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念琪】网球是个“老克勒”(10.12.11)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2002年,上海迎来ATP网球公开赛。七年后,ATP1000大师系列赛上海站落脚。其实,上海人对网球是不陌生的。1843年上海开埠后,随着到沪工作和定居的老外越来越多,这里遂成西方近代体育进入中国的一个重要登陆点和扩散地。在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前,就出现了上海拍球(网球)总会。到1911年(清宣统三年),又诞生了上海草地网球联合会。

  打网球是要有场地的。参照国际网联《网球竞赛规则》规定,标准网球场地占地面积不小于36.58米×18.29米。虽说网球比赛分草地、硬地和红土,其中当数草地资格最老,创办于1877年7月的全英草地网球锦标赛(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是最早现代的网球大赛。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6月到上海采访的《法兰克福报》记者高德满(Goldmann),对上海的草地网球场印象深刻:“在上海,到处都打草地网球。英国人在静安寺路上修建了富有魅力的乡间俱乐部,这里的网球场就有十二个之多。在南京路底的跑马场,也有差不多数目的网球场。”德国记者提到的跑马厅,在不赛马时,开辟的网球场多达百片。到1937年,上海有了第一片灯光球场。虽后来华界也建了些网球场,但无论数量还是设备都不如租界。

  这些西方近代体育运动先在租界落户,之后,影响逐渐扩大。在参加运动的人群中,出现了黄皮肤黑眼睛的华人——上海人;当然,这是上海的有钱一族。与老外共事的买办,与老外有生意往来的企业家;有的虽然与老外没有什么来往,或被运动所吸引或为了踩住时尚。

  可谓是西风东渐,因为这些运动与老外和有钱人相关,因而不仅成为当时上海上流社会和有钱人休闲生活的一个内容,也成为一种社会身份的象征。网球作为上海租界里西方侨民参与最多的一项运动,打网球自然成为当时最克勒最时髦的事情。到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更是甚嚣甚上。就看1935年虹口公园网球场的统计,夏季开放草地网球场80片和硬地网球场6片,仍然供不应求。在那年夏天,在草地网球场打网球的有17008人次,到硬地打网球的为5904人次;到公园打网球的人占整个夏季入园运动总数的一半。体育成为老外在上海至少一半的生活内容,对于他们如此的体育狂热,有人认为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得不到很好的满足,抑或“是一种用于忘却欧洲的办法”。

  华人打网球,可以说是始于大学。苏州洞庭自席正甫起、席家在汇丰银行当买办长达55年,其曾孙席与慧在圣约翰大学读书时,成为网球爱好者。早在189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圣约翰就有来自檀香山的华侨打网球。两年后成立学生体育会,开展网球运动。圣约翰的网球是有名气的。参加1910年(清宣统二年)第一届全运会的上海市网球代表队4名选手,全出自圣约翰,包括裁判,最后的决赛也放到圣约翰。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爱好网球的上海富豪都在自己的花园中建造了网球场。如三菱银行买办胡筠籁、他的兄弟是娶了席正甫兄长席嘏卿孙女席德芬的华比银行买办胡筠秋,还有家里造了南京西路石门二路口“台尼斯公寓”(DenisApartment)、又叫德义大楼的程贻泽;此外还有洪贤舫、顾兆麟等。就连青帮大佬、后来成为汪伪76号特工总部大佬的粗人吴四宝。在1940年发财买下愚园路475弄2号的花园洋房,还在家里建了一个网球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