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育人 发展有灵魂的教育

 就业 2014-04-12

厦门市杏南中学是福建省二级达标学校,学校坐落在碧波荡漾的马銮湾畔,地处杏林城区中心,交通便利,校园内幽雅静谧。学校现有64个教学班,学生3000多人。

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学校优化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美”;播撒书香与美德,用文化浸润学生心灵,突出“育”。学校为学生打造轻松的学习文化,让学生巧学、快乐学;同时也培育教师的学习文化,让教师自我超越、快乐工作。学校还注重发展科技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的成功融合。通过文化治校,实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播撒书香与美德 用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行走在杏南中学林木葱茏、鸟语花香的校园里,“敏、毅、仁”三大校训镶嵌在学校最显眼的位置。“校园文化长廊”上,展示了经典的“儒家思想”。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教室,儒家精髓的言语悬挂在墙上,这让每面墙体都成为“文化的代言人”。

“儒家语录”、“科技长廊”、“双百人物”等等特色鲜明的文化建筑彰显了学校的教育理念,也引领着师生的日常行为。通过文化的浸润,让学生耳濡目染、净化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

学校启动了“中华古典诗词诵读活动”,《弟子规》、《道德经》、《诗经》、《唐诗三百首》等经典都成为诵读内容,语文老师利用阅读课为学生讲解经典作品。通过用经典、用书香来熏陶和感染学生,也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经典,在经典中陶冶情操。

“道德讲堂”是杏南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中枢。讲堂以“品评德行,塑造良心”为指导思想,以“平凡人、平凡事;文明人、文明事”为工作方针。李小燕同学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毕业一直陪伴患肌无力同学余婷的故事、捐款资助白血病同学的事迹都被搬上讲堂。这些故事从学生中来,又到学生中去,做到可信可学,从而营造出“积小德为大德,积小善为大善”的良好校园风气。

作为厦门市首家学校道德讲堂示范点,它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热门,也成了观摩学习的样板。学校致力于把道德讲堂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挥所,并与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学校书香校园、经典诵读、诚信学校等平台相结合,建立了一个多元的教育方阵,培养学生真正达到“厚德、博学、健体、尚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生发展。

“以人为本”是杏南中学学校文化建设的指挥棒。校长蔡建生说:“要真正的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全校教师力求做到真正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想要什么。“教学生一阵子,想学生一辈子”,是杏南中学教师常在嘴边的口头禅。

学校教育教学的规划、方案等,尤其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都要求听学生的意见。学生的集体活动,包括艺体活动、竞赛活动、节日活动等,都要让学生参与讨论策划。通过做到学校搭台、学生唱戏、教师配合,实现让学生“自主、快乐、成长、成才”的目标。

当走在校园内,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美丽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还有迎面而来的脸上绽放着甜美笑容的学生。当走到老师、长辈面前,他们会停住,站立、弯腰、问好。他们知礼、文明,懂得感恩。这是学校文化育人所带来的美丽风尚。

巧学减负 为学生打造轻松的学习文化

学校认为学习文化涵盖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活动,还包括学习力的增进,尤其是自我学习能力的发展。为此,学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巧学中减轻负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力,不断自我反省,自我超越。

学校发动全体教职员工的力量,结合“减负提质”的要求,制定了学校教学的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了学校教学的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可持续发展。二是探索有效教学途径,打造高效课堂。三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实现高效率教学。四是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完善学校课程体系。

根据新课程实施精神,按照学校教学发展目标和学生培养目标,学校确立了以校本作业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经过申报与审批,成为厦门市11所试点校本作业的中学中的一员。为此,学校确立了“优化设计,让作业布置轻负高效”、“分析诊断,让作业资源不再浪费”、“巧妙评价,让学习良性循环”的三大原则,来做好校本作业这项工作。

在“优化设计,让作业布置轻负高效”原则下,教师研究出了“趣味作业,让作业不再枯燥”、“分层作业,让作业不再单一”、“假期作业,让假日充实又愉快”等作业设计思路并付诸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同学在调查中反馈:“校本作业把该学的知识都归纳到了,让我写得很轻松,学得也很轻松”,“数学的校本作业是最有趣的,因为在写数学作业时,就等于是在与数字做游戏,我学会了认真审题、仔细作答,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实施校本作业后,不用写以前那些繁琐、复杂的辅助材料了,同学们都乐得合不拢嘴” 。

根据“分析诊断,让作业资源不再浪费”原则,学校要求教师对现成作业进行分析,理解现成作业题目的设计意图,分析题目的科学性、目标指向性、有效性。在分析一组作业时,要求关注这一组作业之间内在的层次性、逻辑关系、难易程度等。同时,教师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诊断。不仅要总结好的方面,还要对出错率较高的题目进行仔细的分析。教师将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当作难得的教学资源,认真分析学生出现错误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成为改进教学的重要契机。

根据“巧妙评价,让学习良性循环”原则,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采用四种作业评价模式。一是星级制评价。星级制是根据学生作业质量,从一星到五星对学生进行评价。二是档案袋评价。档案袋是学习的记录,集中反映学生向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在学生的档案袋里面收集的是学生不同阶段的作业及教师、同学、家长、自己的评价。三是奖励评价。根据作业的正确率和书写情况进行星级评价,当学生拿到一定数量的星级就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些评价措施,让学生受到激励,实现了学习的良性循环。

学校还在全体教师中广泛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论、有效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活动,深入探索教学目标科学准确、课堂氛围民主和谐、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学习方式明显转变、思维训练充分有效、教学方法优化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

建学习型教学团队 弘扬学习文化

学校在学习文化建设中,通过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育人模式与途径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同时也将学校的发展与教师个人的追求完美结合,让每一位师生在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

近几年来,学校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积极营造优秀教师成长的环境,提出“人人为学习之人,时时为学习之机,处处为学习之所”,倡导教师把学习作为人生重要的生活方式。

学校通过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教师教学竞赛、激活课堂、有效教学、同题异构、推门听课等活动来提升教师素质。学校还选送优秀老师到重点师范院校、发达地区乃至国外培训等形式让老师“走出去”学习。学校认真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建立名师工作室,加强网上远程培训,培养了一批自己的名师。

学校坚持构建以教师专题研究、案例研讨、集体学习、个体反思、展示交流、综合评价等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使学校成为研究中心,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主动参加新课程培训、课改研修、课题研究实验等活动,在学校形成主动学习的氛围。

2011年5月,厦门市首届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成绩揭晓,杏南中学经区教育局选拔,有24位选手参赛,占集美区属学校参赛选手数的四分之一,其中有16位获奖,两位获学科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学校弘扬学习文化,致力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分不开。

参加技能大赛,教师们表现出敢于拼搏的精神,涌现出一批感人的事迹。学校地理教研组汇聚全组智慧,聘请专家名师精心指导,因此初高中地理科第一名被我校包揽。陈莹莹老师到龙岩参加全省中学地理片断教学,获一等奖后,不是回家看望年幼的孩子,而是一下车就赶到学校投入紧张的赛前集训。

在教师专业技能竞赛中,仅去年以来,就有八人次获得省级一等奖以上奖项:杜爱建老师获全国中学体育课评比一等奖;沈素真老师获全国课件评比三等奖;赖书谦、叶再兴老师教具制作获全国三等奖;万龙兰老师教具获省一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全国比赛;丁红、曾燕玲、陈莹莹、许坤武老师参加省课堂教学竞赛均获一等奖。

培育学生科技意识 发展科技文化

学校是厦门市科技教育基地学校,也是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学校。学校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总体工作计划,把它作为素质教育重要抓手,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并作为学校办学特色来抓。

2003年,学校成立由校长蔡建生任组长,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较为完整的科技教育资源开发设想和阶段性计划,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建设学校科普教育设施、培训科学课程教师和开展科技教育活动,保证科技教育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为营造校园科普教育氛围,使学校的科技教育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学校根据本校实际开设科技校本课程,设立了科普专栏(画廊)并定期宣传。学校还建设了科技活动室和科技教育成果展示室(展示橱)等活动场所,实验室(含仪器室)也配齐了相关的器材设备,图书室为学生订阅《科技博览》、《科学与生活》、《奥秘》、《科技展望》等几十种科普类杂志,学校广播站、网站定期开设科普节目,宣传科普知识,更新科技教育网页。

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知识性、科学性、探索性、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为一体科普教育阵地,学校建立了科技辅导员队伍,积极选派科学课程教师、科技辅导员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参加校外各类进修、培训和参观,鼓励老师积极撰写科技教育论文,参加省级汇编交流,将科学教育工作纳入考核、表彰体系,培养了一支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队伍。同时,学校积极聘请热心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的专家、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加入学校科普队,充实辅导员队伍。

学校因地制宜建立了各种学生科技兴趣小组,成立了学校青少年科技协会,并派专门教师指导工作。同时,学校坚持开展全校性主题科普实践活动,各年段、班级与学科,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如开展科普讲座、科普知识竞赛、科普参观考察、科技制作、科技绘画、科学小论文等活动。目前,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已趋常态化,学校师生参与科技活动比例超过90%,校园“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

为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和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取得可喜成绩。从2004年至2011年,连续8年组织学生参加厦门市第20届至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累计获奖30多个单项奖,2个优秀组织奖。2009年获厦门市第二届青少年趣味科技(头脑OM)竞赛一等奖,并在2010年和2011年再次参加均获二等奖。学校还获国家海洋杯知识竞赛一、二等奖。

学校坚持文化治校,扎扎实实施素质教育,硕果累累。学校获得了中国特色教育理念与实践项目学校、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优秀实验学校、“中国/WHO健康促进学校”铜奖和银奖、福建省党政工共建教工之家先进单位、福建省体育特色学校、厦门市教育系统教学质量优质奖等百余项国家、省、市、区级集体类表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