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念琪】三进永安大楼(07.1.27)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1

  第一次进永安大楼是在1971年1月26日,那时正读小学六年级。父亲带我去电视台看望他的老战友。我发现:电视台的每个房间几乎都有电视机。

  1983年9月29日下午,我第二次走进永安大楼。上海广播电视局招聘办公室通知我来参加座谈。两周前的11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手持编号0533的准考证,在富民路50号的爱华中学(今华模分部)参加了市广播电视局记者、编辑、导演的招聘考试。

  那天的考试,内容有8页之多;时间从下午一点到六点。因为考生多,考场设两个;编号0001至0850在爱华,从0851到2150是在新成中学(今逸夫职校)。这样的考试,居然两个人合坐一张课桌。后来听说,共有四千多人参加了初试。考题是上到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文理具备。其中有一道题目是至今记忆清晰,画了个指纹螺旋状的图案,要你写出10个与此类似的事物;我就写了雷达天线、蚊香、盘踞的蛇、牛屎……最绝的是作文,题目是《上海的山》。进台后,不少老同志说:这作文比较难,进来的都是写得可以的。

  同年10月9日上午,我到南京西路651号上海电视台参加了新闻专业的复试,时间一天:让你看一组没有标题的电视新闻,然后写出标题;再放一段录音,听写后拟出新闻稿;还把一则电台的新闻改写成电视新闻。那天的午饭是在电视台食堂就餐,没人请客;通知已关照“请自带粮票、钞票”。菜是配好的,记得有几块带鱼。

  我第三次来到永安大楼是在当年的11月2日,通知说是“晤谈”,实际是一次面试。1984年3月,我在有幸成为中国电视的同龄人之后,又有幸地成为一名中国的电视工作者。当年负责招聘、已故的原广电局局长助理汪韵之老师说到这上海在全国首创的媒体招聘:“许多年轻人向往着电视台,把投入电视事业看作是改变人生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选择。电视台以政治素质和形象思维作为人才选择的主要标准,把许多有才华能吃苦的年轻人挑选到电视工作者的队伍里来。”

  转眼,我在电视台已有二十四年,其间曾在永安大楼有五六年。那时,大楼有部老式电梯;手拉的铁栅栏门,手柄式的操纵杆。在这部电梯里上上下下,宛如穿行在时空隧道。现在的永安大楼,已很难找到与电视台相关的东西。在广电大厦与上视大厦之间的草地上,有一个电动剃须刀模样的烟灰色铁家伙,它是1974年建造的、时为中国最高的210米电视塔的一部分。今天,上海自办的电视频道有15个,其中SMG旗下13个,上影集团和市教委各有1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