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管继平】上海表情(13.1.12)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2

大概自从BP机、手机的相继问世,且几乎成了都市人的必备之“机”,由此,随身的计时功能已不再是非“表”莫属了。如果本着“既生瑜,何生亮”的原则,那么也就是说,既有一“机”,何须再要一“表”?不过,如今戴表也是品位和地位的象征,当然要把握适度,不能过度,要不,“表叔”的前车之鉴,可不是闹着玩的。

前不久海上作家沈嘉禄兄送了我一块上海牌手表,并说他有一位收藏手表的朋友周宝兴,要写一本书叫《》,很有意思。这里说的“上海表情”,其实是一词多义。在此或可理解为“上海表”的“行情”,似更精确些。许多人都知道,在曾经一段时间里,手表可是上海家庭生活中的“大件”,不仅价钿“辣豁”,要抵一般人三四个月的工资,而且有钱也未必就能买到,还要凭票供应,光那张票也是非常紧俏的。那时男女青年恋爱结婚,女方开出的条件往往是“三转一响”,所谓“三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即收音机也。因为相对于柴米油盐来说,这“三转一响”都不能算是生活之必需,所以也应归于“奢侈品”之范畴,虽说可有可无,然有之,则爱的天平肯定会大大倾斜,成功几率大大增加也。可见,小小一块手表,有时还真是靠它力拨千钧呐!

所以,我小时候常听说弄堂里某位仁兄第一次约会时,还要专门借一块手表戴在腕上,以加重成功的砝码。

手表如此稀奇,几乎成了人人追慕的极品。当时上海的手表主要品牌有三:上海牌、钻石牌和宝石花牌。其中以上海牌最为知名和“吃香”。众所周知,三十年前上海的轻工产品在国内可是非常了不得的,所到之处,只要说是“上海牌”,闻者无不马上“立正”,向你“致敬”。

至于我拥有的人生第一块表,倒不是因为恋爱,而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高三准备考大学之时。母亲为了我复习功课能更好地掌握时间,千方百计地从单位搞了一张手表票,花了多年的积蓄替我买了一块上海牌手表。记得我刚戴上手表时恰好是个夏天,不用卷袖子就能露出亮晃晃的新表,用句上海话形容叫做“邪气弹眼落睛”。害得我有时简直这左手不知怎么放才好,挺不自在的。不过,非常痛心的是,我这块新表在我的手上也仅轻飘飘地留存了一个星期,甚至我连照片也没拍一张,就“飘”走了。说起来简直就是笑话,手表的失落居然是为了买一张2分钱的报纸。

不知有人还记得否?当时一张《每周广播电视节目》报相当吃香,老百姓平日里没啥事干,多守着收音机或晚上的电视机度日,所以“节目报”成了最佳的收视指南。每到周日早上该报发行时,邮局门口必排队蜂拥抢购。我就是那次,为了抢购一张“节目报”,等到好不容易挤出人群时,却发现我腕上一块手表不见了!当时我吓得脸色霎变,脑子也一片空白,一旁维护秩序的纠察也帮我拨开人群在地上寻找,但哪会再有表的踪影……

神情痛苦恍惚了两天,怕让母亲知道了更伤心,我硬缠着工作没两年的哥哥,帮我到提篮桥的一家旧货店,花了八十元钱淘了只一模一样的“上海牌”手表,算是在母亲面前瞒了过去。此事一晃三十年了,直到母亲离去,我都一直未敢提起,现想起来还是很愧疚,总觉得辜负了她老人家当年的一片苦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