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浙江11三大城市群

 一江春水向大海 2014-04-12

浙江省三大城市群


浙江打造三大城市群进入世界级城市群行列

  5月11日,浙江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提出在新城市化过程中将加快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规划建设,将其打造成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据悉,2011年全国城市化率首次超过50%,达到51.3%。而2011年浙江省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居广东、辽宁之后,列全国各省区第3位。

  但总体来看,浙江省的城市化发展质量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次大会推出了《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城市群规划建设的目标。

  目前,浙江省基本上形成了“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的空间结构,三群即环杭州湾、温台沿海、浙中三大城市群。

  浙江省省委书记赵洪祝在会上表示,浙江地处长三角南翼,理应在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成为全国创业创新的宜居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品质生活的示范区。引领全省、辐射周边地区,成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截至2011年,浙江省33个设市城市实现生产总值近2.5万亿元,其中11个设市区的城区实现生产总值1.5万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了1.34倍和1.36倍。

  另外,《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5年,浙江省城市化率达到65%以上;到2020年,城市化率达到72%,城市化发展总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大城市群基本建成,成为浙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之一。

环杭州湾地区的城市群正在图谋变样!根据《浙江省环杭州湾地区城市群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中获悉,未来15年,环杭州湾地区将打破以往的行政区划,重新形成六大都市区,并新增12个大城市。

15年内新增12个大城市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载体,因此规划中的环杭州湾地区的城镇发展设想至2020年,形成杭州、宁波、嘉兴、绍兴、湖州和舟山6大都市区,湖州、舟山均上升为大城市,另外再培育10个大城市以及一批中等城市与小城市。
根据规划,未来环杭州湾地区拥有300万—500万人口以上城市2个,即杭州、宁波;50万—200万人口城市4个,即嘉兴、绍兴、湖州、舟山;50万—100万人口城市10个,即嘉善、平湖、桐乡、海宁、富阳、上虞、诸暨、余姚、慈溪、长兴等;20万—50万人口城市12个,即海盐、德清、临安、淳安、建德、桐庐、安吉、嵊州、新昌、宁海、奉化、象山等;以及包括乌镇、石浦等城市在内的一批5万—20万人口小城市。

德清安吉将纳入杭州都市区

环杭州湾地区的新发展规划,打破了以往的行政区域规划,而更注重城市群的抱团发展。记者注意到,在这次规划中,行政区划的界限被打破了。如规划中的杭州大都市区不仅包括杭州市区和杭州行政范围的富阳、临安、建德、桐庐、淳安,还包括湖州的德清、安吉,嘉兴海宁的许村、长安、盐官,桐乡的大麻等区域。其中中心市为杭州江北主城与江南城、临平城、下沙城等;外围分区包括富阳、临安、德清、安吉等;远郊区域为建德、桐庐、淳安及临安西部等。
宁波大都市区则是以宁波为主体,包括宁波市区及余姚、慈溪、奉化等市县。其中中心区为宁波三江片、镇海片、北仑片。外围分区包括慈溪、余姚、奉化。远郊区域为象山、宁海。

高路去上海最长不超两小时

新规划明确提出要以多通道、多方位的交通发展模式主动对接上海,融入长三角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进程,重点建设区域高速公路网、快速铁路轨道网等。省际特大城市、大城市之间采用点到点的高速铁路模式,区内大城市之间采用城际快速铁路模式,大都市区内部采用城市轻轨模式。形成环杭州湾地区“30、60、120”高速公路网发展目标:“120”指环杭州湾地区各中心城市之间以及中心城市至上海的高速公路最大时空距离为120分钟;“60”是指都市区内部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最大时空距离为60分钟;“30”指重要产业基地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不超过30分钟。[2]
浙中城市群
浙中城市群涵盖浙江省金华衢州丽水11县(市、区)600万人口,是浙江省继杭州湾城市群、温台城市群之后,浙江省拉开了第三个城市群建设的序幕。在这片总面积达1.36万平方公里的城市群里,600多万人将组建起新的“大家庭”。把金华定位为继杭州宁波温州之后第四大城市———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

1城市群简介编辑

浙中城市群是浙江省特色先进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和文化产业基地;以国际商贸城、特色五金基地为依托的浙江中西部门户地区;闽浙赣皖四省九方经济协作区发展龙头;我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增长极和生态屏障,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浙江中部宜居宜游城市群、优质生活圈,建成“我省参与长三角区域竞合的载体之一;是浙江省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
以建设宜居城市群为目标,至2020年,城市群人均GDP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城市群总人口达到780万人,城镇人口达到550万人以上;城乡差距显著缩小,社会保障覆盖率达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小于0.6吨标准煤、综合水耗小于120立方米。

2城市群规划编辑

综述

根据浙中城市群规划(2008—2020),包括金华市域的9个县(市、区),以及衢州市的龙游县、丽水市的缙云县,将共同组建浙中城市群。从现在起,群内各县(市、区)将朝着一个共同的方向协调用力。
全球范围内,区域竞争早已从城市单体向城市群之间的竞争过渡,我国长三角、粤港澳珠三角等城市群建设正风生水起。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浙中城市群加速“浮出水面”。
浙中城市群将形成“一主一次”发展轴,即金义线是未来城市群最重要的发展轴线,并形成联结兰溪—金华—武义永康磐安东阳义乌浦江的发展次轴线。
金华义乌间将发展快速交通,将主轴线上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要城镇串联起来。整个城市群,将围绕“一主、两副”,即金华、义乌主中心城市,永康、东阳副中心城市,形成五级中心体系,即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和一般镇。
一个城市群,一个大家庭,各县(市、区)原有行政区划将进一步服从于共同发展的需要。而在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生态环境的共建共保等重大问题上,城市群将作为一个整体协调用力。
全新的探索已提上议事日程。浙中城市群将推出各地区必须遵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行区域共同制度,实现全方位合作共赢。其中,产业合作将大胆探索联合招商、异地开发、利税共享等新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一系列“蝶变”后,浙中城市群将成为浙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平台,更快、更好地带动浙江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从而提升浙江在全国的整体竞争力

建设目标

“一轴”即金义主轴。以金义快速干道沿线作为金华-义乌都市区发展主轴放在优先发展和重点开发的战略地位,有效聚集高端要素,承载新兴产业和城市服务功能,吸引人口、产业向主轴集聚,实现金华市区与义乌的战略对接,形成都市区城市的主骨架。
“五区”分别指金融商务区,重点布局企业总部、区域性总部等总部经济和
金融商务,集聚高端商务人才,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成为浙中地区最具活力的商务核心区、最具潜力的金融发展高地和现代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城市精品区;行政服务区,坚持地标引领、功能复合,绿色都会、活力核心理念,重点布局中央公园、行政中心、市民广场、国际会议中心等标志性建筑,精心打造城市客厅;高新产业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引导作用,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努力打造长三角南翼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科教研发区,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大学设立分校或高端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集聚省内外高端教育、卫生资源,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升城市能级,打造浙江中西部地区科教文卫高地;生态居住区,依托义乌江、满塘水库等优美的自然资源,融合深厚的人文底蕴,规划建设高端、精品、特色住宅区,着力打造山水融合、自然与人文共生共荣的人居天堂。
金义都市新区建设成为高新产业集聚、金融商务繁荣、科教文卫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建设成为浙江最具国际化、最具现代化、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核心城区。” 城市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出现了都市经济圈、都市区、城市连绵带等新的空间组织形式。要顺应“区域城市化、城市区域化”,以及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化的发展趋势,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协同发展的要求,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培育,注重城市群整体功能塑造,形成产业群、城市群融合发展互为依托的发展模式,突出温州省域中心城市、台州省域次中心城市地位,加快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台州都市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着重形成“一圈一区一城”的空间布局框架,同时建设若干中小城市,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

着力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

    着力构建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实施东拓、南接、北连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向东、跨江、面海、扇形发展,把瑞安、乐清、永嘉、洞头纳入大都市经济圈,形成以瓯江、海岸线、甬台温高速和104国道等为轴线,环大罗山发展、多组团有机组合的温州大都市经济圈框架,带动整个区域发展。充分利用浙江省南部中心城市的地位及民营经济发达、产业集聚基础雄厚等发展优势,重点推进电工电器、专用机械等技术含量高产业,日用品、服装、鞋革、塑料制品及包装等高附加值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积极扶持港口物流、出口贸易、专业市场、金融、会展、旅游、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温州市区要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工业、商贸、港口城市,辐射浙南闽北、影响湘赣的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浙江省东南部物流枢纽基地,浙江南部的经济、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温州大都市经济圈的发展极核。瑞安要成为具有较强实力的区域性制造业基地和水、铁、公运输枢纽,成为带动飞云江流域发展的龙头、浙南沿海对外开放的重要工贸、港口城市,温州大都市经济圈中部节点城市。乐清要成为集工贸、旅游、港口为一体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北翼节点城市。

积极培育台州都市区

    积极培育台州都市区。形成以台州市区为中心,临海、温岭城区为两翼,甬台高速、温台高速、104国道等主要交通走廊为轴线的带状结构。充分利用港口优势,发展临港工业和加工贸易型产业,配套发展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办公、信息服务、科研教育等现代服务业。在都市区的培育过程中,首先要搞好市区的整合提升,结合经济开发区的功能提高与空间延伸,强化市区城市集聚与辐射功能。同时要加强台州市区与临海、温岭两市区快速交通通道建设,适时启动台州市区与临海“三区一城”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远期将轨道线延伸至温岭,实现三地城市轨道互通。台州市区要发展成为浙江沿海中部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台州中心城市的发展极核。临海要成为集商贸、旅游、文教、医疗卫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台州中心城市北翼的重要节点。温岭要成为辐射台州中心城市南部区域的重要节点。

着力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

    着力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扶持鳌江——龙港组合城市发展,两镇合并建设鳌江流域中心城市,充分利用平阳、苍南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转移,促进温台地区南部经济的发展。重点发展印刷、编织、机械等制造业,积极培育金融、商贸物流、科教等生产服务业,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使龙港-鳌江组合城市成为以工业和商贸为主、辐射浙南闽北地区的现代化港口城市,带动整个鳌江流域的协调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设一批中小城市

    建设一批中小城市。在培育温州大都市经济圈、台州都市区、鳌江流域中心城市的同时,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导向,加快培育永嘉、文成、泰顺、平阳、苍南、玉环、天台、仙居、三门等小城市,扶持虹桥、雁荡、水头等中心镇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
    同时,根据产业集群、城市群发展要求,要统筹温台地区基础设施与生态网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跨行政区共建共享,注重与环杭州湾、金衢丽及福建省北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相衔接,形成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与物流、给排水、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五大体系,推动区域基础设施体系从滞后于经济发展的“短缺型”向“超前引导型”转变。要强化水环境、湿地、城市绿地开敞空间等生态功能区的保护与建设,不断改善和提高升产业带的生态环境品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