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新闻学院院长赵凯:
人们说《申江服务导报》的特点是时尚、白领和海派,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我觉得也可以用主流、新锐和时尚来形容。做报纸我们也要了解所处的城市的特点。世博会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申江服务导报》是时尚文化的传播体,百姓生活的代言人和海派文化的坐标系。
学者吴俊: 在大氛围上参与塑造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并且参与塑造了上海这个城市的生活品位、美学品位。
作家素素: 你一个走到最前面的人,就应该是一个有原创性的人。所有的东西即使之后别人超越你,或是他有另外的角度,但他是跟在你的后面。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变化非常快的时代。我觉得原创是《申》报最重要的一点。
作家孙甘露: 《申》报的发展,以及最初创业时的一些设想,其实是跟它对这个时代、对上海社会生活的观察完全吻合的。基本判断是准确的,所以《申》报在跟踪报道这个城市的生活的变化的同时,也在塑造它自己。
学者张新颖: 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其实是无意识地在过自己的生活。但是90年代中期以后,人们开始有意识地打量自己的生活。新闻这个东西是把人的眼光引向去看别人,另外一个世界怎么怎么样。可是《申》报,我觉得它使你对你自己的生活,对你生活的周围,对你的日常的各种各样的东西产生一个自觉的兴趣。
学者王宏图:
大城市具有中小城市所不可能有的“文化多样性”。城市是由无数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特性,因此大城市就会有不同的侧面。《申》报每期100多个版面很好地浓缩了上海文化的多样性,可以足不出户就领略上海风情。
学者李天纲:
《申》报基于地域性,深入挖掘上海广博的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就可以赢得读者的认同。这种地域性很重要,可以网聚同一地方人的一种认同感,比如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风貌等,这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
学者钱乃荣: 学者孙玮: 《申》报现象举例一 拯救上海话语 每个上海人都会在大脑里放上几套语言系统,遇到本地人按一号键,开上海话;遇到非本地人按二号键,开普通话;要是猛然出现一个老外冲你问个路什么的,调动内存开启外文系统。现在情况已经越来越扑朔迷离,10年前的“外地人”还明显是个贬义词,哪怕是公交车上的售货员都能根据你的穿着打扮识别出处,确定说上海话还是普通话。外来移民越来越多的新上海早没了之前的小气模样,哪怕是弄堂的老太为了跟从小讲普通话的孙子沟通,都不得不开讲普通话。在一截地铁里,回荡在车厢的话,10句里面有7句已经不是上海话了。
《申》报的“都市小品”曾经大规模地提出“拯救上海话”的话题。哪能叫发嗲,哪能上档次,哪能扎台型。《申》报给出了通俗的解释,不通晓上海话的朋友通过阅读来理解其中的微妙。 上海女人能作会嗲举世闻名,可以在菜都上齐的时候,突然要到吴江路去吃生煎馒头,深更半夜一个电话过来要听你讲话,在你掏1000块钱的时候嫌你小气,在你掏10块钱的时候怨你太过浪费。不过,上海女人作得有技巧,因为会发嗲,决不在火上浇一把油,而是寻个皆大欢喜,人人底线之内的结果。 扎台型也是一句口头禅,解放前票友追捧京剧名伶,都是下了大钱给足其台型,送花篮、锦缎、诗文。所谓名角儿就是这么被捧出来的。扎台型要扎得不露痕迹才是真功夫,不像早些年上海人对待外省人,常把家里拿出来炫耀,“阿拉上海有东方明珠,侬有口伐?”这种扎台型的方法实属坍台。 再比如一个“吃”字,到了上海话里也有无数多的象征意义。若是一个人为人做事实在没什么素质,只能说此人“吃”相难看。若是期待男朋友过生日送一只LV的包包,他却领你到襄阳路逛了一圈,那真叫吃了一枚实打实的空心汤团。女友立刻双手叉腰说,你以为我是吃素的啊?吃药,吃瘪,吃侬,各种吃法是五花八门,各有乾坤在里头。 既然到了拯救的边缘,如何拯救也是个问题。治病开药,喊出了拯救上海话,还得配上拯救的方案。《申》报同样给出锦囊,大方向把握住,把上海话发射上时髦的轨道,与普通话一起抓,绝不心慈手软。比如说,用上海话翻唱所有流行的歌曲,R&B红,咱就绕,HIPHOP火,咱就念,但必须用上海话。反正上海话语速快,机关枪一串,正是考验上海话功利的最好方法。写博客不是?既然写就全部用上海话写,朋友们快点到阿拉Blog来白相相,勿来哪能晓得我咯两天做啥。 《申》报现象举例二 找回城市文脉 文/丁一犁 《申》报的“发现上海”版块最初以“珍藏上海”的面目出现,珍藏的是什么呢?海上故事,里弄情愫,作为霓虹灯终夜不熄的华丽洋场,每条街巷都或许给过张爱玲启发和思路。珍藏更有些敝帚自珍的味道,发现才是真理。“发现上海”以影像和老故事来做成一档本土的discovery频道。 上世纪80年代外宾来上海,问当时的市长汪道涵先生,“上海为什么不亮?不是十里洋场吗?”答曰:“没有电。”不但没有电,而且没有一个氛围。直到1997、1998年上海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城市魅力突然开始觉醒,衡山路的酒吧和咖啡馆开始蠢蠢欲动。一切都是时机问题。 “发现上海”不失时机地把上海人都不知道的上海建筑、往事、人物一一挪到纸上。打开了愚园路,揭底新华路,把闪光灯打到低调的汾阳路,寻寻觅觅沪上情侣路,甚至预测黄浦江两岸可能的明日时尚焦点。每条路都有些自己的掌故:比如,新华路185弄是一条宁静的红砖弄堂,弄堂内花园住宅的坡顶造型,都是典型的英国风貌,红砖墙端的是砌工艺的魅力。精美的红砖,将英国乡愁就这么插进了上海弄堂。但英国弄堂居然住着最正宗的阿拉上海人,过地道的市井生活,不缺72家房客的飞短流长。 比如,一条立着普希金铜像的汾阳路,马路弯曲狭窄没有过多的公交车。音乐学院里常常走过面色白皙、手指修长的艺术青年们。唯一高调的算是宝莱纳酒吧,几乎每个在上海工作的德国人都会来这里。 最热闹的莫过于轰动一时的寻寻觅觅沪上的情侣路,虽然外滩的情人墙早成了特定时期的名字,上海情侣们从来就不缺少轧马路的热情,太原路永康路是一排排西班牙风格的小楼,低矮的门洞罗密欧式的阳台最适合初尝恋爱滋味的小情侣;茂名路是华丽的街道,堆满奢侈品的橱窗固然有情有调,但倘若你囊中羞涩,还是不要轻易走过;相比之下桃江路就实惠了许多,酒吧林立费用倒也不贵,可以安心坐下来“劈情操”。浪漫就这么从角落里找了出来。 明日的时尚场则依着苏州河而立,苏州河在莫干山路轻轻松松转了个弯。上海再难找出第二个这样的场所,厂房或直接临街,或高墙围栏,屋顶波浪般起伏,建筑之佳,绝少能出其之右。 车辆来来往往,如果有一天在这城市里突然迷了路,不要惊慌,也许一座荒芜的花园或者传奇的建筑正要开口说话,那么就请和我们一道来找回上海的文脉。
《申》报现象举例三 口述实录请别再问“真的还是假的” 文/冬尔 “口述实录”的电子邮箱里,永远塞满了各种邮件,发表评论的、需要倾诉的、寻求帮助的,或者什么都不是,只为了天马行空地写上几句话,谁也读不懂,自己明白就行。 编《红楼梦》更容易 写“口述实录”将近5年,期间已经无数遍地面对同样一个问题:“哎,你们的‘口述实录’蛮有劲的,但是那些故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不是你们编出来的吧?” 与心理咨询媲美 “常常会一个人,平白无故地难过起来,然而大家都在,笑话也很精彩,怎么好意思一个人走开……”李宗盛的这段歌词,也许是大多数“口述者”的真实心声。 真正的朋友太少了 除了真实以外,这几年以来,“口述实录”还经历了好几次改版,目的只有一个———把这个栏目做得更加精致并且实用。 |
|