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念琪】上海的城墙(06.11.16)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1

  二十四年前,我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南市的一所中学。有一天,到当时在人民路大境路口的大境中学开会,见到路东边高高低低的房子中,露出了一段残留的城墙和楼阁的一角。那时,这一仅存的上海城墙湮没在民居间,哪有今天这般的鲜艳出挑、弹眼落睛。

  南市的位置,其实并不在上海市区的南面。它得名于19世纪的60年代,因1843年开埠后,英租界和法租界位于当时上海的北部,其地被称为“北市”;而十六铺以南华界的地方,就被叫做了“南市”。

  上海的老城厢就在南市。自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置县以来,700年多来一直为上海县署的所在地。有城必有城墙。打开今天的上海地图,城墙原先的位置依稀可见:这就是由人民路和中华路组成的一条环形马路。环形内就是城里,原来的上海县城。脚下,正是当年高2.4丈的城墙。这里是可以看作南市北市,也就是上海新旧城区的分界线。过去坐环城的11路电车,从老西门上到老西门下,只要四分车票。你如果不下车,四分钱还可以继续兜下去。

  上海原先是没有城墙的,建城墙是在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因为没有高墙是吃了不少的苦头。建议砌墙的顾从礼是个掌邦国酒醴和膳馐之事的光禄寺卿,既为国家张罗吃的,也为自己和百姓想着住的安全。而随开埠而来的北市没有城墙,对于南市的城郭,有个老外这样写道:“除靠近黄浦江边有宽阔的护城河外,老城厢被高约30英尺城墙所围。城墙约有10英尺厚,共有7个供人进出的城门。这些城门中最大、最雄伟、过去也是最重要的是大南门,现在老城厢最繁忙的出入口是北门,位于法租界主干大道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的尽头。”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城门不能满足南北两市日常往来以及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最早提出拆墙动议是在清同治年间。到了1905年的清光绪三十一年,又有地方绅士三十余人向上海道提出拆墙。可上海道不敢决断,把问题上交朝廷;没想到朝廷也踢起了皮球,要上海道把此事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搞搞清楚再报。于是,引出了一场全民大辩论,形成了拆墙、不拆墙和中立的三派。

  反拆墙派提出五大理由。最后还是反对派得势,城墙岿然不动。但为改变拥堵状况,就在墙上挖了三个洞,新开了拱宸门(小北门)、尚文门(小西门)和福佑门(小东门)。

  到了民国,又提拆墙一事。当时的沪军都督府民政总长李平书是个拆墙派,他挥笔批示:“为商业一方面论,固须拆除城垣,使交通便利;即以上海风气、人民卫生两项论,尤当及早拆除。”1912年1月,拆墙启动;到1914年冬天才算搞定。具有361年历史的城墙被拆,标志着上海走上个新台阶。从此,南市北市连成一片,南市的面貌和上海的面貌都为之一变。

  我站在上海旧城垣上。西边,初冬的落日红如火球。不明白当初为何留下这一段城墙,只是因为当时上面有庙有台的缘故?莫非是要竖起一部活史来告诫后人:不管是立还是破,都要看它是否造福人民,有利于社会的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