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源远流长话樟树医药

 昵称13527074 2014-04-13
源远流长话樟树医药

 

 

药都樟树,久享“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之盛誉。

今天漫步药都,宽阔的药都大道、药都路,高耸的药都宾馆、药都大厦,古老的药王庙、三皇宫,极富传奇色彩的药码头、洗药池,风光秀美的药都公园,林林总总的药厂、药校、药店、药圃,药材基地,红红火火的国际中药节、全国药交会、常年中药材市场……这一切无不闪耀着药文化的光彩,处处都体现着与药相连的不解之缘。可爱的樟树是名副其实的:国药之都!

樟树药业始于西汉,有近1800多年的历史。吴称药摊:唐谓药圩,宋号药市,明为药码头,清代有“南北川广药材总汇”之誉,民国曰“全省药材总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樟树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药材交流会,其盛况为全国南北药材市场之冠。“药都”之名,逐渐为海内外药界同仁所认可。

但事实上樟树医药活动远比西汉早。樊城堆以及吴城等古代遗址相继发掘,证明远在原始社会时期,樟树先民就懂得:用烧烤过的土块、石块治疗风湿痹痛等疾病,这就是后来樟树民间普遍使用的“火罐”之始。到殷商时代,人们开始用"酒"散瘀消肿,驱风散寒,治病的方法就更广了。作为殷商南方"方国"之一的吴城,人们还懂得将容易污染环境的窑区、墓葬区、冶铸区等等置于居住区之外。这充分表明,吴城居民的文明程度很高。而自西汉张道陵在樟树进行兼巫兼医的布道活动之后,樟树民间医药活动更为普及。

樟树药界人士向有“医道同源”、“药道同源”、“药酒同源”之说。这是因为古道教兼巫兼医,既驱邪又治病。古代樟树地区是道教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远在西汉时,张道陵创设“五斗米道”之后不久,就南下江西,在贵溪龙虎山、樟树阁皂山一带布道传教,采药炼丹。张道陵的兼巫兼医活动,使医道相混。但这也就是樟树医药活动继远古之后的又一发展。东汉末年,道教“灵宝派”即“葛家道"始祖葛玄于献帝建安年间来到阁皂山,并在东峰之下建“卧云庵”养性修身,采药炼丹,同时进行道教理论研究。葛玄在阁皂山先后长达43年。43年中陆续撰写成《祭炼大法》《步虚经》等一系列道教典籍。同时也将道教养生长寿的经验体会撰写成书,如《断谷食方》即是道教“养生”中的“辟谷术”,其中就夹杂了不少医药内容。后来,葛玄的侄孙葛洪师从葛玄的高足弟子郑隐,成为“灵宝派”的重要继承人。

葛洪将葛玄的炼丹术、养生术、守真术、辟谷术等思想扬其糟粕,存其精华,撰成《抱朴子》,同时还深入民间采集医药验方,总结群众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撰成《肘后备急方》。由于书中收录的验方简易有效,制作与服用都很方便,所以传播很广。樟树药界奉之为准则,几乎每家药店堂前都悬挂着24字的“炮制规范”。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遵《肘后》,辨地道。

葛家道”长期在阁皂山从事医、道活动,对樟树医药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特别是民间医药。据传,早在三国时期淦阳(今樟树城区)街头就有阁皂山一带的居民席地摆设的“药推,一面售药,一面施治。这就是樟树最早的民间“悬壶施咨的医药活动。两晋时,樟树民间便有了采药行医的人而来愈多。后来又出现了“游医”(走方郎中)也有人开始了远道贩药、卖药活动。这些人便是“樟帮”的始祖首开樟树药业经营之先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