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雯】双城考量:上海VS巴黎(05.3)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女人与酒
  
  曾经有一个很媚惑的手机广告俘虏了很多上海的男人和女人,夜幕下吧台高脚凳上的女郎一袭黑衣,晃悠着半杯剔透的红葡萄洒,妩媚地回头一笑,转身显出胸口闪烁蓝光的手机。然而迷人的不是那款子机,却是女人和酒。无论红酒还是女人,似乎都特别搭配巴黎和上海这两个城市,仿佛互通着一种审美的默契——流变与恒定。
  两个灯红酒绿的大都会,唱主角的不是庆贺的香槟、奢侈的人头马,不是热闹的啤洒,更不是干柴烈火的白酒。红酒映着玻璃,光色流转常常勾得人心浮动,暗香疏影诱人把持玩弄,一个不小心便身不由己,心随影动。不动的是纯纯的酒,咪一口,润红了鲜唇,熏醉了眼神。
  两城的美女偶像也出奇地相似。上海人追逐着卢浮宫里魅影飘浮的苏菲·玛索,巴黎人拜倒在张曼玉的花色旗袍之下。如同红酒一样,清纯里透着迷样的神韵,光彩照人,又深不见底。然而女人毕竟不同于酒,在外柔内刚的独立人格支撑下,她们的善变通过美的野性与出格把美的不定性发挥到极致。无论是野性的恣意狂放,还是弄堂的小鸡肚肠,无论是高贵的优雅堂皇,还是正义的光辉形象,都没有用什么淑德贤良来层层包装。这种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生活之美成为两个城市美女们矢志必争的梦想。
  不过梦想毕竟只是镜花水月,怎么才能叫那些急功近利、色欲熏心的上海小女人平心静气地在一尘不染的屋里厢,对着刚刚烧完一桌美酒佳肴的标准老公装模做样?
  曾经在巴黎地铁里为风衣上蓝绸玫瑰的乍艳而瞬间屏息;却常常忍不住对上海街头恐怖的纹眉大喘粗气。当美的理念被copy得走了样,美女们是不是应该在时光如箭飞逝的时代,放慢。office的节奏体会一下融入生活的悠扬?这里要的不是美的停格,而是美的缓缓地品味和流淌。否则又叫什么“C’es la vie(这就是生活)”呢?
  
  贵族与市民
  
  不过上海的小资情调比巴黎倒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辛辛苦苦挤下地铁,回到家就熏香沐浴,在流淌着《绿色花园》的旋律中;沉浸在香雾气缭绕的声色里,从里到外洗涤一身尘嚣。这个恐怕对巴黎女人来说都是很难得享受吧。可小资们也有追不上流行的苦闷,固然在新天地、茂名路上的酒吧里可以永远获得第一手的流行资讯,可夜夜笙歌漫舞就不只是健康问题了。从商场化妆品专柜跌到超市货架上的各式浴盐、香草精油,手推车里换季打折的专柜名牌都是上海灰领小资女性的最爱。男士们常常是随便请请麦当劳午餐,掂量掂量季诺下午茶,仔细挑选苏浙汇的晚餐伴侣,最好聚会的朋友能够拼车回家。不过这种“经济型情调”倒是很具开发潜力——钱包不鼓不要紧,只要刷卡的潇洒依旧迷人。
  其实小资们不遗余力追逐着的巴黎时尚大多是来自同样市民阶层的发明创新,而不是什么曼玉式的贵族情调。
  或许有人说巴黎没有贵族,严格意义上的贵族早就被大银行资本家融化了,不过革命革得掉脑袋,骨子里面的连革命者都被俘虏的贵族化格调却在今天还维护着巴黎的传统。作为生活品位的传统的维护者,贵族情调维护着沙龙式的娱乐圈方式——地中海游艇协会、黑色阿曼尼礼服、私人专职厨师和点心师、以及精心修剪过指甲的波斯猫、长耳短毛的巴色特猎犬。然而,审美新潮流却无法在这种高尚趣味中诞生,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市民阶层是催生审美新潮流的鼓风机。随着直排轮的溜冰成为巴黎的街头最时尚的健身运动,街头各式文化沙龙遍地开花;阿尔卡特的条纹机身把后现代的多彩线条拉近生活。
  不过巴黎人的流行却不常超越生活的常识,普通人养个小猫小狗,为了享受生命的充实感,而遛狗、遛猫在上海却成为小区交际圈里最流行的问候方式。上海的猫猫狗狗和巴黎的宠物受宠的形式可能相似,命运可就大不一样,很多上海人家的宠物都是“会下金蛋的母鸡”,配种、生育之后就被完全剥夺了监护权。倘若能有个得享天年的,也大多进了垃圾箱式的棺材,不像巴黎还有为走失的猫狗专设的流浪狗之家。在这里,两个城市的市民阶层的潮流和传统回归到了各自老祖宗的法子,让人不由地对那些上海街头遛狗的中年男女多了几瞥冷眼。
  
  线条与透视
  
  每个来到上海的巴黎人都会惊叹于上海复制曼哈顿的速度,却又对上海大街小巷的市井小店津津乐道。他们总是喜欢向里面看、再向里面看,挖出街头巷尼不变的万国旗风采、掘出弄堂和商厦里如出一辙的地摊百货。到了巴黎的上海人特别喜欢往博物馆、风景点里钻。进了卢浮宫的,总会为了和蒙娜丽莎小姐合影而忘了买本馆藏精品画册;上了埃菲尔铁塔的,总要和红眼睛的南欧小贩讨价还价买个铁塔钥匙圈,却常常不知道巴黎人曾多么讨厌这个铁怪物;站在香舍丽榭大街上,没有一个不去“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看看,却很少知道戴高乐将军也站在这条街上。在这里,上海与巴黎的思维似乎分了叉。
  巴黎喜欢透视。这个城市充满了透视。他们把埃及的金字塔搬到广场上,却用玻璃和钢筋将它分解贯穿,然后倒转,用光、用空间来重组,最后获得透视的自由和多角度的审美体验。如果从凯旋门里远眺,越过环形的车道,沿着宽阔的香舍丽榭大街延伸,穿过热闹的街市,经过树荫隐秘的艾舍利宫,掠过埃及方塔的金顶,然后惊叹,原来埃菲尔铁塔造在香舍丽榭大街的延伸线上!稳固的三角形镂空了实体,透出了背景的蓝天白云。
  巴黎的老城,披着几百年不变的外套,一幢幢百年历史的古董楼、一条条歪斜交错的小巷都是这件外套上的一针一线,不可轻举妄动。可是巴黎内部却早已是“千疮百孔”——15条地铁在地面上下穿行,地下隧道和地下水渠一样多,大面积的地下商城和停车场多如牛毛,还有地窖和各种管道,使得生活的便利永远走在潮流的浪尖。透视古董楼的内部,虽然电梯、窗台还是一如既往,著名的法国居室装潢饰还是名副其实地引领世界潮流。
  巴黎喜欢用外部的线条来发挥形象思维,用透视的眼光来贯穿抽象思维。他们喜欢公共场合的门,可几乎所有的门不是敞开着的虚设的门,就是镂空的可以透视的门。与其说他们喜欢门,不如说他们更喜欢透过门来看世界。他们喜欢三角的稳固,更喜欢分解三角获得空间感。他们喜欢圆弧的柔和饱满,更喜欢圆弧的穿梭变化带来的自由感,这种由感官引发的纵深感和升腾感使得这个千年历史的老城愈发立体。
  反观上海,中国人重形式的观念就凸显出来。上海发展的大手笔,在外国人看来确实是一个奇迹,搭桥开路、辟荒造房、拆棚建高楼、挖隧道、架高架,各种手段一齐上。依着老法,圆形是最完美、最稳固的形式,于是内环以后外环,中间再造中环,一个环套一个环,像是要给上海套上一个个王冠一样。轨道交通的建设和高架道路的开辟互相规划配合,以稳固的椭圆形推进,日趋合理,不过个区规划建设的摩天大楼却像冲出王冠水晶体,不甚协调。在相比之下规划较为省力的浦东新区,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形成的陆家嘴景观点与外滩滨江带遥相呼应。世纪大道像一只鸽子的食道,一通到底,不过虽然连接各个主要景观点,似乎成为主干道的脊梁骨疏浚交通。陆家嘴林立的摩天高楼吸引了西方世界的500强企业,可没有一个可以放松午餐的中心公园。一哄而起的各个高档住宅区,别墅公寓各式各样,格局很有魄力,可细节的粗糙总显得有些荒僻或不甚便利,形在而神离。
  不过上海毕竟是深得欧风熏陶的城市,点滴俯拾便有那种通透的玲珑。轻轨高架道下的花坛里种着些常开不败的水蓝色雏菊,少人间津,却很悠闲自得,常常随着轻轨轰鸣声,水波似的摇曳到很远很远的转角处。晚上路过市三女中,被那幽蓝的灯光一打,新造的镂空式校墙用石灰泥和铁丝勾勒出一个个最原始的少女人形——手握书卷,望着鸽子,隐逸在墙后的草丛间。虽然和巴黎第三大学临街而起的高大院墙的庄严的外围完全不同,却都让人不禁心神向往,这种由线条和空间延发出来的心情和思绪却是相同的,一时让人辨不清时空。
  不知若干年后,巴黎人是否真会以“西方上海”自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