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报】上海总会 上世纪英式生活的秘密(05.6.28)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在“发现上海”中,《申》报曾经陆陆续续介绍过旧上海时“法国总会”(花园饭店)和“上海总会”(东风饭店),指点当年的昔日上海老建筑的来龙去脉和趣闻轶事。在最近出版的《上海时代》(上海书店出版,松本重治著,曹振威、沈中琦等译)中发现上海总会的入会的种种趣闻。
    上世纪 30年代作为东方国际大都市的上海卧虎藏龙,汇聚了来自东西的显赫人物,“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构成一个小小的、典型的国际社会。其中以英国在沪上层人士为主的“上海俱乐部”,以法国上层人士为主的“法兰西国际俱乐部”,和以美国上层人士及中国财经名流为主的“罗塔里俱乐部”最为知名。光是有钱也不一定就能踏进俱乐部大门,有时候还需要人脉,有时需要地位。不过有时只需短短一句:“我认识他。”

吧台长34米
  1912年初,一位游历上海的西方记者写道:“上海公共租界给游客的印象如同被移植到东方的西方大都市中的某一块,其现代建筑可为任何西方城市增光添彩,临黄浦江的外滩上,一幢幢宏伟的建筑构成一幅引人注目的图画。在面江而立的一长排设计优秀的建筑中,新增了一些非常杰出的建筑,其中以英国文艺复兴风格设计的上海总会便是其中之一。”
  这位记者所说的“上海总会”就是今天的东风饭店,底层三个门洞和两扇圆窗烘托着与中间拱心石组合在一起的垂花雕饰,构成了气派不凡的主入口,两边的辅助入口各有两对塔司干式柱子作为装饰,三、四层六根爱奥尼克柱子组成的列柱柱廊形成里面构图的视觉中心。这些柱子以及勒脚用的花岗石材都产自苏州。最初建成的上海总会入口上面并没有雨篷,以后为了实际需要才安装了玻璃雨罩。
  上海总会的设计师塔兰特的设计图是作为那个时代公开招标的结果中选的。但上海总会于1911年1月6日落成启用时,塔兰特已经去世。布雷负责了整幢大楼的内部装修。
  大厅南部是东方最大的酒吧,酒吧里有一条全长34米,当时是世界上最长的吧台。采用詹姆士一世时代的风格装修。餐厅是一个金碧辉煌的房间,在上面可以尽情俯瞰黄浦江。房间每个尽头都有一个宽大的壁炉。客房分布在二楼和三楼,共有40套。每套都配有浴室和淋浴。四楼是厨房,储藏室和工人房的墙壁都贴了瓷砖。管理员的房间和服务院的房间在同一楼层。侍应室和餐厅之间有5部电梯在运行。

见缝插针方得入会
  上海总会最初是由十几名居住在上海的英国人成立的一家俱乐部,逐渐扩大到三四百人之多。从1864年成立之时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总会一直是上海档次最高的会员制俱乐部———名流云集,高朋满座。会员只限于男性,而且对吸收新会员要求极严格。女性只有在每年一次的盛大舞会时才能踏入俱乐部。俱乐部运营的基本原则极为类似英国人社会的形状。会员中英国人占了压倒性多数,其他还有少量的美国人、法国人和德国人等。
  当时来上海的外国人,如果有一位总会会员引荐,可以在总会逗留游玩两个礼拜。但想要入会就不那么容易了。甚至有人等上数年也没结果,但在当年上海总会的门口,依旧挤着一大队华服盛装的洋人。
  要申请加入俱乐部比较复杂。一般惯例是要将申请者的名单贴在俱乐部大厅的布告栏内一段时间。最终决定是否吸收这位新成员,还得由成员审定委员会表决。该委员会大概有9人。委员会的议事方式也极其有趣:反对的委员说:“我不认识这人。”这就是反对。赞成的说:“我认识。”这就是赞成。这9个一言九鼎的大人物都是在上海居住了二三十年的英籍“老上海”。
  申请者,尤其如果不是英国人,会觉得上海总会的门槛高得吓人。他非得要拜托一位熟识的上海总会会员。这位会员要足够八面玲珑,能巧妙地在期间进行周旋,然后将委员会成员介绍给申请者一一认识。在委员会召开前的连续三四天,介绍人展开密集的酒会公关,见缝插针地把委员拉到申请者旁边,闲聊几句,干掉一杯威士忌或者杜松子酒。如此一来,9个委员伴着酒水认识了申请者。表决的时候,换来异口同声的9句“我认识他。”申请者就可以顺利通过貌似严格的审查。其实,大半功劳归于这个介绍人。

法国大餐美国昵称
 彼时沪上的记者们倘若可以入会,无疑能为抢新闻积累必要的人脉。午餐前,只要守在酒吧或大厅,就能遇到想找的关键人物,旁敲侧击一些问题。这是英式俱乐部的特色之一。虽然是俱乐部,绝不见欢场女子的踪影,调酒师也是清一色的男子。在上海总会内无论参加聚会的人士有多知名,必须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会员。如果会员仅寥寥数人,且大部分是非会员的话,对不起,一点面子都不给。俱乐部的方针是千方百计维持上海总会的纯洁性。
  相比于上海总会的局限性,在法国总会朋友圈可以扩大到欧洲大陆里。法国总会的庭院宽敞,法国大餐的味道也不错,邀请朋友叙事用餐,这是个不错的地方。而当时上海的美国人都泡在罗塔里俱乐部。这个俱乐部的成员主要是在沪的美国人,还有一批中国财经界人士。不过每周一次的定期午餐会不太好缺席,基本是全体出席。罗塔里还流行给每个会员起一个昵称。罗塔里的门槛也是蛮高的,参加的会员必须是各行业有头有脸的代表人物。聚会时,每次都有人以讲师或者嘉宾的名义发表演讲。

上校进驻昔日会所
  1949年起,英国侨民陆续离开上海,总会处于没有会员,无人管理的状态,房屋借给市百货公司批发站使用。1956年改作海员俱乐部,1971年又改作东风饭店。到了1989年,有一位白胡子的上校没有得到9位委员会成员的那句“我认识他”,就带着鸡翅膀、鸡大腿、汉堡包成功进驻了上海总会。
  那时吃个肯德基要排队,而且也没有纸盒子,一份份都放在盘子里,花样也没有现在这么多,连基本的汉堡包都没有。坐在干净的快餐饭店里,根本不可能想象这个地方的楼上曾经是旧上海最著名的俱乐部和酒吧。满眼的炸鸡块和色拉,十分荒诞。不过,谁也不曾预想这个肯德基不但改变了上海人的食谱,也变迁了众人的流行文化结构。人们逐渐熟悉了走进店门时的那一声欢迎光临,喜欢口味比较一致的食物,不会因为顾客不是本地人而惧怕服务员的白眼,惧怕价格不合理。这一切居然是从上海总会开始。
  物转星移,从最高贵的洋人俱乐部,变成最平民的洋快餐,这个转变可能是任何人都不曾预料到的情况。两个时代的精神竟然在同一所奇特的上海老建筑里交汇碰撞。肯德基终于遍地开花,并且搬出东风饭店,一切又归于平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