟有轮渡,能让我产生“人在江湖漂”的宿命感———生存空间被决绝地割裂为此岸和彼岸,生活状态被彻底归结为得到和失去;人际关系被简单划分为相聚和别离,人生理想被单纯地解释为出发和到达。如果我们都把生命看作一艘渡船,我想,某些人就不会像铁达尼号那样因为超载而沉沦了。

  我有个北方朋友,从未看见过江水,一到上海就忙着买了轮渡票,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地乘了九次,乐此不疲。我惊讶地问她,难道就是为了听一听江水的涛声?看一看上海的血脉?

  她笑着摇摇头说,不是的———

  当你身在此岸时,看此岸是此岸,看彼岸是彼岸;当你来到彼岸时,看彼岸是此岸,看此岸是彼岸。在彼此的转换中,只不过换了一个角度,你就能透视到完全不同于客观世界的另一度空间,它是存在于心灵的。

  是莎士比亚说过的吧?生活里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变化万千。此岸与彼岸,作为两个点或者两条线,是无法移动的。然而人生就像摆渡,你可以在折回往复之间做出选择———有些东西,你会记得,有些东西,你该遗忘,遗忘在苍茫的烟水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