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申》报八年·纸上激活城市(06.1.3)

 江苏常熟老李 2014-04-13
复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
人们说《申江服务导报》的特点是时尚、白领和海派,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也可以用主流、新锐和时尚来形容。做报纸我们也要了解所处的城市的特点。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申江服务导报》是时尚文化的传播体,百姓生活的代言人和海派文化的坐标系。
  学者吴俊:
在大氛围上参与塑造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并且参与塑造了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品位、美学品位。
  作家素素:
你一个走到最前面的人,就应该是一个有原创性的人。所有的东西即使之后别人超越你,或是他有另外的角度,但他是跟在你的后面。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我觉得原创是《申》报最重要的一点。
  作家孙甘露:
《申》报的发展,以及最初创业时的一些设想,其实是跟它对这个时代、对上海社会生活的观察完全吻合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所以《申》报在跟踪报道这个城市的生活的变化的同时,也在塑造它自己。
  学者张新颖: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其实是无意识地在过自己的生活。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打量自己的生活。新闻这个东西是把人的眼光引向去看别人,另外一个世界怎么怎么样。可是《申》报,我觉得它使你对你自己的生活,对你生活的周围,对你的日常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一个自觉的兴趣。
学者王宏图:
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所不可能有的“文化多样性”。城市是由无数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大城市就会有不同的侧面。《申》报每期100多个版面很好地浓缩了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足不出户就领略上海风情。
学者李天纲:
《申》报基于地域性,深入挖掘上海广博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就可以赢得读者的认同。这种地域性很重要,可以网聚同一地方人的一种认同感,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风貌等,这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学者钱乃荣:
  我觉得《申》报的语言风格很好,记得我的第一篇文章是《为“嗲”字一辩》引起了很大的争论。那个时候比较保守,八股气氛浓厚,所以没有发扬这种上海方言的机会。后来在《申》报上发现《申》报居然用了一个版面来为“嗲”平反,让我很惊喜。

学者孙玮:
  北京人不会把某一张时尚类报纸看作是京派文化的核心的代表。但是《申》报做到了这一点,我觉得非常不容易。一家看似生活消费类的报纸,它可以把海派的文化整合起来。因为一般时尚消费类的报纸,它是没有历史感的。但是《申》报却做得特别好。我想这是跟上海这样的城市能给报纸提供的文化资源有关。


  
  《申》报现象举例一 拯救上海话语
   
每个上海人都会在大脑里放上几套语言系统,遇到本地人按一号键,开上海话;遇到非本地人按二号键,开普通话;要是猛然出现一个老外冲你问个路什么的,调动内存开启外文系统。现在情况已经越来越扑朔迷离,10年前的“外地人”还明显是个贬义词,哪怕是公交车上的售货员都能根据你的穿着打扮识别出处,确定说上海话还是普通话。外来移民越来越多的新上海早没了之前的小气模样,哪怕是弄堂的老太为了跟从小讲普通话的孙子沟通,都不得不开讲普通话。在一截地铁里,回荡在车厢的话,10句里面有7句已经不是上海话了。
  《申》报的“都市小品”曾经大规模地提出“拯救上海话”的话题。哪能叫发嗲,哪能上档次,哪能扎台型。《申》报给出了通俗的解释,不通晓上海话的朋友通过阅读来理解其中的微妙。
  上海女人能作会嗲举世闻名,可以在菜都上齐的时候,突然要到吴江路去吃生煎馒头,深更半夜一个电话过来要听你讲话,在你掏1000块钱的时候嫌你小气,在你掏10块钱的时候怨你太过浪费。不过,上海女人作得有技巧,因为会发嗲,决不在火上浇一把油,而是寻个皆大欢喜,人人底线之内的结果。
  扎台型也是一句口头禅,解放前票友追捧京剧名伶,都是下了大钱给足其台型,送花篮、锦缎、诗文。所谓名角儿就是这么被捧出来的。扎台型要扎得不露痕迹才是真功夫,不像早些年上海人对待外省人,常把家里拿出来炫耀,“阿拉上海有东方明珠,侬有口伐?”这种扎台型的方法实属坍台。
  再比如一个“吃”字,到了上海话里也有无数多的象征意义。若是一个人为人做事实在没什么素质,只能说此人“吃”相难看。若是期待男朋友过生日送一只LV的包包,他却领你到襄阳路逛了一圈,那真叫吃了一枚实打实的空心汤团。女友立刻双手叉腰说,你以为我是吃素的啊?吃药,吃瘪,吃侬,各种吃法是五花八门,各有乾坤在里头。
  既然到了拯救的边缘,如何拯救也是个问题。治病开药,喊出了拯救上海话,还得配上拯救的方案。《申》报同样给出锦囊,大方向把握住,把上海话发射上时髦的轨道,与普通话一起抓,绝不心慈手软。比如说,用上海话翻唱所有流行的歌曲,R&B红,咱就绕,HIPHOP火,咱就念,但必须用上海话。反正上海话语速快,机关枪一串,正是考验上海话功利的最好方法。写博客不是?既然写就全部用上海话写,朋友们快点到阿拉Blog来白相相,勿来哪能晓得我咯两天做啥。

  《申》报现象举例二 找回城市文脉

  文/丁一犁
  《申》报的“发现上海”版块最初以“珍藏上海”的面目出现,珍藏的是什么呢?海上故事,里弄情愫,作为霓虹灯终夜不熄的华丽洋场,每条街巷都或许给过张爱玲启发和思路。珍藏更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发现才是真理。“发现上海”以影像和老故事来做成一档本土的discovery频道。
  上世纪80年代外宾来上海,问当时的市长汪道涵先生,“上海为什么不亮?不是十里洋场吗?”答曰:“没有电。”不但没有电,而且没有一个氛围。直到1997、1998年上海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城市魅力突然开始觉醒,衡山路的酒吧和咖啡馆开始蠢蠢欲动。一切都是时机问题。
  “发现上海”不失时机地把上海人都不知道的上海建筑、往事、人物一一挪到纸上。打开了愚园路,揭底新华路,把闪光灯打到低调的汾阳路,寻寻觅觅沪上情侣路,甚至预测黄浦江两岸可能的明日时尚焦点。每条路都有些自己的掌故:比如,新华路185弄是一条宁静的红砖弄堂,弄堂内花园住宅的坡顶造型,都是典型的英国风貌,红砖墙端的是砌工艺的魅力。精美的红砖,将英国乡愁就这么插进了上海弄堂。但英国弄堂居然住着最正宗的阿拉上海人,过地道的市井生活,不缺72家房客的飞短流长。
  比如,一条立着普希金铜像的汾阳路,马路弯曲狭窄没有过多的公交车。音乐学院里常常走过面色白皙、手指修长的艺术青年们。唯一高调的算是宝莱纳酒吧,几乎每个在上海工作的德国人都会来这里。
  最热闹的莫过于轰动一时的寻寻觅觅沪上的情侣路,虽然外滩的情人墙早成了特定时期的名字,上海情侣们从来就不缺少轧马路的热情,太原路永康路是一排排西班牙风格的小楼,低矮的门洞罗密欧式的阳台最适合初尝恋爱滋味的小情侣;茂名路是华丽的街道,堆满奢侈品的橱窗固然有情有调,但倘若你囊中羞涩,还是不要轻易走过;相比之下桃江路就实惠了许多,酒吧林立费用倒也不贵,可以安心坐下来“劈情操”。浪漫就这么从角落里找了出来。
  明日的时尚场则依着苏州河而立,苏州河在莫干山路轻轻松松转了个弯。上海再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场所,厂房或直接临街,或高墙围栏,屋顶波浪般起伏,建筑之佳,绝少能出其之右。
  车辆来来往往,如果有一天在这城市里突然迷了路,不要惊慌,也许一座荒芜的花园或者传奇的建筑正要开口说话,那么就请和我们一道来找回上海的文脉。

  

《申》报现象举例三 口述实录请别再问“真的还是假的”

文/冬尔

“口述实录”的电子邮箱里,永远塞满了各种邮件,发表评论的、需要倾诉的、寻求帮助的,或者什么都不是,只为了天马行空地写上几句话,谁也读不懂,自己明白就行。
  如今,网络里的漂亮文字可以信手拈来,媒体中的类似栏目可谓遍地开花,《申》报的“口述实录”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地保持“高人气”,真实、精致,应该是最重要的。

编《红楼梦》更容易

写“口述实录”将近5年,期间已经无数遍地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哎,你们的‘口述实录’蛮有劲的,但是那些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是你们编出来的吧?”
  而每一次,冬尔都是同样的回答:“当然是真的,我们只对每期‘口述者’的姓名、职业作适当虚化,但故事中的每个细节,都保证是真实准确的!”到后来实在被问得多了,就会开玩笑:“要是真的可以每星期编出一个情节不同的爱情故事,这几年下来,恐怕都能编纂出一套《红楼梦》来了。”
  这话其实并不全是玩笑,听一个真实发生的爱情故事,然后将之如实地记录下来,显然要比编纂任何情节要简单轻松得多—————更何况,这些年里所听到的大多数真实细节,远比小说或电影来得精彩动人。甚至有很多时候,为了让情节更紧凑顺畅,为了当事人不那么容易被“对号入座”,甚至为了让故事不至于太过“离奇”,我都不得不狠下心来,把某些片断忍痛割爱。
  一年52期,“口述实录”从未有过间断———如此算来,已经有200多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爱情故事见诸报纸。从在上海媒体中首创“实录”型的爱情栏目,到如今与之相类似的栏目充斥于各家媒体,《申》报的这一品牌始终具有相当的知名度—————要归结其原因,应该也就是“真实”二字吧。
  其实,这些故事所涉及的爱情话题大多并不离谱,也绝非任何哗众取宠的“出位”爱情,有时候主题乍看还有些老套,不够“猎奇”,但正因为它们都是真实发生在身边的,才更能引起共鸣。

与心理咨询媲美

“常常会一个人,平白无故地难过起来,然而大家都在,笑话也很精彩,怎么好意思一个人走开……”李宗盛的这段歌词,也许是大多数“口述者”的真实心声。
  对于这一栏目的“走红”,很多人都说是因为现代人大多有强烈的“窥私欲”,这其中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全面。也有人曾经对“口述实录”颇多微词,甚至批评它渲染不恰当的情感,如婚外恋、未婚同居等。
  对此,我始终有些不以为然,因为它只是为情感失意者提供了排忧解难的窗口,而它的作用完全可以媲美甚至超过某些“心理咨询热线”:一个被重婚丈夫抛弃的女孩通过“口述实录”讨回了公道,她的丈夫最终被判了刑;一个经常受到恶老公欺负的弱女孩勇敢地把刊登她的“口述实录”的《申》报贴在被恶老公砸坏的房门上;还有个学历很高的OL,她的男友跟别人同居了,她悲愤交加,竟想出了天天给对方打骚扰电话排遣郁闷的手法,经过开导,她终于停止了自己的错误行为……
  如今,“口述实录”的阅读率依然居高不下,而在其专用电子信箱中,平均每周能够收到邮件数十封———其中有要求成为下期故事主角的,有为已见报的“口述者”出主意或提供帮助的,还有不少并不愿意见报,仅仅为了倾诉心事的读者……而“口述实录”也已经从单纯记录悲伤的爱情故事,转变为开始接纳快乐、幸福的故事。本以为这样的故事容易雷同、不出彩,但事实上,每次刊登大团圆结局的爱情故事,最后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真正的朋友太少了

除了真实以外,这几年以来,“口述实录”还经历了好几次改版,目的只有一个———把这个栏目做得更加精致并且实用。
  比如提供“口述实录”的专用电子邮箱,让读者不仅限于面对面地倾诉,而是随时都可以将心事有所寄托;比如由固定作者撰写评论,除了可以给当事人建议以外,对其他身处爱情困境中的人,有时也同样可以起到小小警醒作用;再比如开辟“网络回音”栏目,将“口述实录”邮箱中寻求帮助的E-mail刊登出来,在网络中发起讨论和互助,然后将所有相关信件再转回给当事人……
  现在的年轻白领,通常表面看来朋友很多,但真正知心的却很少,一旦遇到感情问题,就无人可诉。这部分人会特别关注“口述实录”,并在别人的感情经历中寻找自己的影子。而与此同时,这些“同道中人”也更愿意以过来人的心态给别人出主意。有人关注、有人反馈,这应该是“口述实录”能够持续走红的主要原因。
  常有女孩给我们写信,说总觉得里面的主角或多或少会与自己有几分相似,每每看着看着,眼泪就下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