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三大城市群 ![]() ![]() ![]() ![]() ![]() ![]() ![]() 浙江打造三大城市群进入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5月11日,浙江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提出在新城市化过程中将加快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据悉,2011年全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3%。而2011年浙江省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居广东、辽宁之后,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 但总体来看,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次大会推出了《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群规划建设的目标。 目前,浙江省基本上形成了“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三群即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 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表示,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翼,理应在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成为全国创业创新的宜居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品质生活的示范区。引领全省、辐射周边地区,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截至2011年,浙江省33个设市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近2.5万亿元,其中11个设市区的城区实现生产总值1.5万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1.34倍和1.36倍。 另外,《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浙江省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72%,城市化发展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大城市群基本建成,成为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之一。 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群正在图谋变样!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获悉,未来15年,环杭州湾地区将打破以往的行政区划,重新形成六大都市区,并新增12个大城市。
15年内新增12个大城市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因此规划中的环杭州湾地区的城镇发展设想至2020年,形成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和舟山6大都市区,湖州、舟山均上升为大城市,另外再培育10个大城市以及一批中等城市与小城市。
根据规划,未来环杭州湾地区拥有300万—500万人口以上城市2个,即杭州、宁波;50万—200万人口城市4个,即嘉兴、绍兴、湖州、舟山;50万—100万人口城市10个,即嘉善、平湖、桐乡、海宁、富阳、上虞、诸暨、余姚、慈溪、长兴等;20万—50万人口城市12个,即海盐、德清、临安、淳安、建德、桐庐、安吉、嵊州、新昌、宁海、奉化、象山等;以及包括乌镇、石浦等城市在内的一批5万—20万人口小城市。
德清安吉将纳入杭州都市区环杭州湾地区的新发展规划,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区域规划,而更注重城市群的抱团发展。记者注意到,在这次规划中,行政区划的界限被打破了。如规划中的杭州大都市区不仅包括杭州市区和杭州行政范围的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还包括湖州的德清、安吉,嘉兴海宁的许村、长安、盐官,桐乡的大麻等区域。其中中心市为杭州江北主城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等;外围分区包括富阳、临安、德清、安吉等;远郊区域为建德、桐庐、淳安及临安西部等。
宁波大都市区则是以宁波为主体,包括宁波市区及余姚、慈溪、奉化等市县。其中中心区为宁波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外围分区包括慈溪、余姚、奉化。远郊区域为象山、宁海。
高路去上海最长不超两小时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多通道、多方位的交通发展模式主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进程,重点建设区域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轨道网等。省际特大城市、大城市之间采用点到点的高速铁路模式,区内大城市之间采用城际快速铁路模式,大都市区内部采用城市轻轨模式。形成环杭州湾地区“30、60、120”高速公路网发展目标:“120”指环杭州湾地区各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至上海的高速公路最大时空距离为120分钟;“60”是指都市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最大时空距离为60分钟;“30”指重要产业基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不超过30分钟。[2]
浙中城市群
1城市群简介编辑浙中城市群是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基地;以国际商贸城、特色五金基地为依托的浙江中西部门户地区;闽浙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发展龙头;我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生态屏障,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浙江中部宜居宜游城市群、优质生活圈,建成“我省参与长三角区域竞合的载体之一;是浙江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
以建设宜居城市群为目标,至2020年,城市群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群总人口达到78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550万人以上;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综合水耗小于120立方米。
2城市群规划编辑综述全球范围内,区域竞争早已从城市单体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过渡,我国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等城市群建设正风生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浙中城市群加速“浮出水面”。
金华义乌间将发展快速交通,将主轴线上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串联起来。整个城市群,将围绕“一主、两副”,即金华、义乌主中心城市,永康、东阳副中心城市,形成五级中心体系,即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
一个城市群,一个大家庭,各县(市、区)原有行政区划将进一步服从于共同发展的需要。而在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保等重大问题上,城市群将作为一个整体协调用力。
全新的探索已提上议事日程。浙中城市群将推出各地区必须遵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行区域共同制度,实现全方位合作共赢。其中,产业合作将大胆探索联合招商、异地开发、利税共享等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一系列“蝶变”后,浙中城市群将成为浙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更快、更好地带动浙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而提升浙江在全国的整体竞争力
建设目标“一轴”即金义主轴。以金义快速干道沿线作为金华-义乌都市区发展主轴放在优先发展和重点开发的战略地位,有效聚集高端要素,承载新兴产业和城市服务功能,吸引人口、产业向主轴集聚,实现金华市区与义乌的战略对接,形成都市区城市的主骨架。
“五区”分别指金融商务区,重点布局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等总部经济和
金融商务,集聚高端商务人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浙中地区最具活力的商务核心区、最具潜力的金融发展高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精品区;行政服务区,坚持地标引领、功能复合,绿色都会、活力核心理念,重点布局中央公园、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精心打造城市客厅;高新产业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教研发区,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大学设立分校或高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集聚省内外高端教育、卫生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打造浙江中西部地区科教文卫高地;生态居住区,依托义乌江、满塘水库等优美的自然资源,融合深厚的人文底蕴,规划建设高端、精品、特色住宅区,着力打造山水融合、自然与人文共生共荣的人居天堂。
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成为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成为浙江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核心城区。” 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出现了都市经济圈、都市区、城市连绵带等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要顺应“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以及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的要求,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培育,注重城市群整体功能塑造,形成产业群、城市群融合发展互为依托的发展模式,突出温州省域中心城市、台州省域次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台州都市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着重形成“一圈一区一城”的空间布局框架,同时建设若干中小城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着力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
积极培育台州都市区
着力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建设一批中小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