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陆文夫《小巷深处》有感

 昵称16720144 2014-04-13
但凡读后感,很多时候在于强调读后个人之情感倾向与真实流露,与冷静客观的评论写作有别,但我想,有说服力的观点多少也建立于一份写作者与读者间心灵和情感上的交锋与交流,以此获得认知与共鸣,以此完成文本的生产与价值的实现,以此在人与人心灵最原始之地牵手。05年7月,作家陆文夫于苏州逝世,一个身处颠覆与喧嚣边缘的沉寂执笔者,终于在人们的惜别声中远走,这种不舍依依之情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一种心灵上的真实交流,一次永远的牵手。其时并不晓得陆文夫为何人,我想这是八十年代生人最普遍的反应,于今天终有机会读其代表作品《小巷深处》,我想,也不失为一种迟到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却不乏感想之情与评论之理。
  《小巷深处》原载于1956年《萌芽》杂志,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轰动。于今天看来,其轰动之因不外乎其“新”与“真”,其“新”在于题材之新立意之新,其“真”在于情感之真交流之真。纵观十七年文学,但凡涉及爱情之题材,在那个“禁欲”的年代,下场总是不容乐观的,作者之后所遭受的“下放”便是证明。当然以今天的立场去看《小巷深处》的爱情,无疑觉得那是作家天真爱情观的展现,置于今时甚至会被套上“弱智”或者“俗气”的评语,但我想,历史是单向与不可逆转的,截取“历史”套以现代背景才是歧形的天真。我们不妨用文学史的角度观之,作品中所反映的爱情,即便象评论界所给予的“前爱情”之名(即并非真正的爱情),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我们反观这种爱情,会发现这和这个时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有着微妙的关系。
  其一,作品所反映的是被改造过的“时代新人”的爱情,或者说这种爱情是经过改造的,而作为“改造”本身,大部分是政治意识控制下的改造,即当时社会主义改造中的主角是“政治”本身,当过妓女而被改造成工人的徐文霞,既是改造的对象,又是社会主义改造成功的“产品”和代表,这种“产品性”的改造之后,我们便不难理解主人公单一天真的爱情观念了。事实上,于一个大时代中,被改造者何止是阶层复杂的徐文霞和以徐文霞为代表的一类人,身处于水深火热社会建设与美好理想中的技术工人,对未来寄托无限希望的知识分子(当然作家也在此列)等等都不例外。而从另一个方面说,正是这种被改造过的纯真,使以此时代“热点”为题材的新作问世后便引起共鸣,原因很大部分是建立于作者与读者间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单纯与美好愿望。
  这其中便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文本在被大众接受的过程中,改造的主角事实上是被历史“偷换”过的。设想于今天我们所谓的“歧形”的天真,我们所讲的“主角”,即便我们在对作品的历史文本价值进行拷问之时,我们便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文本的创造者——作家身上,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从历史改造的角度出发,真正的改造者是前文所说的政权统治者,作品是通过作家之手把这种改造意识加以传达,而这种传达本身经过作家之手,就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上传下达”,而是经过作家自身的人性加工与文字美化的,文学在此,起到一种粉饰作用;而被大众所接受的作品,虽然在十七年中明显带着改造与被改造的气味,但从读者的角度理解,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即便不乏天真与稚气,但其内在的人文关怀,却归结于作家自身的价值观念与人文品质。而十七年中这些具有良知和美好愿望的创作者,他们这种附加在文本中的人文关怀,后来正成了他们“罪行”的佐证,这也是作家本身难以理解的。还有,作为改造者的掌权人,其施行改造思想本身又在接受自身与这种大环境“试验”反映和“试验”结果的改造,于是其传达的政治改造理想,本身是处于变化之中的,这种变动,是作家和读者所难以把握的。
  其二,就作品本身而言,文本中的文霞对于自身成分问题的挣扎是客观的,也是人作为感情载体所能出现的基本思想倾扎,而作家自身的天真更是透过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显现无遗,在作品中,基本的情节是寄托在三个人物之上的,而三个人又分别代表了进步阶级,旧势力以及在两者间过渡的接受改造的进步青年。这是在作品框架上的简单体现,在这个简单的框架上,改造成功的文霞与张俊无疑充满浪漫主义情结的,他们习惯于谈“将来”,习惯于畅想“两个人携手走人生路”,这种天真,一方面是来自于苏州这个充满灵气之地对人的熏陶,但更重要的是“进步者”们对这种成功改造坚信不移。而另一面,这种天真的畅想经过作家的人性化处理之后成了略显“复杂”,即其成分问题够成了现实美好的威胁,以致于在现实中朱国魂的出现和梦中会出现的旧社会压迫,就文本而言,这种情节的安排是必要的,是基本的矛盾性体现;就当时的现实生活而言,这种矛盾是普遍的,甚至是经过简单化的;但就改造者而言,主人公的挣扎正是其改造为彻底所致。事实上,没有了这种基本矛盾,也就失去了小说吸引人的根本。可见,作为作品而言,其人物也是无辜的受害者,这种受害,与当时社会的大多数人的“受害”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
  其三,从个人角度而言,十四岁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以至之后柳青之《创业史》,到陆文夫的《小巷深处》,从徐文霞到徐改霞到田晓霞,其中改造的痕迹显露无疑,人物的丰满和“典型”性也有明显的差别,她们的身上闪亮着的,也正是作家所赋予的真实情感和关怀。单凭这一点,这些为时代书写的具有良知的作家们,其用生命写作的精神本身就值得敬佩。这一点,正是作品价值上的升华,也是前面提到的“真”的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作品的成功还体现在某些细节的安排之上,这些安排,与作者自身不无关系。例如从空间角度声讲,“巷子”这一意想的安排是突出的,既与苏州这一园林特色背景相关,又使作品带上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形成作家自己的写作特色;再之,这一“巷子”意象很好地承载起文霞的感情挣扎,使读者不自觉地产生怜悯之心。
  读罢此篇,在时代转换的角色变化和价值对比中,在人性的简单与复杂问题上,在改造与被改造之间,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总有着复杂的社会意识侵袭,这是社会得以存在的途径与精神支持,今天依旧如此,只不过形式有所变化,目的上有所变化,口号上也有所变化,性质是没变的;只不我们多了多样化的选择以及被赋予了这种选择一定程度上的权利和能力,仅此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