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边缘
上海那么大,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激动人心的变化。可我们常会从嘴巴里憋出三个字———好无聊! ———要买新衣新鞋必然打车逛淮海路;要尝小吃总想到吴江路;夜里埋醉便去茂名路;而接待亲朋好友则直奔新天地…… 可是每每,车头转错了方向,公交车下错站点,或是在错综复杂的街道里迷了路,你就会迎头撞上另一番风景,瞬间恍惚中,你会生出疑惑来———这实在太不像上海了吧! 一个城市的最迷人之处,或许就在于能时不时撞见这些“城市盲点”。做个有心人,你会奇遇不断! 黑山路上海城里的北京城
“我该不是撞进了北京城?!” 杨浦区总是这样。宽宽大大的马路,布满了旧式公房和沿街店铺。来来往往的人,早就习惯于夜里回家时,尚宽阔整齐的马路,第二天上班时已经整条剖开,尘土时时劈头盖脸扑在面孔上;有些楼瞬间盖得老高,有些楼却转眼消失不见。 在这里,你简直是被城市建设的高速步伐“贴身紧逼”,目睹着朴素姑娘太过迫不及待地想将自己改造成小S般的时髦女郎。 一转眼,撞进北京城 穿过正在被地铁M8线“千锤百炼”的五角场,一路再往东北角开,那种变化就像四川变脸师傅将一只米老鼠刹那变成了孙悟空。这座城市每个缝隙里都塞满的高楼大厦,集体玩了场失踪,剩下的是略有些残破的老式居民楼,沿路的树也变成了高大的香樟树和松柏,视线越过去,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天空。 更叫人惊奇的是,夕阳下面竟忽然远远出现了一幢古城门般的建筑! 上海本来如此纸醉金迷,应该有女子穿绣金旗袍,随着靡靡之音微微摆动腰肢,抬头会看到满目晃眼的霓虹。但眼前却是清朗的冰凉空气,几枝冬日里的遒劲树杈,和一座气势非凡的古式建筑———是否仿若置身北京城? “复古风”的原上海图书馆 听到“黑山路”,怕是所有看过《大话西游》的人都忍不住要笑了。我们同样也讲不清,上海为什么有这“黑山”,只能肯定它存在于周星驰的灵感之前。 黑山路上的大门旁边,我们看到金属牌写着: 优秀历史建筑黑山路181号原为上海市图书馆。董大酉设计,张裕泰和记营造厂承建,钢筋混凝土结构,1934-1935建造。仿北京城钟楼。 我们误打误撞,竟撞到了“复古风”的原上海市图书馆! 原来解放前,“大上海计划”将杨浦区“捧”作市中心,请来名气响当当的建筑师,建起图书馆、体育馆和博物馆等一系列现代文化设施。别看外头洋溢着古色古香的中国风情,内里却是当时最先进的设施———这大概算是上海最早玩“Fusion”概念的时髦建筑吧! 虽然,那之后不小心轮到其他区“正当红”,但杨浦区的这几幢老建筑,却兀自保留了一个骄傲的姿势,仿佛是故意要让后来的小辈吃惊。 如今,这建筑一部分空置,一部分当作储藏间,又辟出些地方当作中学图书馆。想来张恨水必定被束之高阁,书架上取而代之地排满了《一课一练》。 图书馆正面是同济中学的篮球场,穿蓝色宽松运动服的男生,正来回奔跑打篮球,球鞋不停地踏到水泥地明黄色的耐克标志上。那弯钩的旁边,还大大地写“我梦想”。听说,图书馆的美不再被无故埋没,这里很可能将改造成上海博物馆的一座分馆。
城市边角
可乐路让我们一起去看飞机
“这照片是在英国拍的?!” 为什么没有雪碧路?为什么没有七喜路? 又为什么偏偏叫做可乐路?没有人知道———甚至很少人会知道上海存在这样一条以汽水名字命名的马路。 沿着仙霞路一路往下,会看到许多古古怪怪的建筑,太过簇新的住宅楼群,以及漆成刺眼辣粉色的旧日厂房。然后就会不小心撞见可乐路。 让我们一起去看飞机 沿着那些崭新的楼盘走啊走,不经意间再转身,竟发现自己脚下土路般的小道和虹桥机场的飞机跑道之间,只得一张铁丝网的距离。彼时,脚下荒草丛生,很高很远的蓝色天空上没有任何难看的高楼阻挡视线,只是干干净净地勾着一枚明亮的太阳,而飞机便会轰隆隆地划过你的眼前,飞向不知名的远处…… 后来才知道,在一群摄影“资深人士”的口口相传之下,可乐路绝对是上海拍摄飞机的最佳根据地之一。他们甚至拥有一个摄影网站,专门用相片记录飞机陷在天空里各种姿态,取景大多便来自此地。一样是虹桥地区,离开了可乐路那带,还真的很少看到飞机近距离出现。飞机的起飞跑道会根据风向的改变而改变。据说碰到刮南风的季节,大大小小的飞机都会在你眼皮底下慢慢抬起额头,然后在离地过程中直接“擦”过你的头顶。1个小时下来,连毛衣的每个空隙里,都会隐隐弥漫出机油气味。 神秘的可乐路1号 可乐路的另一端,竟同样充满惊喜。 那里挤满了从切割玻璃、转卖旧家具,到房屋租赁、修理助动车等各式店铺,城市新移民们在沿路安居乐业。可是拨开这热气腾腾的一派生活场面,你会猛然发现路口的大铁门后,不经意地露出一截翡翠色的圆形屋顶,高耸的窗在主楼上划出两道优雅的弧线。门口没有任何表明身份的牌子,只用油漆写了“可乐路1号”五个大字。 “有人吗?”好奇心大炽下,隔着铁门缝往里喊。却无人应门。好奇心驱使下,再往前。站到窄小的可乐路桥上,缓缓流过脚下的河水有点肮脏,可你根本不会在乎———只因眼前景色之美好,太过不可思议。它就立在那里,屋顶的翠绿有些斑驳,玻璃有些残破,可是你竟觉得,连那样的落魄也是美的。 摄影师迅速按下快门,然后说:“我就跟别人讲,这是在英国拍的,也不会有人怀疑吧……” 甜爱路 甜而不腻的老牌恋人路
“我曾在这里量马路。” 这起路名的人一定至情至性,大约是晓得脚跟前将是“甜蜜爱情”的多发地段,脑海里才冒出这么个糖果般的路名来。 资格最老的恋人路 甜爱路,也许是上海资格最老的恋人路。它不像新天地或是滨江大道,走走石板路,吹吹江风之余,还不得不携着女孩子的手,跑到精心装修过的餐馆或是咖啡店里,被迫掏出钱包“消费”出某种浪漫调调来。 甜爱路的美,全民共享,几乎不费毫厘。 都说那里难找,其实从四川中路上的复兴中学折个弯,便到了。踏上甜爱路的那一刻,就好像自吵闹不堪的游乐场,被突然带到空无一人的青草地里,安静得甚至能闻到草叶上露珠的香气。 两个人也只是拉着手,贴牢红红的砖墙慢悠悠地走,前头种了水杉,便彼此靠近一些绕过去。说些不咸不淡的话,或者什么都不说。空气如此安静而温柔,来来回回地绕也不晓得厌倦。直到熟悉了那里的每一棵树,每一堵墙,甚至每一块砖,那段爱大概也就能牢牢捏在手心里,不放开。 它尝起来甜而不腻 甜爱路的甜,并不过头,就好像品质好的提拉米苏,初尝起来只是甜,回味时又有可可豆与酒精的香气,会在口腔里流连忘返。 天气好的时候,北段居民区的住客会穿好棉袄棉帽,然后摆一张藤椅,舒舒服服地坐着晒太阳。还有老人忙忙碌碌地帮附近居民剃头———他大概是我见过的工作态度最为严肃认真的“造型师”,要是贸贸然跑上前去,他会生气地瞪你一眼,大约是觉得被打扰了。一路上,还有补自行车胎的,修阳伞的,煎“油墩子”的……鲁迅公园里的树,毫不吝啬地伸出围墙,像是也要跑来参演个角色。 甜爱路几乎没有什么正式店铺,不过中段倒有两家咖啡馆,还坚定地保留着90年代初的朴实模样。玻璃上贴了彩色贴纸:楼下茶座15元,楼上雅座25元,就差没有补充一句“暖气开放”。坐在窗前,总会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走过去,牵住对方的手,低着头浅浅笑。 偶尔21路公交车轰隆隆开过———也只有在这里,才嫌它的排气管仿佛得了哮喘,徒然打扰了此情此景。
南苏州路上海版本的苏荷区
“路上总是会突然出现大群奇怪的人!” 苏州河真是上海“女大十八变”的代表。当初,人们经过它时,总是匆匆掩鼻而过。一个叫做娄烨的人甚至拍了部以苏州河命名的电影,电影里河水流经之处虽有风情却无不破败颓唐,恰好上演一场稍纵即逝的爱情。可是几年一过,上海人再次路过这里,都会指着河边簇新的高楼叹息:“当初一平方只有4000块!”说完,表情通常很是痛心疾首。 于是我们才知道,苏州河终于“红”了。 上海版苏荷区 苏州河的迷人,当然远不止于那些带“河景房”的高层楼盘。紧贴苏州河的南苏州路上,坐落着旧上海大亨杜月笙的粮仓,因为长久废弃在那边,夜里经过时望着黑洞洞的窗户,心里还真有点“吓丝丝”。不过,杜月笙、苏州河、粮仓的传奇组合还是迷住了一个叫登琨艳的人,他将自己的工作室搬进了粮仓,并且将裸露的砖缝、残破的灯罩和褪色的牌匾保留至今。 大批的广告人紧跟着搬进隔壁,因为身处loft,他们得以拥有同行中最巨大的办公桌、最豪华的茶水间、乃至设计最酷的office。而当他们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时候,还可以跑去门外,看着小舢板“突突”地开过河面,压力有时便跟着烟消云散。 “怪人”突然出没 南苏州路白天平时看来,再普通不过。你在桥下买个蛋饼,然后一路走,因为堤岸造得高,甚至意识不到河水的存在。 下大雪那天,上海人都有些不知所措,只一味埋头往家里赶。那时桥上堆满了麻袋,防止路人滑倒。可是南苏州路上的行人,却纷纷露出“艺术青年”的真面目,大多会掏出数码相机,冒着“生命危险”拍下各种角度的雪景。 平日夜里,南苏州路也是再冷清不过。但是不期然,便有时髦漂亮的男男女女集体出现———现在连住在附近的阿婆都知道,一定又是哪个仓库在搞派对! 泰康路 一半是带鱼一半是雕塑
“那条弄堂里有全上海最好吃的热巧克力!” 大多数人对这座城市所谓的“时髦”浅尝辄止,步伐永远徘徊在大商场和专卖店林立的淮海中路。那么下一次再逛街,记得要沿着种满梧桐的思南路,往里走,再往里走。 无路可走时,泰康路便到了。 上海的大多数马路,皆朝着“国际大都市”的标准奋勇向前。泰康路却好像在日新月异的当口打了个瞌睡,醒来时还是一张80年代的面目。 走在泰康路上,常有人载着一黄鱼车的带鱼或者青菜,悠悠地骑过你身边,拐进不远处的“泰康菜场”。窄小的马路边也似一个80年代的百货铺,可以买到鸳鸯图案的老式床单和各种尺寸的塑料脸盆,可以吃到便宜丰盛的麻辣烫以及据说十分美味的老鸭汤。如果你要追一把今年army风的时髦,甚至可以在沿街烟纸店买到一件几十块钱的军大衣。 可他们偏有本事找到这里,入驻老式弄堂,将整面墙壁漆成香艳的粉红,然后开出一间间画廊和工作室。据说,他们来自20个国家,热爱胡思乱想,前后脚找到此地,从此亲密无间。 泰康路的田子坊,就这样渐成了上海秘而不宣的时髦地段。你总是在女朋友的口中,才听说那里能买到街头风十足的时髦衣服,价很廉物也美的丝巾,贵得吓人却很值得“参观”的设计师品牌,乃至“上海最好喝”的热巧克力。 白天,各家店主会和顾客混杂在一起,懒懒地坐在院子当中晒太阳、喝咖啡;夜里,大家又集体转移到弄堂另一头的酒吧,天南地北地喝酒聊天。 在泰康路210弄,你时常会看到他们,通常都穿得有些古怪,发型更是不可思议。他们会同老太太们擦肩而过,而老太太提着的塑料袋里,还满当当地装着活鱼和卷心菜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