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尚龙】一个叫“建国”的男人(13.5.25)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要是一个男人,不管姓什么,名字叫做“建国”,就知道他的什么年代的“产物”,肯定是1950年代出生,那时候还特别流行这个名字。于是到了后来读书的时候,会有好几个“建国”,王建国,李建国,张建国……老三届是也。

当马建国作为一个“老三届”毕业生来到上钢三厂的时候,那是1968年;“钢铁工人”不仅是一个职业的身份,更是一个包含社会虚荣心的花环,远比如今的白领神气得多。头戴藤条安全帽,一身劳动布工作服,颈脖上挂一根白毛巾,脚上一双翻毛工作皮鞋,标志性的着装,与他的父亲、《海港》中的码头装卸工马洪亮毫无二致。对于这个为生于1949年自豪而取名“建国”的年轻人来说,他从未想到过中国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从英国购进炼钢平炉1座,炼出了中国的处女钢;至1949年,中国具备了年产3万吨钢、7万吨钢材的生产能力。马建国的青春发育和大跃进大炼钢铁、10年超过英国钢产量同样的膨胀,同样地找不到着落的地方,但是马建国深知钢铁对于保卫祖国的重要,重要的不仅仅在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而且还在于做一个钢铁工人多荣耀。在他进厂之前10年,上钢三厂诞生了一个工人英雄邱财康,他是上钢三厂的青年炉长,1958年被1300摄氏度的钢水烧伤,烧伤面积达89.3%,最后被奇迹般地抢救过来;有一份通讯报道写道,邱财康烧伤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我的党费交了没有?”

其实马建国从进厂当徒弟一直到提前退休,从来就没有炼过钢,而是在钢厂当一个运输工,跟随着小火车在厂区,轰隆隆的来,就像轰隆隆的去,只是这样的火车,没有坐席卧铺,更没有冬妮亚的撒娇和任性;一年四季,严寒酷暑,刮风下雨。脸像铁砂皮一般的粗糙,像老农民一般黝黑,晚上和老婆亲热,都会从鼻孔耳洞里掉出黑屑。很快,“炼钢工人”的花环在心中凋谢,剩下的,是在上海工作的幸福,当然这也是很本质的幸福。直至工龄快满30年的时候,马建国提前退休了。在最后一天跟小火车出车时,几十年的牢骚埋怨,竟然都化作了亲切,下班后最后一次在厂里洗澡,竟然就洗不完地洗,搓不完地搓,不是想彻底地洗干净,而是想再也没有了这样的洗澡。顺便说一句,有很长一段时间,钢厂里只有男子浴室,因为钢厂的第一线工人都是男人。

马建国退休,标志着老三届退休,也标志着“建国”这一个名字的退休。其实在“建国”退休之前,和建国这个名字同呼吸共命运的许多钢铁厂、仪表厂、纺织厂……也退得差不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