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句话评秦腔名家(小生篇)

 lndtsg0 2014-04-13

(01)和中是易俗的,轰动是江汉的,小生是泰斗的,丑须是兼攻的;
(02)哲民是三意的,艺术是天成的,贫生是称绝的,命运是不济的;
(03)正恭是正俗的,表演是潇洒的,唱念是清灵的,文生是翘楚的;
(04)令俗是儒雅的,坐科是易俗的,贡献是终身的,弟子是众多的;
(05)新纪是新汉的,小生是台柱的,丑角是兼演的,西府是享名的;
(06)育民是家传的,生行是通透的,掌舵是三意的,戏迷是尊崇的;
(07)金华是坤伶的,须生是兼抱的,周仁是传神的,英年是早逝的;
(08)新华是新汉的,坐科是正俗的,做表是规范的,神韵是潇洒的;
(09)登云是多能的,小生是铁杆的,晚年是绘画的,脸谱是流传的;
(10)哲中是晓钟的,声扬是五省的,回府是绝唱的,观众是热捧的;
(11)爱琴是五一的,艺术是全能的,掌团是有功的,奉献是突出的;
(12)茹惠是尚友的,小生是规范的,须生是创新的,艺术是长青的;
(13)妙华是易俗的,全国是闻名的,台上是天才的,台下是不幸的;
(14)赞成是东府的,戏路是宽广的,做唱是兼能的,演导是一身的;
(15)西民是宗杨的,唱念是规范的,表演是脱俗的,风格是灵动的。


注解:

(1)沈和中:民国至文革前著名小生。早年入易俗社学艺,为首期学员,出科后留社演出即崭露头角,是易俗社“六君子”之一。民国十年随社到汉口演出,轰动江汉。后离社远走金城,民国二十六年自建中兴社,解体后赴平凉搭班聚义社。建国后,参加甘肃文工团。擅长文武小生,其身材修长,扮相英俊,音域宽厚,嗓音宏亮,吐字清晰,唱腔刚劲,做派大方,细腻传神。尤其在《黄鹤楼》一剧中扮演周瑜,尽显儒将风范,有“活周瑜”的美誉,在秦腔史上有“小生泰斗”之称。他戏路宽广,除了本工的小生外,在须生和丑角行当也有独到的表演。
(2)苏哲民:民国时著名小生。是三意社班主苏长泰长子,幼年在三意社学艺,天赋极高,是秦腔舞台上难得的天才演员,全面继承了小生表演的各种手段,尤其在贫生表演上令人称绝。掌舵三意社期间,发生了分社风波,后由于社会环境等各方的压力导致精神失常,与民国三十二年扑河而逝,年仅三十六岁。
(3)靖正恭: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小生。幼年入正俗社学艺,学艺两月登台既得满堂彩,与“秦腔正宗”李正敏同科,一生一旦,配合天才,被观众誉为“正俗双壁”。40年代赴兰州演出,建国后落脚金城,称为兰州舞台上的“第一文小生”,尤其在贫生戏《吃鱼》《激友》等戏有很高造诣,观众称之为“贫生大王”。著名剧作家王绍猷先生在《秦腔记闻》中夸赞其“声如铜钟,白口清灵;姿态从容,神情无懈。”
(4)杨令俗: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小生。易俗社第九期学员,成名很早,与沈和中、苏哲 民、靖正恭并称“小生四君子”。在贫生戏里有很高造诣,出科后一直留社演出,多和著名旦角宋上华搭档,其规范儒雅的风格令人称道。文革中传统戏禁演,他在多部现代戏里担当龙套角色,如今听易俗社六十年代演出的现代戏录音,基本上都能听到他的声音。文革后,他积极恢复上演了传统戏,和宋上华合作录制了很多珍贵资料。另一方面努力的进行艺术的传承,在排戏导戏的同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陈妙华、尹良俗、吴西民等均出自他的门下。可以说是为易俗社和秦腔艺术贡献了一生。
(5)李新纪:民国至文革前著名小生。早年在新汉社学艺,主攻小生兼演丑角,后留社演出为该社小生台柱,曾担任新汉社社长。建国后入宝鸡新声社,文革中被强制调离剧团,在调离的第二年含恨离世。他唱念俱佳,嗓音清澈而宏亮,唱腔委婉清晰而字正腔圆,念白韵味醇正,刚劲而有力。化妆扮相俊雅,动作大方而表演细腻,在西府乃至三秦享有很高声誉。

(6)苏育民:民国至文革前著名小生,近代秦腔史上最富盛名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三意社班主苏长泰第三子,幼年入自家科班学艺,得到其兄长苏哲民指导,全面继承了苏家贫生戏的技艺,并在官生、扇子生、翎子生、武生等方面均能擅长,而且在须生,老生戏里有很深造诣,并各具特色。可以说是生行通透,并能吸收其他剧种的长处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被公认为是“苏家戏”的集大成者。二十一岁起即继承父兄之志掌舵三意社直到文革中含恨去世,为秦腔艺术贡献了毕生心血乃至生命。

(7)黄金华:民国时著名小生和须生,秦腔史上最早的坤伶之一。是秦腔史上具有传奇的天才演员之一,小生须生兼演,文生武生皆能,得到了同行和戏迷的高度赞扬。建国初,由于长期超负荷的舞台演出,导致最后倒在舞台上,医治无效英年早逝,年仅31岁。

(8)张新华: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小生。早年入正俗社学艺,艺名张正麟,后入新汉社改名张新华,建国后入尚友社,五十年代曾随陕西演出团赴京演出,在《游龟山》中扮演田玉川。他的行腔韵辙规范,做工非常讲究,稳而不滞,帅而不飘,一招一式都寓以美的追求。尤其在黄鹤楼一剧中的表演帅气潇洒,有“活周瑜”的美誉。

(9)高登云: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小生。10岁入咸阳新兴社学艺,拜师黄德潭,半年后即能演出《黄鹤楼》、《回荆州》。13岁时又进入益民社,技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出科后辗转陕西、甘肃、河南等地演出,1952年参加西北秦腔实验剧团,1955年随团并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他唱念做打俱佳,尤其工架戏最为出色,腰腿工夫深厚,表演矫健潇洒,风流倜傥。有“风流吕布”、“活周瑜”的赞誉,在渭北地区演出时,给观众称为“鞭子生”,长安、周至、户县的观众则叫他“铁杆生”。晚年致力于秦腔脸谱的绘制,去世后所绘脸谱得以出版发行,为秦腔艺术又留下一份宝贵财富。

(10)任哲中:民国至八十年代著名小生。幼年入晓钟社学艺,先工小旦,后学小生,受范紫东、封至模、刘毓中、惠济民等名家栽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既练就了一身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又练就了一副细致哀婉,悲壮凄楚、激越慷慨、幽稚缠绵的独特唱腔。建国后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他的代表剧目《周仁回府》是秦腔艺术中的经典之作,他也获得了“活周仁”的美誉,在西北乃至全国观众中具有很高的声望。

(11)李爱琴:建国至今影响最大的秦腔名家之一,出身梨园世家,幼年入大华社向李正敏、董化清学习旦角,六岁即能登台,被观众称为“六龄童”,后改习小生。她戏路宽广,小生、须生、青衣、老旦均能胜任,用阎振俗先生的话讲:“除了花脸都能唱”。又能博采众长,曾向李万春、叶盛兰、盖叫天、红线女、陈伯华等各个剧种的大师学习,唱腔和表演上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曾经在五一剧团担任团长数十年,使五一剧团在西安乃至西北声名大振,风头盖出了同时代的易俗、三意、尚友等老字号班社,同时排演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现今虽年过古稀,但仍然活跃在舞台上,她说过一句话令我感动:“搞不好秦腔就对不起祖先”,她说那么说的,也是那么做的,作为秦腔的一名老兵,她为衷爱的艺术奉献着最后的力量。

(12)刘茹慧:建国至今著名的秦腔小生、须生。尚友社出科,主攻小生,早年常演出《藏舟》《庵堂认母》等小生戏,中规中矩。六十年代,在须生戏《辕门斩子》一剧中崭露头角,开始涉足须生戏,在青衣和老旦方面也有涉猎,她的唱腔运用科学的发声,表演上比较率性自然,拥有众多的戏迷,也存在一些争议。尽管我认为她的小生要优于须生,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她是位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由于她善于用嗓,因此虽然现在年过古稀,但登台演出,仍不显老态,嗓音依然洪亮如初,舞台风格也充满青春气息。

(13)陈妙华:建国后培养的著名秦腔小生。是易俗社第十四期学员,二十多岁即红透古城。后参与了电影艺术片《三滴血》和《火焰驹》的拍摄,并在两部戏里担当主角,随着电影的播放,声扬大江南北,尤其“祖籍陕西韩城县”一句,已成为秦腔的代称,令多少三秦游子热泪盈眶。文革中,艺术和生活中遭遇了挫折,精神倍受打击,不得不退出舞台。传统戏开演后,又恢复演出了一些剧目,也为易俗社培养了一些后学演员,由于身体的原因,八十年代后彻底退出舞台,零九年二月因病而终。

(14)卫赞成:建国后至今活跃在秦腔舞台上的著名小生。他戏路宽广,文戏武戏、小生须生均能胜任,除秦腔外在老腔、眉户等剧中也有颇高造诣,另外还学习过导演艺术,编演了很多优秀剧目,是秦腔界难得的全才。现在虽年逾古稀,仍然活跃在舞台上,每次登台一招一式毫不马虎,唱念做打一丝不苟,是如今秦腔舞台上硕果仅存的老艺术家之一。

(15)吴西民:建国后培养的著名秦腔小生。是易俗社第十四期学员,也是易俗社最后一个学生(比同科学员小好几岁,别人学戏一年多才插班入科的)。她虽然年龄小,学艺晚,但为人谦虚好学,练功刻苦努力,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早先在社里多扮演娃娃生,文革后拜杨令俗、刘毓中为师,学习小生表演。在陈妙华退出舞台后,成为易俗社的小生台柱,常年与肖若兰、宁秀云、尹良俗等同台演出。她的表演规范中透着灵动的气息,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舞台风格,代表剧目有《夺锦楼》《软玉屏》《三滴血》《湖阳春梦》等,塑造了一大批各有特色的艺术形象。后由于超负荷的演出使得体力不支,引起了眼疾,因而非常遗憾的退出了舞台,他的恩师杨令俗先生得知此消息后,老泪纵横。最后一位易俗社小生的退出,表示着以双(小)生双旦为主的易俗风格彻底退出秦腔舞台,也预示着有着百年辉煌的秦腔艺术将惨淡退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