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一大山人 2014-04-13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张红年:我对“历史画”情有独钟 

  张红年绘画上的成就,获得了具有百年历史著名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青睐,1997年杂志社请他创作一批中国历史画。真是天赐良机,多年的电影梦,多年对苏里柯夫历史画大制作的心仪,如今,终于有了可以一试身手的机会。

  他年轻时特别迷恋电影,美院附中毕业后,一心想搞电影,命运却安排他当了专职画家,虽他也一直与电影和电影人有些接触。为《双雄会》画过油画片头、片尾。到美国后搞过一个电影脚本,还给《西洋镜》电影当过色彩顾问。但这都是打的“擦边球”。独立制作巨幅历史画,就象由自己导演一出历史剧让他激奋不已。他甚至有种“一吐为快”的心理,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实在太表面、太肤浅了,他们只知道希腊、罗马,甚至埃,就是不知道中华!或只是从某些电影上看到拖着辫子的男人、或裹着小脚的女人。似乎中国人就是这么愚昧、落后。他们哪里知道五千辉煌的中国文化!

  “国家地理”杂志要求他能否画几幅有关商代的画。他脱口而出《酒池肉林》,对于一般中国人来说,商代,是多么遥远的古代,而《酒池肉林》又多么陌生的一个题目。他何以如此敏捷,如此自信?

  他从小就爱读中国古代历史,对演义、传说中的故事想入非非,崇拜武松、杨家将、岳飞、赵云等英雄好汉。对世界历史也有兴趣,古罗马革命、刚果政变等等,都会让他热血沸腾。对于创作历史画,他胸有成竹。那么,他何以首选《酒池肉林》题目作画?也许,他想到西方人把古罗马的文明奉为至高无上的神灵,而同时期的中国商周奴隶制社会,这是一个以青铜器发达为标记的时代,可以与古罗马相媲美的三千多年前古中国的文明。接着他又画了《最后的祭拜》(三星堆),着力宣扬青铜器时代的辉煌,《妇好征战》,宣扬在中国商代有一位皇后又是女将军叫妇好的伟大女性。历时两年完成的这三幅以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为标识的作品,被“国家地理”杂志社全部收藏陈列,通过十几种文字遍布世界。初次尝试的成功,他信心倍增,也不断有藏家签约,请他画秦、汉、明、唐各朝代的历史画。他几乎成为在美国创作中国历史画的“专业户”,有人称他是“中国的文化大使”!岂不是对他的画最高奖赏。

  他所选择的历史画题材中没有避开《酒池肉林》、《焚书坑儒》这些历史上黑暗的一页,前者是商周时代,贵族的穷奢极欲;后者永远是中国知识分子内心的痛。这本是中国历史上的疮疤,他也不管这是“家丑”不可外扬,依然以“匹夫有职”的担当,没有忘“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古训,但愿画起到警世作用。他更多的作品是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文明。《张骞归来》、《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敦煌,供养人肖像》、《飞天》等作品,除了宣扬郑和的船队浩浩荡荡庞大壮观得象海上的陆地;丝路上的一个小镇如“世贸会”那么繁华;而敦煌的石窟艺术美奂美仑、美不胜数,让你留恋忘返……。在他竭尽华丽之笔,勾勒出如此悠久悠长,如此光辉灿烂,如此震摄人心的中华文明图象中,贯穿着一条主线: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平,广交天下朋友,谋求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泱泱大国。

  张红年十年来创作历史画的热情一发不可收,他甚至感到画的场面越大、人越多、越复杂,才叫过瘾。因为,他并非只是为画而画,他把作画的过程中当作课题研究的过程。也使我们感到了张红年历史画与以往我们所熟悉的模式有所区别:人性美——爱的主旋律。我们看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画,而张红年在画作中追求着人性的光芒,即使在残酷《焚书坑儒》中,他并不张扬暴力的残忍,更重着于遭难的儒生与家人、亲朋、学生之间亲情、友情、爱情在生死决别时的悲情,悲剧在爱的旋律中奏出人性美的主调。《妇好征战》中,把原是残酷的战争场面处理成兄弟相残的“安魂曲”,暧灰的调子,象陈旧退色的照片,似乎沙场的撕杀声已远去,空留一片黄土地,让人在惆怅中反思。而《张骞归来》、《郑和下西洋》更是高扬着国际主义精神,“四海皆兄弟”让世界充满爱的主旋律。

  抽象构造——平面上的戏剧大舞台。他的历史画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他不用“瞬间”和焦点透视的老章法,也没用以往的“意识流”的手法,如何在平面的画布上有序合理地把众多的人物安排在大场景的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情节中?从洋老师那里学到的抽象绘画原理,使他在宏阔的画面图形设计上变化迭出富有生气,在空间层次的推、拉中运转自由,他把人物、情节安排在运动线的律动中拉开“舞台”戏剧性冲突的帷幕。人们不难发现,他善于运用光和肤色来组织画面起伏运动前行的运动线,而这束光,并没有固定的光源,应画面运动所需而设定,《敦煌——供养人肖像》较突出地表达这种理念,画正中是著红衣的女供养人,左上角的烛光从身后照来,照到地下的画纸,而从远处门洞里照进来的自然光经过长长的画廊和众多的人物直照到画师肩上。在烛的暖光和自然的冷光相交替中画面出现了两个空间,站在这空间的交叉处的供养人在冷暖光的衬托中显得格外地美丽动人。在他那些宽银幕似的画幅中人们不难发现光带象“一条游走的龙”扭动着、腾越着向前。他以抽象的构成驾驶着写实的绘画,在多视点、多空间繁复而有序中奏出饱满、丰富、浑厚、深沉的交响乐的气度和力度。其间既有“命运交响乐”,也有“欢乐颂”。

  色彩的魔术——二种对比色的奥妙。他的历史画大多是2-3米宽之间的大尺幅,但画面色彩干净、利落,透明、鲜亮,这是积15年的对比色研究,摸索出的一套色彩规律。他画一幅画,调色板上只有两种颜色,或红绿,或蓝橙,或紫黄,《郑和下西洋》、《三星堆》用蓝橙,可调出正蓝、暖蓝、冷蓝,再由此不断演译暖或冷的灰蓝……《敦煌》、《丝绸之路》则用红与绿调制。2000年他和妻子露易斯合著出版了英文版的《绘画中的阴阳》,依据中国古老的阴阳互补的哲学原理,发现在绘画中用两种原色,可以推导出无尽的色彩变化。此书的出版,在美国影响极大,成为艺术畅销书。有读者反映说:“我的画再也不脏了”。

  历史画中的张红年。他沉浸在自己的画作中,三千余年以来的历史,对于一般人来是多么遥远,多么陌生。而对他来说,似乎都是亲历者一样,在创作中不惜把自己也每每画进画里,参与政事。《酒池尽林》中他是被拖出去问斩的忠臣;《妇好征战》中右下角,一把尖刀,插入胸膛,那死不冥目的勇士;《焚书坑儒》中站在右上角记录这场惨案的史吏;《郑和下西洋》站在郑和身边的随员;《敦煌…》中的画师……。每幅画就象每出戏剧,都有他的角色,有他的位置,他是忠臣、勇士、史吏、画师。这不正说明他所追求的人生吗? 

                           2008年5月10日 北京 名佳花园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敦煌——供养人肖像》2006-2007年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妇好征战》1996-1999年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酒池肉林》1996-1999年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张红年《长恨歌》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长恨歌  局部 1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长恨歌  局部 2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飞天 2008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焚书坑儒》2002-2003年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焚书坑儒》局部 2002-2003年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丝绸之路 2007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丝绸之路 局部 2007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最后的祭拜(三星堆)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最后的祭拜(三星堆)局部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2013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双雄会》—壮志未酬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张红年 双雄会 木板油画 

  大型历史画与导演梦

    1996年,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杂志社请张红年创作一批中国历史画。这正圆了张红年一个隐**年的梦,因为,受欧洲古典大师表现古希腊古罗马,苏里科夫表现俄罗斯历史的影响,他立志要画中国的历史画。于是从1976年开始,他画了《送别》、《红旗永在》与电影《双雄会》的片头,片尾,展示出他特有的定格历史瞬间,把握史诗基调的天赋。

    当年,张红年在美院附中毕业时,就决定要考电影学院,而命运却安排他当了专职画家,他曾参与过《黄土地》的酝酿,为《双雄会》画过油画,给《西洋镜》电影当过色彩顾问,闲余之余,还写了一部电影剧本《孔雀》。张红年说,画历史画不仅使世界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典故,也使自己在画大画的过程中过足了导演瘾。的确,张红年不仅是自己作品的导演,也是自己人生的导演。如今,张红年受聘于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正在着手筹备成立历史画研究中心。

此作为电影双雄会片头画。 

当初,—70年代末,我与陈凯歌相熟,自然也与其父陈怀恺先生认识,老先生导戏时,我常去北影“旁观”。有一次,我居然成了他的“导演”,那是为连环画报画“小镇上的将军”,我请陈先生做了一次“演员”—成了那未退休将军的模特儿,老人家的报酬嘛—一条三五烟。哈哈。 

这些往日的小故事,只是为了引出事隔近三十年的一个我与电影的亦近亦远的一段因缘。而为陈怀恺先生的双雄会画画则是其中不近不远的一次合作。 

印象中,那部电影是陈先生第一部独立执导的电影,很想拍出他一直想追求的史诗的气魄和油画般的厚重。所以,作为整个电影的导演构想之一,他约我画两幅油画,一个为片头,一个做片尾。既概括了这个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百折不挠,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同时以一种油画的形式,更有一种历史的定格,和博物馆中经典的质感。做为一个画家,我的另一个没有实现的梦想,是电影,但如果我真的成为一个电影艺术家,恐怕我终日想的又是油画。 

在陈凯歌、张艺谋拍黄土地时,我就是这么跟他们说的“电影是什么,就是最大幅的油画。” 

没有人认为我这个“理论”有什么价值,只是一个没有实现的梦呓。 

而感谢陈老先生,我画了两幅象电影一样的历史画,而且使这部电影看上去有油画的质感。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张骞归来 2003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郑和下西洋 2005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恩格斯的伟大一生画展《访问爱尔兰》(油画) 张红年 作 

油画 - 名人佳作张红年之《历史故事画卷》 - 艺渊阁 - 艺渊阁的博客

 无畏的明妮,魏特琳。南京的英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