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念琪】收趱织的上海人(12.10.28)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站在公路边等我们的老黄,活脱活像个本地山东人。光头赤膊,穿条花哨的沙滩裤,晒得是墨彻黑。他是8月4日从上海过来收趱织的,已经住了半个多月,准备9月初回去。

上海人说的“趱织”,就是蟋蟀和蛐蛐。透过路旁的树,看到墙上有条红字标语:宁阳蟋蟀霸五洲。宁阳是始于秦汉、闻名天下的蟋蟀之乡。在晚清秦子惠的《功虫录》中,就有宁阳斗蟋黄麻头获“赐宫花披红巡各殿”,献蟋者朱钲抚获赐赤金百两的记载。这里的虫不仅狠而且多,如老黄所说:“这里的早虫、晚虫都有”。

老黄住宁阳乡饮乡宫家村,当地对蟋蟀产地有“南淡北宫”一说,“淡”是淡村,“宫”就是这宫家村。今年是老黄连续到这收虫第十五年。到这做蟋蟀生意的上海人可分三类:一是跑量。前两天刚回沪的一位,以每只一两元的价钿收了3000只,到上海七元出售;说就是死了一半也是赚的。雇了当地人分装,也不用竹筒,而是把材质更轻的PVC管截成一段段。二是小打小闹的,老黄老苏可归于此。老苏在岳州路市场有个摊位,老黄则是在家等老主顾打电话预约上门。三是收大价钱的,在姚村夜市,有个叫“老孔”的上海人吆喝“收大价钱”。我看他收了两只200的,一只500的。

宁阳的蟋蟀市场基本是全天候的。我们白天去了黑风口和泗店镇。黑风口被上海人叫做“市级模子”,来收虫的是好车多,有宝马、奔驰、路虎,挂京、津、沪、皖、陕等外省车牌。而泗店出名更早,建镇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元年)。一下车,蟋蟀文化扑面而来,这条街名为“蟋鸣街”,那厢边的灯箱气势磅礴:“蟋蟀古镇蟀领中华”。此地有“中华蟋蟀文化的发祥地”之称,自宋朝至清,四代皆为贡品。

白天兜售蟋蟀多女性,想是男人捉了一夜的虫,都在家躺下歇息了。无论男女,都提着长方形的小筐,筐以粗铁丝为骨架,四边和盖用聚丙烯打包带编织。里面放着蟋蟀罐,或三五个或十来个,多的是叠起几层。瓷罐都是白色的,但铁皮盖是五花八门,多黄色,也有用加多宝等饮料罐剪开制成。

相比日市,夜市的人气就高多了。一是夜里凉快;二是从地里捉了直接就送了过来。每晚10点一过,姚村夜市就热闹起来了。5元租一个摊位,提供一桌一凳,就一市。有的想舒服些,自己买了躺椅,收市就寄放在老乡家。宁阳蟋蟀研究院院长刘德强告诉我们,买卖是不收税的。

我看老孔收蟋蟀是路数清爽,自有程序。差的,开盖一看就挥手。稍上眼的,转罐换角度看。看后觉得有苗头的,就打草看牙,撩拨几下。合格的,就拿网捉到他的罐里,再放到一个iPhone 4大小的称上,有一只,显示屏跳出2058的数字。他说,过了2060就合格。想来是他“收大价钱”的缘故,送上的蟋蟀流水一般,四五个小时就验了上千只。遇到缠人的,他的拒绝是委婉的,笑着说句:“降不住”。老黄心里有杆秤,20到200块是合理的价格。

刘院长说,每年来收蟋蟀有10万人,带来3亿收入是只多不少,蟋蟀业在宁阳五大支柱产业里排老二。他知道的最高价是09年的,泗店镇古城村的刘长海卖出4万一条。我们听宫家村的“老二”孔令德说,今年也有卖到这个价的。他是村里第一个引上海人来收蟋蟀的,时间是在1982年。现在他是捉卖一条龙,还送货到上海。

收虫是辛苦的。老黄老苏的作息表是天没亮去早市,七八点回来吃早饭。然后登记新收的,给已经收下的喂玉米黄瓜粒,打扫。把屋里地上那几百个罐子整上一遍,还是有点工作量的。吃过午饭又去市场,回来后可稍微休息一会,然后去夜市。

老黄说,“我是失业的,年年弄这个东西,这成为我的爱好”。而老苏说得有点诗意了,“听不到这个趱织叫,晚上就睡不着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