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构单独调研的上市公司含金量更高

 无下智齿 2014-04-13
机构单独调研的上市公司含金量更高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14年04月13日 08:06
       
         近段时间,机构投资者忙着四处走访上市公司或是参加各种电话会议,为下半年的行情做准备。机构披星戴月忙于调研,而普通投资者则追随他们调研的踪迹试图掘金。那么,到底我们该从哪些线索入手分析机构调研股呢?我们邀请到了源乘投资研究员佘跃芬,来为投资者扫描机构调研中的奥秘。
         《红周刊》:本周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数量明显减少,原因是什么?
         佘跃芬:一般来说,2、3月份机构安排的调研活动普遍比较密集,覆盖面很广,但是进入4月份一般就会比较少,等到5、6月份时可能又会多起来。这主要是由于近期很多公司公布年报和一季报,处于静默期,而且在披露定期报告之后,针对卖方重点跟踪的上市公司会召开电话会议,所以此时调研活动比较少。
         《红周刊》:机构联合调研与单独调研的上市公司哪个更具参考价值?
         佘跃芬:我认为,单独调研上市公司价值更大。一般来说,单独调研是通过自己的途径联系上市公司,这时双方会交流得比较透彻,调研获取的信息将比较丰富。然而,机构联合调研由于参加人数较多,对问题的回答更多地是公开信息的阐述,并且组织者会引导问题的走向,所以一些比敏感的话题会被拒之门外。
         《红周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个股多数会出现联合调研的情况?
         佘跃芬: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个股出现联合调研的机会比较多,这些个股算是一定程度上的“白马股”,此前已经被机构研究得较为充分。一般来说,机构会采用电话沟通的方式,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跟踪调研,便于卖方做每个季度的业绩预测。
         《红周刊》:机构投资者的调研频率是否对投资有一定的参考性?
         佘跃芬:我们发现,机构投资者的调研频率对于市场的估值水平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机构调研热情慢慢上升的时候市场会逐步好转,但如果情绪达到狂热,则可能意味着短期的高点。这在主题投资过程中体现得比较明显,之前股价上涨时机构并没有注意,随着行情逐渐爆发,卖方会组织机构去公司调研,现在通常的情况是题材热度起来后,各种电话会议和调研就快速跟上。但如果大多数卖方同时组织调研,并且规模比较大时,基本上预示着行情已经达到阶段性高点。但有种情况可以多注意一下,即此前很少或者从未有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开始被频繁调研,这时多数情况下会有一段比较好的行情。
         《红周刊》:被机构投资者大量调研的个股可能会大概率走强?
         佘跃芬:这个未必,还得看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分歧程度。一般来说,优质个股前期上涨时,调研机构的人数不会很多,而等到调研人数大幅增加时,其实也往往预示着高涨的行情已经过去。选股主要还是看投资者自身对上市公司的研究,机构调研的规模对投资的用处其实并不大。很多大量调研的上市公司,机构对其早有定论,调研仅仅是对发展情况的持续跟踪。因此,持股比例较高的个股,若没有超预期的内容,调研与否对股价的影响是很小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