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游(243)辽宁省博物馆

 猎鹰个人图书馆 2014-04-12

深度游(243)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型综合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是辽宁最为重要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和宣传展示机构,2008年被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被列为中央与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创建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1959年改称辽宁省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总量近12万件/套,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分书画、陶瓷、铜器、丝绣、雕刻、货币、碑志、漆器等多个门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和清末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藏品数量之丰富、质量之精湛、特色之鲜明,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辽宁省博物馆原馆址位于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6号,是原奉系军阀汤玉麟官邸,1933年伪满洲国曾在此建立“伪满国立中央博物馆奉天分馆”,1946年改为“国立沈阳博物院古物馆”。沈阳解放后,原东北人民政府文物管理委员会接收了该馆,并在此基础上于1949年7月7日成立了东北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辽宁省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新馆是辽宁“九五”计划重点建设项目,于1997年立项,1998年动工,2003年底竣工,2004年11月12日实现第一期开馆,2006年6月实现全面开馆。新馆馆址位于沈阳市中心的市政府广场东南侧(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号),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1095平方米,由展览楼(3层)与综合业务办公楼两个部分组成,拥有8531平方米的现代化展厅和功能设施齐全的文化休闲设施。其整体建筑外观造型取自代表着五千年中华文明曙光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代表性文物——玉猪龙,极富地方地域文化特色。
    精品文物:

 

              馆藏青铜遗珍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一)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青铜遗珍(二)

 
 
 
 
 
                                      镇馆之宝
                                 

    辽宁省博物馆,在馆藏十万余件藏品中,以历代书法、绘画、丝绣、东北地区出土文物精品以及辽瓷、货币、碑刻、古地图等为馆藏特色。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该馆馆藏文物共18大类,10万余件。其中唐、宋、元、明、清的书法、绘画、丝绣、古地图、辽代陶瓷等珍品荟萃,驰名中外。馆藏考古类中,有近年来出土的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和辽西红山文化遗物,是研究人类早期史、中华5000年文明起源史、宗教思想史及雕塑艺术史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1 明朝-- 两仪玄览图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本图系由八条屏幅组成,系根据万历三十条(1602年)利玛窦的“坤与万国全图”为蓝本绘制,但两者内容表现形式不同,本图主要表示了五大洲、山峰、山脉、河流等,并将山形涂以绿色。其汉字注释旁后被清人加注满文注音。本图可能是世传孤本,十分珍贵。200×442 纸地版刻,黑墨印本.

 

附:坤与万国全图 日本东北大学附属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2 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 宋徽宗赵佶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画面描写了一个在行进中的行列,人马疏密有度,以少胜多。全画共九人骑马,前三骑与后三骑是侍从、侍女和保姆,中间并行二骑为秦国夫人与虢国夫人。其中四人(包括女孩)穿襦裙、披帛,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左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秦国夫人居右上首,正面向虢国夫人诉说什么。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该卷无作者和摹者的款、印,仅有金章宗完颜璟仿北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书题签:“天水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天水”是赵氏家族的郡望,此处系指赵佶。经古画鉴定家徐邦达考鉴,摹者应是北宋翰林画院的高手,而不是宋徽宗。

 

 

3 瑞鹤图 宋徽宗赵佶

                

     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瑞鹤图》,是宋徽宗赵佶之“御笔画”,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入清内府前,《瑞鹤图》曾经元胡行简、明项元汴、吴彦良等人递藏。
    1945年8月17日,溥仪随身携带数箱珍贵书画及珠宝玉器欲乘机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此批重要文物随即被护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其中就包括《瑞鹤图》。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至今。
,e)j&A&O;x8M
z(F"g-}+L!C/?

4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该图是贵族妇女的生活写照。这幅画上共绘就6位丰颊厚体的贵妇,她们打扮艳丽入时,云髻高耸,顶戴的折枝花朵皆不相同,脸上又晕染娥眉,衣饰华丽,身着低胸长裙,外罩薄纱,显出半透明的质感,是中晚唐以后典型的贵妇形象。贵妇的脸上、手上罩染的白粉,千年而下,仍然给人肤若凝脂、粉妆玉琢的细腻感觉。尤其是纱衣透体和肌肉丰腴的描绘,表现了画家勾线、赋色的高超技巧。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唐代肖像画极为发达。周昉画仕女外,亦善写照。他在肖像画上之所以能取得卓越成就,关键在于他善于观察人物复杂的性格,能够生动入微地表达出人物的精神特征。此卷背景极其简括,仕女、白鹤、狗等几乎作等距离安排,画后仅以辛夷花点缀。画面的意境、情调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形象和神态地刻画表现出来。正是因为对人物传神地刻画,才较为细腻地揭示出宫女的心理活动,使得这幅画真正鲜活起来,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不朽之作。


     5 夏景山口待渡图 五代董源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此图写江南夏景。开卷处平沙浅岸,江河横陈,小舟往来其间,山峦叠起,丛林中微露村舍,卷末沙岸延伸,垂柳成行,岸边有待渡者,展现出平远辽阔的江景。全卷用披麻皴加墨点表现山峦林木,画法与《潇湘图》一致,画幅高度亦相同,因而有的鉴赏家认为二者为一卷,后来被人分割,中间有缺损,因而不能连贯。本图无款印,董其昌于卷前引首题“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真迹”。

 

    6 茂林远岫图 宋 李成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1

 

    近景轻舟泊渡、行人车马往来其间;远景宫殿密布,塔影隐现,知去城郭未远。飞泉水口,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李成的艺术对后世的山水画画家影响很大,把李成画派推向一个新阶段的画家是宋神宗时期画院的名家郭熙。此画历经南宋贾似道、元代鲜于枢、明项元汴等名流收藏,后入清宫内府,上有百多方收藏印迹。
而与此卷有关的明清诸家著录分别见于:张丑《清河书画舫》、《书画见闻表》,吴升《大观录》,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安岐《墨缘汇观》,李调元《诸家藏画簿》以及《石渠宝笈初编》等多种.

    1 真书曹娥诔辞卷 佚名,东晋绢本,纵32.3厘米,横54.3厘米。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此卷墨迹是传世小楷书早期杰作。书者名字已佚,但就作品本身风貌及有关文献记载,可以确认为唐以前的作品。

  此卷内容为东汉上虞县长度尚为孝女曹娥所写的诔辞,文章作于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书心字体扁方,有大量晋唐人观款,卷后有宋高宗赵构、元虞集、赵孟睢⑶求癯傻热颂獍稀T铣袅耗诟纤文诟⒓炙频溃诟⒐煳⒖戮潘迹骱滥堋⑼跷簦逋跏泵簟⑶迥诟肉巡亍

 

     2 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中国唐代人勾摹王氏一门七人书翰的古摹法书精品。系以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 (697)王方庆所进王氏一门书法真迹为底本勾填而成,故又称《万岁通天帖》。纸本,行书,纵26.2厘米,横 260.4厘米。该帖勾填完毕后,原本又退还给王方庆,早已失佚,现仅存此勾摹本。此帖向以勾摹之精,出处详明而倍受重视,为后世研究东晋书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卷中有梁武帝时唐怀充[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姚怀珍、满骞、徐僧权4人押署,唐人一并勾摹出。帖有宋岳珂题跋中记述本帖始末,又有元张雨,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钤有宋岳珂、元岳仲远、明华夏、项元汴诸收藏印记。入清内府秘藏。《唐朝著书录》、《述书赋》、《法书要录》、《广川书赋》、《东观余论》、《式古堂书画汇考》及《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此卷在流传过程中,曾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失火,犹存火烧痕迹。重装后次序有所变动,致无法通读,至今犹袭未变。

    3 张旭《古诗四帖》墨迹本,五色笺,狂草书。纵28.8厘米,横192.3厘米。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凡四十行,一百八十八字。无款,明董其昌定为张旭书。

    通篇笔画丰满,绝无纤弱浮滑之笔。行文跌宕起伏,动静交错,满纸如云烟缭绕,实乃草书颠峰之篇。今人郭子绪云:“《古诗四帖》,可以说是张旭全部生命的结晶,是天才美和自然美的典型,民族艺术的精华,永恒美的象征。

 

 

4 自书诗帖 南宋 陆游(1125-1210)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草书《自书诗帖》潇洒飘逸中寓苍润古拙。"原"、"村"、"旋"诸字苍劲有力,"云"、"数"、"点"等字又流畅而舒卷自如,"觉"、"近"之类字又奇肆而近拗。然而可贵之处在于通篇和谐自然,尤其几处枯笔十分精彩。陆游的书法以行草为工,他对此亦颇为自许,其《剑南集》中关于草书的诗歌很多,其中"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暇日弄笔戏书》)、"老蔓缠松饮霜雪,瘦蛟出海拿虚空"(《学书》),正是其书风的传神写照。现存墨迹另有《成都感怀诗帖》、《苦寒帖》、《候间帖》等。碑刻有《重修智者广福禅寺记》。

 

    5 唐 欧阳询《梦奠帖》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皇帝,他精通书法,平生搜尽历代名帖,又将当今书坛巨擘拢为左右。他曾立嘱将兰亭真迹随葬,也曾经为一位书坛泰斗的辞世而嚎啕。这位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的,便是唐初大书家欧阳询。
欧阳询官历隋唐,世称“大欧”。欧阳询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梦奠帖》可谓欧体楷书的登峰造极之作。

 

     6 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

点击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写在一张整幅描金云龙笺上。是赵佶四十岁时的精意作品,笔势奔放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颇为壮观。是继张旭、怀素之后的杰作。今藏辽宁省博物馆。
它是难得一见的徽宗草书长卷,以用笔、结体的熟稔精妙乃至书写意境而论,与怀素相比,委实伯仲难分。这卷笔翰飞舞的墨迹,书于全长三余丈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之上。其底文的精工图案,是由宫中画师就纸面一笔笔描绘而出,与徽宗的墨宝可谓相得益彰,共同成就了这篇空前绝后的旷世杰作!被誉为“天下一人绝世墨宝”。
 
 
7 蔡行敕描金八宝笺 宋徽宗赵佶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此卷是一道圣旨,是不允蔡行辞去官位而下的敕书,以精美的金笺纸书就,是少见的徽宗行书作品,颇有瘦金意味,但也有人认为当年皇帝的圣旨大部分由书吏起并模仿皇帝笔迹直接书写,直可乱真,不无道理。

此卷是一道圣旨,是政和四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徽宗在方丘祭地,颁发的答谢嫔妃的敕书,据考证,
正文非徽宗笔,只有最后的“依奏”二字为宸翰,大概草诏后须经皇帝亲笔签名才可发布。

释文:

朕肆求盛典。恭事方丘。驰清跸以惟寅。奉黄琮而致恪。爰即一阴之始。式陈三献之仪。乃顾嫔嫱。不忘协赞。宜加宠锡。以示眷怀。迄用有成。用宏兹贲。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十三日。敕依奏.


 

   8 赵构《草书洛神赋卷》,草书,绢本,纵27.3厘米,横277.8厘米.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洛神赋为曹植的一篇名作。《洛神赋卷》未署年款,但卷末署“德寿殿书”款,钤“德寿殿御书宝”朱文印,可知是赵构做太上皇后所作,是其成熟期的作品。

    此卷草法出规入矩,运笔沉着浑厚,飞动流畅,虽是草书,但字字独立,字与字变化很多,字法熟练生动,提按转折无不如意,虽字与字之间无引带,仍然呈现了一气呵成、流畅自如,显示其深的书法造诣。赵构《草书洛神赋卷》,处帝王之尊,颇具神韵.

 

9 宋孝宗赵昚 草书赤壁赋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2

          宋孝宗赵昚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太祖七世孙,宋高宗养子,宋孝宗在位27年

1 织成仪凤图元代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3

 

     元代丝织品。现藏辽宁博物馆。属传世的织成品。原件高53.5厘米,宽54.8厘米。在桃红色的缎地上,用金彩纬线通梭提花织制百鸟朝凤图案,以拈金线制织羽毛、玉兰枝的框边,花纹更显光彩夺目

 

    2 宋代缂丝《紫鸾鹊谱》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3

 

    这件北宋时期的作品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属传世佳作。原件长131.6厘米,宽55.6厘米。在紫色经丝的地上,用分区分段挖花缂织法织成。整个花纹图案热烈繁茂,充分表现了盛唐的风韵。

 

  3 缂丝山茶图南宋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3

 

    此款也出自朱克柔之手。《山茶图》原为《唐五代两宋集册》引首,画面疏朗明快,每一细节都缂织精致,晕色自如,折枝山茶及左上方蝴蝶逼真、自然,宛若天成,设色典雅工细,是南宋年间缂丝书画之范例。缂丝工艺自南宋大量用于缂织欣赏品以来,至明代更为普及,晚清又出现缂画结合的作品,但由于宋时缂丝传世品欣赏品大多缂制名人书画,极具当时宫廷画派风格,因此,宋缂丝作品以此特色而成为缂丝制品中一枝奇葩,是藏品中之绝品。缂丝欣赏品可以绘画形式装裱后悬挂于温湿度适宜、阳光直射不到之处。

     4 宋绣 瑶台跨鹤图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3

 

    南宋画绣珍品。原作高25.4厘米、宽27.4厘米。绢地,上绣楼阁、人物、山水,一仙人跨鹤飞来,瑶台上二童持幢相迎。针法以齐针为主,松针、杉叶作单线散针,屋瓦以捻金线勾型钉线平金绣,建筑戗脊、阑额等,以金箔为地钉线勾边,绮窗用白线平绣以示透明,室内暗壁用墨笔描绘,皆细妙入神。绣工精到,配色谐和。

 

    5 朱克运 刻丝 牡丹图

                            [转载]辽宁省博物馆镇馆之宝 <wbr>3

 

     刻丝又名缂丝,是一种通经断纬,正反面纹样相同的艺术织作。辽博收藏的北宋《紫鸾鹊谱》、南宋名家朱克柔运丝如笔的刻丝力作《牡丹图》、《山茶图》等品艺高雅,堪称世界奇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