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小莹】秀场(12.8.20)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那是上棉十七厂,杨树浦路2866号,毗邻杨树浦发电厂。往昔的“锯齿形厂房”,是我的一个工厂和工人的情结;还在。现在的标牌是“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恍如隔世。我站在这里就会想到许多。因为是有故事的。一种纪实与虚构的风格,让我经常身处历史与现实、物质与精神的交汇之中,我想到卡尔维诺的一段文字:

“如果有人在九月的一个黄昏抵达这里,当白昼短了,当所有的水果店子门前同时亮起多色彩的灯,当什么地方的露台传来女子叫出一声‘啊’!他就会羡慕而且妒忌别人:他们相信以前曾经度过一个完全相同的黄昏,而且觉得那时候快乐。”

人类总是在比较,同时展示自己对世间的认知;卡尔维诺浓重的欧化语句,听上去像吟诵,夹杂着现代城市市井的气息和情调。我很喜欢这样的语境。

同时我还想到黄宝妹,那回我在电视片《黄浦江》里看到她,倾情讲述她的上棉十七厂和纺织女工的经历。她令我感动。黄宝妹,这个上海本土浦东高桥的普通女工,13岁就进日资裕丰纱厂,也就是上棉十七厂的前身,一直工作到1986年退休,历时42年。1953年成为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1958年,著名导演谢晋还根据其事迹拍摄了同名故事片,黄宝妹担当主演;换在当下,黄宝妹也许就此成为国际影星,便像巩俐章子怡一样了。

年迈的黄宝妹精力充沛,深情讲述她的上棉十七厂,讲述她和小姊妹一起上三班,赶摆渡船上早班。她浓重的浦东方言,听上去像文言,夹杂着乡村和工厂的气息和情调。我也很喜欢这样的语境。黄宝妹说道,1953年她被评为全国劳模,去北京开会。那时,她刚满22岁,坐上火车走了7天7夜。那次北上,使黄宝妹更加体会到了纺织工人的责任。她看到在田里劳作的男性农民大多都是光着膀子,妇女、孩子们衣衫褴褛。她暗下决心,一定要多纺纱织布,让全国人民早点穿上好衣服。

黄宝妹看到现在的“上棉十七厂”,自然有着无限感慨。我随着她的讲述,在杨树浦路2866号里转悠,眼前总是浮现黄宝妹的身影,耳畔是她的话语。黄宝妹引领我;我和黄宝妹一起感受上棉十七厂,感受时尚中心;感受历史与现实,感受未来。

“纺织记忆”,这个在上海人民内心的一个情结,在这个新颖的时尚高端科技场所内,仍能隐隐环绕。建筑不应在翻新后变得肃穆冷清,它仍旧保持着一些人情与物韵。上海国际时尚中心,是上海市杨浦区的一个崭新。一个新秀。我说它是“新秀”,因了它的“十七棉”的底蕴,和城市时尚的创新之秀。

杨浦的传统工业的故事也许就要戛然而止。城市文化和工业文明,似乎对一个城市人来说,已经烂熟于心。文化与文明,总是生存于民间;像一只母鸡与一颗蛋——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假设,也的确一直漂浮在我的心头。所以我平常很愿意去关注我的杨树浦,关注工厂,但有趣的是,在时尚中心,工厂被抹去,但记忆总是闪现在生活里,让我被感受——也许经典就是这样。这时候,我发现,原来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化,也正是故人和经典的世界,只是被强大的现代物质生活所稀释而已。一旦在一个特定文化的氛围里,艺术用浓缩的形式感,用浓郁的激情,让我们享受欢乐,替我们担当痛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