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上海老校园(廿五)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钱平久 2014-04-12
走进上海老校园(廿五)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

    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3年,初名为上海印刷学校,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出版印刷类学校,1957年学校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1970年上海印刷学校停办,全体教工下放劳动,校舍被其他工厂企业占用,1978年上海印刷学校复校,1988年正式升格为大专,1992年改名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是新中国出版印刷专业教育的摇篮。

    内江路397号,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东门,也是学校50年代建校起至80年代初期唯一一个校门,而且校门的位置也不在马路边,而是在一段130多米长的水泥小路的里面,当年水泥小路两旁是一些农田和零星人家,我原来的家就住在水泥小路左边不远的私宅房子里,和我曾经的中学母校内江中学也是一墙之隔,也就是说老家和两所学校是同时毗邻的。现在这段水泥小路已变成了学校的校内道路了。



    当年的的校门就在花坛的右后面,记得70年代初,小学上学路上,经常在这里等家住在校门旁的同学一起上学,在学校传达室门口一起收听“上海市长江口区天气预报,以及上海市沿海海面大风警报”的电台广播,现在想起来还恍如昨日,记忆犹新。70年代初,学校曾经停办,校园被两家工厂占用,花坛左边的工厂叫上海仪表铜厂,右边的是上海微型轴承厂。



    回首当年,1979年就是在这条小路上,用家里当时唯一一辆老式自行车学会了骑车,从而使原本就喜欢出门的我,如虎添翼、活动半径大为提高。现在看这条小路,两边情景已完全陌生,只是水泥道路似乎还似曾相识。



当年学校门口的传达室小屋竟然还依然存在,还真感觉有少许惊喜。



当年的老学生宿舍楼,现在还在使用。



则是原本的红墙外观已被水泥、涂料粉刷一新,木质门窗也被塑钢替代。




当年的水泥运动场已变成非常醒目、漂亮的塑胶操场。



和印刷学校足球场一网墙之隔的是我的母校内江中学的田径操场。



   当时念高中时,在两校毗邻的操场一角的双、单杠区,由于离家特近,每天清晨都会到这里锻炼一会儿,直至听到早自习上课铃声,才会离去上课。



    这段保留下来的围墙,让我感慨万千,60年代末以前,校园的围墙是用竹篱笆建成的,60年代末由当时的内江中学的一帮老师 ,自力更生自己动手开始翻建新式水泥预制围墙。我学龄前没有进幼儿园,而是和弟弟一起由奶奶带养,所以有时间,当围墙修到我家附近时,整天和这批老师在一起,跟前跑后转个不停,这显然有点干扰了老师们正常的工作,但这些老师并没有把我们一概赶跑,而是在确实有危险的时候才把我们拉开,因为我们的到来也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乐趣,我们会经常跟在一些老师后面,叫另外一些老师的绰号,这常常引起他们开怀大笑。若干年后的1977年,当我进入这所中学读书时,老师们都还认识我这个当年的“小捣蛋”



    中学母校的大操场现在也铺上了漂亮的彩色塑胶。当年就是在这个操场上踢足球,经常会把球踢过围墙,然后就会急忙翻过围墙去,把球捡回来,有时,印刷学校学生也会把球给踢回来。



印刷学校的中心花园,树木已参天,且枝繁叶茂。



花园右边的老校舍、老宣传栏。



两层楼的4号老宿舍楼,外观依旧显得那样纯朴。



以现在眼光看,这算是显得异常落后的教务处办公楼了。



    毕昇塑像,毕昇是中国古代发明家,在中国北宋年间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具有一字多用、重复使用、印刷多且快、省时省力、节约材料等优点,比雕板印刷术有了质的飞跃,对后世印刷术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花园中的小凉亭,幽静、养目。



花园左边是四层的主教学楼。



爬至楼上,俯瞰花园,曲径通幽、草木深深。



大楼内的阶梯教室。



学校现主要的系有出版和传媒系以及印刷包装工程系。



图书馆前的校园广场。



整个校园内,图书馆应该说是最现代化的一幢建筑了。



   水丰路100号,现在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的正大门,80年代前期,随着水丰路从控江路穿过农田延伸至周家嘴路,当时道路就是沿着印刷学校的后围墙修筑的,从此印刷学校的正门也就搬到了水丰路路上,一晃不觉已有30多年了,老家也是在修辟水丰路之前拆迁搬离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