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尚龙】伊会讲上海闲话口伐(10.1.16)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上海人素有看不起外地人的历史,而这段历史的发祥,恰是上海人自己先被看不起。

  上海历代移民都必然受到轻蔑的对待,而轻蔑他们的人往往就是上一代的移民,已经生根为上海人。对待外地人,上海人喜好在容纳中排斥,确切地说,是在排斥中容纳:上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被视作最骄傲、最排斥的城市,而同时上海恰又是最兼收并蓄的城市。

  经过租界文化的强制性浸染,上海人的文明礼仪意识在国内是最高层次的,这就是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将外地人称作乡下人的资本。又不得不承认,以前,当一个非上海籍、甚至是下只角的人被当作乡下人羞辱的时候,除了耿耿于怀羞辱,同样要紧的就是改掉被人羞辱的习惯,就会在心底暗暗学上海人,包括口音、腔调、习惯,渐渐地被上海人同化。如果有一个外地人乘公交车站在车门口,首先就会遭到卖票员嘲笑式的教育:往里头跑点,急啥啦!如果是一个厉害点的上海乘客下车,还会不露痕迹地蹭外地人一下,还很有理由:啊哟,我还当侬要下车格!“乡下人”称呼,就像租界文化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是侮辱,也是侮辱式的教育。多少年来的外地人、下只角的人,就是如此“梅花香自苦寒来”。

  即使是对台湾人,上海人也一点不买账。据说将洋酒当黄酒一大杯一大杯喝的,就是一些台湾老板的始作俑,上海人称他们为“台巴子”,后来也叫做巴子,形容一掷千金而没有文化的小老板。

  如今上海已经不排外了,非上海籍的人——很有可能就是一个新上海人,潮水般地涌入上海,上海却没有了同化的动力和能力。以前是一两个“乡下人”备受环境的熏陶乃至改变,如今有上百外的新上海人,环境已经没有能力改变他们,而他们足以改变环境。

  上海话的话语空间日渐狭小,意味着上海在开放,也意味着新上海人与上海人的差别也来越明显。如果一个新上海人与另一个新上海人结婚,那么他们的口音不会被上海同化,他们的乘车习惯不会被上海同化,他们的习俗不会被上海同化。当新上海人再也不必担心被嘲笑为外地人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和旧上海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差异,越来越不容易弥合,只有当新上海人的孩子长大之后,才能成为一个上海人。“乡下人”是一把双刃剑,现在这把双刃剑没有了。

  郭敬明是四川人,也曾经是上海大学的学生。某次他接受记者访问,侃侃而谈自己对上海的印象:“我从四川默默无闻地来到上海,从一个学生变成了明星和公众人物。我想记录下我们这个年代的上海。”他将要写的上海题材的小说,极有可能会比王安忆的《长恨歌》乃至任何一个上海作家有更大的发行量,但是也可以相信,郭敬民迄今为止还不会说几句上海话。曾经有人将郭敬明引为上海的骄傲,立刻有人瞪大了眼睛问:啊,伊是上海人啊?勿要吓我噢,伊会讲上海闲话口伐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