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楚汉相争的军事艺术

 where5 2014-04-13
        最近再读楚汉之交的历史,深感对战之精彩。这是一场弱小的汉军战胜强大的楚军的战争,刘邦的胜利实在比原先想象的要来之不易。在战略战役层次上,都有很多精彩之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        韩信的军事艺术
        韩信可以称为楚汉之间最伟大的将领。韩信指挥的战役,无不是楚汉之际最精彩的战役。暗度陈仓已经足以显现他的军事才华,而之后独立作战,成为刘邦方面独当北方,实行对项羽战略迂回的第一人,“灭魏时,陈船蒲坂,暗渡夏阳;灭赵时,背水布阵,偷袭敌营;灭齐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潍水之战,沉沙断流,半渡而击”,每个战役都有不同的作战方式,真是精彩绝伦、出神入化。
        为方便系统行文,本文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先介绍刘邦入关中,抢占中原的战略行动,而先从韩信的北方战略迂回入手,评说战役层次的问题。实际上韩信的一系列北方行动都是有坚实的战略背景的。首先北伐魏的战略背景是刘邦在夺取了中原要塞后,在彭城战役中疏于防备,被项羽以精锐部队击溃,原先从属刘邦的诸侯,包括魏王豹,纷纷叛汉归楚。刘邦一方面要在荥阳、成皋一带稳定防线,一方面要解除魏王豹的侧后威胁。同样的,项羽要与刘邦进行主力决战,也必须安定北方侧翼,在这个背景下,发生了刘邦派遣韩信北征魏的战事。
        韩信进军的对象是晋西一带的魏王豹。攻击需要度过陕、晋间的黄河。魏军主力集中在南部的蒲坂渡口,北线黄河段则疏于防御。韩信得知魏军部署后,在蒲坂对岸大量集中船只,造成从蒲坂渡河的假象,然后与曹参用木罂(口小腹大的木桶)在北面的夏阳偷渡黄河,立即向魏军背后的安邑进攻,并迅速攻克。魏王豹惊慌失措,从蒲坂回师。这个时候,等待在蒲坂对岸的灌婴趁机渡河,前后夹击,大破魏军。主力击破,魏国再也无力抵挡韩信军队的攻势了。
        韩信破魏之战实在是十分精巧,首先是因势诱敌,使本来就集中起来的魏军更加牢牢的钉在蒲坂,然后用木桶偷渡,偷袭后方,再与灌婴部合力夹击。这与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比较像,红军也是在安顺场渡河后,两路沿江出击,合击川军于卢沟桥。相较之下,韩信显得主动的多。渡河地点出乎敌军意料,手段隐蔽,完全没有被敌军发现,渡河后并没有直接攻击魏军,而是攻敌所必救。当然,直接袭击魏军,一样可以在黄河岸边歼灭魏军,一样是精彩的偷袭战例,可是先打安邑,这样魏军就不得不离开固守的营地,被调动在运动中,同时使得灌婴的渡河也没有了阻击,两路夹击惊恐的运动中的魏军,魏军便更加溃散,损失更大了。
        破魏后韩信展开了新的战略构想,准备北击燕、代,再南下攻击项羽后方,并请求刘邦增兵三万。刘邦采纳该建议,并派张耳参战。韩信遂向赵进攻。首先曹参部在一系列进攻中歼灭了代军(赵相陈余同时是代王,赵、代一直联系紧密),随后回到荥阳主战场支援。韩信、张耳乘胜进军,与赵军主力在太行山井陉口一带相遇,随即发生了著名的“背水之战”。
        “背水之战”是韩信的经典之战,几乎是他的代名词。在此后的中国军事史上,经常有后辈学习韩信的这一做法,但是往往是失败者多。后世拙劣的模仿者一味抓住韩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理念,结果真的背水布阵的时候,军士倒没有那种退路被断死战求生的精神,反而是入了死地军心涣散,常常是出现“死溺者不计其数”的结局。细细分析韩信背水之战的细节,可以发现实际上并没有简单的“置之死地而后生”一句教条而已。
        首先,韩信派2000轻骑,每人持汉军赤旗一面,连夜隐蔽在赵军大营附近的山中,要他们在作战开始后迅速进入赵军的大营,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然后全军传令“今日破赵会食”,派万人为前锋,出井陉,背绵曼水布阵。关于这个步骤,韩信自己解释说,赵军已经先占据了有利地形扎下大营,是准备一举歼灭我军的,现在先锋先去布阵,赵军怕贸然行动惊动主力,所以会让我军安然背水布阵。结果是先锋万人成功背水布阵,赵军大笑,以为韩信不会用兵。随后,韩信与张耳率主力大摇大摆出井陉口,赵军出军迎战。战斗一会后,韩信佯败,退入布好的背水阵中。赵军一看时机到了,倾巢而出,追击韩信。背水战斗的韩信军没有退路,拼死作战。这时候埋伏的轻骑攻入空荡的赵军大营,换了旗帜。赵军攻打“败退”的韩信军,在江边莫名其妙的遭到了猛烈的反抗,一回头发现老巢被占了,军心立时涣散,顿时大乱。韩信趁机进攻,赵王歇、陈余溃散逃跑。
        仔细看战役经过,会发现韩信不是单纯的背水列阵。首先他有伏兵,是要偷袭敌军主营,瓦解军心的。不然我军虽然置之死地士气高涨,敌军处于优势也不会莫名溃败。其次韩信的背水方向主力是分两拨的,佯败之后退到水边是有万人精兵接应的,后世有将领直接退,结果假败就成了真败。先在背水列阵的先锋,韩信料定敌军为了全歼自己不敢惊动,必然不会打扰。不然在背水列阵的时候遭到突然袭击,军队必然溃败。
        当然战役还有些别的细节。按照烂大街的重大战役套路,每个失败方在战前总有人出来指出正确的作战方法,可惜统帅刚愎自用没有采用,于是最后溃败。这个正确方法几乎也是前篇一律,大体上都是“敌军千里来袭,锐不可当,我们只要坚守不战,派人断他粮草,他自己就败了”。真是毫无趣味的枯燥的打法,但这确实是安稳妥当的行军之法,因此我们也看到战争史上两边都是名将时一般都不会有精彩的战役,都是枯燥的坚守不出,直到一方中了反间计撤换了主帅……
        扯远了,这次给赵军提出上述标准答案的是李左车。这个本来没什么好分析的,但是史书后面立马跟着韩信听闻后大喜。初看不过是从侧面烘托李左车策略的正确性,细细想就觉得十分可怕:韩信竟然知道对方军事会议的内容!这其实也引出了背水之战最关键的条件:韩信是知道对方统帅能力远不如自己的(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这样他才有把握赵军一定会空营而出,对上自己的军队时士气下降的更快,唯此方能满足背水之战关键的士气彼消我涨的要点。
韩信生擒李左车后虚心向他请教攻击齐、燕的策略,李左车傲娇了一会后指出,汉军远征已经疲惫,强攻燕国难以取胜,不如休兵,以灭魏灭赵的声威胁迫燕国降服。燕国降服,齐国自然就不足为虑了。韩信采纳了,燕国果然投降。
        同时,极其擅长逃跑的刘邦屡次在正面战场遭遇挫折,又一次被项羽打的打败。刘邦没了军队,便北上,诈称自己是汉王的使者,直接闯入韩信大帐,趁他睡觉摸了军符就走,接管了韩信、张耳的大军,拉下去对抗项羽了。命令韩信从赵地重新征兵,进攻齐国。韩信不愧名将,两个月内又重新召集训练起了一只部队,准备攻齐。
        齐国并不是项羽的坚定属国。实际上刘邦之所以在楚汉初期迅速攻占中原,打下彭城,就是因为项羽主力忙着和田横等人在齐地纠缠。刘邦打下彭城,项羽就跟田横达成了合约,实际上并不稳固。刘邦就趁机派了说客劝齐王投降。本来齐军主力集结在历下准备抵挡韩信,齐王准本议和,便撤去守卫。在谋士的怂恿下韩信不顾合约,强渡黄河突袭历下,齐军毫无准备,一触即溃,韩信再次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齐国被破,项羽翼侧受到重大威胁,便派龙且率领20万大军救齐。龙且与韩信军在潍水对峙。当时龙且方面有20万,且多是楚国精锐。韩信只有数万(两个多月招新兵的结果)。开战前又是无处不在的谋士提出老掉牙但正确的坚壁断粮的策略(这次直接连谋士是谁都不知道了,直接或说),大反派龙且果断拒绝。韩信连夜做了万个沙袋,堵塞潍水上流,引军半渡,诱使龙且出军,然后佯败。韩信原来在项羽军中带过,龙且可能是见过韩信,认为他很胆怯,如今一看韩信败走,“果喜曰:‘固知信怯也。’”当先渡水追击。渡了一部分,汉军突然掘开沙袋,潍水瞬间冲断楚齐联军。已渡河的龙且军少,迅速被韩信军围歼,龙且被曹参斩杀。另一边的楚军虽然仍然占据数量优势,但是主将被杀,军心涣散,在随后的战斗中被击败。从此,沙袋塞河这招被广大军事将领所喜爱,而且这招不像背水阵条件苛刻,屡试不爽,堪称经典。
        综合来看,韩信每场战役都用了不同的方法,魏军集中,就偷渡;赵地多山,就先示弱以便军力展开,背水列阵以便化不利地势为高昂士气;齐军强大,就攻其不备;淮泗一带水网密布,就利用水来冲散敌军。韩信一方总是掌握主动权,自如调动敌军,再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看韩信的战役,实在是酣畅淋漓!韩信这些战役的对手将帅能力都很弱,有人因此指责他的功名要有折扣。实际上避实击虚本来就是兵家要道,虽然韩信不停进攻,主线都是为了沿侧后战略迂回,以迂为直,最终打击项羽。精彩的以少胜多实际上也往往要建立在双方指挥官巨大的能力差异上。最后垓下决战,韩信终于碰到了有水平的指挥官项羽,他就不再使用奇谋巧计,而是简单的用群殴的方式。反正绕了一大圈屯了一堆兵,以多攻少就围着打好了。战斗中韩信将军队层层布开,首先自己领军和项羽交战,结果不利后撤,然而后备军队一层层的涌上,项羽再强也无力回天。“以正合,以奇胜”,两军指挥官水平都高,但是军队规模差距太大,一切的“奇”也都不用使了,直接“以正合”,韩信就这样平淡无奇的赢了最后一场战役。(未完待续)


        2 项羽的战役指挥
        项羽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军事家,当然,仅仅是战役层次上的优秀。关于项羽的战略失误不在本段讨论。
        项羽的战役不像韩信,充满了事先的准备与计谋的运用,主要是依靠军队强大的机动力和强大的突破力。当然,这也可能是汉朝史料有目的的选取了史实,塑造了一个凭勇力取胜的失败者的形象。
        以项羽的成名之战——巨鹿之战来说,项羽用兵的特点是手下的士兵战斗力很强悍,可以正面突破的方式以少打多。巨鹿之战带给各观战诸侯国的是震撼,展现的是一支军队整体的强大的战斗力。而楚军的强大战斗力似乎是只有在项羽手下才是强大的,交到龙且手下一样被韩信虐。
        最体现项羽战役水平的应该是彭城之战。背景是项羽率军和齐地的叛军交战,刘邦突然杀出关中,三路大军直取楚国首都彭城。在战役开始前夕,刘邦方面已经攻下了彭城,大约有五十六万的诸侯联军驻扎在彭城、萧一带,骄傲的刘邦自以为胜利在握,根本没有做出应对楚军的任何措施。此时在齐地的楚军主力丝毫无损,项羽听说刘邦占据了彭城,勃然大怒,命令诸将继续攻齐,自己帅3万骑兵回师彭城。
        三万打五十六万……
        彭城大致在现在的江苏徐州,交通方便,非常利于骑兵机动。彭城北面是泗水,南面是睢水。泗水和睢水向东共同注入淮河。所以从大的方面看,彭城就处在一个三面环水的平原的中间。项羽从北面绕了个弧线,奔袭到彭城的西面,一举击溃了萧一带的汉军,随后与汉军在彭城决战。半天内项羽便击破汉军,汉军逃到泗水边,被歼灭了一大步,余部逃到睢水边的灵壁,又被楚骑追上,“睢水为之不流”。刘邦在乱军中逃走,项羽方面取得全胜。
        彭城战役的精彩之处在于项羽是从北方的齐地绕圈到彭城以西进攻,实现了把汉军逼到泗水、睢水的战略构想。当然,这一进攻方向的选择也防止了汉军直接向西退回本据地的可能。
        项羽强大的正面突破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地方。项羽率领的全部是骑兵。这个时候的骑兵依照秦和西汉的资料来看是没有马镫、也没有骑兵用的厚背大刀,骑兵武器以弓箭为主,也有用矛一类的步兵武器。项羽的骑兵,应当不是弓箭骑,要么是下马步战,要么是持长矛突破步兵。以汉军巨大的崩溃,和两次重要歼敌都是在水边来看,应当很可能是长矛突击,将步兵击溃后赶到水边,造成大量汉军溺水。考虑到此时还没有马镫,楚骑兵的素质应该是相当高。当然下马步斗也是有可能的,这一点需要更详细的史料佐证。刘邦在此役之后估计是受到了骑兵的刺激,也相应的组织了较庞大的骑兵队伍。前文韩信以2000骑兵偷袭赵军大营即是一例。
        项羽之后的战役,主要是向刘邦主力坚守的荥阳、成皋一带进攻。项羽也曾一度攻下荥阳,也曾几次造成刘邦仓皇逃出危城。项羽本人的进攻虽然屡次占优,但整个战略局势越来越不利,最终攻势耗尽。
项羽的特色,主要是用兵迅速,出其不意。巨鹿之战迅速北上,彭城之战抄到汉军西面,都在一天内解决了战斗。楚汉相持时有次彭越偷袭后方,项羽叮嘱将领守住成皋十五日,十五日内自己必然破彭回军,果然做到了。在战役层面上,不愧是杰出的天才。
        后面的部分将按照时间顺序主要讲述楚汉相争精彩的战略布局。



3.楚汉初期的战略展开(上)——项羽分封诸侯与刘邦还定三秦
        鸿门宴后项羽分封诸侯。总的形式是自己封梁、楚之地九郡,号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亲信封在自己周边。有原楚将英布,封九江王,都六,封国位置在淮水、长江之间的西楚国西南方向。在巨鹿之战期间违反齐王命令,率兵救赵的齐将田都,封齐王,都临淄,占据原齐国大部,在西楚之北。原齐王迁为胶东王,都即墨。西楚西面,由南到北分别是原项梁所立的韩王成,随入关的河南王申阳,随入关的殷王司马卬,随入关的常山王张耳,随入关的燕王臧荼。原燕王迁为辽东王,原赵王迁为代王,原魏王迁为西魏王。此外还有番君吴芮封衡山王,大致在湖北东部及湖南一带,原义帝的柱国共敖封临江王,大致在湖北一带。齐国氏族田安封济北王。把原先的义帝迁到湖南。
        对于最大的潜在敌人刘邦,封汉王,领有巴郡、蜀郡、汉中郡,都南郑(今陕西汉中)。关中一分为三,给了三个秦朝降将以防范刘邦北出东进。以咸阳为界,咸阳以西封给雍王章邯,以东封给塞王司马欣,陕北延安一带封给翟王董翳。
        可以说,项羽失败的种子在封王开始就埋下了。首先,经过秦朝统一,项羽再去搞诸侯分封已经是开历史的倒车。放弃建立统一的国家,反而一口气封了18个诸侯国,加上义帝楚怀王和自己的西楚,总共20个割据势力。单单从军事角度说,这么多封国严重削弱了项羽本来统帅全部反秦联盟的实力。而西楚又没有号召全封国的绝对权威,封国与封国之间,未封国的和已封国的,封国与西楚,都有无数的矛盾。项羽刚刚分封完毕,全国几乎所有封国立马陷入彼此争斗之中,实践上说明了项羽的分封的彻底破产。另外,从封国来看,亲信聚集在西楚四周不失为正确是选择。但实际上西楚的三个方向都有潜在的隐患。南面,由于未封彭越为王,彭越时刻准备起兵夺取梁地。北面,齐地一分为三,原齐王与齐相田荣充满了不满。西面,常山王张耳和原先和陈余原来是至交,因巨鹿之战发生矛盾,陈余未参加入关未封王,与张耳转为仇敌。刘邦方向,虽然利用三王封住关中,且三王实际上对项羽是忠心的,可三王在巨鹿之战投降项羽后,下属20万秦军被项羽坑杀,关中父老对丢下属下自己保命的三王恨之入骨(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记……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厌此三人,恨入骨髓)。而刘邦入关中时约法三章,关中民心完全倒向刘邦。
        当然,项羽本身选择的自封国也有问题。好的措施应当是自封关中,控制河南,掌握天下命脉。假如这样,刘邦必将永远被压在巴蜀。不去关中也罢,却定首都为彭城。上文可见,彭城地处平面,遥遥三面有水(但不紧邻),而没有水的位置恰恰是对着刘邦方向。虽然以项羽的强大,可以击退任何进犯的军队,可是彭城无险可守,一旦项羽在前线作战时有人偷袭彭城,必然迫使项羽回救,错失前线军机。事后战事发展中,无论是南方的英布还是北方的彭越都可以轻易的威胁到彭城,使得项羽疲于奔命。
        当然,项羽还犯有其余的错误,比如弑杀义帝,使得自己处于政治不利的地位。
        四月分封完毕,到了五月份天下便动乱起来。齐相田荣不满分封,联合彭越,先后击杀齐王田都,胶东王田市(田荣不让原齐王田市去就封胶东王,田市惧怕项羽偷偷去了,田荣怒而杀之),济北王田安,并据三齐,而彭越也南下攻梁,击败楚军。原燕王韩广不满被迁,进攻臧荼,八月战败被杀,臧荼全并燕地。陈余不满未封王,攻击张耳。张耳兵败逃向刘邦。陈余接回赵王歇仍任赵王,赵王封陈余为代王,陈余本人仍留赵任赵相。项羽刚刚建立的分封体系瞬间崩溃,而周边的田荣、彭越、陈余都把矛头指向了自己,项羽终于尝到了自己酿制的苦果。
        刘邦见天下大乱,迅速做出北上夺取关中,进一步东出进取天下的战略决策。原先刘邦到封地的时候,为了向项羽表诚心,下令烧绝栈道。于是三秦不复戒备刘邦。从汉中方向到关中要翻越秦岭,中间行军道路由西自东分别是故道、褒斜道、党洛道、子午道。烧的栈道应当是直接连接关中和南郑的褒斜道。也有可能一并烧了党洛道或子午道。故道是一个从汉中先向西北后折东北的通路,通向的是关中的西端陈仓。散关即在这条道上。刘邦军以曹参、樊哙为前锋,刘邦、韩信率大军继后,西出故道,奇袭陈仓。雍军完全不知敌情,仓促应战,直退废丘,一面向塞、翟求援。章邯弟章平退至好畤,在废丘北面。曹参、樊哙的前锋部队进围好畤,刘邦、韩信的主力进军废丘。三秦援军抵达后章邯向西出击,韩信一面正面攻击,一面调曹参等北下夹击,大破三秦主力。章邯退守废丘,刘邦迅速占据好畤、咸阳。除一部继续围攻废丘外,汉军四面出击,塞王、翟王先后投降。随即汉军大量东集,准备东出临晋、武关。此时方为9月,距刘邦出军不足一月。
        此时,张良向项羽写信,说刘邦只要打下关中就停下来,决不东进。同时还伪造了一份田荣的反书,说田荣要兴兵灭楚。项羽信以为真,竟然不顾刘邦夺取关中这一严重威胁,反而亲自领兵向齐地进发。刘邦在战略上步步先机,项羽却一步步滑向失败的深渊。



4.楚汉初期的战略展开 下
        在进一步说明刘邦东向中原的战略态势之前,有必要更深入的了解下这个时期交战双方需要力争的战略要地是什么。这里我们着眼的是以统一全国为目标的战略要地。从经济发展(人口数、产粮量)来看,此时最重要的地区是关中、三晋、齐。其中,关中经济最发达,粮食储备最多,兵员质量最好,三晋地区是中原咽喉,可以控制四方,战略地位显著。齐地各方面都要次一些。更详细的论述在本节的总结中阐述。
        我们先暂时接受这三处是重要地区,再看有哪些节点是重要据点。以重要的粮仓来看,秦代比较大的粮仓有关中地区的栎阳、咸阳、霸上。栎阳即是塞王的都城。咸阳遭了战火,楚汉时期地位应有所下降。霸上就是鸿门宴前“刘邦军霸上”的地方。中原地区是敖仓、陈留仓、宛仓。河南境内黄河南岸由西到东依次三个大城市:洛阳、郑州、开封。其中敖仓在郑州一带,陈留仓在开封一带。齐地的琅邪,腄,黄三仓。还有成都仓等分布各地。
        然后看重要的通道。主要的要塞和险道集中在关中到中原的地区。由关中出中原有两条路。一条顺着崤山,沿黄河流向,经函谷关到洛阳。一条东南走向,出武关穿秦岭直达今河南南阳,也就是宛仓所在地。
        中原各据点,以配属敖仓的荥阳最为重要。荥阳周围水网发达,中原各地的粮食都汇聚在荥阳边的敖仓,据有荥阳,相当于占据中原交通之枢纽;占据敖仓,相当于获得整个中原地区的储粮。荥阳西北侧的成皋要塞,西、北是黄河,东、南是深涧,易守难攻,配备重兵把守,退可保洛阳,进可出黄淮。秦末起义时各地都迅速攻破,唯有宛、荥阳(时为三川郡郡治)等要塞久攻不克,章邯破杀吴广即在荥阳。直到新末绿林起义时期,这些据点依然是双方必争的要害。(成皋在三国时名为虎牢关)
        刘邦的本据地是关中,要出中原,就要牢牢掌控崤函通道东侧的洛阳。确保洛阳,并进一步的掌握中原,就要拿下荥阳。荥阳、成皋在手后,整个黄河中上游的险阻就全部掌握了,进可攻,退可守,牢牢掌握战局的主动权。秦灭六国的战略准备也正是这样进行的。
        对于准备出关的刘邦,项羽的准备是什么呢?“项羽大怒,北击齐” “乃以故吴令郑昌为韩王(原韩王成被项羽杀于彭城),以距汉”。而刘邦在占据关中后稳定政权,颁布有利于关中民众的政策,从南郑迁都栎阳,充分发挥关中的根据地作用。以萧何和韩信继续围攻废丘的章邯,本人率军东出临晋,南边派军队汇合秦末起义军的王陵部队,出武关攻南阳。刘邦另立了一个韩国贵族为韩王,称韩王信,率兵进攻郑昌。郑昌毫无韩地民众的支持,迅速兵败投降,刘邦遂占据河南地。然后出兵临晋渡黄河(即后来韩信蒲坂之战的渡口),迫降魏王豹,然后乘胜东攻殷王司马卬,司马卬被俘投降。这样,河南、河内、河东全部为刘邦占据。刘邦于汉高祖二年三月,南渡黄河至洛阳,会聚诸侯,以为义帝报仇为政治口号,正式讨伐项羽。汉军声势浩大,各路诸侯纷纷响应。赵地的陈余提出先杀张耳,随后助汉,刘邦砍了一个长的像张耳的小卒,送人头给陈余,陈余信以为真,出兵助汉。原项羽的亲信九江王英布虽然没发兵助汉,但也从此不再响应项羽。于是刘邦总共汇聚了五诸侯联军,共56万人,分河北,洛阳,南阳三个出军方向,向彭城进军。在进军至外黄时又得到彭越的三万援军,合军直抵彭城。
        项羽是于高祖二年正月出兵平定齐国叛乱的,与田荣交战于城阳,田荣兵败,被当地百姓所杀。本来项羽的平叛行动是得到当地百姓的支持的,但是项羽却“遂北烧夷齐城郭室屋,皆阬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齐地人民遂起而反抗。田荣弟田横收集散兵数万,于城阳起兵。项羽这次不能一击而胜,长期滞留在齐地。刘邦迅速夺取中原的消息传来后,项羽错误的认为齐地战事胶着,应当先彻底平定齐国再去解决刘邦,便只派了部将守卫彭城一带。
刘邦三月誓师,四月就迅速击溃龙且等守军,攻占了彭城。项羽终于发现刘邦才是最大威胁,怒不可遏,亲率3万骑兵回师彭城。彭城一役,楚军大破汉军,刘邦数十万大军化为乌有,刘邦本人狼狈逃遁,妻子和父亲都被项羽军擒获,逃跑中还多次把儿子推下车,一直退到荥阳才稳住阵脚。项羽声势大振,一下扭转了初期不利的战略局面,转为进攻姿态。刘邦联军的诸侯中,殷王司马卬战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重新投降项羽。魏王豹借故归国,叛汉和楚(此事发生在高祖三年,但魏王离汉之心肯定在彭城之战后便已有之)。陈余得知张耳未死,也背约和楚。田横在项羽杀了原齐王田假后(项羽杀田假是因为他被田横击败逃走,怒而杀之)与楚议和。彭越北撤至滑县。
        刘邦逃至荥阳,得到了萧何从关中征集的大量人员协助,韩信也从关中引兵出发,在京、蔡间击败楚军前锋,使得荥阳前线稳固。随后刘邦分军平定各地叛乱,稳定了中原局势。至此,楚汉的战略展开阶段结束,此后数年楚汉主力一直相持于荥阳一线,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项羽虽然有彭城大胜,大大扭转了不利局面,但总的来说,刘邦仍占据了大优的局面。首先项羽就在分封诸侯上大大失策。分封诸侯本身相对于郡县制,单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是不利的。这个不利,在战争时期,具体表现为诸侯不能完全如最高统治者的意愿领兵协助出战,整个分权局面不利于兵力的集中调配,战争资源和战争力量随着分封而被转移到了各个地方,相应的,中央的力量就减弱了。具体在楚汉时期,项羽所分封的诸侯不但自己交相攻伐,使得项羽疲于平叛,而且整个战争期间项羽分封的18诸侯王(除去开局即被迅速歼灭的以外)竟然没有一个自始至终站在己方作战。刘邦方面,大大的利用了诸侯交错复杂的形式,或拉拢或收买或说服,使得项羽分封出去的王反而成了刘邦的助力。当然,从当时的条件的来说,尚不具备中央有效掌控全国的技术条件,当时的历史惯性和秦末起义的复杂形势也决定了分封是必须的。问题在于封谁为王,封在哪里。项羽封了一堆六国后代无能之辈为王,这些王族后裔不但不能在军事上有效的支持中央,本身“六国之后”这样的政治地位实际上决定了他们和项羽代表的楚国是平起平坐的,项羽并无法有效的约束他们。相持阶段时刘邦集团在是否立六国后为王的问题上,郦食其与张良的争论便很好的反应了这一问题。封国位置上,项羽放弃关中良好的称王之地,转去即不富庶也不险要的淮河流域。关中和中原的王也不是适合的人选,导致在刘邦的进攻下一触即溃。
        在此有必要叙述一下为什么关中是最发达的地区。以当时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黄河流域无疑是最发达的地区,也就是上游的关中地区,中游的三晋地区,下游的齐地。在地理上来说,关中地势最险要,其次三晋,齐地则几乎都是平原和丘陵。以兵员的质量来说,战国时期便有“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敌秦之锐士(《荀子》)”的说法,这一部分是地理条件带来的居民性格使然,一部分也是战国时各国进行的改革彻底程度不同带来的长期历史积累有关。秦国长期实行奖励耕战措施,关中人民的素质良好,非常适合作为本据地。且战国中后期的大破坏中,秦只被联军攻入函谷关一次,三晋则饱受战火摧残,齐也曾在乐毅破齐时遭受严重损害。秦王朝建立后,又实行强干弱枝策略,毁掉关东各地要塞城郭,徙民关中,将粮食、武器等军备集中关中。虽然项羽入关中后焚毁咸阳,但关中整体无论是经济价值还是军事潜力都是当时各地之冠。刘邦占据关中后每次损兵都可以得到关中源源不断的补充,而项羽在彭城就几乎没有办法补充兵员,使得楚军在消耗中力量渐渐减弱。项羽不但失了关中,而且还放手把中原要塞让给刘邦。实际上刘邦占据关中便足以抗衡项羽,何况又占据了中原的粮仓和要塞,形成了不败之势。项羽甚至连齐地也从来没有完全控制。他可以凭借自己卓越的军事能力和握有关中、三晋的刘邦打成平手,但等到韩信把齐地也攻下,项羽便只有“虞姬虞姬奈若何”了。
        项羽封国时就已错误百出,没有在一开始牢牢掌握关中和中原地区,政治上又错误的击杀了义帝,在一开始战略出击方向上错误的选择了具有割据野心的齐地田荣部而不是具有天下野心的刘邦部,导致刚刚建立的霸王政权在短短一年内就分崩离析。虽然彭城一战恢复了楚国疆界,但对于已经牢牢把握成皋要塞,以关中为根据地的刘邦,项羽最终还是大大输掉了这场天下争夺站的开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