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念琪】找个上海男人当老公(08.12.14)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也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些年,谈论上海男人要比谈论上海女人多得多,而且很起劲。外省人谈,上海人自己也谈,其中还夹着点老外的声音。伟人早就教导我们,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如果说,世人对于上海男人有所误读,甚至是曲解的话,这个责任看起来是要由一些上海男人和女人来负的。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出版界刮起“城市风”,为展现各地中国人的文化和性格。出版了《都市人丛书》、《“闲话”中国人系列》和《“剖析”上海人》等。在这些书里,凡谈及上海男人时,多会提到上海一个叫《海派丈夫面面观》的电视系列节目,还有其片头曲《海派丈夫变奏曲》。并由此立论:“对于沪上所有的丈夫来说,‘上海男人’这一称谓多少有些揶揄的味道。”

  平心而论,人家并没主题先行,也没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更不曾罗织什么莫须有的东西。因为立论的材料都是上海人自己提供。只要看看这十集节目就可明白:夹板丈夫、私房钱丈夫、厨房丈夫、保驾丈夫、麻烦丈夫和怠工丈夫等。那个片头曲《海派丈夫变奏曲》更是有料:“男子汉哪里有,大丈夫满街走。/小王拿牛奶呀,老赵买酱油;/妻子吼一吼呀,丈夫抖三抖!/工资奖金全上交,残羹剩饭归己所有;/重活脏活一人干,任打任骂不还手。”

  且不说为人家提供炮弹,自毁长城;客观上加入了抹黑上海男人的大合唱。主要是犯了以偏概全、一叶障目的毛病。

  节目编导是个女人,但她世界观形成时还不在上海,而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进入这个城市。歌词作者虽是有上海户口的男人,但不是个土生土长的上海男人。是从外省考到上海读书,然后扎根。人们有理由怀疑,他们对上海、对这座城市的男人究竟真正了解了多少?!他们观察上海男人的目光,是否受到自身原有地域文化不自觉的影响?!他们对上海男人所作的结论,是否打上某种狭隘、偏激和嫉愤的烙印。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有关上海男人的误读,似泼出去的水是永远收不回来了。

  其实,那片头曲也无意间唱出上海男人的好:“白天干活晚上奔波,心里苦恼嘴上还唱歌。”这样的人,难道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先天下而忧后天下而乐的人。那“重活脏活一人干,任打任骂不还手。”更是值得学习和崇敬,难道把重活脏活让老婆干,对老婆实行“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才算是真正的男人?至于拿牛奶买酱油,那是人家的分工私事,而不能成为判断一个城市男人的标准。你看不惯别人“工资奖金全上交,残羹剩饭归己所有;”那可是人家乐意欢喜,与旁人是毫不相干。

  天下男人是一家。凡是上海男人所拥有的缺点,外省的男人也具有;凡是外省的男人所拥有的优点,上海男人也不缺。如一定要比,科学负责的态度就是按照左中右的档次来一一对应。硬要醋比酱油,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而且一不小心,还要伤害上海男人的感情、伤害外省男人的感情、伤害上海男人与外省男人之间的感情。

  套用句老话,就是做你的上海男人,让别人说去。至于嫁不嫁上海男人,那你自己看着办吧。反正我认识不少找个上海男人做老公的外地女生,都是蛮幸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