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班昭(东汉史学家)

 香醉夕阳 2014-04-12

班昭(约45年-约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女、班固和班超之妹,博学高才,嫁同郡曹寿,早寡。兄班固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未竟而卒,班昭继承遗志,独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与第六志〈天文志〉,《汉书》遂成。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贵人师事之,称为曹大家(家通姑)。善赋颂,作《东征赋》、《女诫》。班昭是第一个巾帼史学家。

中文名                          班昭                                      信仰                儒学

别名    班姬,班惠班、曹大家(家通姑)            主要成就        中国第一个女历史学家

国籍      东汉                                                                                      帮忙修汉书                                      

民族           汉族                                                         代表作品        《汉书》《东征赋》、《女诫》

出生地     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                父亲            班彪  

出生日期         约45年                                               哥哥      班固、班超

逝世日期      约117年                                                 夫君    曹世叔

职业       文学家、史学家                                           小姑      曹丰生

1人物生平

班姬续史

班姬续史

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她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清代女作家赵傅“东观续史,赋颂并娴”。班昭十四岁嫁给同郡曹世叔为妻,所以人们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家通姑)[3]。以个性而论,曹世叔活泼外向,班昭则温柔细腻,夫妻两人颇能相互迁就,生活得十分美满。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现在帮她的哥哥班固修《汉书》,这部书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正史中写的较好的一部,人们称赞它言赅事备,与《史记》齐名,全书分纪、传、表、志几类。还在班昭的父亲班彪的时候,就开始了这部书的写作工作,她的父亲死后,她的哥哥班固继续完成这一工作。班固,字孟坚,九岁能作文,稍大一点,博览众书,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汉书》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与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班昭在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

班昭主要生活在汉和帝时代,汉和帝在班超死后不久就驾崩了,皇子刘隆生下来才一百天,就嗣位为汉殇帝,邓太后临朝听政,不到半年,殇帝又死,于是以清河王刘祜嗣位为汉安帝,安帝才十三岁,邓太后仍然临朝听政。

东汉皇帝短命,只有开国的光武帝刘秀活过“花甲”,六十二岁时死,其次是汉献帝刘协五十三岁,再次是汉明帝四十七岁,其他多在二十岁以下,包括一大批娃娃皇帝,造成外戚专权局面。

邓太后以女主执政,班昭以师傅之尊得以参予机要,竭尽心智地尽忠。邓骘以大将军辅理军国,是太后的兄长,颇受倚重,后来母亲过世,上书乞归守制,太后犹豫不决,问策于班昭,班昭认为:“大将军功成身退,此正其时;不然边祸再起,若稍有差迟,累世英名,岂不尽付流水?”邓太后认为言之有理,批准了邓骘的请求。

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为她素服举哀。 班昭是一位博学多才,品德俱优的中国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学家,也是位文学家,还是位政治家。她在曹家有一个儿子,几个女儿,她儿子叫曹成,字子谷。邓太后临朝称制后,班昭开始参与政事,出的力不少。因为这个原因,曹成被封为关内侯,官至齐相。班昭逝世后,皇太后亲自为多年的老师素服举哀,由使者监护丧事,死后也给予她应得的荣誉。

金星上的班昭陨石坑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班昭的主要继承父亲班彪和兄长班固的未竟事业,整理并最后完成了《汉书》这部重要史籍。《汉书》是一部续《史记》的历史巨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一百篇,共120卷。由于司马迁的去世,《史记》记事止于西汉武帝大初年间。后虽有人补写,班彪认为“多鄙俗,不足以踵其书”。他便收集史料,撰写《后传》60余篇,意在补齐“太初以后,阙而不录”的部分,但未及完成即因病辞世。其子班固继父志,整理其父遗稿,叹其“所续前史未详”,遂开始编写一部始于高祖创业,终至王莽覆亡的(包括西汉全部历史的)《汉书》。后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被捕入狱。其弟班超获悉,赶赴洛阳上书明帝,幸被召见,班因得以免罪,并被召为兰台令史。班固经过20余年艰苦耕耘,至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正当这部巨著即将完成时,又奉命从大将军窦宪攻打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被牵连,死于狱中。《汉书》未成,稿本散乱。幸而汉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学识过人的巾帼奇才,即召她和马续到皇家的东观藏书阁续修《汉书》。昭为继父兄遗志,欣然奉召。在藏书阁经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阅读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遗留下来的散乱篇章,并在原稿基础上补写了八表:《异姓诸侯王表》、《诸侯王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泽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至此,这部完整的《汉书》,历经40年的编撰工作,终告完成。虽先后经过四个人之手撰写,但读起来却“后先媲美,如出一手”,十分和谐。除整理、续写《汉书》外,班昭在传播和普及《汉书》方面,也颇有贡献。

2作品

《汉书》问世以后,读者多不通晓,她还教授大儒马融等诵读。班昭的德才深得汉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进宫,让皇后和诸嫔妃拜她为师,向她学习儒家经典、天文、数学,从而使班昭声名大震。班昭丈夫姓曹,人们便尊她为“曹大家”(当时人们把学识高、品德好的妇女尊称为“大家”;“家”在此读姑。)后邓太后临朝称制,班昭曾以师傅之尊,参与政事。班昭除在史学方面编撰《汉书》卓有成就外,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赋、颂、铭、谏、书、论等文章16篇,辑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传,现只留下《东征赋》和《女诫》7篇。清代女作家赵傅在《后汉列女颂(并序)》中赞她“东观续史,赋颂并娴。”作为第一位女史学家和文学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间。

《汉书》出版以后,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学者争相传诵,《汉书》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

《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这两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长班固死后独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谦逊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学问十分精深,当时的大学者马融,为了请求班昭的指导,还跪在东观藏书阁外,聆听班昭的讲解呢!

她除汉书外,赋,颂,铭,诔,哀辞,书,论等,共十六篇。原有集三卷,大都失传。

班昭所作《东征赋》一篇,被昭明太子萧统编入《文选》,保存了下来。李善注引《大家集》说,“子谷,为陈留长,大家随至宫,作《东征赋》。”又引《流别论》说:“发洛至陈留,述所经历也。”《东征赋》是班昭随同儿子到陈留赴任时,描述自身经历的作品。又曾为班固《幽通赋》作注,今存《文选》李善注中。

3兄班超

班昭还有一个兄弟是班超,我们如今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的口语演化而成的,反映出他的智勇过人,他出使西域,以功封定远侯,拜西域都护,扬汉威直至中亚三十年之久。

汉和帝永元十二年,班超派他的儿子班勇随安恩国入贡的使者回到洛阳,带回他给皇帝的奏章:“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西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其目见故土。”

表达出一种浓郁的叶落归根的思想,然而奏章送上去之后,三年后朝廷仍不加理会。

班昭想到死去的哥哥班固,对年已七十,客居异乡的哥哥班超,产生一股强烈的的依恋、怜悯心情,于是不顾一切地给皇帝上书:

“妾同产兄西域都护,定远侯超,幸得以微功得蒙重赏,爵列通侯,任二千石,天恩殊绝,诚非小臣所当被蒙。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固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询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其全力,以报答天恩,迫于岁暮,犬马齿索,为之奈何?

蛮夷之性,悼逆侮老,丙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好究之原,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感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身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逾望,三年于今,未蒙省禄。

妾窃闻古者十五受兵,六十还之,亦有休息不任职也。缘陛下以至孝理天下,得万国之欢心,不遗小国之臣,况超得备候伯之位,故敢触死为超求哀,乞超余年,一得生还;复见阙庭,使国家永无劳远之虑,西域无仓猝之忧,超得长蒙文王葬骨之恩,子方哀老之急。”

班昭代兄上书,说得合情合理,丝丝人扣,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认为不再有所决定,实在愧对老臣,于是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昭以她的文采和才情使她的哥哥班超得以回朝。

任尚抵达任所,班超一一予以交代完毕,任尚对班超说:“任重虑浅,宜有以海之。”希望班超对他治理西域一些忠告,班超语重心长地说:“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严苛,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但班超走后,任尚私下对亲信说:“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任尚不能借重班超的经验,竟以严急苛虐而失边和,这是后话。

汉和帝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他离开西域疏勒时本已有病,来不及和妹妹好好地聊聊,加以旅途劳顿,回家一个月就病逝了,班昭无言以对。

史籍记载

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4]

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和帝诏昭就东观臧书阁踵而成之。①帝数召入宫,令皇后诸贵人师事②焉,号曰大家③。每有贡献异物,辄诏大家作赋颂。及邓太后临朝,与闻政事。以出入之勤,特封子成关内侯,官至齐相。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永初④中,太后兄大将军邓骘以母忧⑤,上书乞身⑥,太后不欲许,以问昭。昭因上疏曰:“伏惟皇太后陛下,躬盛德之美,隆唐虞⑦之政,辟四门而开四聪⑧,采狂夫之瞽言⑨,纳刍荛⑩之谋虑。妾昭得以愚朽,身当盛明,敢不披露肝胆,以效万一?妾闻谦让之风,德莫大焉,故典坟(11)述美,神祇(12)降福。昔夷齐去国(13),天下服其廉高;太伯违邠(14),孔子称为三让。所以光昭令德(15),扬名于后者也。《论语》曰:‘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16)由是言之,推让之诚,其致远矣。今四舅(17)深执忠孝,引身自退,而以方垂未静,拒而不许;后有毫毛(18)加于今日,诚恐推让之名不可再得,缘见逮及(19),故敢昧死竭其愚情。自知言不足采,以示虫蚁之赤心。”太后从而许之,于是骘等各还里第(20)焉。

作《女诫》七篇,有助内训(21)。其辞曰:

鄙人愚暗,受性不敏,蒙先君之余宠,赖母师之典训。年十有四,执箕帚(22)于曹氏,于今四十余载矣。战战兢兢,常惧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23)之累。夙夜劬心(24),勤不告劳,而今而后,乃知免耳。吾性疏顽,教道无素(25),恒恐子谷负辱清朝。圣恩横加,猥赐金紫(26),实非鄙人庶几所望也。男能自谋矣,吾不复以为忧也。但伤诸女方当适人,而不渐(27)训诲,不闻妇礼,惧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吾今疾在沈(28)滞,性命无常,念汝曹如此,每用惆怅。间作《女诫》七章,愿诸女各写一通,庶(29)有补益,裨助汝身。去矣,其勖(30)勉之!

《卑弱第一》: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31),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人之常道,礼法之典教矣。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恶莫辞,忍辱含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32),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33),所作必成,手迹(34)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35)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黜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者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

《夫妇第二》: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36)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是以《礼》贵男女之际(37),《诗》著《关雎》之义,由斯言之,不可不重也。夫不贤,则无以御妇;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夫不御妇,则威仪废缺;妇不事夫,则义理堕(38)阙。方斯二事,其用一也。察今之君子,徒知妻妇之不可不御,威仪之不可不整,故训其男,检以书传(39),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也。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40)乎!《礼》,八岁始教之书,十五而至于学矣。独不可依此以为则哉!

《敬慎第三》: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41);生女如鼠,犹恐其虎。”然则修身莫若敬,避强莫若顺。故曰敬顺之道,妇人之大礼也。夫敬非它,持久之谓也。夫顺非它,宽裕之谓也。持久者,知止(42)足也。宽裕者,尚恭下(43)也。夫妇之好,终身不离。房室周旋,遂生媟黩(44)。媟黩既生,语言过矣。语言既过,纵恣必作。纵恣既作,则侮夫之心生矣。此由于不知止足者也。夫事有曲直,言有是非。直者不能不争,曲者不能不讼。讼争既施,则有忿怒之事矣。此由于不尚恭下者也。侮夫不节,谴呵从之;忿怒不止,楚(45)挞从之。夫为夫妇者,义以和亲,恩以好合,楚挞既行,何义之存?谴呵既宣(46),何恩之有?恩义俱废,夫妇离矣。

《妇行第四》: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47)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48),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古人有言:“仁远乎哉?我欲仁,而仁斯至矣。”(49)此之谓也。

《专心第五》:《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50),夫则薄之。故《女宪》曰:“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由斯言之,夫不可不求其心。然所求者,亦非谓佞媚苟亲也,固莫若专心正色。礼义居洁,耳无涂听(51),目无邪视,出无冶容,入无废饰,无聚会群辈,无看视门户(52),此则谓专心正色矣。若夫动静轻脱(53),视听陕输(54),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55)作态,说所不当道,观所不当视,此谓不能专心正色矣。

《曲从第六》: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一人,是谓永讫。欲人定志专心之言也。舅姑(56)之心,岂当可失哉?物有以恩自离者,亦有以义自破者也(57)。夫虽云爱,舅姑云非,此所谓以义自破者也。然则舅姑之心奈何?固莫尚于曲从矣。姑云不尔(58)而是,固宜从令;姑云尔而非,犹宜顺命。勿得违戾(59)是非,争分曲直。此则所谓曲从矣。故《女宪》曰:“妇如影响(60),焉不可赏。”

《和叔妹第七》:妇人之得意于夫主,由舅姑之爱己也;舅姑之爱己,由叔妹之誉己也。由此言之,我臧否誉毁(61),一由叔妹,叔妹之心,复不可失也。皆莫知叔妹之不可失,而不能和之以求亲,其蔽也哉!自非圣人,鲜能无过,故颜子贵于能改,仲尼嘉其不贰(62),而况妇人者也。虽以贤女之行,聪哲之性,其能备乎!是故室人和则谤掩,外内(63)离则恶扬。此必然之势也。《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64)如兰。”此之谓也。夫嫂妹者,体敌而尊,恩疏而义亲。若淑媛(65)谦顺之人,则能依义以笃好,崇恩以结援,使徽美显章,而瑕过隐塞,舅姑矜善,而夫主嘉美,声誉曜(66)于邑邻,休光(67)延于父母;若夫蠢愚之人,于嫂则托名以自高,于妹则因宠以骄盈。骄盈既施,何和之有!恩义既乖(68),何誉之臻!是以美隐而过宣,姑忿而夫愠,毁訾布于中外(69),耻辱集于厥身,进增父母之羞,退益君子(70)之累。斯乃荣辱之本,而显否(71)之基也。可不慎哉!然则求叔妹之心,固莫尚于谦顺矣。谦则德之柄(72),顺则妇之行,凡斯二者,足以和矣。《诗》云:“在彼无恶,在此无射(73)。”其斯之谓也。

马融善之,令妻女习焉。

昭女妹曹丰生,亦有才惠,为书以难之,辞有可观。

昭年七十余卒,皇太后素服举哀,使者监护丧事。所著赋、颂、铭、诔、问、注、哀辞、书、谕、上疏、遗令,凡十六篇。子妇丁氏为撰集之,又作《大家赞》焉。

[注 释]

①“和帝”句:和帝:即汉和帝刘肇(公元87—105年在位)。后文中的“邓太后”即和帝之妻邓绥,和帝死后,她曾执掌朝政十余年。东观臧书阁:洛阳南宫内的一个藏书、著书之处。班氏兄妹曾在此著书。臧,同“藏”。踵:跟着、接续。

②师事:以老师的资格对待。

③大家(gu):同“大姑”。对妇女的敬称。

④永初:汉安帝刘祜年号(公元107年—113年)。

⑤忧:居父母之丧。

⑥乞身:封建时代以作官为委身事君,故称请求退职为乞身。旧礼,官吏居丧,须免去官职。

⑦唐虞:即传说中的唐尧、虞舜两位圣王。

⑧“四门”句:四门:四方之门。四聪:四方意见。

⑨瞽言:谦词,指愚陋的见解。瞽,瞎。

⑩刍荛(chu rao):割草叫刍,打柴叫荛。刍荛引申为山野小民。

(11)典坟:古代经典著作。

(12)祇:地神。

(13)夷齐去国: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之子,孤竹君去世,他俩互相让位,后来一起投奔到了周国。去:离开。 (14)太伯违邠:太伯是周太王长子,太王欲立幼子季历,太伯与弟仲雍同避江南。违,离开。邠(bin):同“豳”。在今陕西旬邑西部,是周王朝所在地。

(15)“光”句:光昭:犹发扬光大。令:美好。

(16) “能以”句: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那么,让他从事政治活动又有什么困难呢?

(17)四舅:指邓骘。垂:边境。

(18)毫毛:指细小的过错。

(19)缘:凭借。见:见解。逮及:达到。

(20)里第:家乡的宅第。多指大官僚的私宅。

(21)内训:关于妇女的训育。

(22)执箕帚:当媳妇的谦称。

(23)中外:家人和外人。

(24)劬(qu)心:劳心。

(25)素:常法、成法。

(26)猥赐金紫:猥:谦词,犹辱、承。赐金紫:赐给金印紫绶。

(27)渐:熏染、习染。

(28)沈:通“沉”。

(29)庶: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30)勖(xu):勉励。

(31)弄之瓦砖:古人把砖瓦给女孩子玩,希望她将来能胜任女工之活。砖,瓦:纺砖,即原始的纺锤。

(32)早作:早起。

(33)剧易:难易。

(34)手迹:犹亲手。

(35)洁齐:同“洁粢”。洁,清洁。粢(zi),祭祀用的洁净谷物。

(36)信:通“申”。

(37)际:会合,交际。

(38)堕:废。

(39)检以书传:检,检点,约束。书传:书籍和文字记载。

(40)数(shuo):亲密、亲近。

(41)尪(wang):孱弱、瘦弱。

(42)止:语气副词,无意义。

(43)尚恭下:尚:尊重。恭:谦逊有礼。下:下人。

(44)媟黩(xie du):作亵渎解。

(45)楚:原义为打人的荆条,引申为打。

(46)宣:宣布,公开。

(47)才明绝异:才能卓绝,聪明过人。

(48)纺绩:纺织。

(49)“仁远”句:该句出自《论语》。大意为:仁爱难道很遥远吗?我想做到仁爱,仁爱就会有了。

(50)愆:过失,过错。

(51)涂听:谓听道路传闻。涂,途也。废:无用的,多余的。

(52)看视门户:古人以妇女在内外门厅逗留为不合礼仪之举。

(53)轻脱:轻佻。

(54)陕输:不定貌,引申为轻佻。陕,通“闪”。

(55)窈窕:妖冶之貌。

(56)舅姑:公公和婆婆。

(57)“以”句:以:因为。恩:有情义。离:背离。义:恩义、情谊。破:违背。

(58)不尔:不是。

(59)戾:违背、违反。

(60)影响:影子和回声。比喻顺从。

(61)臧否誉毁:臧,善,好。否:通“痞”。恶,邪恶。誉:美誉,夸赞。毁:毁谤。

(62)嘉其不贰:事出《论语》。孔子曰:“颜回不贰过。”

(63)外内:指男子和女子。

(64)臭:通“嗅”。气味。

(65)淑:善。媛:美女曰媛。

(66)曜:像日光一样照耀。

(67)休光:休:美善。光:光彩、光荣。

(68)乖:不协调。臻:到达。

(69)“毁”句:毁:诽谤。訾:诋毁,非议。中外:家庭内外。阙:代词,他的,那个。

(70)君子:指丈夫。《诗经》:“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71)显否:显扬。否:通“痞”。闭塞不通。

(72)柄:器物的把儿。此喻根本。

(73)射(chi):厌。

长垣与《东征赋》

班昭(约公元49年~120年)是我国东汉时代的一位才女,又名姬,字惠姬,扶风安陵(今陕西宝鸡)人,出生于书香门第。她的父亲班彪和一个哥哥班固都是著名的学者,另一个哥哥班超“投笔从戎”,为东汉王朝出使西域建立了很大的功业。父亲班彪很有文采,从青年时代起就收集了前朝的轶闻异事,立志做《汉书》以承续司马迁的《史记》,但未完成就过早去世了。班昭的哥哥班固继承父亲的遗志,积思20余年续写《汉书》,可也没完成就被一件冤案牵连下狱而死。皇帝看到班昭博学多才,就下诏让她续写。班昭凭着她的才华和对父兄的深情及理解,夙兴夜寐,经过数年的努力,终将《汉书》完成。《汉书》是班氏一家两代人的心血,故人们又称《汉书》为“班史”。

据说《汉书》刚问世时,因其文义深奥,很多人难以通晓。皇帝便让当时著名的学者马融跟随班昭学习,并多次下诏令班昭入宫讲读,让皇后和贵妃跟她学习,称她为“大家(读gū)”,这是当时人们对妇女最尊贵的称呼。因班昭的丈夫姓曹,所以人们又称她为“曹大家”。班昭还著有《女诫》7篇和《东征赋》等,在当时也很有影响。其中,《东征赋》是她长垣之行后写成的。

班昭之子曹成,曾为长垣长(县长)。永初7年(公元113年)正月,班昭随其子到长垣就职。他们乘车从都城洛阳出发,经过偃师、巩义、荥阳等地进入了今天的新乡地界。他们先是到了卷城县(今原阳县),在原武(今原阳县原武镇)稍事停留,又往前行,夜间在阳武(今原阳县城)的桑间住了下来。第二天经平丘(今封丘县黄陵镇),进入匡城县(今长垣县西)。进入长垣以后,她想起了历史先贤们在这里的故事:孔子当年路经匡地,被误认为是阳虎而遭围困;子路是孔子的高足,治蒲有功后来却被冤杀;蘧伯玉是卫国的大夫,因德行高尚而被尊为卫地的形象代表。田园,农舍、村夫、城墟使班昭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她将这一路上的见闻与感受,仿照她父亲班彪写的《北征赋》写成了《东征赋》,现将有关新乡的段落翻译于后,从中可以窥见汉代长垣的一斑。

《女诫》介绍

班昭以她的文采,完成了哥哥班固的《汉书》打动汉和帝的心,使哥哥班超回归洛阳。班昭的文采还表现在她写的《女诫》七篇上。

《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儿的私家教课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各地。

在“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和事,不辞剧易。”才能克尽本分。

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

在“妇行”篇中,订定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

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

在“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大体、明大义,即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4墓地

曹大家(姑)墓

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丰仪镇大姑村东北约500米处,东距三渠村约300米,墓址在较高的台地上,居祖门、大

曹大家(姑)墓

曹大家(姑)墓姑、三渠、吴贺、老官五个村庄的箕形大湾的北沿正中,南面为缓坡地,北约200米处有渭惠四支渠东西穿过。墓冢为圆锥形,东西长10米,高约4米,周围为耕地。

大姑村尚保存清乾隆十一年铁钟一口,铸文记述了班昭的生平史略和当时的地形地貌等。

1982年12月由兴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班昭家族

两汉班氏家族概况

班 壹:有史记载的班氏先祖。原系楚国人。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班壹躲避战乱迁居楼烦(今山西宁武),以畜牧起家,一致有牛、马、羊数千群,史称他当孝惠高后时以财雄边,出入弋猎,旌旗鼓吹,俨然帝王景象,年百余岁,以寿终。

班 儒: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壹之子。曾任侠州郡歌之。

班 长: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儒之子。官至上谷太守。

班 回: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长之子。以茂才为长子县令。

班 况: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回之子。举孝廉,为郎官,官至上河农都卫,因连年课考第一,入为左曹越骑校卫,成帝之初,其女被封婕妤,史称他“致仕就地,资累千斤。”后迁长安。

班 伯: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况之长子。通晓《诗》、《书》。大将军王凤推荐他为官,被皇帝召见于宴昵殿,史书说他“容貌甚丽,诵说有法”,官拜中常侍,迁奉车都卫。后来定襄大姓石、李等,杀死追捕官吏,犯上作乱,伯拜为定襄太守,受命平贼。初到定襄,吏民同惧,气氛紧张。伯遂访问与其父、祖有旧恩者,执子弟礼,迎延满堂,怀恩醉酒,暗中打探贼人藏身之处,连日如此。等到城中气氛平缓下来,突然下令照单抓捕,一网打尽。远近称颂,说他“收捕盗贼如同神明”。后回乡扫墓,皇上令太守、都尉以下同往迎接,甚是荣耀。伯途中中风,皇上命以 侍中光禄大夫养病,赏赐甚厚,数年未起。后迁为水衡都尉,食禄二千石,不幸以38岁病故。

班 游: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况之二子,博学多才,好黄老之学,以议郎迁柬大夫、右曹中郎将。不幸早亡,有子名嗣,明显当时。

班 稚: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况之三子、班彪之父。少为黄门郎中常侍,方直自守。成帝时,立定陶王为太子,数次谴人询问近臣,独班稚不答。哀帝即位,出稚为西河属国都尉,后迁广平相。王莽和班稚兄弟同列友善,位尊权重,下令采集风俗,粉饰太平,各官纷纷编造祥瑞。班稚拒绝为其歌功颂德,琅牙太守公孙闳在郡府公开陈说灾害。御史大夫甄丰鼓动下级官吏上书弹劾公孙闳和班稚痛恨朝廷的圣政。太后说,“不宣扬祥瑞应与伪造灾害的分开处罚”。公孙闳被捕死于狱中,班稚害怕,乃上书谢罪,归还相印。太后下诏,降职使用,入补延陵园郎,食故禄终身。自此班姓不显莽朝,也没有遭致祸患。

班婕妤:(公元前48-前6年)西汉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况之女。是才华横溢的女文学家,少年即有才学,善于诗赋。公元前32年被选入宫,成帝授予她少侠名号,后封为婕妤,居未央宫第三区的增成宫,在众多妃子中居第十位。后赵飞燕得宠,骄妒日甚,为求自保,自请奉养太后于长信宫。成帝死后,她又伺奉园陵,死后亦葬园中。原有文集一卷,后散失,今仅存《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三篇, 表现了她在宫中的苦闷,文辞哀楚凄丽,千百年来,传诵不绝,不知赚取了多少痴男怨女的眼泪。

班 彪:(公元3-54年)字叔皮,陕西扶风安陵(今陕西宝鸡)人。东汉初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史学家,广平相班稚之子。青年适逢王莽之乱,作《王命论》劝说据天水称霸一方的隗嚣支持光武帝刘秀的事业,隗不听,遂隐居于河西。后大将军窦融崇拜其美德,荐为徐令,官至望都长。后精研汉史,从事著作,作《史记后传》60余篇。后被其子班固整理成《汉书》。

班 固:(公元31—92年)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宝鸡)人,班彪长子。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世代书香的官僚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九岁能写文章、诵诗赋,十六岁入洛阳太学读书。博览群书,学问渊博,受到当时学者的一致赞扬。班彪去世后,他继承其父遗志,继续完成《史记后传》的编写,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蒙冤入狱。其弟班超上书明帝为其辩冤。获释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点校秘书,专搞著作。自公元58年至公元82年,历25年之久,基本完成了史学名著《汉书》的写作。《汉书》亦称《班史》,以断代为史,纪传为体,首开中国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建初三年(公元78年)升任玄武司马,负责玄武门的守卫。建初四年(公元79年)章帝在洛阳北宫白虎观召集诸儒讨论五经异同,班固出席会议并担任记录,后来他根据记录写成《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一书,成为汉代经学的经典。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为中护军,参赞军务,随军出塞三千里,奉宪命作铭,刻石记功。后为中郎将事,食禄两千石。后来,窦宪因擅权获罪自杀,当时的洛阳令种竞,因受过班固家人的侮辱,乘机报复,将班固罗织入狱,不久死于狱中。其著作除《汉书》外还有《班孟坚集》、《班兰台集》、《白虎通义》等。《后汉书》评他: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死后葬于孟津彰阳村班冢(今已失考)。今扶风县太白乡浪店坡以东,西宝公路75—76公里之间,路南有其坟墓。过去记载有石碑三通、石羊一对、石案一条,今已无存。只有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建立的“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迎来朝霞,送走黄昏。

班 超:(公元32-102年)字仲升,班彪的次子,班固的弟弟,既是东汉名将,外交家,又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先驱。年少而孤,家庭贫穷,30岁 迁入洛阳,靠为官家抄写文章补贴家用,宏图难展,感慨良多。一次,投笔在案说“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求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来,便成为“投笔从戎”这句成语的来源。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出任假司马,随大将军窦固北击匈奴,机智勇敢初立战功,受到窦固和朝廷的赏识。当时,匈奴作祟,横行西域,汉朝和西域的联系被迫中断,西域各国饱受其苦。朝廷先后封他为司马、将兵长使、都护等职,派他出使西域,以续前功。在出使西域31年中。他依靠汉朝和西域各族人民的支持,以大智大勇的英雄气概,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攻杀了匈奴使团,平息了部族叛乱,使西域各国摆脱了匈奴的奴役和控制;打败了月氏人的入侵保卫了西域各国人民的利益;收服了西域诸国,畅通了丝绸之路,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汉和帝曾于公元95年下诏表彰他,封他为定远侯。毛泽东同志1939年在给陕北公学院教授兼中国问题研究室主任何干之的复信中,特别称赞“东汉班超的事业”,说它“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在民族联合和反抗侵略这两个基本点上与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有很大的历史相似性”。死后葬于孟津彰阳村班冢,华阴市区25公里处的班庄村官道旁、新疆喀什也有人们的纪念墓。后人有诗赞他:投笔从戎胆气豪,积功才得换征袍。漫言生相原应贵,要仗胸中贵六韬。

班 昭:女,(公元49—120年)又名班姬,字惠班,班彪之女,班固、班超之妹,东汉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因丈夫姓曹,历史上又称曹大家(音姑)。丈夫死后,和帝赏识她的才华,让她供职宫中,教皇后和嫔妃们读书,很受和帝及后、妃们的尊重。班固去世之时,《汉书》中的《八表》及《天文志》并未完成,遗稿散乱,她奉命整修,得以完成。其作品还有“赋”、“颂”、“门”、“注”、“哀辞”、“书”、“论”、“遗令”等十六篇以及《女则》、《女范》、《女孝经》等,她在《女则》、《女范》、《女孝经》中提出了妇女应当遵守的封建伦理道德,为儒家和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敬重,也就被抬到“女圣人”的地位。其子曹成被封为关内侯,另一个儿子曹俗,也在陈留为官。死后,皇太后亦素服举哀,派人监护丧事,以示优礼。

班 勇:字宜僚,班超的次子。他长期住在西域,直到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才随乌孙国朝贡的使臣回到汉朝。他熟悉西域的风士人情,对西域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随其父班超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其父死后,他又继承父志,任西域长史,带领500人与龟兹合兵击走了匈奴北伊蠡王,公元126年团结西域各族人民大破北匈奴呼衍王,进一步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著有《西域记》一书。

班 雄:班超长子。继承父志,安抚西域屡立战功,官至越骑校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